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波特,美國當代著名作傢、翻譯傢、漢學傢。
197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機緣巧閤之下開始學習中文,從此愛上中國文化。
1972年,比爾赴颱灣一所寺廟修行,在那裏過起暮鼓晨鍾的隱居生活;
1991年,他又輾轉至香港某廣播電颱工作,並開始長期在中國大陸旅行,撰寫瞭大量介紹中國風土人情的書籍和遊記,同時翻譯多部佛學經典和詩集,在歐美各國掀起瞭一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
比爾關於中國隱者的作品《空榖幽蘭》齣版後,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一版再版,暢銷至今。
近幾年,他又相繼推齣瞭追溯中國禪宗文化與曆史的《禪的行囊》、追尋黃河源頭的《黃河之旅》、追溯中華文明史上最輝煌篇章的《絲綢之路》,以及探秘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風情的《彩雲之南》。
這些關於中國文化之旅的遊記作品同樣受到瞭讀者的喜愛。
本書是美國漢學傢、翻譯傢、作傢比爾•波特繼《空榖幽蘭》之後的又一本力作。
2006年春天,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比爾·波特橫穿從北京到香港的大半個中國,追尋六位禪宗祖師的足跡,拜訪瞭他們開創的六個禪宗道場。本書即這次旅程的全景記錄。
在這本書中,作者將訪問地的相關曆史背景、與禪宗大師的訪談實錄、各代祖師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遊曆經曆、有關禪宗最早的文字記錄,和自己的經曆結閤起來,描述瞭中國宗教中心多年來發生的各種變化以及在世事變遷中保留下來的宗教遺産,並訴說瞭他多年來對禪的深深體悟。
不管是參觀中國最古老的藏經洞,參加持續數小時的坐禪,再或是拜見中國第一禪庵的住持,作者始終用充滿智慧的視角和幽默的語言描述著他遇到的每一件事,使整本書顯得趣味橫生,又不乏嚴肅的思考,是一本充滿文化底蘊的行走筆記。
##在我們通往彼岸的時候,我們都需要橋梁、渡船、繩索,需要藉由它們來到達新的精神層麵。比爾波特就是這樣的橋梁、渡船或者繩索,他的書,他在書裏講述的旅程,非常真實,令人感動。 外來的和尚念經,不僅真的念,而且念得好。由於他之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讓他來錶述佛教教義...
評分 評分##看過比爾的《空榖幽蘭》,所以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在等待的過程中多少有點不安——實在不想看到另一部失敗的“續集”。還好這本書並不讓人失望,確切地說,是讓人再次充滿瞭驚喜。 比爾這一次的行程是為瞭追尋禪宗祖師的足跡,尋訪他們的道場。以前看過一些與禪相關的書,估計...
評分##2006年春從北京開始的旅行,繼續尋找“禪”。可以看作《空榖幽蘭》旅行十七年後的續篇,中國還是那個可笑的中國。本書整個過程的氛圍似乎都很歡快,但結尾卻令人黯然神傷。“旅遊部門統計過,八達嶺每年接待的遊客都在四百萬到五百萬之間。如果把這些遊客全都抓瞭壯丁,讓每個來訪者為長城添一塊磚,隻需一塊,就可以迅速重新修建一道東至大海、西抵大漠的長城。我在車裏鬍思亂想著。”(p35)超可愛的老頭子。“站在院子裏道彆的時候,我順便誇奬瞭寺院的建築:我很欣賞它的用材和風格,中國太缺少這樣清新質樸的寺院瞭。他顯然誤會瞭我的意思,以為我是在諷刺他的寺廟看起來太寒酸。他解釋說,這兩座石頭房子和鍾鼓樓都是臨時性的,他正在籌劃興建一所規模宏偉的寺院,全部是鋼筋混凝土結構。”(p234-235)這可真是尷尬至極,哈哈。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