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版《乡土中国》
中国家庭研究的经典之作
透过乡土间的日常叙事看见中国的文化与人格
编辑推荐
社区研究传世经典,学术影响力经久不衰
书中的民族志材料来源于1941—1943年的云南大理喜洲小镇,从西镇社区的调查开始,结束于“一个更加广阔的中国”,《祖荫下》采用了当时社区研究的经典思路 :从一个社区理解整个中国。其时,以燕京学派为主的大量实地调查都是在这个脉络中进行的。《祖荫下》是“魁阁”社会学工作站酝酿下产生的一部力作,使大理喜洲成为此后地域文化研究的热门田野点。它与《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等数部同期作品,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被视为早期中国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部描写生动、笔触细腻的民族志,可读性高
通过参与观察等人类学方法,探入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罅隙,勾勒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图景。全书行文朴实晓畅,包含许多翔实细致的个案分析。除特定领域的研究需要外,亦适合作为人文社科通识读本,感受作者治学之谨严、扎实,了解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真实样貌并与今日社会生活相对照。
名人推荐
许烺光在《祖荫下》这本书里,用来自民族志的资料论说了中国人生活中祭祀祖先仪式中香火延续的观念及它代表的亲属制度的历史性。
——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我在执笔《中国家族法论》(1950)时,就是从五里云雾中想出父子一体的,知道了正好同时在许氏脑海里也运思着同样的话语,禁不住感到有了强大的同盟军。
——[日]滋贺秀三,中国法律史学家
内容简介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台版看过,没想到竟然再版了
评分##八十多年过去了,当下中国正在见证祖荫下的衰微,许多老人为了免去拖累子女后代祭拜,常有将骨灰撒向大海的想法。
评分##《祖荫下:传统中国的亲属关系、人格和社会流动》这是一部年近八旬的老书,初版是英文,之前有过繁体中文版,现在终于有了简中版。作者许烺光以他抗战时期在云南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传统中国家庭的制度、伦理和社会影响,定格一地的传统生活并带你读懂未远的中国。
评分##全书介绍性太强,感觉主要是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伦理道德家庭观念。调查和资料收集得很翔实,但是行文间的理论分析和提炼感觉太少了。或者说序论提出的呼,在后面的七八章都没有应(直到第九章),读者都看累了。
评分##全书介绍性太强,感觉主要是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伦理道德家庭观念。调查和资料收集得很翔实,但是行文间的理论分析和提炼感觉太少了。或者说序论提出的呼,在后面的七八章都没有应(直到第九章),读者都看累了。
评分##很多年前在kindle看过台版,已经忘得差不多了。现在后浪寄了简体版,就又翻了一遍。觉得喜洲的味道太淡了。要不是我事先知道来自喜洲,也几乎猜不到西镇就是洱海边的这个镇子。过去的人类学要从地方提炼出能以小见大的东西,最好能看到整个中国,现在最好是反过来,要让地方性显露出来,看不到喜洲反而是失败。看起来还是现在的人类学好一点。
评分##台版看过,没想到竟然再版了
评分##富不过三代的心理人类学解释。作者选取西镇作为田野调查的地点,研究此地的祖先认同、祭祀、崇拜,缔结婚约的方式,营造住宅、坟墓的方式,总结出西镇人生活的核心在于“父子一体的大家族理想”,而这个理想又反应在父子联系、男女有别、大家庭、教育模式和祖宗团结五个特征,由此又引申出了权威和竞争两个核心概念。在这种总论之下,作者抛出一个细节问题,即富人和穷人在这种文化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身份人格特征。穷人家庭要求子辈考虑生计,养成节俭和勤劳的品质;富人家庭则要求子辈以大手笔、大排场的挥霍来实现光宗耀祖的大家庭理想(权威下的竞争)。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导致了未来穷人变成富人,富人变成穷人的富不过三代命运。由此作者反驳了魏特夫和人口论对于历史兴衰的解释,以人格不同引申到家-国同构,从而解释王朝兴亡。
评分##富不过三代的心理人类学解释。作者选取西镇作为田野调查的地点,研究此地的祖先认同、祭祀、崇拜,缔结婚约的方式,营造住宅、坟墓的方式,总结出西镇人生活的核心在于“父子一体的大家族理想”,而这个理想又反应在父子联系、男女有别、大家庭、教育模式和祖宗团结五个特征,由此又引申出了权威和竞争两个核心概念。在这种总论之下,作者抛出一个细节问题,即富人和穷人在这种文化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身份人格特征。穷人家庭要求子辈考虑生计,养成节俭和勤劳的品质;富人家庭则要求子辈以大手笔、大排场的挥霍来实现光宗耀祖的大家庭理想(权威下的竞争)。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人格,导致了未来穷人变成富人,富人变成穷人的富不过三代命运。由此作者反驳了魏特夫和人口论对于历史兴衰的解释,以人格不同引申到家-国同构,从而解释王朝兴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