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枢纽》《迈斯特政治哲学研究》。得到App《中国史纲》《国际政治学》主理人。
中国的超大规模制造业能力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特殊地位,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共生演化。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走向如何?贸易摩擦会对此构成怎样的影响?
作者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及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展开了实地调研。你会看到:制造业向越南的所谓“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推动“溢出”的坚实力量,是中国的民间经济。“溢出”的根本原因是技术、公司组织形式以及生产逻辑的演化,令经济空间以各种方式穿透国界。商人秩序因此有可能走上历史前台,与政治秩序共同推动世界新秩序的演化。
这本书,让你透过对制造业一线的一手研究,由表及里地看到中国制造业的真实力量与东亚制造业集聚区的演化逻辑。书里的研究不仅着眼于现实,还展示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秩序的未来可能性。
##虽以粗线条的实调和非严谨的构想来描绘“产业溢出”并推演“商人同盟”,其有限的“实证性”对穿透简化的“现象”仍有助益。跟进讨论的问题包括:1.“双(层)循环”结构仅阐述了正向性,几未涉及阻碍因素;2.按其逻辑,产业乃至更高层级的秩序在被化约为“商人秩序”和“政治秩序”时,亦含有了其所着力批判的思维的“封装性”,同样构成了对更为丰富与多元内容的“遮蔽”;3.作者多次提及的作为论述预设前提的“技术跃迁”,恰恰是要深度分析其分布的触发可能及背后的机理;4.基于历史的“同盟”构想,拟设置平行于民族国家的“独立空间”,尚未走出区域性窠臼。既然国际治理已然滞后,不妨在“东亚”与“汉萨”的同盟关系上跨度再大些……
评分 评分##1,这算是自媒体智库的调研报告吧,虽然文风相当自媒体,至少人家是去努力调研了。研究实际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这个态度是有的。2,赞同溢出,产业链/供应链是个复杂网络,中国产业网络已经足够稳健。3,不赞同商人秩序,这种看法太表面太迎合某种情绪,须知舞台坚实,才有“明星”的起起落落。
评分##中国的制造业成为一个中介性的“枢纽”,衔接起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产业及高端服务业与不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产业。 在今天的全球经济逻辑之下,仅仅转移工厂而不转移供应链网络,是构不成实质意义上的转移的。 从中国向越南转移的并不是某些行业中的整个产业,而是该产业生产流程...
评分 评分##实地调查越南来探寻中国制造业转型逻辑,施展看到,东南亚尤其是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仅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四年免税九年税收减半的税收优惠确实优势明显,但基础设施薄弱、工资增速快、产业工人技能不足、经济体量狭小、租金和水电费高昂等等缺陷,无法承接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只能搭顺风车,妄谈新的世界工厂。而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优势在于进化出了产业链生态,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逆天,诸多小企业彼此配套,如江湖一般,相生相伴的关系可以迅速、便宜、弹性地组合去适配定制化的订单,就是一句话“No problem”,而民营企业老板强烈的发财致富的欲望,让协同变得极易达成。按照施展的观点,中国作为新的枢纽,联通着高端服务制造(出口美国和欧盟)和工艺外包(越南印尼)这两个循环,不可替代。书中部分内容是充版面的,有仓促付梓之嫌,减分
评分买这本书的时候,仅仅是因为之前看了《枢纽》,听了《中国史纲》的课,对施展老师莫名的崇拜,然后年三十那天刚看完春晚,就看见手机推送,罗胖推销的施展签名版。 连书名都没看完,就下单了。 (这居然还是春节购物到得最早的快递) 表面上,这是一本关注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
评分##《溢出》 2022-30 用溢出这个词或许用于形容中国产业或许不太准确,溢出的前提是过满,中国当前的产业已经到了过饱和而无法承载了么?恐怕未必吧!产业的转移只是资本逐利的一种必然结果,当前的形势用外延或许更加合适。当然,如果从书名营销的角度上来那就另当别论。国家发展...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