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节选本) [Historiae]

历史(节选本) [Historia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希罗多德 著,王敦书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罗马史
  • 古典文学
  • 节选本
  • 拉丁文
  • 历史学
  • 古罗马
  • 文化
  • 学术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34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344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名著随身读
外文名称:Historiae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02-01-01
页数:1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4-425年)记述希腊波斯战争史的巨著。除对希波战争作了详细叙述外,它对当时希腊、波斯与他们有接触的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艺术、政治制度以及农牧业、手工业等都有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性记载,直到今天,它所收集的大部分资料仍然是古代希腊社会研究者的重要依据。

作者简介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30/前420),古希腊历史学家,所著《历史》一书为古代第一部伟大的史书。他生于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索斯城,曾被该城暨主放逐,后与人共同推翻暴君,恢复了宪政,其后,移居雅典人在南意大利的殖民地图里城,最终客死他乡。他不仅从当时的传统中掌握了史学研究方法,并在历史上人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历史与史前的分界线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尊为西方史学之父。

目录

第七卷
第8-9章、第19-26章、第32-36章 波斯王薛西斯举国动员,准备御驾亲征希腊
第37章、第40-41章、第44-60章、第100章 波斯大军离撤尔迪斯出征和薛西斯沿途的检阅与点兵
第131-133章、第138章 希腊各邦对波斯的态度
第139-144章 雅典在希波战争中的作用和泰米斯托克利的兴起
第145章、第172-174章 希腊同盟的建立及其应敌措施
第175-177章 希腊同盟决定在德摩比利山隘和阿提米西坞海面迎击波斯陆海大军
第201-207章 斯巴达王李奥倪达率希腊陆军前往扼守德摩比利
第208-212章 薛西斯派探马刺探希腊陆军军情和波斯陆军进攻德摩比利连续失利
第213-218章 薛西斯派军出间道绕攻德摩比利
第219-222章 李奥倪达率斯巴达军和底比斯人、帖斯皮人坚守德摩比利,其他人撤离
第223-228章 波斯陆军进攻德摩比利,李奥倪达率军英勇奋战,全体阵亡
第八卷
《帝国余晖: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与转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古罗马共和国从其早期艰难的城邦崛起,到最终被内部矛盾和外部扩张所吞噬,最终蜕变为帝国的复杂历程。我们聚焦于共和国时代的核心特征、制度演变、关键人物的决策及其深远影响,力求还原一个立体而充满张力的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共和的基石与早期扩张(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64年) 共和国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贵族和平民之间长期、残酷的阶级斗争。我们将详细考察公元前509年推翻王政后的早期政治结构:元老院的权力基础、两名执政官的设立及其对王权的限制、保民官制度的诞生如何初步平衡了公民间的权力分配。 这一阶段的关键议题是“平民阶层的崛起”。通过对《十二铜表法》的分析,展现了法律规范化对保障公民权利的初步意义。随后,我们将梳理罗马如何通过一系列战争(如萨莫奈战争、皮洛士战争),将意大利半岛从南到北纳入其势力范围。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罗马在征服地推行“拉丁同盟”与“公民权授予”的独特政治智慧的体现,为后续的帝国扩张奠定了庞大的人力与资源基础。我们尤其关注罗马公民权与同盟者身份的层级差异,及其如何塑造了共和国初期的社会结构和军事动员能力。 第二部分:地中海霸权的奠定与内部张力加剧(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33年) 布匿战争无疑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本书将细致描绘与迦太基的两次史诗级对抗。重点分析汉尼拔的军事天才如何一度将罗马逼入绝境,以及罗马人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不惜一切代价的民族性格。重点探讨迦太基的覆灭如何使罗马从一个地区强国蜕变为无可争议的地中海霸主。 然而,胜利的阴影开始笼罩共和国的内部。庞大的海外领地带来了巨额财富,但同时也深刻地扭曲了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我们将深入探讨: 1. 农业危机与“无产者”的产生: 大批小农户在长期服兵役和失去土地后,涌入罗马城,成为依赖国家救济的“无产者”。 2. 奴隶制的泛滥: 战争俘虏的大量涌入,加速了大型奴隶庄园(Latifundia)的形成,进一步挤压了自由农民的生存空间。 3. 元老院阶层的“贵族化”: 掌握行省资源和军事指挥权的贵族,其个人权力日益膨胀,对共和机构的集体约束力开始减弱。 第三部分:改革的尝试与血腥的内战(公元前133年—公元前30年) 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尝试是共和国晚期政治斗争的开端。提比略·格拉古试图通过土地法重新分配财富,保障公民兵源,但他的悲剧性结局预示着,在权力真空和暴力日益被政治化的时代,和平的制度改革几乎不可能实现。 随后,马略改革打破了罗马军事制度的传统,使军队的忠诚对象从国家转向了为他们提供土地和财富的将军本人。这一转变是共和国走向军事独裁的关键一步。我们详细剖析了苏拉的“恐怖统治”如何确立了以军事武力推翻合法政府的先例,以及其对后世政治决策产生的负面示范效应。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三巨头”时代的权力博弈。克拉苏的财富、庞培的军事威望、凯撒的政治野心,构成了共和国晚期最动荡的政治版图。对高卢战争的详尽考察,不仅展现了凯撒的军事才能,更揭示了他如何利用征服带来的声望和财富,挑战了元老院的权威。卢比孔河的跨越,标志着共和时代最后的外衣被撕去。 最后的内战,从斐萨卢姆的决战到屋大维与安东尼的对峙,是共和理念在个人野心面前的最终溃败。我们将着重分析屋大维如何通过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在保持共和表象的同时,逐步积累并集中了绝对权力。 结论:共和的终结与帝国的序幕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罗马共和国灭亡的深层原因:制度的僵化无法适应超负荷的帝国规模、公民权的泛滥与地域的扩大导致的政治整合失效,以及军事力量对文官政府的结构性颠覆。罗马共和国并非死于外部敌人,而是被其自身的成功所压垮。它的终结,为我们理解所有扩张型政治实体在面对治理危机时可能出现的历史宿命,提供了深刻的教训。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思考,一个追求“自由”的城邦,在追求“霸权”的过程中,是如何不可避免地放弃了其赖以生存的内在平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庄重而不失灵动”。它继承了古典史学的那种磅礴大气,比如描述古代战争场面时,笔力遒劲,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过,读起来气势恢宏,让人心潮澎湃。但最妙的是,作者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用极其现代、甚至略带讽刺的口吻,对那些陈旧的观念进行一次精准的“点睛”。这种古今交错的语言张力,使得那些遥远的事件仿佛获得了即时的生命力。它不只是在记录过去,更像是在对过去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在某些段落的潜台词中,对他所记录的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流露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同情与无奈。这种风格的转换非常自然,绝非生硬的拼贴,而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下自然流淌出的独特韵律,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沉浸式的、多维度的感官体验。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英雄”与“暴君”这些传统二元对立角色时的手法。通常,历史叙事总倾向于将人物脸谱化,非黑即白。但在这本节选中,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灰色的阴影。书中对一位以铁腕著称的统治者的描绘,细致到足以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他为了维护秩序所采取的残酷手段被毫不留情地揭示出来;可紧接着,作者又会笔锋一转,引用了他对贫困阶层的救助政策,以及在文化艺术上做出的巨大贡献。你无法简单地给他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这种不带感情色彩的描述,像是在解剖一具复杂的生命体,而非简单地盖棺定论。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人物的快速判断——我们是否总是在追求叙事的简洁性,而牺牲了对复杂人性的尊重?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简化世界的倾向,并且温柔而坚定地要求我们直面历史的全部面貌,包括那些令人不适的矛盾之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部分读起来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尤其是在涉及到古代法律条文的引用和对外交往的冗长记录时。我承认,有那么几次,我差点就要直接跳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引文,直奔下一段精彩的轶事去了。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支撑起了整个历史叙事的骨架。它提供了一种无可辩驳的真实感。作者的态度非常严谨,他似乎在对读者说:“我不能替你想,我只能把所有我能找到的材料都摆在你面前,好与坏、真与假,你自己判断。”这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虽然偶尔会牺牲阅读的流畅性,但却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信服力。它迫使你慢下来,去揣摩每一个名词的精确含义,去理解当时社会环境下,一个简单的契约条款背后蕴含的巨大权力博弈。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份需要解码的古代档案,而不是单纯的故事书,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门槛,但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智力满足。

评分

这本厚厚的《历史(节选本)》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种泛黄的纸质感,就让人仿佛能嗅到旧时光的味道。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式解读,毕竟“节选本”听起来就意味着精简和删减,但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他没有像某些历史学家那样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壁炉旁,向你讲述他亲眼所见的那些波澜壮阔的瞬间。特别是在描述早期文明的兴衰时,那种对人性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绝。比如他对某个国王决策失误的分析,不是简单地归咎于“野心”或“愚蠢”,而是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制约乃至个人情感的微妙变化中层层剥笋,让人不禁反思,我们今天所做的许多选择,是否也正被类似的复杂因素所裹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试图在眼前的日常景象中,找到那历史长河中人类行为的某种永恒的影子。这本书真正让人体会到,历史不是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挣扎、如何荣耀、如何失败的宏大戏剧。

评分

我这次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关于“视角转换”的极限挑战。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并非按照我们传统历史课本中那种清晰的时间线索推进,而是像打乱了的拼图,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片段散落在各个章节,需要读者自己去建立联系。这种非线性的编排,初看之下确实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感觉像是在迷雾中行走。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作者的用意——他试图打破我们对“主流历史”的固有偏见。例如,在某一段落,他对一个被主流史学忽略的小部落的祭祀仪式的描写,其细腻程度远超对某个著名战役的描述。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我意识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微小的生活细节,往往才是构成历史肌理的真正韧性所在。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故作姿态,就是要让我们这些习惯了被喂养知识的现代人,重新体验一把“考古学家”的艰辛与乐趣。那种在碎片中重建完整的历史图景的成就感,是读一本循规蹈矩的通史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京东的自营书籍种类越来越丰富,价格合适,送货及时准确

评分

促销时买的,很实惠!爱图书,爱京东,购书就来京东!

评分

5折买回来,还没看过,凑单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我只是觉得配送员的速度有点慢吧,不过还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送来了

评分

大小挺合意,随身一装就带走了,名著浓缩版。

评分

大小挺合意,随身一装就带走了,名著浓缩版。

评分

因为不是搞史学研究的,所以就看看,挺好的

评分

“北京四中人文课”丛书之一。作为一所以理科见长的名校,北京四中重视并切实实践人文教育,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丛书意在深入挖掘并弘扬各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及其价值,使课堂不“北京四中人文课”丛书之一。作为一所以理科见长的名校,北京四中重视并切实实践人“北京四中人文课”丛书之一。作为“北京四中人文课”丛书之一。作为一所以理科见长的名校,北京四中重视并切实实践人文教育,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丛书意在深入挖掘并弘“北京四中人文课”丛书之一。作为一所以理科见长的名校,北京四中重视并切实实践人文教“北京四中人文课”丛书之一。作为一所以理科见长的名校,北京四中重视并切实实践人文教育,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丛书意在深入挖掘并弘扬各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及其价值,使课堂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从育,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丛书意在深入挖掘并弘扬各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及其价值,使课堂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从扬各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及其价值,使课堂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从一所以理科见长的名校,北京四中重视并切实实践人文教育,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丛书意在深入挖掘并弘扬各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及其价值,使课堂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从文教育,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丛书意在深入挖掘并弘扬各学科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及其价值,使课堂不止于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从止于知识的传授,还能让学生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