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时常为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对贫乏的过去,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为什么柴火灶比煤气灶烧菜更香?为什么自行车比汽车似乎更能承载?为什么炉子比暖气更暖人心?
这种对过去生活的罗曼蒂克的想法值得玩味。作者王小伟琢磨了一种恰当的、刻画生活的手段,从怀旧的影像中梳理内心,透过自身的经验和长辈的回忆,回顾八九十年代以来我们熟悉的技术人工物(俗称“东西”)是如何生灭的,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之前的岁月物件是如此金贵,仿佛家庭成员,而现在的物件变成了纯粹的商品,只剩下干瘪的使用价值。
本书中所谈论的诸多技术物是“70后”“80后”“90后”共同的回忆,有些是比较单纯的设备,比如电视、手机,有些是直接和生活相关的技术物,比如住房和服饰,还有饮食。作者以技术哲学为基,打破学术和文学的壁垒,把物当成主角,刻画一段我们共同走过的集体历史。
##从过去到现在,不管物质生活怎么变,不变的是内心的充盈
评分##从过去到现在,不管物质生活怎么变,不变的是内心的充盈
评分##这是一本让80后、90后感同身受的书,它讲述了以前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物件,为何离我们渐行渐远。
评分##身为小伟老师所处教研室的学生,我来推荐一下。无疑这本书的背景是现象学,但与传统现象学的作品不同,现象学者往往会创造出层层加码的现象学术语,不断阻碍非专业的读者进入现象学的语境,让人在概念辨析的深渊中失去对生命的体验,不禁要问,他们回到事情本身了吗?小伟老师这本书或许不是严谨的学术作品,但是其中温暖和富有生命气息的语言将日常劳作和现象学的洞察力结合起来,踏出了当下现象学一条重新回到生活世界的小径
评分##是我喜欢的作品!期待新书…先码住~
评分##是我喜欢的作品!期待新书…先码住~
评分##对于物品,始终不能做到断舍离。整理归纳,东西会换一个排列组合放回去。下了很大决心,也只是扔了一点不重要的东西。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解和重视东西,反而可以控制物品的买入量,携物同行,那些真实和美好,就在简单而扎实的日常生活里。
评分##对当代技术化了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从食物到手机,从衣服到微信。挖掘出了许多人和(技术)物的当代关系。如果能一直秉持读来亲切的序言中“回到事物本身”“刻画事物”的初衷,这本书可能可以更加深入日常的深处。目前许多思考只是一些当代技术哲学家思想的通俗演义,在1990年代上下画了一条分界线,在分界线上有些厚此(前)薄彼(后),这就形成了对当代生活的一边倒的批判,透露出不少中年怀旧心态。其实,如果真的面向技术美德,那么,当代技术物的美德和前当代技术物的美德应该有着共同的起源,这些起源是可以让我们与当代技术物和解的,不然,就只能让我们的年轻人去承受自己的生活和时代及其技术物,而无法在面对的过程中建立生命体验,也就是作者所谓的对生活进行想象。
评分##这个冬天最治愈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