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迁(1988—2017)
原名胡波。作家,导演。
出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台湾第六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得主。
“远处的拉莫在看着你,那是你的神。
你存在的每一秒,被痛苦占据的每一秒,他都在看着你。
有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他,但一生只有那么几个瞬间。”
《远处的拉莫》是胡迁离世前留下的一组文学作品结集,收录了其自2017年6月开始尝试的一系列“危险的创作”,如中篇小说《远处的拉莫》, 如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短篇小说《海鸥》,以及他在生命最后一个月里完成却还未及排演的戏剧剧本《抵达》等。对于这段创作过程,胡迁这样写道:“这半年我每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重新尝试不同的越渡,摧毁某种关系进入崩溃边界。酒精是好东西,但直接灌入大脑就不好了。男女情爱的小故事是排遣无聊的,它们无论任何维度都在安全的区域。另一种创作则充斥着危险。”
胡迁赤身赤诚地灼烧自我,将天分和生命力一气呵成转化为语言。这组小说和剧本笔触冷峻干净,读来灰暗,凝重,决绝,荒暴,包容了胡迁在生命最后阶段的隐秘心迹和极致思索,包容了他对文学这件事最认真最虔敬最赤裸的剖白,更包容了对我们所处时代强烈的反思和质疑。他仿佛并没有离开,他只是率先抵达,所有痛苦都化为静默在永恒里的一线光亮,如笔下的拉莫一样,召唤着茫茫人生荒野里我们每一次的跋涉和远行。
本书还特别收录了胡迁生前访谈和完整大事年表。
————————————————————
【名家推荐】
胡迁是一个满怀尊严的人,从他的眼睛就能知道他不寻常的强烈个性。我想告诉你们,我遇到的胡迁对世界怀有辽远广阔的目光……他是最勇敢的电影人。
——贝拉•塔尔,匈牙利导演
胡迁的小说从我初次读到,就如雷电爆闪着天才的光。他是烈性要用那光焰亮瞎观者之眼,要烫伤人,要让人有真实痛感的。他作品中那超荷的忧郁、愤怒,或正是这个国度里的青年切肤、呼吸、每一毛孔感受到的忧郁。我想一百年后,人们观测这个年代的中国年轻人,他们活在怎样的时光?那时是怎样的一种文明?可能并不总是一个解离的、纷乱光影的、楼盘如蕈菇暴长的、选秀节目和无聊大制作电影充斥的时代,我觉得未来的人们,会拿起胡迁的小说,若有所感地读着。
——骆以军,作家
胡迁的小说,你会感受到那赤诚中所迸射出的破坏力,你会获得完整和有效的灼伤,纯正的艺术性灼伤,如同佐罗的签名或V字仇杀队的面具,那是胡迁对艺术这片日渐荒芜贫瘠的领土的贡献。他加重了阴影,他校减了速度。他后视镜,他恶作剧,他思无邪。
——鲁敏,作家
胡迁刚写完的新剧本,叫《抵达》。本来我们要一起弄舞台剧,可他孑然前往,率先抵达。他再不会被消解掉,他再不给你们、我们和这个世界,任何一丝消解他的机会。
——章宇,《大象席地而坐》主演
##其中的大部分短篇胡迁已在one 一个app上连载。这本书多了一些访谈录和剧本《抵达》。文学是很安全的出口,写作是危险的越渡。抛去胡迁死去的背景,他的作品也比同期的许多作家独特的多。通读后觉得他的三部文本包括他的电影里想传递的的东西其实有一个较为一致的维度:“所有自以为幸运的事物都是通向另一个黑洞的开始”也如电影里想表达的那样“你可以看到那边那个地方,你想那边一定比这边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儿的问题。” 可是待在此处,所有事情就真的会变好吗? 不尽然。btw胡迁小说里的荒暴感是我最喜欢的东西,比较钟意的两个短篇是《祖父》和《海鸥》希望友人喜欢这本书。
评分##这个城市的垃圾反正都来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看呐,一艘船|被裹挟着冲过来的重重灰影,仿佛是预谋之中的无趣和烦躁降临。如果他最后不是遇见了没有手指的女孩,失去耳朵的他恐怕怎么也不会想象帆船航行海上的微茫期许。 远处的拉莫:警报|他一天比一天虚弱,也在四周看到更虚弱的东西。腐朽的糜烂的凋亡的,他以为不过是...
评分##无意识或者假装无意识是高明的,可胡波的文字里只有处处用力过猛的不高明,反而彰显了他对文字和生活的无力感。在他这里,悲观被理想化,文字不是救世主而且杀人的匕首。他把匕首磨的锋利,以为这是痛快,其实却更煎熬。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