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东巴艺术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赵世红,和品正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1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302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40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1
正文语种:中文

东巴艺术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相关图书



东巴艺术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东巴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面揭开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神秘面纱。

内容简介

  云南省纳西族特有的东巴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中较为古老而又独特一种,自民国以来,一直有中外学者对其展开研究。近年来,东巴艺术更是从偏远的大山中走进全世界相关学者的研究视野,并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
  东巴艺术的类型很多,依据民族共同的情感与生命观自成体系,视觉造型艺术、音乐、舞蹈、文学均包含其中。神秘的东巴象形文字、恢弘的东巴舞蹈、浪漫的东巴神话传说,无不令人为之神往。

作者简介

  赵世红,纳西族,1954年出生于云南丽江古城。1982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中文系。1994年,担任东巴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6年-2001年,统筹主持《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100卷的翻泽、整理、出版工作,其成果字数共计4783万字,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3年,组织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的申报工作,获得成功。10多年来,对纳西东巴文化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2篇。2004年起,担任东巴文化研究院院长。同年,被云南省高评委评定为社科系列副研究员并荣获丽江市首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担任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纳西东巴大词典》课题负责人。2008年,被聘为云南省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2009年,被文化部聘为第二批全国古籍保护评审工作委员会成员。
  和品正,纳西族,生于1955年,供职于云南社会科学院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30年,参与《纳西东巴古籍译著全集》100卷的翻泽整理工作,荣获国家图书奖。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对东巴艺术有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纳西族与东巴文化》、《纳西族东巴经典名句欣赏》、《东巴常用字典》、《和品正东巴书法艺术》、《和品正东巴文字画》等箸作与画册。发表了《岩画与古文字的关系》等50余篇有一定水准的学术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文明火花
石壁上的符号
木片文明
构建精神大厦

第二章 东巴教
生活与宗教
宗教与人生礼仪
文化艺术与宗教
智者东巴

第三章 与神鬼交往的艺术
面偶
泥塑
木雕
木牌画
纸牌画
图画象形文字
东巴书法
东巴舞与舞谱

第四章 神指迷途
讲排场的祭祀盛典
灵魂不灭
落叶归根
《神路图》
魂路艰辛
欢乐人间
神圣天堂

第五章 注入释道思想
藏传佛教对《神路图》的影响
道教思想在《神路图》中的反映
《神路图》的艺术特色
附录:东巴常用字典

精彩书摘

  第—章 文明火花
  石壁上的符号
  人类走到今天,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她所走的路太长,所经历的岁月太久远。且不说从猿猴演化为能直立行走的早期智人花费了多少时间,单从已经进化成人类的我国的元谋人到现在就已经170万年。
  古人行进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并不会如现代人一般保存自己的足迹。更多的时候,她们有意毁弃或隐藏自己的足迹,为的是自身的安全。在那一段历史中,她们时刻都在创造着人类的文明,可又随处在毁损遗弃自己所创造的文明。这样的毁损行为伴随着整个人类发展史,无以记数的战火烧毁了绝大部分文物。
  因为如此,整个地球上千个民族中,只有十来个民族的古文字被保留了下来。而被保留下来的这些珍贵古文字,多半是中、晚期的文字体系,如我国的甲骨文、西亚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这些文字都进入高度符号化的文字体系。显然它们已步入文字发育的青年时期。那么她的童年该是啥样?她的婴幼儿时段的稚拙憨态又该是何种模样?
  人类文字的最初形态又是怎样的呢?就成为三岁孩童问倒了历史学家的难题了。古埃及金字塔及神庙石壁上的图形符号,发现于中美洲的玛雅图形记事,文字学家们一致认为它们应当属于人类的早期文字,即文字的童年时代。然而,此两种文字早已被人们遗弃,所存文物也十分有限,极难作出系统化的研究。当人们发现了纳西族的东巴图形文字之后,文字学家们惊喜异常,认为东巴文当类似于甲骨文的前身。我们不仅有数以万计的东巴文经典存世,而且尚有不老东巴仍在使用这种文字,他们都是古文字研究的活化石。
  进入20世纪,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开始注意郊野文物的考察与研究,逐渐在世界上许多古人类活动过的地方发现了岩画。到目前为止,已在120个国家发现数万个岩画点,近百万幅岩画,学者们很快发现“岩画表现他们的活动、社会事件”,“当经济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可以在岩画上看到分工的具体化,诸如耕作、畜牧、手工业、贸易,加之程度不同的采集和渔猎”。“很有意义的是在岩画中出现了许多象形文字,它们与岩画成为一体,似乎一种最初文字的雏型”(《中国岩画发现史》序言,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我国著名的岩画学家陈兆复先生,也在他的《中国岩画发展史》一书中谈到:“岩画符号图案,在原始时代并不只是一种轻率、简单的线条刻划活动,符号图案中隐喻着深刻的内涵,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文字。这些符号,或者是原始的记事,或者是配合说明某种事件,或衬托某种神圣的图形,以及隐喻某种观念等等。”“用图画记事,启发了象形文字的创造,可以这样说:古岩画是文字之母。”陈先生还用甲骨文字例与岩画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取得了让人信服的科学成果。
  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创造了语言用以沟通。而语言的致命弱点是不能跨越时空的限制,当然这是对远古社会而言。如遇上需长时间记忆的信息,古人们则使用过结绳、刻木、陶片刻画等原始方法。然而结绳与刻木的方法简单,记不准确还容易消失与混淆。于是,古人们想到了高高耸立的岩石,岩石坚不可摧,威不可撼,早已成为古人们崇拜之物,将全体原始部落的心声,铭刻石上是一件壮举,将一串串神秘的绳结与难破谜底的木片刻痕变做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岩画,是人类信息史上的一大飞跃。它的发明不亚于当今社会的电脑,它给当时人类的思维与交流插上了一对矫健的翅膀。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各地的古岩画,是人类第一道划破茫茫夜空的文明之光,它是人类文字之父,信息文化之母。
  纳西族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也无例外,它们最初的载体也是一堵堵坚硬的石壁。
  纳西族对这些图画文字称之为“森究鲁究”,“森”为“木”,“鲁”为“石”,“究”为“痕迹”,全词意为“木痕石迹”,即木石上的痕迹,也就是木、石上的刻画符号。可见,该文字的最早载体是石壁与木片,可暂称为“石迹文字”与“木迹文字”。木迹文字已有较多的遗物收藏,至今可以见到。东巴教一切祭祀活动中的祭场,无论其为神坛还是鬼寨,都必须插竖众多的有东巴图画文字的木牌。竖于神坛的木牌,绘着神的形象及颂神的言辞,立于鬼寨的木牌则绘着鬼怪的形象与祭鬼驱鬼的内容。而至今保存的石迹文字之遗物相对较少,她们多被历史的尘土所淹没。
  据国内岩画勘察报告,中国岩画的制作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用手或简制刷子蘸赤铁矿涂绘岩壁;二是以坚硬石器敲击岩壁,有目的地使图形显现;三是用较精制的尖状石器在崖面上刻划,以线条形式刻绘图形。除此三法外,还没有见到用铁器刻绘崖壁的崖画勘察报告。这说明了处于崖画时代的古人,还不会使用铁器。由于在崖石上刻写文字费工费时,难于适应需要;再由于纳西族是以游牧为业的流动民族,石迹文字无法随族迁徒,只好留存于原来的活动范围内。
  我国著名的西南民族学家方国瑜教授在《纳西族的渊源、迁徙和分布》一文中指出:“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黄河上游和湟水流域,为今天的青海、甘肃一带)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徒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这一结论得到学界的公认。章太炎、李霖灿、任乃强、陶云逵等一代学者考证了大量史料得出同样的结果,即纳西族源于西北草原,早年以狩猎游牧为生。方先生等学者们的结论,是严格地依托于可信史料基础之上的,无丝毫的推想臆测之嫌。我们不妨稍加推测,纳西(或她的前身古羌人)既是游牧民族,在史前数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可能一直就在青海、甘肃一带,还应该往北广大的沙漠地区推进。理由是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阿纳蒂得出的一条规律:“根据世界上流行的看法。岩画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这里被视为人类生存资源贫乏的地区,人口也低于平均的密度。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岩画分布的特点也反映了这一个普通的规律。”(《中国岩画发现史序言》)从我国已发现的岩画点来看,百分之八十集中在沙漠半沙漠区域。浩瀚无际的茫茫沙原必有古人遗迹无疑,可它早被沙海吞噬而无从查觅了。
  从这些幸存于半沙漠地区的人类遗迹古岩画中,我们不难推想:今天被视为资源贫乏的沙漠半沙漠地区,远古时代是哺育人类的最初摇篮。当时资源丰厚,气候宜人,是逐渐膨胀起来的人类汲干了自己母亲的血乳,然后弃而离去。抛下自己母亲的同时,也抛弃了自己早年的文化。这些遗存的古岩画,是最初的中华文明之光,是中华古文字之源。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与甲骨文有“血缘”关系,另外一些可能与其它古文字有关。如西夏文,有学者就认为它与内蒙古阴山一带岩画有着极为密切的源流关系。而我们却想纳西先民的石迹文字,也必定留存于先民早年活动的区域。即河湟地带或更靠西北一些地方的古岩画遗存,可能与东巴图画文字有着渊源关系。
  当然,我们的推想并非闭目瞎说,它是在二十年来了解先辈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在翻译考证大量东巴经典的前提下,在对照岩画所表现的生产生活与东巴经所描绘的先民生活图卷后,再比较我国南北岩画与东巴绘画的艺术造型风格之后得出的。可简要列举几条如下:
  首先,东巴经记载有大量的草原生活传说。三大经典之首的《鲁搬鲁饶》(有的版本译作《人类迁徒记》)中记载:“所有的人类都是从天上迁下来的,迁徒之路分左、中、右三条,左路为星星迁徙之路,一路的繁星闪烁耀眼;中路为人迁徙之路,人们是由居那若罗神山上迁徙下来的;右路为青草迁徙之路,青嫩的芳草连着天地。”这难道不是一幅美丽的草原风光吗?上有满天耀眼繁星,下有连着天际的无垠芳草,辛劳的纳西先民就在它们之间。其次,纳西先民的生产生活与南方岩画差异较大,而与北方草原生活相一致。除了大量的狩猎、游牧相似之外,连所住的房屋也完全一样。东巴经《鲁搬鲁饶》中就记载有修建房屋的经过:“木架做房骨,竹篱围四边。竹篱四周哟,抹以黑泥浆,寒风不漏呀,夜半好做梦。”

前言/序言

  “东巴”是纳西族宗教祭司的称谓,东巴一词意为“智者”,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与传承者。因为这一原故,纳西族古代社会的宗教、文字、艺术乃至整个民族文化,都被称作“东巴教”“东巴文字”“东巴艺术”“东巴文化”。
  纳西族,人口约30万,居住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12个县(丽江、中旬、宁蒗、维西、永胜、盐源、木里、盐边、华坪、德钦、芒康、巴塘)内,丽江市是其政治文化中心。纳西族是古代西北部青海、甘肃黄河、湟水一带南下的氐羌族系与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土著居民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唐代,纳西族地区是吐蕃、南诏和唐王朝逐鹿之地。元明以来,作为藏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向外传播的交汇地,始有部份汉族文化融入其中。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纳西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东巴艺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她与古代纳西族的生产、生活密切相连,特别与民族宗教(东巴教)融为一体。
东巴艺术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东巴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东巴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去京东购买 去京东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淘宝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当当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去拼多多购买


东巴艺术 bar code 下载
扫码下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