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总叙/2
出则弟130
谨/48
信/80
泛爱众/104
亲仁/132
余力学文/140
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就是应对父母的种种规矩,主要的来说,就是有召唤要赶忙应答,有差遣要及时行动,有教导要洗耳恭听,有责怪要婉顺接受。
孝,是做出来的,不是论证出来的。观念性的原则,通常很难以明确的语言来表述,一般人们只能造词,然后在用词的漫长过程中不断补充其内涵。“孝”这个字上半部分是“老”的省略写法,下半部分是一个’“子”,“老”上“子”下,可以理解为儿子背老子,也可以理解为儿子顺从老子,或儿子供养老子,反正这一上一下本身就可以有不少想象的空间。光有这个词是不够的,对孩子说:你要孝,那怎么理解呢?又怎么做呢?难道天天背着老子不成?于是这个“孝”就有了大量相关的描述、论证和实例。但是,在《论语》中, “孝”是一个出现频率并不高的词,就是说没什么理论好多讲,在现实生活中铺开了做就行了。要做到“孝”,首先是一种态度,这是最容易做的,也是最难做到的。今人有“孝敬”这个词, “孝”和“敬”有着不解之缘。两个“勿”和两个“须”只能是对最常见的现象进行举例,而且无法量化一什么程度算作“缓”?如何措置才叫“承”?尺度上的模糊使得这一切很容易做,同时也很容易因疏忽而受到指责。
事实上,对这一模糊尺度的掌握全在于心,即通过行为直接去感受是否对父母怀有最高的敬意,有些行为如果孤立地看是荒唐的甚至违背其他道德准则的,也会被认为是孝心的体现。是以二十四孝中有“老莱娱亲”的故事:老菜子自己年纪一大把了,为了博父母一笑,不惜穿上娃娃的衣服玩杂耍,实在是大大的不雅。至于“郭巨埋儿”,说为了养活老母,便把自己的儿子活埋以压缩家庭开销,那就颇有些血腥了。现实中并不是常常会碰到这样极端的情形,这些为了宣扬孝道而苦心搜罗来的故事也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既然这样的故事作为典范广为流传,这本身就说明孝的核心就是以父母的精神、物质需求为第一,这是不能打折扣的。至于具体的做法、表现,因为实际的情形千变万化,很难一一罗列,有许多常见的细节在生活中以“礼”的形式固化下来,流传至今,成为约束行动的准则,内容很琐碎,有的还有一定的地域色彩,比如给父母递送东西必用双手,单手则为不敬。又如“您”、“你”有明显区别的方言区,与父母交谈的第二人称用词是万万不可错的。这些细碎的规矩通常就被作为教育弟子的内容,如果这些规矩不加注意,对孩子不敬重父母的细小情节不加以及时的制止和矫正,那么师长就是失职的。这些小节本身固然无足轻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会逐渐累积为不可救药的人性偏差。
《弟子规》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蒙学教材中的一种,相对于更为著名的“三百干”(《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它的生成年代晚了很多。《弟子规》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清朝的李毓秀,这是一个生活在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山西秀才,没有功名,在学术上也没有特别的著述成就,所以关于他并没有很丰富的资料以资考证,根据臆测,大约可以估计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教书,为此自编了这样一种教材。
在当时,蒙学是民间自发的活动,来自官方的约束很少,学校、师资、教材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情形至少导致了关于蒙学教育的两个结果:一是民间的蒙学各行其是,二是能够流行不衰的教材教法可以说是真正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第一个结果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诸如《弟子规》这样的书一方面因为辗转抄录而大体相同,另一方面因为没有统一的修订而漫无标准;一方面在浩渺的古籍中被视为村俗鄙俚、无关紧要的杂书,同时又不断有好事的塾师在实践中根据己意加以修订补充。而这一切嬗变的过程又都因为所发生的时空分散和参与者地位的卑微而变得无从考究。现存的《弟子规》一般题名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这个贾存仁何许人也就更不得而知,甚至其名字也有写作“贾有仁”的。还有的版本后面附有“命自我作,福自我求”的十六句五言韵语,内容和形式都很像佛家的偈子,与正文极不般配。这样的书如果依照正规目录学的要求去考证其作者和版本流传,不是完全不能做到,而是没有很大的意义,故而学者也少有介入其事的。
时移世易,曾经俯拾皆是的传统蒙学教材已经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今人对其进行整理、传播和诠释都是对其固有价值的挖掘。对于其中具体的一种,又必须很好地把握其主要的价值所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目前对传统蒙学教材的整理并非空白,但是许多整理成果对于原书的定位和判断不够准确,尤其是对于沟通古今的思考显得不足。例如《三字经》是较为浅显的三字韵语,除了少数的道德教育之外,基本内容都是典故常识;四字韵语的《干字文》内容上也是如此,但一千字各不相同,在识字的价值上更高。
我一直觉得,教育类的书籍,如果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那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而这本《弟子规(故事·配图)》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样”,而是通过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你自己去体会,去感悟,去发现其中的智慧。我曾经尝试着给我的孩子读过一些比较“说教”式的教材,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孩子很容易感到枯燥和抵触。但是这本书,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是非常投入的,他会主动提出问题,会和我们讨论情节,甚至还会模仿书里的人物说一些话。这让我非常欣慰,因为我知道,他不仅仅是在“读”书,更是在“学”书,在吸收书中的精华。而且,书中的插图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对故事情节的补充和深化,让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感。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插画风格真的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很喜欢那种水墨写意的感觉,但是又怕过于空泛,不够具体。这本书的插画恰恰融合了这两者的优点,既有写意的洒脱,又有细节的描绘,人物的轮廓清晰,神态各异,服饰的细节也做得非常考究。每次翻到插图页,我都忍不住要停下来,仔细欣赏一番。这些插画不仅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是对故事情节的一种视觉解读,它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而且,整本书的色彩搭配也做得非常和谐,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非常适合亲子共读。我曾经试过让我的孩子自己去翻看这本书,他虽然还不太能完全理解文字的意思,但却被那些精美的插图深深吸引,每天都要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字本身,还在于它所营造出的那种美好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和一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长辈在静静地聊天,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深意,但又丝毫不会让人感到压迫或疏远。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又运用了现代的语言,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容易理解,即便是像我这样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轻松地进入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孝”的解读,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我看到了“孝”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关怀和理解。那些小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在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信”的阐述,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展现了诚信的力量,这对于当今社会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讨喜,书脊处用了一种温暖的米黄色,摸起来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硬邦邦的纸板,而是带点微微的弹性,感觉能很好的保护书页。封面上的插画更是惊艳,颜色非常柔和,但又很有层次感,人物的表情和姿态都画得特别生动,仿佛能听到他们轻声细语。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幅描绘孩子认真聆听长辈教诲的画面,小孩子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求知的光芒,而长辈则慈祥地注视着,那种温馨和睦的氛围透过画面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细细品味。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非常棒,厚实而不失柔韧,印刷清晰,字迹干净利落,即使是里面的插图,色彩的过渡也十分自然,没有丝毫的模糊或失真。封底的留白设计也很简洁大方,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受。总而言之,这本书从外在的工艺到内在的审美,都透露出一种精心制作的用心,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由衷的喜爱。
评分作为一个常常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的家长,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些古老的道理,更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这些道理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选择故事和编排上所下的功夫,没有那种生硬的灌输感,而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田里,慢慢发芽,最终开花结果。书中的人物形象也很鲜明,有懂事乖巧的孩子,也有循循善诱的长辈,他们的对话和互动充满了智慧和温情,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感受到了那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塑造,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而这些,恰恰是这本书所着重强调的。
评分到货也很快,喜欢。。。
评分不错的,很快。不错的,很快。不错的,很快。
评分相当不错的传统教育读本,适合家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一读
评分书很不错,配送快,继续自持京东
评分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还行
评分帮同事买的,送货超快的,同事说服务很好!!
评分书是无价的,更何况是唐诗。
评分恩,还好!
评分的地对地导弹的地对地导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