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扬
Li-Young Lee(1957- )
美国华裔诗人。出生于雅加达,童年生活坎坷,随父母颠沛流离,辗转于中国香港和澳门以及日本,于1964年到达美国。就读于匹兹堡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写作,第一本诗集《玫瑰》于1986出版,其抒情性和震撼力令人倾倒。此后出版的诗集《 在我爱你的这座城》和《我的夜晚之书》同样获得高度赞誉。李立扬曾荣获多项诗歌和艺术奖项,基于他对美国诗歌的贡献,2003年受邀成为美国诗人协会会员。
译者简介:
叶春,诗人,译者,著有英文诗集《水上旅行》和《灯谜》,英译诗集《麦子熟了:海子诗选》和《长河:杨键的诗》,获美国艺术基金会奖、持续艺术基金奖及三届手推车文学奖,现任教于美国普罗维登斯学院。
《眼睛后面》出版于2008年,作者自言“我想我必须经历一些真正的荒野,纠结的藤蔓……经历对我是谁、何为语言、何为诗、我为何写作这些问题的种种困惑才能到达这本书”。家庭、个人和集体的经历以及诗人与宗教和文字的关系,相互交织萦绕,构成一本既复杂深邃又明晰感人的诗集。十年后,《脱衣》成为李立扬的第五本诗集,一些主题在书中重温再现,一些诗行也移植于新的诗句中,仿佛一首新的交响乐包容了从前的题材和旋律,使得耳熟之处更加铭心,簇新之处更显激荡。
##从《玫瑰》到《脱衣》,他原来已经走这么远了。曾经是狂热忧郁敏感的青年,现在几乎成了一个苏菲派智者,他把自己的神秘主义越挖越深。不变的是从《总有一朵玫瑰》开始的那种强劲的力量。
评分微博上看到有人贴了《难民同胞的自助》,那句“如果你在这寄居的国度/遇见某个人,/以为在他脸上看到了/开阔的天空和开端的承诺,/那可能只意味着你站得太远,”太过punctual,因此找来读。真的很好。跟童年、家族历史、身份有关的诗很好,《火葬后》、《归家捷径》;和妻子有关的诗极好,《无聊丈夫的美德》、《持有》、《脱衣》,“也许我们学习/爱一个人,首先将这人当作客体,/然后当作存在,然后当作本质,/然后当作神的启示,也许那些都同时存在,/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更深刻的真实”,是一种不向所有人的体验敞开但是体验过会觉得他说中了的干净;宗教与生命体验的诗也好,《所属》:“我一生都活在比我伟大的事物的基座上。”
评分 评分 评分##这本书读不完,它具有某种广阔性,诗的语言和诗的世界仿佛不断再生着,发散着,环绕着。
评分##不喜欢他长诗交叉着不同主题,略刻板。其他的读着都蛮好。
评分##阅读感受接近于冬日走入屋子外面的寒气之中,眼镜瞬间蒙上白雾又慢慢消逝——数段杂糅交错的记忆,街道与街道的位置关系,方向感,基于自我的内心地理学——整个世界在莫名染上暧昧与猜疑之后,渐渐变得清晰明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