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4-21
主体的生成机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史静,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职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
本书讨论的是十七年电影中的身体话语这一建构自我的生成机制。全书将重点放在对十七年诸多电影文本的细读上,在身体生产与国家认同这个维度中,去试图打捞、审视并重读这些被遗漏在重读视野之外的,只能够在电影史的叙述中被偶尔提及和简要概述的影片,从而力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既有的对十七年电影的研究。全书对理论的把握深入而准确,史料分析翔实全面,结合两者展开的描述和论证颇具新意,结构合理,写作规范,是一部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暂时看完第三章,这本书蛮奇特的一点在于,结论很有道理,论证着重于想象力。大概是文学和历史学处理电影问题的不同做法?
评分##康哥上课pre的一本书。关于十七年电影的身体话语分析,每一章都是独立的一个主题,分别有卫生,体育,生产与消费,时间,记忆,服装。整本书倒是不难,基本上是前面提出理论,后面再用电影里面的语言和镜头进行佐证。因为这是一本中文系博士论文改编而成,所以能够看到中文系与社会学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研究取向的不同,中文系的同学对理论更偏爱。所以,康哥最后提了一句,“离开了理论,我们还能叙事吗?或者是说话吗?”整体来讲,国家的意识形态性通过电影来体现和反映,人们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工程来建立对于新政权的认同和归属。
评分##北大博士论文出版①小电影中的大格局。②身体叙事。③被思路折服。有不足,依然值得五星推荐。
评分##从身体维度研究十七年电影,从一个维度详释了主体的生成
评分 评分##本书以“十七年电影”为题,吊诡的地方有三:一,全书引用的基本是西方理论或中国学者的译介作品,对历史材料的引用非常少,在我看来这绝不是研究十七年应该有的思路,对理论熟悉到戴锦华的程度也无法忽视历史材料的价值;二,作者引用的理论文献也有些令人“无语”,不说阅读原著,就是引用中文翻译也没引到关键地方;三,由于对历史材料的不重视,本书存在太多理论先行的地方,最搞笑的是用“全景敞视”来解读运动员的宿舍。。。实在是不知道作者为何要把这二者嫁接起来???最后,作者几乎还是把电影当成文学来“读”,而不是当成电影来“看”,于是在文本分析上实在太弱,戴锦华那两篇收录于《再解读》里关于《青春之歌》和《红旗谱》的文章是十七年电影分析的范例。
评分 评分主体的生成机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