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传奇经典教父系列终结篇!教父家族首领与叛徒生死对决!美总统遇刺谜案缠绕黑帮内幕!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小说!
经典黑手党小说《教父》续篇《教父复仇》引进版近期上市,这是续写者瓦恩加德纳继《教父归来》之后的另一力作。这部新作不仅对原作的故事与人物作了丝丝入扣的展开,而且将美国总统遇刺的内幕引入小说,对冷战时期美国黑手党与政界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了令人信服的阐释,故事的精彩程度毫不逊色于《教父》原作。
内容简介
《教父复仇》一书把科莱奥内家族放在了黑手党与美国政治甚至国际政治交叉的广阔舞台上,堪称一本连接历史和现实的黑帮小说经典。
故事呈双主线展开,明线展现了科莱奥内家族与家族叛徒杰拉西等人的明争暗斗。书中的杰拉西不但聪明强悍、诡计多端,而且在黑手党内部颇有群众基础,他甚至下手干掉了迈克尔情同手足的军师汤姆·哈根。然而就在杰拉西得意洋洋,打算从迈克尔手中夺过家族老板的位置前一刻,情节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扭转。双方最后摊牌的戏码,堪称经典。
另一条暗线将美国黑手党与刺杀总统牵连在一起。在科尔莱奥内家族及其他黑帮老大力挺下,詹姆斯当选了总统。不料,刚担任司法部长的弟弟丹尼尔却“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一票黑帮老大送进牢房。新奥尔良地下组织头目卡洛·特拉蒙蒂被驱逐到哥伦比亚,恼羞成怒扬言要干掉总统,迈克尔·科莱奥内虽大力反对,但一场“刺杀总统”的好戏已不可避免。书中的美国总统詹姆斯·谢伊与总统弟弟、司法部长丹尼尔·谢伊,正是以约翰·肯尼迪和罗伯特·肯尼迪两兄弟为原型的,在他们身上也有着肯尼迪兄弟的各种弱点。
作者简介
马克·瓦恩加德纳(1961— )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布赖恩,现为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作品曾被《纽约时报》、《芝加哥太阳报》、《洛杉矶时报》和《今日美国》等评为年度最佳图书。
二〇〇三年,《教父》出版三十四年后,兰登书屋和普佐文学基金会从众多应征者中选中瓦恩加德纳续写传奇,他成为马里奥·普佐“教父”系列官方指定作家,先后完成续集《教父归来》、《教父复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瓦恩加德纳是构造情节的大师。不熟悉教父世家的读者能立即进入故事,不错过任何节拍。教父的铁杆粉丝则能从瓦恩加德纳对原书的微小细节的捕捉和关注中获得极大乐趣。
——《芝加哥太阳报》
各种丰富元素应有尽有:细致入微、紧张惊悚,以阴谋为线索串联情节……你一定会爱不释手。
——《娱乐周刊》
目录
序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尾声
精彩书摘
已故弗雷多·科莱奥内身着黑色礼服,头戴一顶破旧的钓鱼帽,站在他弟弟迈克尔面前。这是位于“地狱厨房”地区的一条昏暗的鹅卵石街道的中央,他们曾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一只手拿着钓鱼竿,另一只手搂着一个裸体女人。时间正值黄昏。弗雷多好像在笑,又像在哭泣,这情景令人感到既熟悉,又心碎。在街区的尽头,第十一号大街的货运列车正轰隆隆地朝他们驶来,但却仍然看不见火车的踪影。这条铁路线现在早已改道,铁路也早已夷为平地。
“我宽恕你,”弗雷多说道。
鲜血从他后脑勺上的伤口中涌出。
迈克尔·科莱奥内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但他清楚自己并非在做梦。他肯定不相信有鬼魂存在。
“这不可能,”迈克尔说道。
弗雷多大笑起来。“不错,”他承认说。“只有上帝才能做到这一点,对吧?”
迈克尔正站在公寓楼前的门廊上,此时感到仿佛被钉在了那里。周围空无一人。那女人身体曲线明显,肌肤洁白如玉,发乌似黛,如此暴露在公共场合,虽有些许羞怯之感,但仍表现出相当的勇气。她是那种不太会在意别人想法的女人。
“上帝,”迈克尔说,“你说得不错。”
“你想去钓鱼?”弗雷多笑着递过鱼竿,“还是想随便走走?”
那女人朝前走去。当她走过那斑驳的灯光时,突然变成了一具正在腐烂的尸体,接着又变回那个迈克尔理想中梦寐以求的美人。
“请你告诉我,好吗?”弗雷多接着说,“你可能想不到,我是很有办法的。我知道你孑身一人,是很寂寞孤独,如果不是这样,也一定会有其他问题。迈克,我想帮助你,我想使你生活幸福。”
“使我幸福?”迈克尔问道,“难道你不认为这有点幼稚可笑吗,弗雷多?”
迈克尔马上后悔不该这样说,但弗雷多似乎并没有在意。
那女人吻了一下弗雷多,他也回吻了她。在钓鱼竿的一端,突然出现了一条金枪鱼,个头几乎像弗雷多一样大。那金枪鱼猛烈地摆动起来,接着也开始流血,仿佛被剥了鳞,又遭到棒击一样。那裸体女人看着金枪鱼,开始大哭起来。
“我一直搞不明白,”弗雷多对迈克尔说,“为什么我非得死不行呢?”
迈克尔长叹一声。弗雷多尽管已经死亡,但看上去仍然是老样子,对那些他出于本能应该理解的东西总要问个究竟。
“我懂得复仇一类的事情。但在我身上发生的情况同我的所作所为之间并不完全吻合。这不合情理,并不完全符合你所说的以眼还眼的正义,迈克。”
迈克尔悲哀地摇了摇头。“弗雷多,”他低声说。
“我不是说我没做过错事,因为我确实做过错事。”弗雷多仍
“今天,”他说,“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自由而安全的国家。”
他简要叙述了卡洛·特拉蒙蒂不仅在路易斯安那而且在整个南方和佛罗里达所进行的非法活动。特拉蒙蒂先生在他的收入税回扣中使用了“汽车旅馆主人”一词,按照司法部长的说法,应该是“犯罪老板”。他是“一个庞大的犯罪黑社会”的一部分,他曾阴谋策划吞并了很多企业——合法的和非法的,从佛罗里达的海滩用品连锁店到得克萨斯的连锁妓院一他通常被称为“鲸鱼”。特拉蒙蒂先生自称是意大利人,但现在看来,他一直是个哥伦比亚公民,至少根据司法部长长期调查所获得的文件看来是这种情况。特拉蒙蒂先生正在被送回文件上所说的他的出生地,一个叫做圣罗莎的小山村。
谢伊面对众多摄像镜头,带着上帝般完美正直的面容,告诉世界说,这次遣返行动是严格依据路易斯安那州法律和联邦移民章程进行的。
“但请不要误会,”他说道。他停顿片刻,似乎正使目光离开摄像机,望着远方,瞭望只有他自己能看得见的某个捉摸不定的天堂。也许,快到认领行李的时间了。“目前的事件是严重的。还有更多的像特拉蒙蒂一样的人在逍遥法外,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这些罪犯正在全美国的大小城市破坏着我们的自由,事实上,他们在破坏着整个世界的自由。特拉蒙蒂先生是我们美国基本自由的大敌,但他不是唯一的一个。还有其他敌人;我们将不遗余力,直至把他们全部绳之以法。”
一位记者问司法部长他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丹尼尔·布伦丹·谢伊还不满四十岁,但他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像通常一样,他谈到了成绩和目标,说我们做到了这件事情,我们相信这一点,我们还会做其他事情。他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我”而把功劳归于别人,既指个人也指“政府”或“司法部”。
已故弗雷多·科莱奥内身着黑色礼服,头戴一顶破旧的钓鱼帽,站在他弟弟迈克尔面前。这是位于“地狱厨房”地区的一条昏暗的鹅卵石街道的中央,他们曾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一只手拿着钓鱼竿,另一只手搂着一个裸体女人。时间正值黄昏。弗雷多好像在笑,又像在哭泣,这情景令人感到既熟悉,又心碎。在街区的尽头,第十一号大街的货运列车正轰隆隆地朝他们驶来,但却仍然看不见火车的踪影。这条铁路线现在早已改道,铁路也早已夷为平地。
“我宽恕你,”弗雷多说道。
鲜血从他后脑勺上的伤口中涌出。
迈克尔·科莱奥内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但他清楚自己并非在做梦。他肯定不相信有鬼魂存在。
“这不可能,”迈克尔说道。
弗雷多大笑起来。“不错,”他承认说。“只有上帝才能做到这一点,对吧?”
迈克尔正站在公寓楼前的门廊上,此时感到仿佛被钉在了那里。周围空无一人。那女人身体曲线明显,肌肤洁白如玉,发乌似黛,如此暴露在公共场合,虽有些许羞怯之感,但仍表现出相当的勇气。她是那种不太会在意别人想法的女人。
“上帝,”迈克尔说,“你说得不错。”
“你想去钓鱼?”弗雷多笑着递过鱼竿,“还是想随便走走?”
那女人朝前走去。当她走过那斑驳的灯光时,突然变成了一具正在腐烂的尸体,接着又变回那个迈克尔理想中梦寐以求的美人。
“请你告诉我,好吗?”弗雷多接着说,“你可能想不到,我是很有办法的。我知道你孑身一人,是很寂寞孤独,如果不是这样,也一定会有其他问题。迈克,我想帮助你,我想使你生活幸福。”
“使我幸福?”迈克尔问道,“难道你不认为这有点幼稚可笑吗,弗雷多?”
迈克尔马上后悔不该这样说,但弗雷多似乎并没有在意。
那女人吻了一下弗雷多,他也回吻了她。在钓鱼竿的一端,突然出现了一条金枪鱼,个头几乎像弗雷多一样大。那金枪鱼猛烈地摆动起来,接着也开始流血,仿佛被剥了鳞,又遭到棒击一样。那裸体女人看着金枪鱼,开始大哭起来。
“我一直搞不明白,”弗雷多对迈克尔说,“为什么我非得死不行呢?”
迈克尔长叹一声。弗雷多尽管已经死亡,但看上去仍然是老样子,对那些他出于本能应该理解的东西总要问个究竟。
“我懂得复仇一类的事情。但在我身上发生的情况同我的所作所为之间并不完全吻合。这不合情理,并不完全符合你所说的以眼还眼的正义,迈克。”
迈克尔悲哀地摇了摇头。“弗雷多,”他低声说。
“我不是说我没做过错事,因为我确实做过错事。”弗雷多仍
“今天,”他说,“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自由而安全的国家。”
他简要叙述了卡洛·特拉蒙蒂不仅在路易斯安那而且在整个南方和佛罗里达所进行的非法活动。特拉蒙蒂先生在他的收入税回扣中使用了“汽车旅馆主人”一词,按照司法部长的说法,应该是“犯罪老板”。他是“一个庞大的犯罪黑社会”的一部分,他曾阴谋策划吞并了很多企业——合法的和非法的,从佛罗里达的海滩用品连锁店到得克萨斯的连锁妓院一他通常被称为“鲸鱼”。特拉蒙蒂先生自称是意大利人,但现在看来,他一直是个哥伦比亚公民,至少根据司法部长长期调查所获得的文件看来是这种情况。特拉蒙蒂先生正在被送回文件上所说的他的出生地,一个叫做圣罗莎的小山村。
谢伊面对众多摄像镜头,带着上帝般完美正直的面容,告诉世界说,这次遣返行动是严格依据路易斯安那州法律和联邦移民章程进行的。
“但请不要误会,”他说道。他停顿片刻,似乎正使目光离开摄像机,望着远方,瞭望只有他自己能看得见的某个捉摸不定的天堂。也许,快到认领行李的时间了。“目前的事件是严重的。还有更多的像特拉蒙蒂一样的人在逍遥法外,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这些罪犯正在全美国的大小城市破坏着我们的自由,事实上,他们在破坏着整个世界的自由。特拉蒙蒂先生是我们美国基本自由的大敌,但他不是唯一的一个。还有其他敌人;我们将不遗余力,直至把他们全部绳之以法。”
一位记者问司法部长他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丹尼尔·布伦丹·谢伊还不满四十岁,但他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像通常一样,他谈到了成绩和目标,说我们做到了这件事情,我们相信这一点,我们还会做其他事情。他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我”而把功劳归于别人,既指个人也指“政府”或“司法部”。
前言/序言
《教父复仇》并非一本描写黑帮家族恩怨、血腥报复的传奇故事,它的核心,其实是关于一次对现代社会潜藏腐败与不公的深入剖析。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不如说是一场关于“真相”的追寻,以及对“正义”概念的重新定义。 故事的开端,并非在阴暗的街道或奢华的会所,而是在一间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档案馆。主人公,艾伦·汉密尔顿,一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调查记者,因揭露了一桩牵扯甚广的贪腐案件而被政敌联手打压,名誉扫地,事业跌入谷底。他选择远离喧嚣,将自己埋藏在故纸堆中,试图从那些尘封的文献里寻找一丝慰藉,也试图寻找那股让他痛苦不堪的“无力感”的根源。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在不经意间转动。在一次整理一批旧报纸的过程中,艾伦无意间发现了一系列被刻意掩盖的报道,内容涉及一家名为“晨曦集团”的跨国企业,在二十年前的一系列非法交易和人权侵害。这些报道,虽然零散,但却指向一个惊人的事实:这家在商界呼风唤雨的企业,其财富的积累,是以牺牲无数无辜者的生命和尊严为代价。更让艾伦感到不安的是,他隐约察觉到,当年自己被陷害的事件,与这家“晨曦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份发现,如同火星点燃了艾伦内心深处那团已经熄灭的火焰。他并非想要报复,而是渴望将那些被黑暗吞噬的真相公之于众。他深知,真正的“复仇”并非简单地以牙还牙,而是要用真相的光芒,驱散笼罩在社会上空的阴霾,让那些作恶者无所遁形,让那些被压迫者得到应有的尊重。 艾伦的调查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他面对的,是一个庞大而隐秘的权力网络。他需要穿梭于冷冰冰的数据库、被权力人士控制的媒体,以及那些恐惧于暴露秘密的知情者之间。他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曾经参与过当年事件,内心饱受煎熬的退休官员;有在“晨曦集团”内部,默默记录着罪证却无力反抗的中层员工;还有那些因为“晨曦集团”的罪行而家破人亡的幸存者。 这些人,他们的故事,构成了《教父复仇》最动人的篇章。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们有恐惧,有犹豫,但他们对真相的渴望,对正义的信念,却如同暗夜中的星光,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艾伦与他们建立联系,倾听他们的故事,整合他们的证据。他发现,当年他被陷害,并非偶然,而是“晨曦集团”为了掩盖更深层次的罪行而采取的精准打击。他当年的失意,只是这个庞大帝国为了维持其统治而必须清除的“杂音”。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真实而克制。没有戏剧化的煽情,没有夸张的暴力描写,而是通过冷静的叙事,细致的描写,将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罪恶,一一剥离。读者会跟随艾伦的视角,体验到调查的艰辛,感受到真相的沉重,也体会到人性的复杂。 “教父”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代某个具体的黑帮头目,而是象征着一种无形却强大的权力,一种能够操控一切,左右生死的“教父式”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可能来自资本,可能来自政治,也可能来自信息。而“复仇”,也不是简单的以暴制暴,而是一种对这种控制力的挑战,一种对被扭曲的社会规则的抗争,一种对被剥夺的尊严的捍卫。 故事的高潮,并非一场枪林弹雨的决斗,而是一场在公众面前进行的、关于事实与谎言的较量。艾伦与他的盟友们,历经千辛万苦,搜集到了足以撼动“晨曦集团”的证据。他们需要克服来自“晨曦集团”强大的公关机器的阻挠,以及那些被利益蒙蔽的双眼的沉默。他们选择了一个最直接的方式——将真相公之于众,让每一位关心这个社会的人,都能看到“晨曦集团”的真实面目。 这场“复仇”的结果,并非是对某个人的肉体毁灭,而是对一个建立在谎言和罪恶之上的帝国的彻底颠覆。当真相如同阳光照亮黑暗,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权贵,他们的遮羞布被一一撕下,他们的罪行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教父复仇》所探讨的,远不止于一个记者如何揭露一起黑幕。它更深入地触及了权力与资本的边界,媒体的责任与失职,以及个体在面对强大不公时,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它提出了一个关于“正义”的拷问:真正的正义,是依靠法律的严惩,还是依靠真相的传播?是依靠对恶人的惩罚,还是依靠对善的力量的唤醒? 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坚韧不拔的记者艾伦,还是那些曾经受害者,以及那些在暗中提供帮助的普通人,他们身上都闪耀着普通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勇气、坚持、良知。他们的故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足以动摇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教父式”的权力。 《教父复仇》是一次对现代社会深层问题的审视,是一场关于真相与勇气的探索。它提醒着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也总有人在默默地坚持,总有人在为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这本书,不是一个关于“教父”的传奇,而是一个关于“人性”与“真相”的,深刻的注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复仇”,是用真相去疗愈创伤,用光明去驱散恐惧,用勇气去捍卫尊严。它不是为了摧毁,而是为了重建,为了让每一个被压迫的灵魂,都能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书中没有出现任何被描绘成“教父”角色的个人,其核心在于揭示一种笼罩性的、系统性的压迫力量,而非指向单一的领袖人物。这种力量,体现在金融、政治、媒体等各个层面,它们相互勾结,形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真相和正义牢牢困住。故事中的“复仇”,也并非是血腥的暴力报复,而是通过层层深入的调查,收集证据,最终将这些罪恶暴露在阳光之下,让公众舆论成为最强大的审判者,从而瓦解其根基。 书中对于“晨曦集团”的描写,着重于其如何通过合法的外衣,掩盖其非法的勾当。例如,他们如何利用资本运作,操纵市场,将竞争对手逼入绝境;他们如何通过政治献金,影响决策,为自己的罪行开脱;他们如何利用媒体,混淆视听,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无关紧要的议题。这些细节的刻画,旨在展现现代社会中,权力和资本如何相互交织,形成一种难以撼动的“教父式”的控制力。 主人公艾伦·汉密尔顿的形象,也并非一个传统的复仇者。他经历过辉煌,也遭受过挫败,他有自己的挣扎和彷徨。但他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他始终坚信,真相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辱,而是为了那些被剥夺了声音和尊严的人们,去发出最后的呐喊。他的每一次深入调查,每一次与危险的擦肩而过,都是对“晨曦集团”严密控制的一次挑战。 书中对于细节的描绘,力求严谨。例如,在描述艾伦如何搜集证据时,会详细描绘他如何破解加密文件,如何追踪资金流向,如何从晦涩的法律条文中找到漏洞。在描写人物心理时,也会深入剖析他们内心的恐惧、挣扎和对正义的渴望。这些细腻的笔触,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复仇”的最终意义,体现在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当“晨曦集团”的罪行被揭露,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倒台,更是对整个社会运行机制的一次警示。它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的监督机制,如何防止权力被滥用,如何保护个体在面对强大机构时的合法权益。 《教父复仇》是一部关于真相的力量,关于人性的坚韧,关于正义终将得以实现的,发人深省的作品。它没有浮夸的辞藻,没有戏剧化的转折,却有着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来源于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关于罪恶与抗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