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物联网与智能物流
原价:39.00元
售价:29.3元,便宜9.7元,折扣75
作者:王喜富
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2116788
字数:462000
页码:2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物联网与智能物流》结合我国智能物流发展现状、物流技术及其智能化需求,总结提出了物联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建立了智能物流物联网技术结构及业务体系,提出了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物流领域的应用模式;通过基于物联网的新型智能物流系统规划及业务流程的研究,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标准与规范,对我国物流企业应用物联网的实施条件与基础、行业物流智能化管理系统规划与设计、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及应用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智能物流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我国智能物流行业提供了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产业升级的综合解决方案。
《物联网与智能物流》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将基础知识、关键技术与实际应用及运营管理紧密结合,有助于推动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本书不仅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适合作为物流企业技术人员及管理者的重要参考书。
第1章 绪论
1.1 物联网的起源
1.2 物联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物联网应用现状
1.4 智能物流与物联网
1.4.1 智能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1.4.2 智能物流发展的信息化支撑
1.4.3 物流智能化与物联网
1.5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物联网基础理论
2.1 物联网的概念与范畴
2.1.1 物联网的概念
2.1.2 物联网的特点
2.1.3 物联网的工作原理
2.2 物联网的基本结构与组成
2.2.1 感知层
2.2.2 网络层
2.2.3 应用层
2.2.4 物联网基本结构特点
2.3 物联网的层级划分
2.3.1 国际级物联网
2.3.2 区域级物联网
2.3.3 行业级物联网
2.3.4 企业级物联网
2.4 物联网技术体系
2.4.1 物联网技术概述
2.4.2 物联网相关技术需求分析
2.4.3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2.5 物联网体系架构
2.6 物联网标准体系
2.6.1 建立物联网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2.6.2 物联网标准化现状
2.6.3 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2.7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物联网关键技术
3.1 物联网的终端技术
3.1.1 RFID技术
3.1.2 传感器技术
3.1.3 嵌入式系统
3.2 物联网的网络技术
3.2.1 EPC系统
3.2.2 EPC ONS技术
3.2.3 信息服务交换技术
3.2.4 无线传感器网络
3.2.6 云计算
3.3 物联网的信息服务技术
3.3.1 EPCIS技术
3.3.2 信息服务交换的服务函数
3.3.3 物品信息服务发现技术
3.4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业务体系与业务流程
4.1 物流业务体系及流程的发展过程
4.1.1 物流产生阶段的业务体系及流程
4.1.2 传统物流形成阶段的业务体系及流程
4.1.3 物流理论变革阶段的业务体系及流程
4.1.4 物流理论创新阶段的业务体系及流程
4.2 物流业务体系及流程
4.2.1 物流业务体系
4.2.2 物流业务流程
4.3 物联网对物流业务体系及流程的影响
4.3.1 物联网对物流业务体系的影响
4.3.2 物联网对业务流程的影响
4.4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业务体系及流程再造设计
4.4.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业务体系再造设计
4.4.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业务流程再造设计
4.5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系统规划
5.1 智能物流系统规划
5.1.1 智能物流系统开发策略
5.1.2 智能物流系统发展阶段论
5.1.3 智能物流系统规划的内容
5.1.4 智能物流系统规划的组织
5.1.5 智能物流系统规划的步骤
5.2 案例分析1: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规划案例
5.3 案例分析2:某酒厂的RFTD酒产品防伪与物流跟踪系统规划案例
5.4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
6.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概述
6.2 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架构技术
6.2.1 SOA架构技术
6.2.2 Web Service技术
6.2.3 EAI技术
6.2.4 中间件技术
6.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架构设计
6.4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技术应用
6.4.1 自动化仓储管理系统
6.4.2 智能配送系统
6.4.3 智能物流过程控制与货物状态查询系统
6.4.4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6.5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安全技术
6.6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应用标准与规范
7.1 EDI标准
7.1.1 EDIFACT标准体系
7.1.2 RosettaNet标准体系
7.1.3 ebXML技术标准体系
7.1.4 其他相关技术标准
7.2 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
7.2.1 国家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体系框架
7.2.2 数据元标准
7.2.3 代码标准
7.2.4 服务函数标准
7.3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物流企业的应用
8.1 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8.1.1 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历程
8.1.2 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
8.1.3 我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现状
8.1.4 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8.2 物联网在物流企业应用的必要性和意义
8.2.1 物联网应用的必要性
8.2.2 物联网应用的意义
8.3 物联网在物流企业的业务应用
8.3.1 运输业务的物联网应用分析
8.3.2 仓储业务的物联网应用分析
8.3.3 配送业务的物联网应用分析
8.3.4 信息服务的物联网应用分析
8.4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企业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技术架构设计
8.4.1 构建思路
8.4.2 基本工作过程
8.4.3 各层具体介绍
8.5 物联网的实施条件与基础
8.5.1 物联网实施的内部条件与基础
8.5.2 物联网实施的外部条件与基础
8.6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基于物联网的行业物流智能化管理系统规划与设计
9.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系统需求分析
9.2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车辆监控管理系统
9.2.1 系统需求分析
9.2.2 系统总体设计
9.2.3 基础子系统设计
9.2.4 系统设计与应用案例
9.3 基于物联网的连锁企业配送管理系统
9.3.1 基于物联网的连锁企业配送运作模式
9.3.2 连锁企业配送管理系统案例分析
9.4 基于物联网的铁路物流管理系统
9.4.1 铁路物流的发展现状
9.4.2 物联网在铁路物流领域的应用框架
9.4.3 物联网在铁路物流运输资源管理的应用
9.4.4 物联网在铁路物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9.4.5 物联网在铁路物流的应用展望
9.5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系统集成及应用
10.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系统集成需求分析
10.2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10.2.1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
lO.2.2 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系统中的工作原理
10.2.3 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10.2.4 案例:煤炭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泰德煤网)
10.3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
10.3.1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概述
10.3.2 国外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概况
10.3.3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技术框架
10.3.4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总体结构及功能设计
10.3.5 案例:浙江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
10.4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物流应用
10.4.1 农业物联网的概述
10.4.2 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应用
10.4.3 案例:基于物联网的蔬菜可追溯系统
10.4.4 案例:.基于物联网的粮食收购系统
10.5 基于物联网的国际物流管理系统
10.5.1 物联网与国际物流
10.5.2 案例:东北亚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10.6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11章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组织与管理
11.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及其特点
11.1.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概述
11.1.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特性分析
11.1.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需求分析
11.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定位及要素分析
11.2.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的运营性质和定位
11.2.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要素分析
11.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模式
11.3.1 平台运营模式方案设计及比较
11.3.2 平台运营模式选择
11.4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管理及保障技术
11.4.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基础
11.4.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模型
11.4.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组织
11.4.4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经济分析
11.4.5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运营保障
11.5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研究
11.5.1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推广应用的条件
11.5.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推广应用的实施进程
11.5.3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推广应用的效益
11.6 本章小结
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第12章 技术总结与展望
12.1 技术总结
12.2 物联网在智能物流领域的应用展望
12.2.1 物联网在智能物流领域的应用
12.2.2 物联网在智能物流领域的展望
参考文献
王喜富,北京交通大学系统工程与控制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1985年获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工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2000年到2002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兼任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学会理事;《物流技术》杂志指导委员会委员;《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杂志编委。
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共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20余篇被EI检索,10余篇被ISTP检索;出版专著5本。作为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市局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系统工程;交通运输信息技术与应用;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交通运输系统优化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系统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等。
作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与物流领域应用早的研究者和倡导者之一,从2003年起针对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领域信息资源分割独立、信息孤岛大量存在、资源获取与可用性差、信息交换及共享十分困难的技术现状,展开了“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综合信息集成技术研究”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从2008年开始,作者结合物联网技术发展及趋势,开展了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运输及现代物流领域应用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显著提高了运输与物流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的社会性、集约性、协同性和有效性,支持了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业务的高效管理与运营优化。
我怀着学习的心态翻阅了《JTG/T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尽管我非桥梁专业出身,但这部规程严谨、详尽的体系,足以让我对其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承载着保障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的重要使命。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的描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出设计要求,而是深入分析了桥梁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动力学特性,比如振动模式、固有频率、以及不同构件承受的内力变化。这种对“力”的深刻理解,是科学设计的根本。书中对于“桥梁抗震鉴定与加固”章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这部规程不仅仅适用于新建桥梁,也为现有桥梁的安全评估和必要的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我能够想象,在发生地震后,工程师们会依据这些细则,对受损的桥梁进行科学评估,并提出有效的加固方案。这种“预防为主,兼顾应对”的理念,体现了对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桥梁安全的考量。尽管书中充斥着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公式,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严谨与科学,无不让我感到敬佩,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工程师的圣经”。
评分这部《JTG/T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即便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而言,也能感受到其沉甸甸的分量和巨大的价值。它不是一本随意翻阅的书,而是一部凝聚了无数心血和智慧的科学巨著,是保障我们交通动脉安全运行的基石。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抗震设计基本原则”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条文,而是提炼出设计中最重要的理念,比如“整体性”、“延性”、“构件的强弱区分”等。这些原则性的指导,为工程师们提供了设计的思想框架。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部分,它详细说明了如何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地震历史等因素,来确定桥梁所处的地震风险等级,从而指导后续的设计。这就像是为桥梁量身打造一份“体检报告”,找出最需要关注的“健康问题”。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等)在抗震设计上的特殊要求,也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的精细化和多样性。我能想象,每当一部新的大型桥梁即将建设,工程师们都会在这本规程的指导下,进行严谨细致的计算和设计,力求将地震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这部规程的出现,不仅是对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评分仔细研读《JTG/T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数字、公式和严谨逻辑构筑的工程世界。作为一名对土木工程领域充满好奇的业外人士,我被这部规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深深吸引。它不像一本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也不像一本科普读物那样通俗易懂,而是以一种极其专业、客观的视角,阐述了公路桥梁在面对地震这一极端考验时的设计哲学与技术方法。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超越设计”和“极限承载能力”的探讨所触动。它不仅仅要求桥梁在设定的地震烈度下不发生倒塌,更进一步强调了在更强烈的地震作用下,桥梁应具备一定的“救灾通道”功能,这种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深切担当。书中对于不同桥梁结构体系(如T型梁桥、连续梁桥、钢箱梁桥等)在抗震设计上的差异化要求,让我看到了工程实践的精妙之处。每一个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力学特性,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抗震策略。例如,对于大跨度桥梁,书中提到的减隔震技术应用,就如同给桥梁穿上了一层“防护服”,能够有效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降低对主体结构的冲击。尽管我无法完全理解每一个细节的技术内涵,但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工程师们在确保桥梁安全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敬畏之心。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关心国家基础设施安全的人们去了解和尊重的著作。
评分这部《JTG/T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如同一本严密的“抗震宝典”,为确保我们国家公路桥梁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能够屹立不倒,提供了最科学、最权威的技术指导。我并非桥梁专业的学生,但作为一名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关注的公民,我深感这部规程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件,而是凝聚了无数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是对历年来的地震灾害经验总结以及最新科研成果的系统梳理。我特别对其中关于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参数确定的章节印象深刻。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地震活动规律来评估地震的潜在威胁,并据此确定设计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这就像是为桥梁量身定做一个“安全体检报告”,找出潜在的“病灶”。随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桥梁,如梁式桥、拱式桥、斜拉桥、悬索桥等,书中都给出了详细的抗震设计要求,包括构件的抗震承载能力、变形能力、连接节点的要求等等,这种分类指导非常实用,也充分体现了设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我了解到,抗震设计并非简单地增加材料来抵抗地震力,而是更注重结构的延性,即在地震中能够发生一定的变形而不至于突然破坏,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设计理念。尽管书中的公式和图表对我来说有些晦涩,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条款的背后,都隐藏着对生命财产安全的无限关怀,以及对工程技术极致的追求。
评分手捧《JTG/T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谨与周全。虽然我不是桥梁工程师,但每次阅读,都让我对我们身边的公路桥梁有了更深的敬意。这部规程并非仅仅堆砌条文,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抗震设计体系。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桥梁抗震设防目标”的阐述,其中区分了不同设防烈度下的性能要求,这让我意识到,抗震设计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桥梁的重要性、使用年限以及潜在风险来制定差异化的标准。书中关于“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部分,虽然我无法完全读懂其中的数学模型,但我能理解它是在模拟桥梁在地震摇晃时的真实反应,从而为后续的设计提供依据。例如,书中对主梁、桥台、桥墩等关键构件在地震荷载下的内力、位移和变形控制要求,都显得极为细致。我甚至能想象到,在实际的桥梁设计中,工程师们会反复进行模拟计算,以确保每一个连接点、每一个承重部件都能承受住预期的地震冲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以及对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构成了这部规程的灵魂。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但它承载着对无数生命安全的承诺,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保障。
评分《JTG/T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这部书,虽然我并非直接的从业者,但每次翻阅,都能让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技术力量在背后支撑着我们每一次的出行。它不像一本小说那样引人入胜,更像是一份精密的“作战地图”,为桥梁工程师们指明了在地震这个“战场”上如何构筑安全防线。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关于“桥梁整体抗震性能”的阐述,它强调的是整个桥梁作为一个系统的协同工作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单个构件的强度。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于复杂的工程项目来说至关重要。书中对于“支座、阻尼器等减隔震装置的应用”的指导,让我看到了现代桥梁工程在技术创新上的进步,这些装置就像是桥梁的“避震器”,能够有效缓解地震能量对结构的冲击。我甚至能够想象,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们会仔细权衡各种技术方案,以达到最优的抗震效果。这部规程所展现的科学严谨性、技术全面性以及对安全的高度重视,都让我对其充满了敬意。它是一部默默无私奉献的保障,确保我们能够安全地穿越每一条河流,每一个峡谷。
评分《JTG/T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是一本让我敬畏的著作。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并非直接应用其中的技术,但每一次翻阅,都让我对我们国家公路桥梁的安全有了更深切的感知。这部规程的精髓在于其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我深切感受到书中对“地震风险评估”的重视,它不仅仅是对某个具体桥梁的评估,而是基于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和场地地质条件,为桥梁设计提供宏观指导。书中关于“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介绍,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注意到关于“构件的延性设计”的强调,它并非追求硬碰硬的抵抗,而是让桥梁在地震中能够“有韧性”地变形,从而避免突然的脆性破坏。这种“以柔克刚”的设计智慧,让我印象深刻。我设想,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师们会根据这些细则,如同演奏一曲复杂的交响乐,将各种技术要求和谐地统一起来,最终构筑起一座座坚固而安全的桥梁。这部规程的深度和广度,足以证明其在中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领域无可替代的地位。
评分《JTG/T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是一部让我深刻认识到工程科学严谨性的读物。即便我不是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其非凡的价值。这本书如同一个精密的“生命守护者”手册,为公路桥梁的设计者提供了最权威、最全面的抗震指导。我被书中关于“抗震性能目标”的明确界定所吸引。它不仅仅是要求桥梁不倒塌,而是根据桥梁的等级和功能,设定了不同的性能目标,比如在不同烈度的地震下,桥梁应保持通行能力、可修复性或者至少不发生整体倒塌。这种精细化的目标设定,体现了对公共安全负责任的态度。书中对“地震动特性的分析”部分,详细描述了场地土类别、地震衰减关系等概念,这些都是地震作用力的源头,书中对这些源头的精准把握,为后续的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尤其欣赏的是关于“构件抗震设计”的详细规定,无论是桥墩的抗震构造要求,还是主梁与墩台连接部位的抗震措施,都做出了明确的指导。我能想象,工程师们会依据这些细则,如同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仔细考量每一个细节,确保桥梁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在地震中协同工作,共同抵御灾难。这部规程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令人肃然起敬,它是守护我们出行安全的无形屏障。
评分阅读《JTG/T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我体验到一种严谨的科学逻辑和对工程细节的极致追求。作为一名对此领域略感好奇的读者,我被这部规程所构建的完整技术体系所折服。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对工程师而言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桥梁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这清晰地表明了不同重要程度的桥梁,在面对地震威胁时,应承担不同的安全责任。书中对“地震作用的简化方法”和“精确分析方法”的论述,为不同复杂程度的桥梁设计提供了灵活的选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基础和地基的抗震设计”章节所吸引,因为我知道,桥梁的稳定离不开坚实的地基。书中对不同地质条件下基础的抗震要求,以及如何考虑地震对地基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影响,都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很多技术细节对我来说过于专业,但通过这部规程,我能感受到工程师们为了确保桥梁在极端情况下的安全,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严谨态度。它是一本低调却极其重要的著作,是现代工程智慧的结晶。
评分这本《JTG/TB02-01-2008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真是让我爱不释手,虽然我并非专业工程师,但出于对我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心,我还是尝试着翻阅了这部厚重的技术规程。初读之下,便被其严谨的逻辑和详尽的条文所震撼。它并非一本故事书,也非随笔集,而是将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践高度浓缩,用一种精准而冷静的语言,勾勒出保障公路桥梁在地震中安全可靠的蓝图。我尤其欣赏的是其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级别桥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应如何进行设计的那部分内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深入剖析了地震力的产生机制、传播途径以及桥梁结构的响应规律。例如,关于场地类别划分对地震动参数取值的指导,让我看到了地域差异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而关于桥梁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则的阐述,则体现了工程师们在保障结构整体稳定性和延性方面的深邃思考。书中对于构件抗震性能的考量,从基础到墩、从梁到板,每一个细节都似乎经过了千锤百炼。我设想,在实际工程中,设计人员会根据这些细则,仔细计算每一根钢筋的配筋量,每一个节点的连接方式,每一个支座的选型,力求将潜在的风险降至最低。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保证我们每一次安全出行背后最坚实的保障。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对我来说是挑战,但我能感受到这部规程背后蕴含的巨大智慧和责任感,它是一部写给工程师看的,但其成果却惠及着我们每一个在桥梁上穿梭的普通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