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軍史學者、作傢。1968年7月齣生,1985年9月考入軍校入伍。曾任解放軍齣版社《軍營文化天地》雜誌主編、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研究員。著有“滇西抗戰三部麯” 《1944:鬆山戰役筆記》《1944:騰衝之圍》《1944:龍陵會戰》,榮獲中國好書奬、中華優秀齣版物奬、文津圖書奬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遠徵軍在緬北滇西的抗戰,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戰事吃緊時期,滇緬公路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交通運輸生命綫,而天塹怒江之上能夠承載汽車通行的橋梁隻有一座——惠通橋。
在第一次入緬作戰期間,惠通橋維係著十萬遠徵軍的兵力輸送和物資補給;戰事失利後及時爆破惠通橋,為避免形勢危殆構築起一道戰略防火牆。在滇西反攻階段,修復惠通橋、奪控滇緬公路,惠通橋又成為扭轉戰局、贏得勝利的戰略樞紐。
惠通橋不僅支撐著緬北和滇西兩個戰場,也是從戰略防禦轉嚮戰略進攻的戰略焦點。從此種意義上講,惠通橋不僅關乎滇緬戰場的成敗,更關乎著民族抗戰的命運。
本書以“微觀戰史”的寫作方式,藉助最新發現的原始檔案,對圍繞惠通橋的戰事和人物細節進行瞭細緻還原。作者以惠通橋這一戰略節點為著眼點,冷靜客現地敘述瞭1942年中國遠徵軍與日軍圍繞惠通橋展開的攻守較量,細膩生動地再現瞭抗戰史上一段命運轉摺之戰。
編輯推薦
1. 1942年中國遠徵軍退守怒江,炸毀惠通橋,打破瞭日軍覬覦昆明的企圖,為日後扭轉戰局創造瞭條件。本書以細膩的文字和豐富的史料完整講述瞭1942年中國遠徵軍圍繞惠通橋展開的一係列戰事,這在抗戰史研究上是第一次,填補瞭研究空白。本書也是作者微觀戰史寫法的再次運用,其細節呈現,史實挖掘,甚至以日來記的寫作,真實還原瞭一段抗戰史,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可讀性極高。
2. 《惠通橋之戰》大量使用瞭口述史資料,最大限度還原瞭曆史。同時,本書也以客觀的態度講述日軍和中國遠徵軍真實的戰場狀態,正視曆史,給人警醒。作品讓人體會到瞭戰場的殘酷和戰役指揮時韆鈞一發的緊迫感,真實的戰爭絕不是熒幕上簡單的衝殺,而是細微之處的臨機處置,充滿瞭許多不確定性。本書是一部真實的戰史作品。
##曆史,就這樣曆曆在目,果然是“像素級”的呈現。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曆史呢!我們隻是要看見!看見每一處戰火焚毀的房屋,看見每一片炮彈炸齣的彈坑,看見血淋淋的人間殺戮場。 這個5月,我們都應當讀一讀這本書:《惠通橋之戰》。 也許我們都應該去看一看惠通橋。
評分 評分##如作者引用黃仁宇那句話“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整部書的戛然而止有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傷,那是多少民眾如保山、騰衝等地無辜的死亡,那是多少次貽誤戰機的失誤判斷,那場捍衛民族生死存亡的滇西抗戰中,怒江和惠通橋見證瞭一切。 “爆破的那一瞬間,我就在這裏……然後,一直活到瞭現在!”作傢餘戈在現場的凝望激蕩著所有人的內心。一座橋,一麯悲歌,終有新橋建成,過去戰爭中凝聚而成的力量會依著怒江蕩漾在我們心頭。
評分##天地齣版社推齣著名軍史學者、作傢餘戈的新著《惠通橋之戰》,帶給我極大震撼和傷痛。 這片土地上曾經遭受的戰火苦難,曾經如此慘烈。這傷痛,曆史不會忘記,也有人在一直銘記。 [百科資料] 惠通橋遭遇戰: 抗日戰爭中發生的一場戰役。 1942年5月5日晨,日軍快速部隊2000餘人搶...
評分 評分##英烈先輩永垂不朽
評分##看過餘戈的 鬆山戰役 ,先輩們抵禦外侮流血犧牲的曆史感覺就在眼前,寫得真好。 惠通橋飛架在雲南怒江之上,西端連接龍陵縣,東端連接施甸縣,是怒江曆史上第一座鋼纜吊橋,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道,在抗戰時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餘戈的《惠通橋之戰》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微觀戰史作品,它以冷靜客觀的筆觸,細膩生動地再現瞭1942年中國遠徵軍與日軍圍繞惠...
評分 評分##我們曾經進行過14年的抗日戰爭,在這漫長的抗日戰爭當中,我們與日本進行瞭多次交手,有一場戰役被曆史學傢們稱為“一分鍾改變抗日曆史”。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惠通橋之戰。 戰爭敘事似乎都離不開一座橋,就如同美英盟軍“市場-花園”行動中那座“遙遠的橋”——萊茵河雷馬根大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