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後,又與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相融閤,逐漸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有人比喻說,佛教齣生在印度。生長在中國。這一說法不無道理,
  佛教在中國曆史上影響廣泛,滲透到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包括哲學、文學、藝術(音樂、音韻、雕刻、建築)、天文、印刷、醫藥以及風俗習慣等等。在中國哲學史方麵。宋明理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瞭華嚴宗和禪宗等教派的影響,進而發展壯大,自成體係。近代的一些思想傢和政治傢,如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章太炎、龔自珍等,也都曾深受佛教的影響。韆百年來,數韆捲的佛教經、典被翻譯過來,它影響到我國詩歌、小說的創作。佛寺、佛塔的造型藝術風行各地,形成瞭中國古代建築的獨特風格。聞名於世的敦煌、雲岡、麥積山、龍門等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畫,更是我國古代藝術的寶庫。                 
內容簡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後,又與中國固有的傳統思想相融閤,逐漸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有人比喻說,佛教齣生在印度。生長在中國。這一說法不無道理,
    佛教在中國曆史上影響廣泛,滲透到意識形態的各個領域,包括哲學、文學、藝術(音樂、音韻、雕刻、建築)、天文、印刷、醫藥以及風俗習慣等等。在中國哲學史方麵。宋明理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瞭華嚴宗和禪宗等教派的影響,進而發展壯大,自成體係。近代的一些思想傢和政治傢,如康有為、梁啓超、譚嗣同、章太炎、龔自珍等,也都曾深受佛教的影響。韆百年來,數韆捲的佛教經、典被翻譯過來,它影響到我國詩歌、小說的創作。佛寺、佛塔的造型藝術風行各地,形成瞭中國古代建築的獨特風格。聞名於世的敦煌、雲岡、麥積山、龍門等石窟中的雕塑和壁畫,更是我國古代藝術的寶庫。     
作者簡介
     謝路軍,山東魚颱人,1993年獲北京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6年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係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與宗教的教學與研究;主要著作包括:  《善導淨土思想述評》、 《中國道教源流》、《道教概論》;閤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外宗教交流史》、《中國佛教簡史》等。主編《宗教發展辭典》、《四庫全書·術數》、《人生與道德》等;另有三十餘篇學術論文在專業刊物發錶。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1.佛教的起源
2.釋迦牟尼佛
3.初轉法輪
4.遺囑四件大事
5.十大弟子
6.三藏聖典結集
7.部派佛教
8.大乘佛教
9.龍樹、提婆
10.無著、世親
11.中觀學派
12.瑜伽行派
13.密教的流行
14.佛教在印度的消亡
15.佛教初傳中國
16.漢明帝夢佛
17.漢譯佛典的産生
18.安世高的禪學
19.支婁迦讖的般若學
20.東漢佛教概況
21.戒律始傳
22.中國第一僧
23.梵唄的創始
24.康僧會的禪學
25.支謙的般若學
26.“敦煌菩薩”竺法護
27.玄學化僧人竺叔蘭
28.帛法祖與《老子化鬍經》
29.神僧佛圖澄
30.道安及其活動
31.譯經大師鳩摩羅什
32.法顯的西行求法
33.毗曇和律藏經典的流傳
34.江南“貴族佛教”
35.“六傢七宗”
36.“解空第一”的僧肇
37.隱居廬山的慧遠
38.《涅槃經》和《華嚴經》
39.“菩薩皇帝”粱武帝
40.真諦的譯經成果
41.南朝各傢師說
42.北魏、北周滅佛
43.北朝的譯經活動和各傢師說
44.佛教的石窟藝術
45.隋代帝王與佛教
46.智頡的天颱宗
47.吉藏的三論宗
48.信行的三階教
49.唐代帝王與佛教
50.寺院經濟的發展
51.唐代佛教與道、儒的關係
52.佛教對朝鮮、日本的影響
53.玄奘的唯識宗
54.法藏的華嚴宗
55.慧能的禪宗
56.五傢七宗
57.道宣的律宗
58.善導的淨土宗
59.“開元三大士”的密宗
60.佛教傳入西藏
61.五代十國佛教
62.永明延壽
63.兩宋佛教
64.遼金元佛教
65.明代四人高僧
66.清代佛教
67.藏傳佛教轉世製度的發展
68.近代佛教的基本特點
69.楊文會與金陵刻經處
70.歐陽漸與支那內學院
71.太虛的佛教革新運動
72.建國後的佛教發展
73.中日韓三國的佛教“黃金紐帶”      
精彩書摘
       15.佛教初傳中國
    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佛教開始嚮印度各地以及周圍國傢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並在許多國傢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派。佛教在傳人中國內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區廣泛流傳。自漢武帝時代開闢對西域的交通以後,西域各國與中國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十分頻繁,從而為印度佛教的傳人準備瞭條件。
    佛教傳人前後,中國曆史的發展為佛教的傳人和流行提供瞭一定的土壤。
    首先是當時社會現實的黑暗。東漢時期是佛教輸入中國內地並在中國社會開始流行的初始階段。西漢末年,隨著土地兼並的加劇和統治階級內部的傾軋,各種社會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導緻瞭農民起義的爆發。靠篡奪農民起義成果而當上皇帝的劉秀所建立的東漢王朝,代錶的是豪強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東漢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自漢和帝(69~105年)以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他們利用職權對人民巧取豪奪,橫徵暴斂,給人民帶來瞭無窮的災難和痛苦。與此同時,各種自然災害接踵而至,它們與沉重的賦役和租稅迫使農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終於官逼民反,於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爆發瞭黃巾大起義。起義最後被殘酷地鎮壓瞭下去,成韆上萬的農民慘死在地主武裝的屠刀之下。但東漢王朝從此名存實亡,中原地帶陷入瞭群雄割據、連年混戰的局麵,廣大農民掙紮在死亡綫上。這種社會現實有利於宣揚人生無常、眾生皆苦的佛教的流行。
    其次是思想文化的變化對佛教傳播的影響。自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以後,儒傢在思想文化界占據統治地位,儒傢經學通過宣傳天人感應的神學和綱常名教思想來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然而,這種日趨繁瑣粗俗的理論到東漢後期逐漸失去瞭維係統治的作用,正統地位發生瞭動搖。因此,東漢末年在思想文化領域內一度齣現瞭比較活躍的情況.先秦諸子學說紛紛再興,其中名法和道傢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玄學處於醞釀之中。這種思想文化狀況顯然為佛教思想的傳播和發展留下瞭空隙。
    兩漢時期社會上盛行的各種方術迷信與東漢時産生的道教等,也都為佛教的流行創造瞭條件。西漢時,天帝、鬼神、祖先的崇拜和祭祀、蔔筮、占星、望氣等種種方術,在社會上都很流行,特彆是求長生不死的神仙方術更為盛行。不少方術之士還入朝為官,從縣令、太守而至司徒、司空,可謂顯赫一時,這必然促使方術之風更加盛行。到東漢順帝時,以黃老學說為基礎,吸收傳統的鬼神觀念和迷信方術,正式形成道教。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早期教義學說比較簡單,儀規戒條也不是很完備。佛教作為比較成熟的宗教傳人中國,對道教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無疑會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道教最初往往將佛教引為同道.而佛教在初傳之時也往往被麯解為道術的一種。這種局麵.為佛教的流傳與發展創造瞭一種適宜的文化氛圍。
    再次是中西方交通的開拓。佛教傳人中國內地的路綫有海、陸二路。海路的開闢比陸路晚些,因而直到南北朝時纔有譯經大師經海路來到中國的記載。
    ……      
前言/序言
       
				 
				
				
					《韆年迴響:文明深處的佛教敘事》  本書並非對佛教曆史的簡略概括,而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深度探索,它將帶領讀者深入佛教起源的印度本土,追溯其思想的萌芽與演變,並細緻考察它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最終成為影響深遠的世界性宗教。我們不追求“一口氣讀完”的輕盈,而是緻力於呈現佛教作為一個思想體係、一種生活方式、一個文化符號,在漫長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深邃印記。  第一捲:寂滅之光,覺醒之初——早期佛教的勃興與傳播  我們將從佛教的肇始之地——古印度齣發,詳細剖析釋迦牟尼佛的生平與教法。這並非一個神話的塑造,而是對其所處時代的社會、宗教、哲學背景的細緻還原。洞悉當時婆羅門教的繁榮,以及各種沙門思潮的湧動,理解為何一位迦毗羅衛國的王子會選擇齣傢,他的“四聖諦”、“八正道”等核心思想,是如何在對苦難的深刻洞察與對解脫的執著追求中誕生的。我們會深入探討阿育王時期佛教的第一次大規模傳播,如何藉助其強有力的王權支持,越過陸地與海洋,將佛陀的教誨帶到斯裏蘭卡、中亞等地,並分析這一時期佛教思想如何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中,開始顯露齣多元化的早期跡象。  第二捲:枝繁葉茂,意蘊紛呈——部派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崛起  隨著佛教的傳播,不同的理解與實踐應運而生。本捲將聚焦於部派佛教的形成。我們將細緻梳理上座部、大眾部等主要部派的分歧,考察他們是如何在戒律、教義解釋上産生差異,並分析這些差異背後所代錶的對佛陀原意的不同解讀。這不是一場簡單的宗派鬥爭,而是思想演變的生動寫照。  緊接著,我們將筆鋒轉嚮大乘佛教的崛起。我們會深入探究“空性”、“慈悲”、“菩薩道”等大乘核心概念的內涵,理解它們是如何迴應部派佛教的某些局限,又如何拓展瞭佛教的思想邊界。從《般若經》、《法華經》等重要經典的誕生,到龍樹、無著、世親等中觀、瑜伽行派祖師的哲學體係構建,我們將展現大乘佛教如何以其包容、普濟的姿態,吸引瞭更廣泛的信眾,並逐漸成為佛教發展的主流。我們會探討大乘佛教如何在不同地區,例如中國、西藏,催生齣獨特的宗派,如禪宗、淨土宗、密宗等,並分析它們各自的特色與對佛教思想的貢獻。  第三捲:文明交融,塑形變異——佛教在東亞的本土化進程  佛教的偉大之處在於其強大的適應性。本捲將重點關注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漫長而復雜的本土化過程。我們將考察佛教最初如何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儒傢、道傢思想産生碰撞與融閤。從早期的翻譯佛經,到慧遠、曇鸞、智者大師等高僧大德對佛教經典的解讀與創新,我們將展現佛教如何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逐漸被中國化。  禪宗的齣現,無疑是佛教本土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我們將深入探討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的獨特風格,分析其如何將印度禪法與中國人的哲學思維相結閤,成為在中國乃至東亞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宗派。同時,我們也會關注淨土宗的興起,分析其“信願持名”的簡易修法如何契閤瞭中國民眾的宗教需求,以及密宗在唐朝的傳入及其在中國本土的短暫輝煌。  我們還將考察佛教在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傳播與發展。理解佛教如何影響瞭這些國傢的文化、藝術、哲學,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佛教與國傢權力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日本佛教如何孕育齣日蓮宗、禪宗的諸多分支,以及其在武士階層中的流行。  第四捲:穿越山海,薪火相傳——佛教在南亞、東南亞與藏區的演變  在深入東亞的同時,我們不會忽視佛教在南亞、東南亞以及藏區的獨特演變。本捲將重新審視佛教在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的早期發展,分析上座部佛教如何在那裏成為主流,並如何深刻影響瞭這些國傢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與宗教生活。我們將考察泰國、緬甸等地的佛教寺院如何成為社區的中心,以及其在社會教化中的作用。  我們將重點關注佛教在藏區的傳播與形成。從吐蕃時期鬆贊乾布迎請佛像、修建寺廟,到藏傳佛教的形成與發展,我們將詳細介紹寜瑪、噶當、薩迦、格魯等主要教派的特點,以及“噶當派”的祖師阿底峽在藏傳佛教發展中的重要貢獻。我們將展現藏傳佛教如何將印度密續與西藏本土苯教文化融閤,形成其獨特的金剛乘體係,並分析其在哲學、藝術、醫學等方麵的獨特成就。  第五捲:現代的迴響,未來的展望——佛教在當代的挑戰與機遇  曆史的河流從未停止。本捲將目光投嚮近代至今的佛教。我們將分析西方殖民主義對亞洲佛教傳統的影響,以及佛教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例如世俗化、科學主義的衝擊,以及傳統信徒的流失。  然而,佛教並非隻是停滯不前的曆史遺跡。我們將探討佛教在現代社會如何進行自我革新,如何應對新的挑戰。例如,一些學者和僧侶開始運用現代學術方法研究佛教經典,一些寺廟開始利用現代技術傳播教義,一些佛教團體開始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例如環保、扶貧、心理援助等。  我們還將關注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與發展。理解佛教如何吸引瞭西方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以及它如何與西方哲學、心理學等學科産生對話。本書將探討佛教的普世價值,以及它在當下全球化語境中,如何為人類的精神睏惑提供啓示。  結語:  《韆年迴響:文明深處的佛教敘事》並非一本速成的讀物,而是一場沉浸式的思想之旅。它力求呈現佛教在漫長曆史中,如何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與精神力量,與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呼吸同頻共振。通過對佛教曆史的細緻梳理與深入解讀,我們希望讀者能夠超越錶象,體悟到佛教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它在塑造人類精神世界中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這是一種對智慧的追尋,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其迴響,穿越韆年,至今依然振聾發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