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作者
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1965年生,英國文學批評傢,散文傢、小說傢,曾任《衛報》首席文學批評傢(1992-1995)、《新共和》資深編輯(1995-2007),現任《紐約客》專職作者(2007-)、哈佛大學文學批評實踐教授(兼職,2003-)。著有批評文集《破格:論文學與信仰》(1999)、《不負責任的自我:論笑與小說》(2004)、《小說機杼》(2009)、《私貨:詹姆斯•伍德批評文集》(2013)、《最接近生活的事物》(2015)、《真看:詹姆斯•伍德文選(1997—2019)》和小說《與上帝書》(2004)、《紐約上州》(2018)。麵對當今英美文學批評界愈發受意識形態主導的發展趨嚮,伍德主張在批評中對文學進行審美探求。伍德因提齣“歇斯底裏現實主義”而廣受文學界注意,他用這個詞來概括那些“不惜一切代價”追求作品生命力的“大部頭、野心勃勃的長篇小說”。“歇斯底裏現實主義”作品有如下特點:(較長時間跨度)超長篇幅,喜怒無常的人物,狂亂失智的行動,對於小說重要主題的頻繁偏離。2009年,他憑藉文學批評領域的成就獲得美國雜誌界的最高奬“國傢雜誌奬”(National Magazine Award)。
關於譯者
黃遠帆,上海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和世界文學係碩士。曾經做過英語文化記者,譯有《每個愛情故事都是鬼故事: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傳》(Every Love Story is a Ghost Story: a Life of David Foster Wallace)、《破格:論文學與信仰》(The Broken Stat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Belief)。
十周年修訂版(包含全新序言)。
詹姆斯·伍德的《小說機杼》是對於小說魔力的一次精妙探析。這位當代最為著名、風格化的批評傢將帶領讀者深入體察故事運作之機製,由此提齣一些基本問題:當我們說自己“瞭解”某個虛構人物時,我們在錶達什麼意思?故事講述的細節由什麼構成?何為成功的隱喻?現實主義現實嗎?為什麼有些文學技巧過時,而另一些卻保持活力?
從“荷馬史詩”到《讓路給小鴨子》,從《聖經》到約翰• 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廣泛取材,使得《小說機杼》既是一部研究小說虛構技巧的佳作,也是一部另類的小說史。
本書為再版,收入英文新譯本中的增補部分(包含全新序言),並對此前齣版過的章節進行修訂,版式設計與封麵設計也全麵更新。
畢竟,真·案頭書 補,今天拿到書瞭,本來以為譯者會做齣修訂,就目前看到的 並沒有。但驚喜的是,舊版共123節,此版140節。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以前讀小說 往往隻著眼於故事夠不夠有趣 人物夠不夠齣彩 很少會想到要深入到文本中 去探究作者何以將故事講得如此引人入勝 何以用一個字一個詞或者一小段細節 就讓人物頓時動起來活起來 整體讀下來 不管是對閱讀還是寫作來說 都真的很有啓發 舉的例子也都相當簡潔有力 比如“說來尷尬”“他總是第一個穿門而過” 值得反復咀嚼
評分##1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文學批評是否有用? 有一派人認為,沒什麼鳥用,所有的理論不過是文論傢的鬍編亂造,不僅對文學沒有幫助,還會妨礙閱讀。 對此我當然不能同意,不過這樣的看法似乎很常見,也頗為流行。一開始,我也抱著這樣的偏見,對文學理論不屑一顧。為什麼呢?...
評分 評分##豆瓣壓圖,丟個外鏈 [https://imglf6.lf127.net/img/f22f16719505fe96/M3BzY3lrQ3FXWUpUbnhOYTQvaDd0Z0hCRXlGNjFocnRTY1ZUNVJuUFVjUT0.png?imageView&thumbnail=1680x0&quality=96&stripmeta=0%7Cwatermark&type=2&text=wqkg6KKB5pysIC8gcGhhbnRvbS1jaGFyb...
評分##序言 現實主義現實嗎?我們該如何定義一個成功的比喻?什麼是人物?何時我們會發現小說中齣現瞭絕妙的細節?何謂視角,視角何用?什麼是想象的同情?為什麼小說能感動我們?這些全部都是老問題瞭,其中一些最近在學院批評和文學理論中又舊話重提,但我不覺得學院批評和文學理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