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史綱》是張蔭麟先生短暫一生留下的少數專著,原為高中曆史教材,不僅被譽為“曆史教科書中好的一本‘創作’”…,更是一種彆具一格的通史讀物。作者依據自己的曆史觀對東漢前的中國史實作瞭較為嚴格的選擇和取捨,用講故事的方式寫齣中國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及若乾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章節安排簡要得當,文字技巧活潑動人,思想智慧透徹通達,隨處流露齣作者的纔情與用心。
此次齣版,另將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和他為該書宋史部分撰寫的三篇文字一並列為附錄,供讀者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自 序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中國史綱》獻辭
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
第一節 商代文化
第二節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傳說
第三節 周朝的興起
第四節 周代與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第一節 封建帝國的組織
第二節 奴隸
第三節 庶民
第四節 都邑與商業
第五節 傢庭
第六節 士
第七節 宗教
第八節 卿大夫
第九節 封建組織的崩潰
第三章 霸國與霸業
第一節 楚的興起
第二節 齊的興起(附宋)
第三節 晉楚爭霸
第四節 吳越代興
第五節 鄭子産
第四章 孔子及其時世
第一節 魯國的特色
第二節 孔子的先世與孔子的人格
第三節 孔子與其時世
第四節 孔子與政治
第五節 孔子與教育
第六節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 三晉及田齊的興起
笫二節 魏文侯李剋吳起
第三節 秦的變法
第四節 經濟的進步與戰爭的變質
第五節 國際局麵的變遷
第六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第一節 新知識階級的興起
第二節 墨子
第三節 墨子與墨傢
第四節 孟子許行及周官
第五節 楊硃陳仲莊周惠施老子
第六節 鄒衍荀卿韓非
第七章 秦始皇與秦帝國
第一節 呂不韋與贏政
第二節 六國混一
第三節 新帝國的經營
第四節 帝國的發展與民生
第八章 秦漢之際
第一節 陳勝之起滅
第二節 項羽與巨鹿之戰
第三節 劉邦之起與關中之陷
第四節 項羽在關中
第五節 楚漢之戰及其結局
第九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第一節 純郡縣製的重建
第二節 秦漢之際中國與外族
第三節 武帝開拓事業的四時期
第四節 武帝的新經濟政策
第十章漢 初的學術與政治
第一節 道傢學說的全盛及其影響
第二節 儒傢的正統地位之確立
第三節 儒傢思想在武帝朝的影響
第十一章 改製與“革命”
第一節 外戚王氏的專權
第二節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節 從王莽復起至稱帝
第四節 王莽的改革
第五節 新朝的傾覆
第六節 東漢的建立及其開國規模
附錄
漢帝國的中興與衰亡
宋朝的開國和開國規模
北宋的外患與變法
北宋四子之生活與思想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中國史黎明期的大勢
從前講曆史的人每喜歡從“天地剖判”或“混沌初開”說起。近來講曆史的人每喜歡從星雲凝結和地球形成說起。這部書卻不想拉得這麼遠。也不想追溯幾百萬年以前,東亞地方若乾次由大陸變成海洋,更由海洋變成大陸的經過。也不想追溯幾十萬年以前當華北還沒有給飛沙揚塵的大風鋪上黃土層的時候,介乎猿人與人之間的“北京人”怎樣在那裏生活著,後來氣候又怎樣改變,使得他們消滅或遠徙,而遺留下粗糙的石器,用火的燼跡和食餘的獸骨人骨,在北平附近的周口店的地層中。也不想跟蹤此後石器文化在中國境內的分布,傳播和進步,直至存在於公元前六七韆年間具有初期農業和精緻陶器的“仰韶文化”(仰韶在河南澠池附近)所代錶的階段。
這部中國史的著眼點在社會組織的變遷,思想和文物的創闢,以及偉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動。這些項目要到有文字記錄傳後的時代纔可得確考。
嚴格的說,照現在所知,我國最初有文字記錄的時代是商朝,略當於公元前十八世紀中葉至前十二世紀中葉。本書即以商朝為齣發點,然後迴顧其前有傳說可稽的四五百年,即以所知商朝的實況為鑒彆這些傳說的標準。
第一節 商代文化
商朝在最後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定都於殷,即今河南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們稱這二百七十多年為商朝的後期,我們所以確知商朝已有文字記錄乃因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來殷都遺址——即所謂殷墟——的發現和發掘。
殷墟齣土的遺物,除瞭大批的銅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傢注意的是無數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至少有十方片以上)。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蔔所用的,乃王室蔔人所保存的檔案。原來商人要預測未來的吉凶,或探問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塊龜腹甲(間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間有用肋骨的),在一麵加以鑽鑿,卻不令穿透,然後在鑽鑿處灼火,另一麵便現齣裂紋,這叫做“兆”。蔔人看兆而斷定鬼神或一種神妙的勢力對於所問的反應。所問的事情,有時連日後的“應驗”,就刻在兆的旁邊,這可稱為蔔辭。蔔辭的內容以關於祖先的祭祀的為最多,如蔔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種類、用牲的數目等;有關於氣象的,如蔔雨、晴、風、雪等;有關於歲收的豐歉的;有關於徵伐、漁獵和齣行涉川之利否的;有關於疾病、胎孕和夢徵的;有所謂蔔旬和蔔夕的,即於一旬之末蔔下一旬有無災害和於日間蔔是夕有無災害的。還有彆的事項這裏不能盡舉。蔔辭以外,甲骨文書中也有少數短短的記事,例如記頒發矛若乾,某人取貝若乾,某日某人入覲之類;又有田獵獲獸的記錄,刻在獸頭骨上的。甲骨文書全是商朝後期的遺物。根據甲骨文書、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遺物遺跡和後人關於商朝的記載,我們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寫如下。
商人是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産方法。農作物有黍、稷、稻、麥、蠶桑。蔔辭中“蔔黍年”、“貞(蔔問)我受黍年”、“貞其登黍”的記錄很多,而此等處的黍字從未見有用彆的植物名來替代的,可知黍為商人主要的農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乾從糸的字的存在,證明絲織工藝的發達。有滔,以黍釀造。耕種全用人力。農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蓋全以木為之。耒是一根拗麯的木棒,下端歧而為二,歧頭上安一橫木,以便腳踏。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彆是下端斜銳而不分歧,利於刺地而不利於起土,大約過於堅實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鬆。耒當是利用樹椏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銅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確知。
漁獵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産副業。魚的種類不見於蔔辭。獵品,除野豬、鹿、狼、兕、兔、雉外,還有象。商王田獵的記錄中,獲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頭的,獲豬有一次一百十三頭的,獲狼有一次四十一頭的。可見殷都附近的開闢程度。供食的傢畜,除牛、羊、雞、豕外,還有狗。牧畜業之盛從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見,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頭的。馴役的動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馬、犬外,還有象。至遲在商朝末年,商人並且曾利用象去作戰。
商人已有鑄造青銅(銅锡閤金)器的工藝,鑄造工場的遺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銅液十二三公斤的陶製煉鍋,有銅製的型範,有銅礦石,有煉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銅製,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製。殷墟遺物中有銅製的戈頭、矛頭、瞿、箭鏃、錛、小刀、針;石製的矛頭、槍頭、箭鏃、刀、斧、粟鑿;牛角或鹿角製的矛頭、箭鏃和骨錐。骨角製的兵器也許是僅作明器用的。
商人鑄銅技術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宮和宗廟裏所陳列的供飲食和盛載用的種種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飲器)、晷、毀(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縟麗的花紋的。可惜寫此段時,殷墟的銅器,作者尚無緣寓目。茲根據他人參觀(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會所陳列者)的報告,略記二器,以見一斑。一為提梁卣:器分三層,上層為一蓋,以練係於梁間,下層為卣的本體,中層擱上是一蓋,取下來卻是一觚,提梁的兩端,各有一生動的兔形的獸頭,全器周圍是細緻的花紋。一為盂形的器:當中有一柱;柱頂成蓮花形,其旁四龍拱繞,兩龍銳角,兩龍鈍角,四龍相連,可以環柱為軸而鏇轉,盂身和柱周圍也是細緻的花紋。
此外殷墟銅器之可注意的有盤、壺、鏟、勺、漏勺、筷子等,還有戰士戴的盔。
殷墟的陶器包括種類繁多的飲器、食器、盛器和烹飪器,其質地有灰色、紅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細陶和一種經高度燒加釉的陶;其紋飾多數是刻劃的。細陶的紋飾極復雜,其母題有動物形、幾何圖案和圖案化的動物形。
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藝在殷墟的遺跡也很豐富,舉其特彆可注意的:有鑲嵌綠鬆石的象牙鴟尊;有一種雕紋的(也有繪紋的)骨製玩器,仿佛後世“如意”一類的東西,長形略麯,其花紋為龍、鳳或蟬形,偶或嵌著綠鬆石;有各種式的佩玉,或作圓圈,或作半圓,或作長筒,或雙龍相對成一圓形,或兩魚相對成一半圓,或狀人物、人麵、獸頭、虎、兔、象、鶚、燕、鴿、魚、蛙、蟬、長尾鳥、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體雕刻品,狀人物、虎、龜、鶚、蟾、雙獸等,以供陳設之用的。
從狀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遺物,我們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當時一部分人的服裝是交領、右衽、短衣、短裙、束帶,其鞋翹尖;知道當時女人臉上塗硃;頭飾極復雜,左右兩鬢或額間的頭巾上綴一綠鬆石砌成的圓形物;頭發中間束一骨圈;發上戴雕紋嵌綠鬆石的象牙梳;又簪骨製或玉製的笄,小的一兩枝,多的幾十枝;笄頭雕各式各樣的(現已發現四五十種)獸頭和花紋;她的頭飾比頭還高。
關於商人的居室,我們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據。在殷墟曾發現版築的遺跡,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處基址作長方形,四圍有許多大石卵,其相互間的距離,大略相等。這些石卵大約就是柱礎,原來上麵是安柱的。有一基址長三十公尺,寬九公尺,石柱礎之外,並有銅柱礎十個。殷墟絕無磚瓦,房頂想必是用茅草編成的。古人所謂“茅茨土。階”。大約就是商朝宮殿的寫照。又發現一座純黃土築成的大颱基,麵嚮正南,與羅盤所指的完全相閤。颱基前十幾公尺,也有大石卵,排成弓背形。颱基的四周,遺下好些整副的野豬骨,可見這建築必是和祭祀有關的。又掘齣若乾長方的坎穴,有階級可上下,中存破陶片、牛骨、狗骨之類。坎穴內周圍用硬土築成,鐵一般堅固。有些坎穴之下又套一個坎穴。這些坎穴是否與上說的版築柱礎同時,不能確定。但我們知道,遠距商朝亡後三四百年,還有貴族的地下宮室見於記載(《左傳》),則商朝後期之有這種穴居是很可能的。殷墟又掘齣一些商王的陵墓。從墓室的情形可以推知王宮內部的情形。墓室一律作亞字形,原是木構,木料已腐化無存,卻剩下木構上所裝的各種立體石雕,作獸頭、雙麵、牛頭、鳥、獸等形的。又從墓中的遺跡推之,可知原來牆壁的內麵是嵌鑲著許多紋飾和塗著紅色的。
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馬、牛馬或象駕的車。除普通的車外,又有兵車,其形式大略是輿作半圓形,由後升降,一轅駕四馬,兩服兩驂,與後來周朝的兵車無多差異;這是從殷墟發現的銅質車飾推知的。據蔔辭的記載,商人齣徵有時遠行至三四十日。
上麵講的是商人的“物質文明”。其次要講他們的社會組織,可惜後者的資料遠不如前者的詳晰。
前言/序言
這部書的開始屬草,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前二年,這部書的開始刊布,是在事變之後將近三年。
現在發錶一部新的中國通史,無論就中國史本身的發展上看,或就中國史學的發展上看,都可說是恰當其時來年新的史學研究的成績,把它們結集,把它們綜閤,在種種新史觀的提警之下,寫齣一部分新的中國通史,以供一個民族在空前大轉變時期的自知之助,豈不是史傢應有之事嗎?
著手去寫一部通史的人,不免劈頭就碰到一個問題;以批評眼光去讀一部通史的人,也不免劈頭就碰到同一的問題,那就是。就中國史本身的發展上看,我們正處於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轉變關頭,正處於硃子所謂“一齊打爛,重新造起”的局麵;舊的一切瑕垢腐穢,正遭受徹底的滌蕩剜割,舊的一切光晶健實,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鍛煉,以臻於極度的精純;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體地在血泊和瓦礫場中奮紮以創造一個赫然在望的新時代.。若把讀史比於登山,我們正達到分水嶺的頂峰,無論迴顧與前瞻,都可以得到最廣闊的眼界。在這時候,把全部的民族史和它所指嚮道路,作一鳥瞰,最能給人以開拓心胸的曆史的壯觀。就中國史學的發展上看,過去的十來年可算是一新紀元中的一小段落;在這十來年間,嚴格的考證的崇尚,科學的發掘的開始,湮沒的舊文獻的新發現,新研究範圍的墾闢,比較材料的增加和種種輸入的史觀的流播,使得司馬遷和司馬光的時代頓成過去;同時史界的新風氣也結瞭不少新的,雖然有一部分還是未成熟的果。不幸這草昧初闢的園林,突遇狂風暴雹,使得我們不得不把一個萬果纍纍的時代,期於不確定的將來瞭。文獻的淪陷,發掘地址的淪陷,重建的研究設備的簡陋和生活的動蕩,使得新的史學研究工作在戰時不得不暫告停滯,如其不緻停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英賢,固尚有之;然而他們生産的效率和發錶的機會不得不大受限製瞭。在這抱殘守缺的時日,迴顧過去十,拿什麼的“筆削”做標準?顯然我們不能把全部中國史的事實,細大不捐,應有盡有的寫進去。姑勿論一個人,甚至一整個時代的史傢沒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隻是一部供人檢查的“中國史百科全書”,而不是一部供人閱讀的中國通史。那麼,難道就憑個人涉覽所及,記憶所容和興趣所之,以為去取嗎?
《中國史綱》:一部穿越時空的史詩,一部民族精神的傳承 翻開《中國史綱》,仿佛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門,一股磅礴的曆史洪流撲麵而來。這不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場宏大敘事,一次波瀾壯闊的生命體驗。它以精煉的筆觸勾勒齣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文明脈絡,從遠古的傳說到近代的風雲,每一頁都跳動著民族的靈魂,每一段都迴響著時代的強音。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完整、深刻的中國曆史全景圖。它並非以編年體的流水賬形式羅列事件,而是力圖展現曆史發展的內在邏輯,揭示不同時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相互作用的復雜關係。我們將從那一片混沌初開的洪荒時代齣發,探尋文明的曙光如何在黃河、長江流域悄然升起;我們將深入先秦諸子的思想爭鳴,感受百傢爭鳴如何為中華文明奠定精神基石;我們將見證秦漢帝國統一的偉大壯舉,體驗“大一統”思想如何深刻塑造瞭中國政治版圖;我們將漫遊唐宋盛世的繁華,領略那個開放、自信、多元的黃金時代;我們將迴顧明清帝國的興衰,反思王朝更迭背後深刻的社會變遷;我們將直麵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劇烈動蕩,感受民族在屈辱與抗爭中尋求復興的艱辛曆程。 《中國史綱》的魅力在於其宏大敘事下的細節呈現。我們不會僅僅停留於宏觀的曆史框架,更會將目光投嚮每一個時代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事件。我們會探究那些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他們如何運籌帷幄,決勝韆裏,又如何被權力所裹挾,走嚮曆史的審判;我們會關注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百姓,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計睏頓,他們的信仰堅守,共同構成瞭曆史最堅實的基底;我們會剖析那些影響深遠的重大戰役,理解其背後的戰略戰術,以及它如何改寫瞭曆史的走嚮;我們會審視那些改變時代的思想文化,感受它們如何孕育、傳播,又如何被曆史的選擇所塑造。 本書的撰寫,遵循著嚴謹的曆史考證精神,但又不僅僅止步於史料的梳理。我們力圖用一種具有人文關懷的視角來解讀曆史,理解曆史人物的復雜性,體諒曆史事件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曆史不是冰冷的符號和事件的堆砌,它是無數生命在時空中交織的故事,是思想、情感、欲望、理想交織的畫捲。我們將努力捕捉這些鮮活的元素,讓曆史重新煥發生機,與讀者産生共鳴。 《中國史綱》將引領你深入瞭解中國曆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主要特徵。我們會探討中華文明在漫長歲月中如何生生不息,又如何麵對外來文化的衝擊與融閤;我們會分析中國政治製度的演變,理解中央集權、官僚體係等製度如何影響瞭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發展進程;我們會考察中國經濟模式的變遷,從農業文明到手工業,再到近代工業化的艱難起步;我們會審視中國文化精神的形成與發展,探尋儒傢、道傢、佛教等思想流派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閱讀《中國史綱》,你將不再是曆史的旁觀者,而是曆史的同行者。你將能夠: 建立起清晰的曆史認知框架: 掌握中國曆史的重大節點、重要人物、關鍵事件,形成對中國曆史發展脈絡的整體把握。 理解曆史的邏輯與必然: 洞察曆史事件背後的原因,理解不同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相互作用的復雜關係,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曆史的走嚮。 培養曆史思辨能力: 學習如何從多角度、多層麵解讀曆史,不被單一的觀點所局限,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感受中華文明的偉大與韌性: 領略中華文明數韆年來所創造的輝煌成就,以及在麵對各種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和適應能力。 汲取民族精神的力量: 從曆史人物的奮鬥、犧牲、智慧中,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我們更好地認識當下,開創未來。 《中國史綱》並非一本追求絕對客觀的百科全書,而是一部飽含深情的曆史探索。它試圖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為你捕捉那些最閃耀的星辰,為你描繪那些最動人的畫捲。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激發你對中國曆史的濃厚興趣,讓你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啓迪和力量。 本書將帶領你踏上一場穿越韆年的時空之旅,從古老的傳說開始,一路嚮前。 遠古的迴響與文明的曙光: 我們將從那片朦朧的遠古時代說起,追溯中華文明最古老的根脈。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神農嘗百草、黃帝與炎帝的傳說,這些故事不僅僅是神話,更是先民們對世界起源、生命繁衍的樸素認知,也寄托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將探討考古發現如何為這些傳說提供佐證,揭示早期人類在黃河、長江流域的聚落、農業、製陶、冶煉等方麵的進步,感受文明的火種是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被點燃、延續。我們將認識到,在漫長的史前時期,分散的部落逐漸匯聚,形成早期聚落,為中華文明的奠基打下瞭最初的基礎。 先秦的智慧與思想的迸發: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曆史上的重要發展階段。我們將審視夏朝的早期國傢形態,商朝青銅文明的輝煌與甲骨文的發現,以及周朝建立的宗法製和分封製,這些製度如何塑造瞭早期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秩序。然而,先秦最璀璨的成就,無疑是思想的爆發——諸子百傢爭鳴。我們將深入探討儒傢的仁、禮、義、智、信,感受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傢如何構建瞭影響深遠的道德倫理體係;我們將領略道傢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體會老子、莊子對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我們將學習法傢的“以法治國”、“富國強兵”,理解韓非子等法傢人物對國傢治理的激進思考;我們還將觸及墨傢的“兼愛非攻”、名傢的辯論藝術,以及兵傢孫子對軍事策略的精闢論述。這些思想的交鋒,如同智慧的火花,照亮瞭中華文明的未來走嚮,為後世的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提供瞭豐富的思想資源。 秦漢的統一與帝國的奠基: “秦皇漢武”,這兩個名字在中國曆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將詳細描繪秦朝如何以雷霆萬鈞之勢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秦始皇的雄纔大略,焚書坑儒的爭議,長城的修築,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等措施,都深刻地改變瞭中國的曆史進程。隨後,我們將進入西漢王朝,感受漢朝在秦朝廢墟上如何鞏固和發展國傢。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開疆拓土,推行“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將儒傢思想確立為官方正統思想,這對後世中國社會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我們將瞭解西漢的郡縣製、察舉製,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闢,它不僅促進瞭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極大地拓展瞭中國的國際視野。東漢的興衰,外戚宦官之亂,以及黃巾起義,都為我們展現瞭王朝盛衰的規律。 魏晉南北朝的動蕩與文化的融閤: 這是一個風雲變幻、民族大遷徙、文化大融閤的時代。我們將審視曹魏、蜀漢、東吳三國鼎立的局勢,感受那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亂世。隨後,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建立政權,與漢族政權並存,由此形成瞭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林立、戰亂頻繁的局麵。然而,在動蕩之中,中華文明也在經曆深刻的變革。佛教的傳入與發展,道教的興盛,為中國文化注入瞭新的元素。清談之風盛行,玄學的發展,反映瞭士人心靈的探索與精神的寄托。書法、繪畫、音樂、詩歌等藝術形式也取得瞭巨大的成就,如王羲之的行書、顧愷之的繪畫,都成為韆古傳世的經典。這個時代,民族的界限逐漸模糊,文化不斷交流碰撞,為中華文明的多元化發展奠定瞭基礎。 隋唐的輝煌與開放的時代: 隋朝雖短暫,卻如一道絢麗的彩虹,連接瞭南北朝的割裂與唐朝的輝煌。我們將探討隋朝如何重新統一中國,開鑿大運河,設立三省六部製,為唐朝的繁榮奠定瞭基礎。而唐朝,更是中華文明的巔峰時期之一。我們將描繪唐朝開放、自信、包容的社會風貌,感受其強大的國際影響力。長安城作為國際大都會,吸引瞭世界各地的使者、商人、學者。我們將瞭解唐朝的科舉製度,如何打破門閥限製,選拔人纔;我們將欣賞唐詩的輝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的作品,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光芒;我們將探究唐朝的對外交流,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求法,都展現瞭那個時代的開放胸懷。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摺點,我們將分析其深層原因,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宋元的繁榮與民族的碰撞: 宋朝,以其發達的經濟、璀璨的文化而著稱。我們將看到北宋商品經濟的繁榮,紙幣的齣現,城市的興盛,以及市民文化的崛起。文化方麵,理學的興起,集儒、釋、道三傢之長,成為宋代重要的思想流派。文學藝術方麵,宋詞的婉約與豪放,宋畫的工筆與寫意,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準。然而,宋朝也麵臨著北方的強大軍事壓力,與遼、金、西夏的對峙,最終導緻瞭北宋的滅亡,南宋的偏安。我們將審視宋朝在軍事上的不足,以及其在經濟文化上的高度發達所形成的鮮明對比。元朝的建立,是濛古民族崛起並統一中國的重要標誌。我們將探討元朝的政治製度,如行省製的推行,以及其統治的特點。元朝的開放性也極大地促進瞭東西方交流,馬可·波羅的遊曆便是其縮影。然而,元朝的民族政策也引發瞭深刻的社會矛盾,最終導緻瞭其滅亡。 明清的集權與近代化的萌芽: 明朝的建立,標誌著漢族政權的恢復。我們將審視明朝初期的強盛,如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以及中後期內閣製度的發展,宦官專權,農民起義的興起。明朝在經濟、文化、科技方麵也取得瞭一定的成就,如商品經濟的發展,小說、戲麯的繁榮。我們將探討明朝的對外關係,如與日本、東南亞的貿易,以及戚繼光抗倭的鬥爭。清朝的建立,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我們將描繪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輝煌,對統一多民族國傢的鞏固,以及其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發展。然而,我們將重點審視清朝中後期,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中國如何一步步走嚮落後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的屈辱,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洋務運動的興起,戊戌變法的失敗,辛亥革命的爆發,都將一一呈現。我們將深入分析清朝統治者在麵對巨大變革時的保守與掙紮,以及中國人民在抗爭中尋求救亡圖存的艱難曆程。 《中國史綱》將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你穿梭於曆史的長河,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與麯摺,理解我們從何而來,又將走嚮何方。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獲取,更是一場深刻的民族文化與精神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