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紐爾•卡斯特是美國南加州大學安納伯格傳播學院院長、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係研究主任、巴黎全球研究學院網絡社會研究主席。他於1979年至2003年間擔任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規劃和社會學教授;2003年至2013年擔任加泰羅尼亞公開大學互聯網跨學科研究所教授、主任。同時,他也是麻省理工大學技術與社會學院傑齣客座教授、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傑齣客座教授。卡斯特共著有26本書,其中包括《信息時代:經濟,社會和文化》(Blackwell,1996-2000),已經翻譯成22種語言;《網絡星河》(OUP,2001),已經翻譯成17種語言;以及《憤怒與希望的網絡》(Polity,2012)。他是美國政治和社會科學院、歐洲學院、英國學院、墨西哥科學院和西班牙皇傢經濟學院研究員。他曾獲得18個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伊拉斯謨奬章,2012年霍爾伯格紀念奬。他是歐洲研究委員會,以及歐洲創新與技術研究所(EIT)的創始人之一。此外,他也是美國國會圖書館學者委員會成員。
本書延續瞭卡斯特的宏大敘事綫索,記述瞭傳播過程對於樹立和維護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的重要性。在傳播這個鏈條上,政治、市場以及公民社會力量正在進行跨越時空的大博弈,需要一種跨學科、跨文化的視角方能看清他們博弈的過程。作者利用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來追蹤情緒在政治溝通中的作用,這是一種新的分析方法。此外,本書還囊括瞭大量典型案例,包括全球媒體如何放鬆管製、醜聞政治、伊拉剋戰爭動員、環境保護運動、奧巴馬競選內幕以及俄羅斯的媒體政策。
##互聯網流動著自由的基因,突破信息控製與敘事框架,把自我書寫的權力重新賦予即使是在社會邊緣的每位普羅大眾。從而一個個守望相助的社群得以建立與自我管理,而無需某位掌權者的發號施令。古希臘的民主圖景,在互聯網世界中徐徐鋪展。然而自由辯論而不失體麵的理想,在政治經濟你來我往的權力博弈中,仍舊需要你我的堅守纔得以維係。 “互聯網釋放齣瞭瓶子裏的精靈”,不得不說,若不是大佬舌燦如蓮的修辭,怕不是讀不到最後。愛瞭愛瞭!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原著給5星,3星是給翻譯的,翻譯水平實在不怎麼樣,新聞傳播學者齣身連一些專有名詞都譯錯,原著譯本都看瞭,譯本讀起來很費勁也有些不知所雲。
評分 評分##新,案例豐富,易讀,三四五章值得一看。權力與反權力是持續動態的鬥爭,作者分析情感、認知和政治之間的關係,講述權力關係通過傳播過程在人類思維中的構建(認知框架怎樣形成 植入人心)。權力依賴於對傳播的控製,不管你是想要統治社會,還是要進行社會運動去反抗統治,你都需要控製傳播。緒論的電影院故事很精彩,影院燈光暗瞭又亮瞭,一場夢一般。
評分##沒時間可以隻讀結語,或者多翻一下每章結尾。卡斯特對權力的定義是“社會行動者將其意誌和價值強加於他人的能力”,寫作的目的是“發現傳播網絡在權力製造中的作用,尤其對於政治權力而言”,最核心的論點是“作為社會各類機構的基石,權力關係很大程度上通過傳播過程在人們的心靈中得以建構”。前麵抱負很大,要對話邁剋爾·曼的感覺,但傳播網絡真的能和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並列嗎?傳播力藉助框架建構發揮影響,但卡斯特也承認瞭文化與政治(意識形態)對輸入與輸齣的影響。案例豐富但缺乏深度分析(尤其因果關係),與其說是解釋性更像是描述性。最後,這麼多的參考文獻是認真的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