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馬剋筆建築錶現技法》的著述是以課程教案為藍本,因而相關的寫作思路、內容編排以建築學專業為主。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經過相應的學習,美術基礎參差不齊的在校大三、大四學生,一般都能較好地掌握馬剋筆的錶現技法,並運用到自己的建築設計之中。
內容簡介
《馬剋筆建築錶現技法》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同學們學習使用並掌握馬剋筆這一便捷的錶現工具,以充分錶達建築的設計構思。具體分為四個階段: 階段一:通過對材質肌理的刻畫,初步熟悉並掌握馬剋筆的用筆技法。
階段二:對建築實景照片進行馬剋筆的改編。此階段先隻選用純灰色係筆,以幫助同學們理解並掌握馬剋筆進行建築錶現的一般規律。
階段三:在灰色係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學習使用單色係、低純度係、高明度係、高純度係的色筆,進行復色創作的技法。
階段四:要求融會貫通地掌握上述畫法原理,能夠運用馬剋筆對建築方案設計的理念進行充分的錶達。
本教材的著述是以課程教案為藍本,因而相關的寫作思路、內容編排以建築學專業為主。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經過相應的學習,美術基礎參差不齊的在校大三、大四學生,一般都能較好地掌握馬剋筆的錶現技法,並運用到自己的建築設計之中。
內頁插圖
目錄
0 緒論
1 馬剋筆工具特性及錶現模式
1.1 馬剋筆工具特性
1.2 馬剋筆錶現模式
1.2.1 馬剋筆渲染模式
1.2.2 馬剋筆快速錶現模式
1.3 馬剋筆的運筆技法
1.3.1 筆觸的肯定性
1.3.2 排綫方法
2 馬剋筆形體錶現方法
2.1 形體的綫構成
2.1.1 平麵立體的綫構成方法
2.1.2 麯麵立體的綫構成方法
2.2 材質肌理的刻畫方法
2.2.1 全反射材質
2.2.2 漫反射材質
2.2.3 反射透射材質
2.2.4 不反射材質
2.3 形體錶現的技法原則
2.3.1 妙筆生花
2.3.2 點石成金
2.3.3 陽光普照
2.4 建築形體的筆觸方法
2.4.1 根據幾何體的形狀用筆
2.4.2 根據光影的走嚮用筆
2.4.3 根據材質的特點用筆
3 建築馬剋筆畫法原理
3.1 概括原理
3.1.1 色階壓縮
3.1.2 色塊調整
3.1.3 色調轉換
3.2 聚焦原理
3.2.1 重點集中
3.2.2 材質強化
3.3 縱深原理
3.3.1 襯托方法
3.3.2 進深方法
4 馬剋筆的彩色技法
4.1 彩色馬剋筆的分類
4.1.1 色立體原理
4.1.2 色筆分類方法
4.2 單色技法
4.2.1 色紙單色畫法
4.2.2 色弧擴展方法
4.3 復色基礎
4.3.1 色彩區域原理
4.3.2 低純度方法
4.4 彩色技法
4.4.1 復色方法原理
4.4.2 高明度畫法
4.4.3 高純度畫法
4.5 馬剋筆綜閤工具技法
4.5.1 乾性色彩輔助方法
4.5.2 水溶性色彩
5 建築設計的馬剋筆運用
5.1 概念構思
5.2 設計錶現
5.3 計算機輔助畫法
6 馬剋筆的教學實踐及作品範例
附錄
後記
前言/序言
《管子》一書《權修》篇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年之計,莫如樹榖;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榖也;一樹十獲者,木也;一樹百獲者,人也。”這是管仲為富國強兵而重視培養人纔的名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即源於此。它的意思是說,培養人纔是國傢的百年大計,既十分重要,又不是短期內可以奏效的事。“百年樹人”並不是非得100年纔能培養齣人纔,而是比喻培養人纔的遠大意義,要重視這方麵的工作,並且要預先規劃,長期、不間斷地進行。
當前我國建築業發展形勢迅猛,急缺大量的建築建工類應用型人纔。全國各地建築類學校以及設有建築規劃專業的學校眾多,但能夠做到既符閤當前改革形勢又適用於目前教學形式的優秀教材卻很少。針對這種現狀,急需推齣一係列切閤當前教育改革需要的高質量優秀專業教材,以推動應用型本科教育辦學體製和運作機製的改革,提高教育的整體水平,並且有助於加快改進應用型本科辦學模式、課程體係和教學方法,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教育體係。 這套係列教材整體導嚮正確,科學精練,編排閤理,指導性、學術性、實用性和可讀性強。符閤學校、學科的課程設置要求。以建築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的專業培養目標為依據,注重教材的科學性、實用性、普適性,盡量滿足同類專業院校的需求。教材內容大力補充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成果。注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搭配比例,結閤目前教學課時減少的趨勢適當調整瞭篇幅。根據教學大綱、學時、教學內容的要求,突齣重點、難點,體現建設“立體化”精品教材的宗旨。
以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振興建築類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建築類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為己任,為發展我國高等建築教育的理論、思想,對辦學方針、體製,教育教學內容改革等進行瞭廣泛深入的探討,以提齣新的理論、觀點和主張。希望這套教材能夠真實地體現我們的初衷,真正能夠成為精品教材,受到大傢的認可。
《光影的敘事:數字時代下的建築意境渲染》 引言: 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建築的呈現方式早已超越瞭二維圖紙的束縛。當虛擬的光影與真實的材質在屏幕上交織,當算法的精妙構建齣超越現實的空間,我們便進入瞭一個全新的建築錶現領域——數字意境渲染。本書並非聚焦於某種單一媒介的技法,而是深入探討如何在數字化的語境下,捕捉、提煉並放大建築作品的靈魂,使其在觀者心中留下深刻而獨特的情感印記。我們將超越工具的錶象,迴歸對建築本體的理解,通過一係列前沿的數字工具與理念,共同探索建築錶現的新維度,創造齣既具視覺衝擊力又蘊含深層思考的建築意象。 第一章:意境的基石——從理解到錶達 在踏入數字渲染的殿堂之前,首要的任務是構建堅實的意境錶達基石。建築意境並非憑空而來,它是建築師設計理念、功能需求、場地文脈以及時代精神等多重因素交融的産物。本章將引導讀者超越技術層麵,深入理解建築的本質: 建築的“言說”: 我們將探討建築如何通過其形態、空間、材料和光影來“訴說”故事,傳遞情感。理解建築的敘事性,是進行有效意境渲染的前提。我們將分析經典的建築案例,剖析其意境的來源與錶達方式。 情感的共振: 建築不僅僅是物理空間,更是承載人類活動與情感的容器。本章將闡釋如何捕捉並放大建築所能喚起的情感,例如寜靜、活力、莊嚴、親切等。這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心理學、社會學以及藝術理論在建築錶達中的應用。 概念的具象化: 每一個偉大的建築都源於一個核心概念。本章將指導讀者如何將抽象的設計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元素,通過數字手段賦予其生命力,使其在錶現中清晰可見,引人遐思。 場地精神的解讀: 建築與場地密不可分。本章將強調對場地曆史、文化、自然環境的深度解讀,以及如何將這些信息巧妙地融入建築錶現中,使其展現齣獨特的地域風貌和人文關懷。 第二章:數字工具的哲學——駕馭科技,服務創意 數字技術是實現建築意境的強大引擎,但技術本身並非目的,而是實現創意的載體。本章將以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審視當下主流的數字建築錶現工具,並探討如何將其運用到極緻: 三維建模的敘事維度: 從Rhino, SketchUp到Revit,不同的建模軟件各有側重。本章將不局限於軟件的指令操作,而是探討如何在建模過程中就融入意境的考量。例如,如何通過精煉的模型結構錶達建築的邏輯,如何利用組件化設計預設未來的場景。 渲染引擎的“情緒”調控: V-Ray, Corona, Lumion, Twinmotion等渲染器,是賦予模型生命的關鍵。本章將深入研究不同渲染引擎在光照、材質、後期處理等方麵的特質,並著重探討如何通過精細的光影設置、材質紋理的模擬,以及環境元素的添加,來營造特定的氛圍和情緒,讓畫麵“會說話”。 後期閤成的“畫龍點睛”: Photoshop, After Effects等後期軟件,是意境升華的最後一道關卡。本章將探討如何運用圖層、濛版、色彩校正、景深效果等手段,將渲染齣的圖像進行二次創作,進一步強化建築的敘事性,彌補渲染的不足,甚至創造齣超越現實的視覺體驗。 虛擬現實與交互的沉浸式敘事: 隨著VR/AR技術的成熟,建築錶現正走嚮沉浸式體驗。本章將初步探討如何利用VR/AR技術,讓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建築空間,通過交互設計增強體驗的深度,實現更加立體的意境傳達。 流程整閤的智慧: 復雜的數字流程需要高效整閤。本章將分享如何根據項目需求,選擇最適閤的工具組閤,並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確保創意能夠順暢地轉化為最終成果。 第三章:光影的魔法——重塑空間,營造氛圍 光影是建築錶現中最具錶現力的語言之一,它能塑造空間形態,引導視綫,傳遞情感。本章將專注於光影在建築意境渲染中的核心作用: 自然光的哲學: 陽光的變化是最微妙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光源。本章將詳細解析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下的自然光特點,以及如何在數字模型中精準模擬,例如通過體積光、全局光照等技術,錶現陽光穿透窗戶、灑落在牆麵上的溫暖,或是透過樹葉縫隙投下的斑駁光影。 人造光的敘事性: 室內燈光的設計不僅僅是為瞭照明,更是營造氛圍的關鍵。本章將探討如何通過不同色溫、亮度和方嚮的人造光源,來強化空間的焦點,引導觀者的情緒,例如柔和的暖光營造溫馨的居傢感,銳利的冷光突齣科技的理性。 材質的“光感”錶現: 不同的材質對光綫的反射、吸收與摺射錶現各異,這是構成真實感和營造氛圍的重要因素。本章將深入研究各種常見建築材料(如玻璃、金屬、木材、混凝土、石材)在不同光照下的光澤、紋理和通透感,以及如何在數字材質編輯器中進行精細調校,使其呈現齣自然的“光感”。 陰影的戲劇性: 陰影並非單純的“黑暗”,它能勾勒輪廓,增加層次,創造戲劇性的視覺效果。本章將探討如何運用陰影來強調建築的體塊感、空間的縱深感,甚至暗示時間和季節的變化,營造齣引人入勝的視覺敘事。 環境光的“潤色”: 環境光,如天空的顔色、周圍建築的反射光,對整體畫麵的色彩與氛圍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章將解析如何通過HDRI貼圖、天空盒等技術,為模型添加逼真的環境光,使其融入真實的場景之中。 第四章:材質的觸感——賦予生命,傳遞溫度 材質是建築的皮膚,是構成空間質感與情感體驗的重要載體。本章將深入探索如何在數字世界中“觸摸”材質,賦予其真實的觸感和溫度: “看得見”的紋理: 紋理是材質的靈魂。本章將詳細講解如何尋找、製作和應用高質量的紋理貼圖,包括顔色貼圖、法綫貼圖、粗糙度貼圖、金屬度貼圖等,以及它們如何協同作用,模擬齣木材的年輪、石材的顆粒感、織物的絨毛等細節。 “摸得著”的質感: 除瞭紋理,材質的物理屬性(如光滑度、粗糙度、透明度、反射率)更能營造齣真實的觸感。本章將深入研究如何在渲染器中精確控製這些參數,例如模擬光滑玻璃的清澈、啞光金屬的低調、或是粗糙水泥的工業感。 “聽得見”的共鳴: 材質不僅僅是視覺的,也與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相關聯。本章將引導讀者思考,某種材質會引發什麼樣的聯想?例如,木材會帶來溫暖自然的感覺,金屬則可能顯得冰冷現代。如何在視覺錶現中傳遞這些聯想,是意境渲染的高階課題。 曆史與時間的痕跡: 建築的材質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留下曆史的印記。本章將探討如何模擬材質的“風化”效果,例如牆壁上的苔蘚、木材的老化、金屬的銹跡等,為建築賦予故事感和深厚的曆史底蘊。 創新材質的探索: 除瞭傳統建築材料,本章也將涉及一些新型或非常規材質的錶現,例如參數化生成的新材料、光敏材料等,以及如何在數字世界中對其進行有效的可視化。 第五章:環境的詩意——融入自然,訴說場景 建築並非孤立的存在,它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本章將著重於如何營造富有詩意的環境,使建築與自然、人文景觀和諧共生: 地貌與植被的“呼吸”: 土地的起伏、植被的形態,是環境的骨骼與血肉。本章將探討如何根據場地特點,精確模擬地貌,並選擇和布置恰當的植物,使其展現齣季節變化、生長姿態,為建築增添生機與活力。 天氣與時間的情緒: 晴朗的藍天、飄渺的晨霧、淅瀝的雨水、或是落日餘暉,都為建築注入瞭不同的情緒。本章將詳細講解如何模擬各種天氣現象,以及如何通過不同時間的光影變化,來呈現建築在一天中不同時刻的獨特魅力。 人文元素的“溫度”: 周圍的人文景觀,如街道、建築、人物、車輛等,是構成場景敘事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章將探討如何巧妙地引入這些元素,使其既能豐富畫麵,又不喧賓奪主,例如通過遠景模糊處理,或是將人物置於恰當的位置,來引導觀者的視綫和情感。 “未完成”的魅力——留白與想象: 有時,適度的留白和模糊處理,反而能激發觀者的想象力,讓他們參與到意境的構建中。本章將分享如何運用後期處理技巧,例如景深、模糊、虛化等,來營造“未完成”的美感,引導觀者主動去填補畫麵中的空白。 敘事性的場景構圖: 最終的畫麵呈現,是意境錶達的集中體現。本章將結閤前期對建築、光影、材質和環境的理解,探討如何通過構圖,引導視綫,突齣重點,營造齣具有強烈敘事性和情感衝擊力的畫麵。 結語: 《光影的敘事:數字時代下的建築意境渲染》並非一本關於“如何使用某個軟件”的教程,它是一次對建築錶現深層邏輯的探索,一次對數字技術與藝術審美融閤的實踐。我們希望通過本書,幫助讀者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建築錶現思維:以理解為根基,以創意為驅動,以數字技術為翅膀,最終創作齣能夠觸動人心的建築意象。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讓建築的錶現,不僅僅是信息傳遞,更是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以及對美好空間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