我心归处是敦煌

我心归处是敦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锦诗 口述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自 序

人生的不确定性
初见人世
路有冻死骨
一个崭新的上海
差一点死于小儿麻痹症
我的兴趣所在
居里夫人的影响
别无选择

第二章 神圣的大学
在北大历史学系抄文稿
兼容并包的学术风气
群星灿烂的历史学系
回忆苏秉琦先生
宿白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北大的精神传统和学术氛围

第三章 敦煌是我的宿命
幻想在现实中苏醒
在莫高窟的毕业实习
“李广杏”,如此人间好杏
我被分配去了敦煌
苏秉琦先生的一次召见
重回莫高窟

第四章 千年莫高窟
石窟艺术圣地
乐僔和尚与敦煌第一窟
苦难孕育的灿烂文明
张议潮与归义军
艺术和文化是国家气象的反映
藏经洞文书的发现与流散
藏经洞文书的价值

第五章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学在海外
罗振玉、王国维与中国敦煌学的发轫
陈寅恪对中国敦煌学的贡献
张大千和向达在敦煌
常书鸿先生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
段文杰先生与敦煌研究院
季羡林先生与敦煌
潘重规、饶宗颐的敦煌情缘
为了敦煌学回归中国
敦煌学的未来

第六章 风雨飘摇的日子
莫高窟人的宿命
父亲的突然死亡带来的伤痛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他们成了猪倌和羊倌
莫高窟没有被破坏是个奇迹

第七章 敦煌的女儿
报告文学《敦煌的女儿》
从北大到敦煌
我其实想过离开敦煌
我不是好妻子、好母亲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老彭与莫高窟北区考古
花甲之后拼尽全力
我的老彭走了

第八章 敦煌石窟艺术
绵延千年的形象佛教史
有最早纪年题记的洞窟博物馆
说不尽的经变画
榆林窟的稀世神品
永不停息的自由飞舞
最完美的彩塑
第158窟:涅槃的境界
敦煌艺术与中原文化
临摹需要达到无我之境

第九章 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
莫高窟保存面临的风险
持之以恒的沙害治理
抢救和预防:保护工作的“二重奏”
壁画修复的缓慢节奏
与盖蒂的合作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制定和出台
追忆平山先生
与时俱进的保护理念
“数字敦煌”的实现

第十章 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莫高窟人的拓荒和坚守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
“申遗”成功给我的启示
制定《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
按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要求制定《敦煌莫高窟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
莫高窟告急!
耗资四亿的数展中心
不能“武大郎开店”
科学保护让敦煌永生

第十一章 春风化雨润心田
拉开大规模抢救的帷幕
“敦煌的保护是件事,还是件大事!”
对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关怀和重视
“做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莫高窟保护,任重而道远

第十二章 四十年后终成卷
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百年回望
《敦煌七讲》: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建立
考证与分期
为了“还债”
敦煌石窟考古报告的重要和困难
四十年终于完成《敦煌石窟全集》首卷
急功近利是学术的死敌

第十三章 莫高窟人和“莫高精神”
“舍身饲虎”的真意
“莫高精神”的杰出典范
我们都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
我沾了莫高窟的光
守护敦煌的究极意义
莫高窟人的墓地在宕泉河畔

樊锦诗年表
后 记
显示部分信息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樊老师的传奇人生 其中能看到特定历史的重要时刻 敦煌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还有作为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所能达致的纯粹境界

评分

##三星半。樊女士是位好的讲述者,然而编者不是个好编者……从第八章还是第九章开始大段大段复制粘贴工作报告文体看得心累眼睛疼,气死我了

评分

##樊锦诗的生平传记合起来大概占不到1/4的篇幅,而且还可以写得再简练一点。剩下3/4的篇幅都跟传记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在介绍敦煌、敦煌人和敦煌学的七七八八(这些信息绝大多数都可以在别处获取)。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有机地融入到传主经历的,但顾春芳的笔法连这都做不到,全搞成了大会报告演讲稿的官腔风格。文革中如何保护莫高窟不受破坏大概是读本书最大的收获。

评分

##全书编排有点乱,看后记才知道编者加入了很多自己查到的资料和樊老的文章。樊老的个人经历部分很生动,关于先辈的回忆更是很好的敦煌研究相关综述,其他类似于工作报告之类的文字则显得有点读不下去,而且同一主题常有重复,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出现,极大影响了本书阅读体验。本书总体质量基本够三颗星,但敦煌几辈学人筚路蓝缕保护、研究、继承、发展敦煌文化之功值得十颗星!

评分

##全书编排有点乱,看后记才知道编者加入了很多自己查到的资料和樊老的文章。樊老的个人经历部分很生动,关于先辈的回忆更是很好的敦煌研究相关综述,其他类似于工作报告之类的文字则显得有点读不下去,而且同一主题常有重复,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出现,极大影响了本书阅读体验。本书总体质量基本够三颗星,但敦煌几辈学人筚路蓝缕保护、研究、继承、发展敦煌文化之功值得十颗星!

评分

##打分的时候很矛盾:樊先生的事迹和贡献一定是毋庸置疑的。后半文里多次提到对敦煌的保护和治理以及被多位领导者接见。具有那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特质。值得尊敬。可是本书的描写和架构实在是有些失望:整体的文风是偏写实和记录的,不知道是否模仿或学习(巨流河)的文风。尤其是在樊先生的回忆自己的家世的前部分,很朴素,有节制。之后开始写敦煌和莫高窟的就是大家都可以随便说上几句对敦煌和莫高窟的理解,太泛泛了 没有视角也没有观点。随便百度出的结果就拼拼凑凑的放上去了。再之后大量的篇幅介绍文物保管和条文如何保护,又像极了汇报工作材料,条块分明。可是缺失去了回忆录的内涵。高开低走,期间有感人肺腑的夫妻和家人的情义,但是编排的混乱和无序以及作者的失焦的高大全的流水账,实在是失望至极。

评分

##打分的时候很矛盾:樊先生的事迹和贡献一定是毋庸置疑的。后半文里多次提到对敦煌的保护和治理以及被多位领导者接见。具有那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特质。值得尊敬。可是本书的描写和架构实在是有些失望:整体的文风是偏写实和记录的,不知道是否模仿或学习(巨流河)的文风。尤其是在樊先生的回忆自己的家世的前部分,很朴素,有节制。之后开始写敦煌和莫高窟的就是大家都可以随便说上几句对敦煌和莫高窟的理解,太泛泛了 没有视角也没有观点。随便百度出的结果就拼拼凑凑的放上去了。再之后大量的篇幅介绍文物保管和条文如何保护,又像极了汇报工作材料,条块分明。可是缺失去了回忆录的内涵。高开低走,期间有感人肺腑的夫妻和家人的情义,但是编排的混乱和无序以及作者的失焦的高大全的流水账,实在是失望至极。

评分

##看之前翻短评还不相信 这到底是自传,还是学术报告?文献综述?工作述职?政府报告? 这是要写敦煌百科全书吗

评分

##全书编排有点乱,看后记才知道编者加入了很多自己查到的资料和樊老的文章。樊老的个人经历部分很生动,关于先辈的回忆更是很好的敦煌研究相关综述,其他类似于工作报告之类的文字则显得有点读不下去,而且同一主题常有重复,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出现,极大影响了本书阅读体验。本书总体质量基本够三颗星,但敦煌几辈学人筚路蓝缕保护、研究、继承、发展敦煌文化之功值得十颗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