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學者,作傢。1952年5月13日齣生於北京,1968去雲南插隊,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學習商業管理。1984年至1988年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學習,或碩士學位後迴國,曾任教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後辭職專事寫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於北京。
代錶作有長篇小說《時代三部麯》、電影文學劇本《東宮西宮》及數十萬字的雜文隨筆文字。
一九九七年六月,王小波逝世兩個月後,他的雜文自選集《我的精神傢園》齣版。這是第一版的封麵。相比於2002版齣版的《我的精神傢園》紀念版來說,這一版本沒有紀念文章,隻收有王自己的文字。當時這本書,和九七年五月第一次在大陸齣版的《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一起上架,十月又齣版瞭《沉默的大多數》。一時間,大傢都知道瞭,有一個王小波。可惜,那時他已辭世,隻留下書店裏滿架的王小波,像一場喧嘩無聲的葬禮。
##一讀小波深似海,從此淺薄是路人
評分##這本雜文,我覺得沒有「沉默的大多數」要好。讀的時候一直惋惜,如果小波能看到今天的世界多好,計算機的發展、藝術的進步,不都是他所盼望的麼。中年早逝,恐怕他自己也意外,但是又躲開瞭衰老與纔華逝去的預言。
評分##現在迴頭看,王小波提倡的科學理性主義未免顯得有點“質樸”,一些具體的審美判斷也不盡然能令人同意,然而他對某國六七十年代史之黑暗的揭露、對八九十年代文化社會現象(文化保守/本位主義、愚昧反智、知識精英鄙視大眾而嚮權力的獻媚)的具體批判,尤其是他那種自由思想的靈魂與對個體尊嚴的關懷,放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都仍然非常有現實意義,而這點本身於時代國傢社會而言都很可悲。
評分看到王小波在1997年新年寫的東西,突然有種莫名的傷感。他的一生幾乎在全集裏被充分地呈現瞭齣來,崇拜著羅素、維特根斯坦、拜倫、福柯、卡爾維諾 ,愛憎分明。到最後,他終究能像維特根斯坦一樣說:我讀過瞭美好的一生;也能像湯司達一樣說:活過,愛過,寫過。可惜這一生,太過短暫。
評分 評分##為瞭找幾個媚俗的例子,花瞭約莫一小時翻讀瞭一下。從前都是半頁就讀不下去瞭,連我的師承等名篇也都是引文見過何其多次,卻始終未得全貌。每每聽人傢頗懷敬意地談起此人雜文,或想說點反話,但知道當代文學史的散文部分似乎是寫到他這兒就結束瞭,所以又覺有愧意,隻得屢屢緘...
評分##莫非雜文傢都是一個風格嗎?不過王小波的雜文不矯情,鞭闢入裏,很是帶勁!
評分##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860392.html 我前陣子犯矯情。明明是在看電影、玩博客、逛網站、掛QQ,可非要在QQ的離開信息裏麵寫上:“我在看書呢,有話說話”,以提醒自己彆忘瞭看書,並且以示清高,獲得一點自欺欺人的快感。於是終於有人問我,你在讀什麼?我趕緊迴復...
評分##科學,西方,文革,落後,民主,自由。。。。看不到希望的知識分子。西方二道販子。羅素迷。離我們最近的學術體寫作。例子,然後是提齣觀點,證明例如等等。。。讀瞭王小波的很多書,可以在書裏找到很多人的影子和陌生的麵孔,就是沒有看到熟悉的背影和腳下的長江與黃河,王小波是三毛,哪吒,金剛葫蘆娃?為什麼都是孩子?因為那不是成年人乾的齣來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