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者。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一九二四年三月廿二日齣生(證件標明日期為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誤)原籍廣西省濛山縣。生於廣西省濛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瞭很好的傳統教育。1945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濛山,太平天國史專傢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傢裏住過,梁羽生嚮他們學習曆史和文學,很受教益。
抗日戰爭勝利後,梁羽生進廣州嶺南大學讀書,學的專業是國際經濟。畢業後,由於酷愛中國古典詩詞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報》作副刊編輯。一九四九年後定居香港,現僑居澳大利亞悉尼(一譯雪梨)。他是中國作傢協會會員。
梁羽生從小愛讀武俠小說,其入迷程度往往廢寢忘食。走入社會後,他仍然愛讀武俠小說,與人評說武俠小說的優劣,更是滔滔不絕,眉飛色舞。深厚的文學功底,豐富的文史知識,加上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和大量閱讀,為他以後創作新派武俠小說打下瞭牢固的基礎。在眾多的武俠小說作傢中,梁羽生最欣賞白羽(宮竹心)的文字功力,據說“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變化而來的。
× × × × × ×
初入江湖: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術界太極派和白鶴派發生爭執,先是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颱比武,以決雌雄。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掌門人陳剋夫,為瞭門派的利益,在擂颱上拳腳相爭。這場比武經港澳報刊的大肆渲染而轟動香港。陳文統的朋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觸動靈機,為瞭滿足讀者興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的武俠小說以饗讀者。第三天,《新晚報》果然推齣瞭署名“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龍虎鬥京華》是新武俠小說之始。隨著《龍虎鬥京華》的問世,梁羽生──梁大俠初露頭角,轟動文壇的“新派武俠小說”已有雛型。據說其筆名的來歷是:因為他寫隨筆的名字是梁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故名梁羽生。
× × × × × ×
退隱江湖:
從1954年開始,到1984年“封刀”,30年間,梁羽生共創作武俠小說35部,160冊, 1000萬字。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寜、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曆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
《白發魔女傳(套裝共2冊)》內容簡介:明萬曆年間,雲貴總督卓仲廉卸任歸鄉,得武當弟子護送,途經川陝邊境時被女大盜“玉羅刹”練霓裳劫財。武當派自此與練霓裳結怨。卓仲廉之孫——武當派高徒卓一航機緣巧閤之下與連霓裳結識並互相吸引。兩人的相戀遭到瞭武當眾老的反對。
在連霓裳與武當眾位師叔對決之時,卓一航麵對愛人和師門之爭難以自處,受人慫恿而發彈助戰,練霓裳為此傷心欲絕,一夜白發,從此遠走天山南峰……
##人物極有性格,梁羽生的小說難得做到這一點
評分##斷斷續續的讀完,比起電視劇,顯然練霓裳形象已略遜色,卓一航在第一冊內更似陪襯,直至第二冊末纔成瞭失意的男角。閤書還迴念起的段子,就是迴目裏納蘭的詩句“幾番離閤,便成遲暮”,隻可惜人在少年夢中不覺。
評分 評分 評分##“自此世界上再也沒有玉羅刹瞭,我要到我該去的地方。” 念著這一句,心間不由微微疼痛。 隻是微微疼痛,因為那女子如此驕傲,大概不會感激旁人濫施的同情。你滿腔憐惜,她或許隻冷笑一聲。 從中原到迴疆,總要數月以上,玉羅刹孤身西行,過盡韆亭,不知是怎樣心情? 傷心...
評分##細緻到細碎的武打場麵描寫於梁羽生真是成之敗之。那些走在古龍對立麵、動輒一兩頁的武功就好像是老派印度電影裏的歌舞,不能說於敘事一點推動作用沒有,但到底有冗餘遊離之嫌。這也就是為什麼,金庸明明是效法梁羽生卻取代後者成為舊武俠集大成者的關鍵。具體到《白發》這本書,我很不理解梁老寫一個男人似的女人跟女人似的男人意欲何為。練霓裳的性格不可謂不叫人驚艷,她愛的也不可謂不叫人震撼,但當她的一切擺在卓一航身邊時,卻隻顯得兩人都那樣扭麯可笑。我不止一次感嘆如果男女主角的性彆互換,那一切不和諧就一定都和諧瞭!最後,為瞭最驚纔絕艷的練霓裳、嶽鳴珂雙雙一世情傷,我不得不承認,《白發》真是一部悲劇——且悲得簡單粗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