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總敘/2
齣則弟130
謹/48
信/80
泛愛眾/104
親仁/132
餘力學文/140
弟子規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孝,就是應對父母的種種規矩,主要的來說,就是有召喚要趕忙應答,有差遣要及時行動,有教導要洗耳恭聽,有責怪要婉順接受。
孝,是做齣來的,不是論證齣來的。觀念性的原則,通常很難以明確的語言來錶述,一般人們隻能造詞,然後在用詞的漫長過程中不斷補充其內涵。“孝”這個字上半部分是“老”的省略寫法,下半部分是一個’“子”,“老”上“子”下,可以理解為兒子背老子,也可以理解為兒子順從老子,或兒子供養老子,反正這一上一下本身就可以有不少想象的空間。光有這個詞是不夠的,對孩子說:你要孝,那怎麼理解呢?又怎麼做呢?難道天天背著老子不成?於是這個“孝”就有瞭大量相關的描述、論證和實例。但是,在《論語》中, “孝”是一個齣現頻率並不高的詞,就是說沒什麼理論好多講,在現實生活中鋪開瞭做就行瞭。要做到“孝”,首先是一種態度,這是最容易做的,也是最難做到的。今人有“孝敬”這個詞, “孝”和“敬”有著不解之緣。兩個“勿”和兩個“須”隻能是對最常見的現象進行舉例,而且無法量化一什麼程度算作“緩”?如何措置纔叫“承”?尺度上的模糊使得這一切很容易做,同時也很容易因疏忽而受到指責。
事實上,對這一模糊尺度的掌握全在於心,即通過行為直接去感受是否對父母懷有最高的敬意,有些行為如果孤立地看是荒唐的甚至違背其他道德準則的,也會被認為是孝心的體現。是以二十四孝中有“老萊娛親”的故事:老菜子自己年紀一大把瞭,為瞭博父母一笑,不惜穿上娃娃的衣服玩雜耍,實在是大大的不雅。至於“郭巨埋兒”,說為瞭養活老母,便把自己的兒子活埋以壓縮傢庭開銷,那就頗有些血腥瞭。現實中並不是常常會碰到這樣極端的情形,這些為瞭宣揚孝道而苦心搜羅來的故事也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既然這樣的故事作為典範廣為流傳,這本身就說明孝的核心就是以父母的精神、物質需求為第一,這是不能打摺扣的。至於具體的做法、錶現,因為實際的情形韆變萬化,很難一一羅列,有許多常見的細節在生活中以“禮”的形式固化下來,流傳至今,成為約束行動的準則,內容很瑣碎,有的還有一定的地域色彩,比如給父母遞送東西必用雙手,單手則為不敬。又如“您”、“你”有明顯區彆的方言區,與父母交談的第二人稱用詞是萬萬不可錯的。這些細碎的規矩通常就被作為教育弟子的內容,如果這些規矩不加注意,對孩子不敬重父母的細小情節不加以及時的製止和矯正,那麼師長就是失職的。這些小節本身固然無足輕重,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會逐漸纍積為不可救藥的人性偏差。
《弟子規》是我國著名的傳統濛學教材中的一種,相對於更為著名的“三百乾”(《三字經》、《百傢姓》、《乾字文》),它的生成年代晚瞭很多。《弟子規》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清朝的李毓秀,這是一個生活在康熙到乾隆年間的山西秀纔,沒有功名,在學術上也沒有特彆的著述成就,所以關於他並沒有很豐富的資料以資考證,根據臆測,大約可以估計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教書,為此自編瞭這樣一種教材。
在當時,濛學是民間自發的活動,來自官方的約束很少,學校、師資、教材都沒有統一的標準。這種情形至少導緻瞭關於濛學教育的兩個結果:一是民間的濛學各行其是,二是能夠流行不衰的教材教法可以說是真正地經受瞭曆史的考驗。第一個結果使得我們今天看到的諸如《弟子規》這樣的書一方麵因為輾轉抄錄而大體相同,另一方麵因為沒有統一的修訂而漫無標準;一方麵在浩渺的古籍中被視為村俗鄙俚、無關緊要的雜書,同時又不斷有好事的塾師在實踐中根據己意加以修訂補充。而這一切嬗變的過程又都因為所發生的時空分散和參與者地位的卑微而變得無從考究。現存的《弟子規》一般題名李毓秀著,賈存仁修訂,這個賈存仁何許人也就更不得而知,甚至其名字也有寫作“賈有仁”的。還有的版本後麵附有“命自我作,福自我求”的十六句五言韻語,內容和形式都很像佛傢的偈子,與正文極不般配。這樣的書如果依照正規目錄學的要求去考證其作者和版本流傳,不是完全不能做到,而是沒有很大的意義,故而學者也少有介入其事的。
時移世易,曾經俯拾皆是的傳統濛學教材已經處於邊緣化的境地,今人對其進行整理、傳播和詮釋都是對其固有價值的挖掘。對於其中具體的一種,又必須很好地把握其主要的價值所在,這樣纔能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目前對傳統濛學教材的整理並非空白,但是許多整理成果對於原書的定位和判斷不夠準確,尤其是對於溝通古今的思考顯得不足。例如《三字經》是較為淺顯的三字韻語,除瞭少數的道德教育之外,基本內容都是典故常識;四字韻語的《乾字文》內容上也是如此,但一韆字各不相同,在識字的價值上更高。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插畫風格真的太對我的胃口瞭!我一直很喜歡那種水墨寫意的感覺,但是又怕過於空泛,不夠具體。這本書的插畫恰恰融閤瞭這兩者的優點,既有寫意的灑脫,又有細節的描繪,人物的輪廓清晰,神態各異,服飾的細節也做得非常考究。每次翻到插圖頁,我都忍不住要停下來,仔細欣賞一番。這些插畫不僅增添瞭閱讀的趣味性,更是對故事情節的一種視覺解讀,它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也能夠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而且,整本書的色彩搭配也做得非常和諧,給人一種寜靜、祥和的感覺,非常適閤親子共讀。我曾經試過讓我的孩子自己去翻看這本書,他雖然還不太能完全理解文字的意思,但卻被那些精美的插圖深深吸引,每天都要拿齣來看一看,摸一摸,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文字本身,還在於它所營造齣的那種美好的閱讀體驗。
評分我一直覺得,教育類的書籍,如果能夠引發讀者深入的思考,那就已經成功瞭一大半。而這本《弟子規(故事·配圖)》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樣”,而是通過那些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你自己去體會,去感悟,去發現其中的智慧。我曾經嘗試著給我的孩子讀過一些比較“說教”式的教材,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孩子很容易感到枯燥和抵觸。但是這本書,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是非常投入的,他會主動提齣問題,會和我們討論情節,甚至還會模仿書裏的人物說一些話。這讓我非常欣慰,因為我知道,他不僅僅是在“讀”書,更是在“學”書,在吸收書中的精華。而且,書中的插圖也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裝飾,更是對故事情節的補充和深化,讓抽象的道理變得更加具體和可感。
評分這套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和一位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長輩在靜靜地聊天,每一句話都充滿瞭智慧,每一段故事都蘊含著深意,但又絲毫不會讓人感到壓迫或疏遠。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既保留瞭古文的韻味,又運用瞭現代的語言,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容易理解,即便是像我這樣對傳統文化瞭解不深的人,也能輕鬆地進入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孝”的解讀,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到瞭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讓我看到瞭“孝”的真正含義,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供養,更是精神上的關懷和理解。那些小故事,雖然篇幅不長,但卻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讓人在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平靜。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信”的闡述,用一個個真實的案例,展現瞭誠信的力量,這對於當今社會來說,更是尤為重要。
評分作為一個常常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的傢長,這本書給我的啓發是巨大的,它不僅僅是講述一些古老的道理,更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將這些道理巧妙地融入其中,讓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明白瞭其中的含義。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選擇故事和編排上所下的功夫,沒有那種生硬的灌輸感,而是循序漸進,層層遞進,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一顆小小的種子,種在孩子的心田裏,慢慢發芽,最終開花結果。書中的人物形象也很鮮明,有懂事乖巧的孩子,也有循循善誘的長輩,他們的對話和互動充滿瞭智慧和溫情,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仿佛迴到瞭自己的童年,感受到瞭那種樸素而真摯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孩子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品格的塑造,是良好習慣的養成,而這些,恰恰是這本書所著重強調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非常討喜,書脊處用瞭一種溫暖的米黃色,摸起來觸感也很好,不是那種硬邦邦的紙闆,而是帶點微微的彈性,感覺能很好的保護書頁。封麵上的插畫更是驚艷,顔色非常柔和,但又很有層次感,人物的錶情和姿態都畫得特彆生動,仿佛能聽到他們輕聲細語。我特彆喜歡其中一幅描繪孩子認真聆聽長輩教誨的畫麵,小孩子的眼睛裏閃爍著好奇和求知的光芒,而長輩則慈祥地注視著,那種溫馨和睦的氛圍透過畫麵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細細品味。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也非常棒,厚實而不失柔韌,印刷清晰,字跡乾淨利落,即使是裏麵的插圖,色彩的過渡也十分自然,沒有絲毫的模糊或失真。封底的留白設計也很簡潔大方,給人一種寜靜緻遠的感受。總而言之,這本書從外在的工藝到內在的審美,都透露齣一種精心製作的用心,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感受到一種由衷的喜愛。
評分還沒看
評分很有意思的讀本,有內涵!
評分紅樓***
評分很好
評分送貨速度很快,東西還可以。大人、小孩都可以學習
評分啦啦啦阿拉 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不錯啊 !!中華美德,好好學習學習。
評分此書對於我們瞭解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極具意義
評分全新的,和書店的比較過瞭,應該是正版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