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伟章,四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饥饿百年》《大河之舞》《声音史》《世事如常》等,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寂静史》,中短篇小说集《白云青草间的痛》,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曾获人民文学奖、蒲松龄文学奖、华文最佳散文奖等,系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这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河小说。
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是,在人生的某个关卡,会遭遇父母亲的离世。至亲的离世往往带来不可跨越的悲伤。
小说以“父亲的病”为导火索,采用定向爆破的叙事方式,将子女们的内心世界逐一炸裂,从得知父亲住院时的张皇失措,到病房陪护时的手忙脚乱,从选择放弃治疗时的迫不得已,到直面父亲去世时的追悔莫及,各种复杂微妙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兄弟姐妹间相同的悲痛和不同的难处,凝练成对生死、道德、人性的感慨与叩问。
继《饥饿百年》写尽“父亲”身为农民卑微坎坷、坚韧不屈的前半生后,《谁在敲门》以“父亲”的退场为切入点,“父亲”的离世意味着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子孙辈悉数登场成为新时代的主角。大时代的洗礼悄然改变着每一个农民子弟,在道德与欲望之间如何坚守与自持?每个人在时代下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将指证他们不一样的命运。
##书里的内容非常多,每个人看完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书是一本好书,故事是一个好故事,可直到现在,看完书、码完字3个小时之后,我心里依旧跟压了块大石头一样。 阅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籍作家罗伟章的作品,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无论到什么时候,他始终未曾放弃过对苦难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考量、对现代生存语境中归家之路的探寻。或许因为对弱势群体、底层社会给予了更多关注,罗伟章的创作始终坚守着对苦难的叙述。所不同的...
评分 评分##群体行为都有其历史根源,即使物质已足够丰富,民间却依旧流传着死在外面不能进灵堂的风俗,很多人还活着却被埋葬,饥饿的记忆就像脐带联系着过去和现在。山和水总带着些乡愁,土路上的瓦砾就是史书白纸上的黑字,乡土文字朴实中又带了些孤独的锋芒,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寻根的责任感,试着沿着现在的生活去探访过去。试读本描摹了父亲生病后的众生相,同根的兄弟表现得却大不相同,兄弟们相互博弈,父亲在一旁沉默不语流下两行清泪,极有画面冲击力。难以想象父亲是怎样满怀愧疚熬过母亲去世后的日子,以至于他在生命的最后忽略了那些时间,把时间定格在母亲还活着的那一天。最后感谢出版社赠试读本!
评分##小人物与大时代,这样设定下的故事总是会让人产生一种欲语还休的震撼,明明心中被各种奇妙的感觉塞得满满当当,却依然觉得无法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形容词来讲述这个故事。 《谁在敲门》就是这样的一部史诗级作品,短短十几天的故事却让罗伟章写了将近七百页而无丝毫赘述之感,故事...
评分##小人物与大时代,这样设定下的故事总是会让人产生一种欲语还休的震撼,明明心中被各种奇妙的感觉塞得满满当当,却依然觉得无法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形容词来讲述这个故事。 《谁在敲门》就是这样的一部史诗级作品,短短十几天的故事却让罗伟章写了将近七百页而无丝毫赘述之感,故事...
评分##在罗伟章的这本《谁在敲门》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真相。所有的亲情、爱情或者兄弟情,在生活的重压下都是那么的脆弱。父亲把七个儿女养大成人,他的一生是不用细述,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到的。他一定用尽了全部的生命力量,这就是我们所有父亲的形象,那任劳任怨的老父亲。而七个儿女长大成人,也有着七个家庭,也有着他们所要面对的各自的生活,他们也已经是父亲母亲,他们也会面对着自己的子女。他们的情感都是正常的,在当父亲病重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与其说是对父亲的漠视,更应该说是对于生活的无奈。有句老话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当把所有的希望都寄希望于另外一个人的时候,那管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女,也是不靠谱的。个人在命运面前是如此的无助,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评分##我读书有限,以往看过的农村题材小说,能想起来的,便是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等。路遥所描写的,是他所成长的时代,是已经过去的时代。 罗伟章的《谁在敲门》,是我看到的第一本,记录当前这个时代下,农村生活百态、人情世故的小说。 作者将农村的生活图景、人情世故描...
评分 评分##不知不觉中我就想起了《项脊轩志》,仿佛听到了“儿寒乎?欲食乎?” 敲门只是一瞬,却能变成永恒,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归有光说如在昨日,这不就是人生的隐喻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