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律格(Craig Clunas)
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曾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长期从事策展和研究工作,并先后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牛津大学。其研究和出版活动主要围绕明代中国,同时也涵盖20世纪及当代艺术。已出版的专著包括:《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蕴秀之域:中国明代园林文化》《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等。
·
译者介绍
梁霄,主要译作包括《谁在看中国画》《回音室:1897—1935年跨国的中国画》,参译《中国美术与朝代时间》《关键在于实验:巫鸿中国当代艺术文集》等。
▶著名艺术史学者、牛津大学荣休教授柯律格全新中国艺术专著
以考古发掘般的严谨打捞史料中的细节,结合前沿研究方法与成果,呈现艺术史学者多年的思考结晶
▶跨国界、跨时代、跨语言、跨学科,打破艺术史研究的藩篱,重新认识20世纪初的中国艺术
谢赫在加尔各答,康有为在罗马?摒弃泛泛的传统东西二元论叙事,以全球化的眼光颠覆关于东西方艺术的固有认知
以“气韵生动”一词的翻译与流转为线索,揭露思想传播中的“回音室”现象,连通古今与中西,细致入微地讲述“中国艺术”在20世纪的形成
▶中英双语完整呈现,特别制作阅读折页,追踪“回音室”中的每个声音!
完整收录作者英文文稿,方便对照阅读、研究
随书附赠折页,辅助理解“气韵生动”与“韵律”的传播路径
▶巫鸿、包华石、郭伟其、阮圆 知名学者联袂推荐!
·
20世纪初,随着中国艺术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国艺术的热潮。以“气韵生动”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画论与彼时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谋而合,经历冈仓天心、劳伦斯·宾扬、喜龙仁等多位汉学家的转译,在多种语言的回音室中流动、循环。而留学海外的陈师曾、滕固、刘海粟等人又将其从日语、德语、英文等语言译回中文,并应用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中,进一步奠定了谢赫“六法”在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在这部创新之作中,著名艺术史学者柯律格运用多元材料,突破固有的观念和既定的边界,以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思考艺术史的边缘和被形塑的“中国画”。
·
通过发现和重构中国美术进入国际语境的若干关键历史时刻,柯律格教授引导我们思考“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二元观念如何通过理解和误解而逐渐形成,又如何成为人们思考中国艺术的基础框架。这是一本叩问深层问题的书,灵活的叙述也非常引人入胜。
——巫鸿
·
柯律格针对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的世界主义思想基础提出了新颖的见解。这部历史佳作考察了其中关键性的“遭遇”和翻译上的细微差距,引导读者重新思考东西二元论,并欣赏艺术世界中丰富的跨国融合。
——阮圆
·
柯律格教授的演讲力图打破“东西相遇”的泛泛之谈。从“六法”翻译入手展现“跨国”语境中的观念纠缠,在北京年度讲座结束之后的写作中,柯律格进一步将这一语言循环流动的跨国空间概括为“回音室”,既形象地描绘出跨越欧亚大陆的艺术观念世界,也勾起我们对讲座现场的回忆,仿佛精彩的演讲与问答至今余音绕梁。面对不断突破边界的对象,柯律格的研究同样很难简单界定为“中国艺术史”,这一充满创意的著作本身,也必定将如“回音室”一般。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重要话题做出强度不一的种种回响。
——郭伟其
##第186页脚注[4]及188页[9]脚注中的“沈宁,《难忘师府园:民国时期美术史札记》”中文字应为“难忘帅府园”。后英文对照也出现同样错误,写成“shifu yuan”,应为“shuaifu yuan”。
评分##柯律格的晚清民国艺术史力作,从两条线书写晚清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的艺术技法在西方的传播,一条线将陈师曾、潘天寿、滕固、刘海粟这些中国艺术史家在西方留学与讲学时,就西方提出的中国画“六法”为何种技法的充分讨论,另一条西安讲述冈仓天心、谢赫、劳伦斯·宾扬、喜龙仁、柏格森、福开森等或在西方介绍中国画法、或在中国学习画法的外国人如何感受中国画法的学习介绍支线汇流在一起,柯律格指出早年通过贩卖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艺术根本不受重视,只是作为补充日本古代绘画史的一小部分存在,即便是《女史箴图》最初的地位也很低。西方对于中国古代绘画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中国贩卖到西方的瓷器等商品上的绘画,故而柯律格指出是否存在董其昌可以作为判定西方的中国绘画史早晚的标志。本书的另一好处是将该书英文原版附在书后,方便对读学习翻译。
评分以权威而独特的视角,深入解析了清末中国绘画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与演变,生动展现了“东风西渐”的艺术交流史。柯律格教授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阐释了“六法”这一中国绘画理论在跨国交流中的核心地位,从谢赫“六法”中最为人熟知的“气韵生动”展开,柯律格的研究推翻了此前学术界的公论,即冈仓天心首次将谢赫“六法”介绍到欧美世界。根据柯律格的考证,谢赫“六法”的首个译本出自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退休官员、哥伦比亚大学汉学教授夏德,他于1897年用母语德语出版了《中国绘画史的本土来源:从早期到14世纪》。柯律格通过广泛的资料搜集,展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学术“回应室”是如何形成的.
评分##写得太好。不过科律格的这种好,不是一种很鲜明的,给人一个明确结论的好。甚至,他这本书不是一个简单的讲述“西洋”美术观念如何进入“中国”的过程,他是用“回音”这个概念,表达东方和西方的同频共振。因为,不光是中国人第一次需要反思自己怎么理解中国画,同一时期欧美人也需要重新思考自己怎么理解自己的艺术传统。艺术史是一个大浪淘沙,把民国时候一大批二流的名画家都淘汰了,才留下今天这个人。艺术的关系,是不能像一般史料那么处理得绝对明晰的。因为艺术的播迁,本来就是很细微的一种神经元的震动。他是用丰富的资料,把一种可能的历史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尤其是涉及中村不折和徐悲鸿的地方,很让我眼前一亮。这本书未来还想再读一遍。
评分##柯律格的视角总是那么独特,当中国古代画论中的经典‘’谢赫六法‘’走到20世纪初时,通过展现夏德、冈仓天心、卜士礼、喜龙仁、刘海粟等一批学者和艺术家跨国的转译和再传回的过程,说明这一时期并不是东西方艺术的相遇,而是东西方艺术真正形成。 这本书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谢赫六法”这个概念游走在不同国家的学者、不同语种的语境、不同时代的背景中,在被不断翻译、解读、加入自己的理解之后,重新回到中国时,读者可以观察到中国艺术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变迁以及和西方艺术的联系。正如标题“回音室”的效果一样,中国艺术的精髓在回音室传到西方,产生共鸣后又传回它的源头,读者的视角也并非专注于某一方,而是身处广阔的全球视野来观察这一交融重塑的过程。 如今我们提及“回音室”这个词时,通常用来批评人们深陷社交网络的信息茧房,因长期只接触与自己立场相近的信息而加剧观点极化和社会撕裂的现象。然而在艺术史学家柯律格看来,“回音室”亦是学术界、文化界形成知识共识的重要机制。本书来源于柯律格在2019年于北京举办的“OCA...
评分##气韵生动是独属于东方艺术的审美传统吗?油画的观念与技法只存在于西方艺术中吗?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东西二元论的叙事,在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回音室》试图打破这一固化的视角,以全球化的眼光颠覆关于东西方艺术的固有认知。本书也是艺术史学者、牛津大学荣休教授柯律格全新的中国艺术专著。柯律格以“气韵生动”一词的翻译与流转为线索,指出中国古代画论实际与彼时西方的思想潮流不谋而合,经历冈仓天心、喜龙仁等多位汉学家的转译,而留学海外的陈师曾、滕固等又将不同的语言译回中文。如此,这些艺术理论与研究一道在多种语言的回音室中流动、循环,互相影响与形塑,成为一种回音室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并非简单地呼吁打破二元观念,更重要的是回到东西方艺术相遇的若干关键历史时刻,从而看见这一对概念是如何形成及演变的。
评分 评分##这本书,我只读了40来页时,我就在朋友圈推荐了。不愧大学者,问题意识、观察视野和分析力度,太赞了!从前,我读《龙与狮的对话》(王宏志)《异国事物的转译》(张宁)等书,我认识到,特殊的文化意涵通过翻译的“再创作”,通过作者缜密的阐释,成为近代历史研究的一个窗口。现在,我再次看到了,“翻译”如何促成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艺术也是历史的组成部分。
评分##柯对于文献的驾驭能力令人赞叹,同时本书流畅的翻译,也令读者可以切身感受到他严密且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与推理过程~可能是研究方法与兴趣相似,这本书为我当下论文的写作带来了许多启示~必须承认的是,这种研究方法与角度并不新颖,但娓娓道来的历史重现,为我们理解东西交汇中的六法,甚至是中国画提供了别样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