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批判视野,从艺术、设计的学科边界处回溯作为历史的包豪斯,论证这场运动在努力重建现代生活世界之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实验。同时,全书更侧重于作为理念的包豪斯,透过几位关键人物的特写,深层剖析了包豪斯历史上的几个重要时刻与事件,揭示在此前后不断变化的对抗性构成,以及存蓄其中的社会动能。包豪斯作为同时期先锋派的汇聚点,充分感受到了时代的共振,它从未平复的内在动荡让矛盾得以自行显露:私我与大公、进取与回转,斗争与构划。作者将这三组在当前的创造领域仍旧持续发酵的议题,重构为包豪斯的三幕剧,分别题为“艺术与社会”“现代性之争”“包豪斯的双重政治”,并附上专为此书绘制的历史图解长卷,将变动中的社会情境和复杂力场构建为底图,择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轮廓,其中也包括包豪斯人与欧洲其他艺术先锋派的数次遭遇。
除了对包豪斯历史与理念的梳理,更重要的是作者从当下情境出发对当年那些工作所做的重新研读与判断。书中关系性梳理的长图很赞。
评分##重新认识包豪斯
评分##后人在包豪斯的历史遗留文献中捕风捉影,基于旁征博引评论而不成系统地拾人牙慧,由于对所论述的问题所处的社会图景了解不足而充满了想当然的随意性。尤其总序部分并非转译而来的文字,但不知所云的几点对于读者对于书本内容没有很好的指名,反而模糊了中心,降低完读率。
评分##包豪斯理念的critical point(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就很BAU,虽然过程让处女座很痛苦,哈哈哈哈)
评分##重新认识包豪斯
评分##读起来很吃力的一本书,但胜在作者同时也是原始材料译者、且的确是建筑专业出身。艺术家总无法避免为社会和政治所操控,任何一般观念中唯心式的追求在现实中仿佛都是难以实现的。令人感叹。
评分##与其说是“悖论”,不如说是由几个关键人物着手的包豪斯梳理。配图与注释也特别好。
评分##解读包豪斯的经典
评分##比起包豪斯的艺术成就,更关注设计理念与政治理想的结合,以及其中要求的乌托邦性:不是负面评价的空想性,而是对那些“不应被现实化,要保持为乌托邦”的东西的肯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