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受德国文艺理论影响,采用精神分析方法辨析鲁迅之思想性格,并由精神人格进而解读其作品的评论体系。不因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而虚美,也不因热爱鲁迅而饰非,本着求真的目的,是其所是,非其是非,保有批评家可贵的风骨。
###李长之的文字,好年轻。彼时鲁迅还未走上神坛,李长之下笔是不多顾忌的,所以写下的文字是如此之真,包裹着浓烈的情感,一如他受影响极深的鲁迅本人。这种批评没有精细程序化的理论支撑,分析小说或杂感大多都凭的是感觉,然而李长之无疑有着极精准敏锐的感官,捕获了文与文之间的细节与艺术性的完整与不完整。李长之写了很多鲁迅的缺点,但他又是这么爱他,所以,有缺点就不伟大了吗?鲁迅的的病态的情感让人读之对社会失落乃至绝望,但他的存在与至死也不原谅又让人终究生出了一种奇异的生存的力量。 ps最后一部分关于作者的记述竟是不忍心读下去的。
评分##很认真地写了短评,字数超过,又没有复制。于是也就如此了。兴致而返,世情大抵如此~~
评分 评分##强在勇气,且能断语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正如李长之自己所说:“青年受鲁迅的影响实在深,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作为鲁迅的同时代人、“养育于五四以来新文化教育中的青年”他所做的对鲁迅的批评自然更具有那个时代的真实感和切近感。而他之所以写《鲁迅批判》的原因,不仅因为“我敬的,是他的对人对事之不妥协。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