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全18冊)(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 【宋】司馬光撰,瀋誌華 今譯,張宏儒

資治通鑒(全18冊)(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 【宋】司馬光撰,瀋誌華 今譯,張宏儒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司馬光撰,瀋誌華 今譯,張宏儒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資治通鑒
  • 司馬光
  • 文白對照
  • 傳世經典
  • 史書
  • 古代史
  • 中國曆史
  • 瀋誌華譯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湖北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67163
商品編碼:10042031798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09-05-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資治通鑒(全18冊)(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 作者 【宋】司馬光撰,瀋誌華 今譯,張宏儒
定價 866.00元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067163 齣版日期 2009-05-01
字數 頁碼 12553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14.592Kg

   內容簡介
《通鑒》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為開端,這一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傢分晉,因為史書的目的即在於“史鑒”,司馬光於此作瞭篇議論——“臣光曰”。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和《史記》有所不同,司馬遷的目標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重視天人關係和朝代更替的規律;而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目的則更加現實,他是要“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因此在選材上,能夠為統治者提供藉鑒作用的政治史就毫無疑問地占據瞭重要的位置。《通鑒》極其重視腐敗政治,對於政治清明和黑暗時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視戰爭。舉凡權力更迭、施政得失、製度沿替、人纔進退都有詳盡深入的記載,這些內容也是《通鑒》一書的精華所在,記述中尤其錶現齣編年史的優點。比起紀傳體的一事互見於不同傳記,《通鑒》在記述一件事、一項製度的時候,可以更清晰地錶現齣全貌和發展變化的過程。
《通鑒》的議論部分沿襲瞭以往史書的形式,即書中的“臣光曰”。全書共186篇,沿用前人的84篇,齣於自己之手的102篇。內容主要是有關國傢治亂和君臣之道的。
概括地說,《通鑒》的史料價值極高,尤其是隋唐五代部分。在現存的史書中,《通鑒》可以和兩《唐書》、《冊府元龜》並列,製度的記述則可以和《唐會要》、《唐六典》相提並論。


   作者簡介

   目錄
分冊目錄
冊 周紀 秦紀 漢紀(捲1——捲16)
第二冊 漢紀(捲17——捲36)
第三冊 漢紀(捲37——捲52)
第四冊 漢紀(捲53——捲68)
第五冊 魏紀 晉紀(捲69——捲89)
第六冊 晉紀(捲90——捲102)
第七冊 晉紀(捲103——捲118)
第八冊 宋紀(捲119——捲134)
第九冊 齊紀 梁紀(捲135——捲156)
第十冊 梁紀 陳紀(捲157——捲176)
第十一冊 隋紀 唐紀(捲177——捲192)
第十二冊 唐紀(捲193——捲207)
第十三冊 唐紀(捲208——捲222)
第十四冊 唐紀(捲223——捲236)
第十五冊 唐紀(捲237——捲249)
第十六冊 唐紀(捲250——捲265)
第十七冊 後梁紀(捲266——捲279)
第十八冊 後晉紀 後漢紀 後周紀(捲280——捲294)

   編輯推薦
1、《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第 一部編年體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終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跨16個朝代,錄一韆三百六十二年之事跡,成書二百九十四捲,是中國古代史學巨著。
2、《資治通鑒》問世以來,深受世人推崇。一代偉人酷愛《資治通鑒》,曾17次通讀批點,並廣為推薦。黨和國傢領導人陳雲同誌曆來重視我國古籍的整理和普及工作,在90年代初瞭解本書的編譯情況後,欣然題詞:“做好經典古籍的今譯工作。”
3、本書約請人民大學、社科院、北京大學等學術單位的60餘名專傢學者共同努力,對其進行全文翻譯,追求流暢、準確、生動。學者黃永年、吳樹平等擔任編委會顧問,學者陳祖武、張雙棣、林冠夫等承擔審稿工作。編輯加工認真、嚴謹。
4、此書是90年代風靡全國的“改革版”《資治通鑒》的修訂版。本次除對文字作瞭大量修訂外,還沿用“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係列”的新式排版方式,以展開麵的方式排版(即左頁是原文,右頁是譯文),便於讀者對照閱讀。
5、分冊科學,煌煌18冊按照朝代閤並成冊。各分冊均有目錄,便於檢索閱讀。
6、為避免圖書損壞,方便讀者整套購買並保存,本套圖書用特質紙箱包裝。

   文摘

   序言

《三國演義》:一部波瀾壯闊的英雄史詩,一段蕩氣迴腸的亂世傳奇 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寶庫中,若論及曆史演義小說的巔峰之作,那必然是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這部巨著以其恢弘的曆史畫捲、鮮活的人物群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深邃的社會洞察,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部集曆史、軍事、政治、文化於一體的百科全書,深刻影響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 宏大的曆史背景:從分崩離析到三國鼎立 《三國演義》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國曆史上一個極其特殊而動蕩的時期——東漢末年。漢靈帝時期,朝政腐敗,宦官專權,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猶如一把熊熊烈火,徹底點燃瞭神州大地的戰火。在這亂世之中,湧現齣無數英雄豪傑,他們或為匡扶漢室,或為爭奪天下,紛紛揭竿而起,逐鹿中原。從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到雄纔大略的曹操,再到智計無雙的諸葛亮,每一個名字都承載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小說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閤,閤久必分”開篇,便為讀者勾勒齣瞭一種曆史的必然性與無常感。它細緻地描繪瞭董卓之亂、群雄逐鹿、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一係列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每一個戰役都描繪得栩栩如生,無論是運籌帷幄的軍事策略,還是金戈鐵馬的戰場廝殺,都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烽火連天的年代。 群星璀璨的人物畫廊:忠奸善惡,韆古傳頌 《三國演義》最令人稱道的,莫過於其塑造的一係列性格鮮明、形象豐滿的人物。他們不僅僅是曆史的符號,更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自己的夢想、野心、情感和掙紮。 劉備:仁義的象徵,亂世中的理想主義者。 他以“仁德”為號召,雖然齣身卑微,卻能匯聚天下英雄,懷揣著復興漢室的理想。他的身上體現瞭傳統儒傢文化中的忠義、仁愛和君子之道,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理想君主的典範。 關羽:忠義的化身,武聖的傳奇。 “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事跡,將關羽塑造成瞭忠誠、勇猛、義氣的完美化身。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被後世尊為“武聖”,其忠義精神更是成為中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飛:勇猛的代錶,粗中有細的豪傑。 盡管有時魯莽,但張飛的勇猛無畏在戰場上無人能及。他性格直爽,愛憎分明,是劉備陣營中不可或缺的猛將。 曹操:一代梟雄,亂世中的政治傢與軍事傢。 曹操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人物,他既有雄纔大略、統一北方的功績,又有權謀奸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爭議。羅貫中在小說中對其描繪,既展現瞭他的過人之處,也揭示瞭他的權欲和冷酷,使得這個人物形象立體而富有張力,引發瞭後世無數的解讀與討論。 諸葛亮:智慧的化身,近乎神明的軍師。 “草船藉箭”、“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諸葛亮的名字,幾乎成瞭智慧的代名詞。他運籌帷幄,決勝韆裏,他的智慧不僅體現在軍事上,更體現在政治與外交上。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更是成為韆古傳頌的典範。 此外,還有英勇善戰的趙雲、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義薄雲天的呂布、驍勇善戰的張遼等等,每一個人物都為這部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捲增添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恩怨糾葛,構成瞭《三國演義》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戰爭、權謀與人性的交織 《三國演義》的魅力還在於其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小說巧妙地將曆史事件與文學創作相結閤,既尊重瞭曆史的大框架,又通過生動的細節和精彩的描寫,讓曆史變得鮮活起來。 戰爭場麵宏大而精彩: 從黃巾起義的初期混戰,到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再到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火燒曹操百萬大軍,以及後來的街亭之戰、五丈原之戰等,每一次戰役都描寫得波瀾壯闊,充滿瞭戲劇性。作者善於運用大量的細節描寫,將戰術、兵器、地形、天氣等因素融入其中,使得戰爭場麵栩栩如生,令人血脈賁張。 權謀鬥爭跌宕起伏: 在那個群雄逐鹿的年代,戰爭與政治密不可分。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及各大勢力之間的閤縱連橫,都展現瞭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權謀鬥爭。小說中對這些政治博弈的描寫,深入人心,對後世的政治思想和策略産生瞭深遠影響。 人性刻畫入木三分: 在亂世之中,人性的光輝與陰暗被無限放大。《三國演義》的人物並非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而是有著復雜情感和動機的個體。劉備的仁義,關羽的忠誠,曹操的野心,諸葛亮的智慧,都與他們的局限和弱點交織在一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小說也展現瞭人性的脆弱與堅韌,在殘酷的戰爭和政治鬥爭中,有人選擇背叛,有人堅守信念,有人在絕望中崛起,有人在輝煌中隕落。 深邃的文化內涵:民族精神的凝聚與傳承 《三國演義》不僅僅是一部好看的小說,它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刻地反映瞭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 忠義精神的弘揚: “忠”與“義”是《三國演義》中最核心的主題之一。關羽的“義薄雲天”,劉備對兄弟的情義,都成為後世推崇的典範。這種對忠誠和信義的強調,深刻影響瞭中國社會的道德觀念。 智慧與勇氣的贊歌: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羽的勇冠三軍,都展現瞭中華民族對智慧和勇氣的推崇。小說中對謀略的運用和對英雄的歌頌,激發瞭人們對自身潛能的探索和對崇高品德的追求。 曆史興衰的哲思: “分久必閤,閤久必分”的開篇語,以及小說中對朝代更迭、王朝興衰的描繪,都引發瞭人們對曆史規律的思考。它教會人們認識到,任何強大的帝國都可能走嚮衰亡,而亂世之中也孕育著新的希望。 對“英雄”的定義: 《三國演義》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不僅僅是武力超群的戰士,更是具有高尚品德、胸懷大誌、能夠擔當曆史責任的傑齣人物。這種對“英雄”的定義,影響瞭中國人的價值判斷和人生追求。 結語 《三國演義》以其宏大的曆史格局、鮮活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經典。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呈現給廣大讀者,讓人們在閱讀中瞭解曆史、感悟人生、傳承文化。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三國演義》中所蘊含的智慧、勇氣、忠誠與理想,都將繼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鴻篇巨製,也是一部永遠閃耀著人性光輝的英雄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古至今,曆史的長河奔騰不息,而《資治通鑒》便是這條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滄桑。我一直對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書中自有黃金屋,而《資治通鑒》恰恰滿足瞭我對曆史求知的渴望。拿到這套全18冊的“傳世經典”,我首先被其精美的裝幀所吸引,厚重而典雅,仿佛捧著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文白對照的形式更是讓我驚喜,對於我這種文言文功底稍顯薄弱的讀者來說,這簡直是福音。既能品讀古人的原汁原味,又能通過現代白話文的翻譯理解其精髓,這種學習方式大大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我得以更深入地領略司馬光先生的史學造詣。瀋誌華先生和張宏儒先生的今譯,更是為這部宏篇巨製注入瞭新的活力,他們的解讀既忠於原文,又不失時代氣息,讓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史事變得生動形象,娓娓道來,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與曆史人物一同經曆著他們的喜怒哀樂。18冊的篇幅,看似浩瀚,實則細緻入微,從戰國到五代,近一韆六百年的曆史畫捲徐徐展開,讓我得以窺見王朝更迭的規律,政治興衰的奧秘,以及無數英雄豪傑的傳奇故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本人生教科書,從中我學會瞭鑒往知來,洞悉人性,理解曆史的必然與偶然。

評分

我一直認為,讀史可以明智,而《資治通鑒》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這套全18冊的精裝版本,其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內容的博大精深,更在於其編排的體貼入微。文白對照的設計,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對古文感到畏懼的讀者也能輕鬆上手。瀋誌華先生和張宏儒先生的今譯,準確地傳達瞭原文的意思,同時又充滿瞭現代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既能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又不至於感到疏離。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關鍵事件的詳細闡述和人物對話的生動描摹,這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情感的起伏。18冊的體量,涵蓋瞭從戰國到五代時期近1600年的曆史,如此宏大的時間跨度,足以讓我對中國古代曆史有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識。我常常在閱讀時,仿佛穿越時空,與那些曆史人物一同憂國憂民,一同品味江山社稷的興衰。這套書不僅滿足瞭我對曆史的好奇心,更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瞭我的曆史觀和思辨能力。

評分

第一次翻開這套《資治通鑒》,就被那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排版所震撼。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曾無數次嘗試閱讀原版的《資治通鑒》,但總因古文的晦澀而半途而廢。而這套文白對照的版本,簡直是為我量身定製。瀋誌華先生和張宏儒先生的今譯,不僅保留瞭原文的韻味,更用現代漢語進行瞭生動流暢的解讀,使得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曆史事件和人物,變得鮮活起來。每一頁都仿佛在低語著韆年的故事,從春鞦戰國的紛爭,到秦漢的統一,再到三國鼎立的智謀,唐宋的盛世與衰落,我都仿佛親身經曆。18冊的篇幅,詳實記錄瞭近韆年的曆史變遷,讓我看到瞭不同時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麵的演變。書中對重大曆史事件的分析,對人物性格的刻畫,都極其深刻,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的事件敘述,而是能夠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原因和影響。這套書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麵映照現實的鏡子,讓我能夠從曆史的智慧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認識當下,規劃未來。

評分

收到這套《資治通鑒》全18冊,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誠意”。“傳世經典”這幾個字絕非虛名,無論是紙張的質感,還是裝幀的考究,都體現瞭齣版方的用心。而最讓我心動的,無疑是文白對照的閱讀方式。我之前嘗試過不少古籍,但常常因為文言的障礙而感到力不從心。這套書的齣現,徹底解決瞭我的睏擾。瀋誌華先生和張宏儒先生的今譯,字斟句酌,精準傳神,既保留瞭原文的精髓,又易於現代讀者理解。閱讀過程中,我可以隨時對照,深入體會司馬光先生的敘事風格和史料運用。18冊的篇幅,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從紛繁復雜的諸侯爭霸,到統一帝國的建立與瓦解,再到各個朝代的起起落落,幾乎涵蓋瞭中國古代史的重要片段。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政治鬥爭和權力運作的描寫,從中看到瞭無數權力博弈的智慧和教訓。這套書不僅僅是曆史知識的普及,更是一本關於治國理政、人事任免的教科書。

評分

當我看到這套《資治通鑒》(全18冊)(傳世經典 文白對照)時,內心湧起一股久違的激動。我一直都認為,《資治通鑒》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瞭解中國曆史不可繞過的巨著。但過去,閱讀原版的門檻著實不低。這套文白對照的版本,如同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大門。瀋誌華先生和張宏儒先生的今譯,簡直是神來之筆。他們不僅準確地翻譯瞭原文,更用富有邏輯和韻味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關係梳理得清晰明瞭。我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見證著帝王的雄纔大略,謀臣的運籌帷幄,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淹沒的無數普通人的命運。18冊的厚重,承載的是近韆六百年的風雨滄桑,從春鞦到五代,每一個朝代的興衰起伏,每一次政治的更迭,都充滿瞭深刻的啓示。我從中學習到的,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經過,更是曆史背後所蘊含的規律,是為人處世的智慧,是鑒古知今的學問。這套書,我願意反復研讀,因為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新的收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