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者》是陆茵茵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近五年(2018—2023)创作的十二篇短篇小说。本书主要处理这样一个问题:我如何成为我?它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同样一个人,能否穿透庸常生活,不被模式化的惯性束缚,找到自己,确立自己,放下自己,成为一个真的人?
这个想成为真人的人,在十二个故事中穿行,游历,接受生命和他人暴雨的冲击。在《母亲说》中,母亲以爱为名要挟她,企图将她捏成她不是的样子;在《安迪哇猴儿》中,敞开的心扉瞬间关闭;在《纸牌》里,他无法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在《表演者》中,他看不清别人身上似有若无的表演性;在《金》里,她承受强势人格暴力的挤压;在《地下室》里,她面对心爱之物终将化为齑粉的失落感……
这些小说看似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书写居于其中的凡人凡事,却非简单地复刻现实。作者以独特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潜入无意识幽深的海底,为晦暗不明、少被描述的不可言说之物——情绪、精神、气氛赋形。她想按下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那个按钮,问自己也问读者,怎么改变?怎么转化?怎么成为一个真的人?
##有几篇之前读过,还是一贯的风格,敏感、细碎。但似乎缺少了初读《台风天》时的眼前一亮
评分##一直在期待陆茵茵新书。《台风天》和单读的短篇让我对她新书期待太高了。只能说还行,差强人意。台风天有那种老派的细腻又破碎的。这本依旧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有些地方过于赛博了,少了一些台风天里女人敏感的触角,多了一些更现实的成熟感。本来打了三星,看到《金》回来改成了四星。但基本的错别字能不能出版前注意一下啊,5年出一本新书结果好多基础错误都没订正…
评分##在生活中,谁又不是一个表演者呢?我们扮演着子女的角色,扮演着情人的角色,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扮演着人的角色。。。
评分##这部集子,看上去从表面入手,写生活最表面,一个人最外围的基本关系,比如跟同事、跟家里人、跟不远不近的朋友在一起的场景,某个意义上讲,在这些人面前,“我”都是表演者,甚至,过去的“我”,作为一个记忆中的故事、片段的参与者,在今天的我心里表演;也有时候,是此刻的这个“我”演给那个时候的“我”看。作者非常善于用文字表达和书写的某种心境、某个精神状态、某个情绪,可能是一个瞬间的情状,悬荡起来的静默、突然涌起的平静;是《地下室》里在写的流水般的失去感、是顿时卡住的那个时刻;好像在写的是一种层层叠叠累积的现实与记忆中自己端详自己灵魂的样子,就是从外部进入,但非常精确的抓住的是一种纯然内在的视角,是在写形状之外的东西,但又是透过非常具体的有形的碎片化的景物、空间、气氛。
评分##把焦点对准最普通的人与生活,写一闪而过的念头,写连亲历者自己都忘记的瞬间,写以秒为单位起伏......这几乎是最难的写作了。决定攀登珠穆拉玛峰的人当然引人注目,但谁知道坐办公室的普通文员一年上上下下爬楼梯的距离也相当于爬了一次珠峰呢?给这本书差评的人,建议此生只用读杨牧和庆山的书。
评分##这部集子,看上去从表面入手,写生活最表面,一个人最外围的基本关系,比如跟同事、跟家里人、跟不远不近的朋友在一起的场景,某个意义上讲,在这些人面前,“我”都是表演者,甚至,过去的“我”,作为一个记忆中的故事、片段的参与者,在今天的我心里表演;也有时候,是此刻的这个“我”演给那个时候的“我”看。作者非常善于用文字表达和书写的某种心境、某个精神状态、某个情绪,可能是一个瞬间的情状,悬荡起来的静默、突然涌起的平静;是《地下室》里在写的流水般的失去感、是顿时卡住的那个时刻;好像在写的是一种层层叠叠累积的现实与记忆中自己端详自己灵魂的样子,就是从外部进入,但非常精确的抓住的是一种纯然内在的视角,是在写形状之外的东西,但又是透过非常具体的有形的碎片化的景物、空间、气氛。
评分##单读文学新书,就凭单读对青年作家不遗余力的支持,就值得竖个大拇指。
评分居然是第一个评论的!陆茵茵的写作好比是低气压天,空中满是水汽,雨看着要落下,愣是没落。陆茵茵笔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如此,黏稠,粘着,甩不掉,莫名想到苗炜提过的契诃夫小说里一对偷情的男女吃了一块西瓜。之前看《台风天》,觉得陆茵茵写小说像海明威,把冰山藏水下,但看到这本小说集的后几篇,倒觉得她把冰山给拖了出来,估计这些离她“自我”更近(只是猜测,个人觉得小说写的事不必当真,但情绪或许真实)?那种状态有点抑郁,像被割了好几下。我最喜欢的是《三年级》和《那个叫heeeer的人》,后一篇虽说看开头就猜到了两者关系,但我喜欢它的质感,呓语散在全文:“那个女的是革命家。我喜欢那/种人,我也卷进斗争的漩涡中/吧,我一直在寻找,那个人的/笑脸,她是红军,啦啦啦啦。”(另外,我现在好喜欢单读的书的装帧!)
评分##赞美。《金》是《夜航》在博客时代的变奏。从阿山到金,从陌生人到眼前人,从广播到博客。主人公都通过一段媒介记忆,流入一个人,流入一个宇宙,想念他们,想念自己。《三年级》,一个东亚好学生的成长史,代入感极强的东亚小学生日常之后,杀招出现:一个好似永恒空缺的半命题作文———《_______变了》,「我毫不犹豫填入上海」,然后一切开始流动,老师、同学、家人、城市、生死、时间,过去和未来在此打通,生命变得明亮又易碎。我们想拿起一张白纸,把所有的少年的忧郁都写下来,但却无从下笔,自我预言式的悲伤还没真正到来。想到《一一》里洋洋最后在婆婆葬礼上念的信,想到舒曼的《童年情景》,想到自己小学感受到却写不出的东西。有时候,少年的忧郁,等于世界的忧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