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短暂一生留下的少数专著,原为高中历史教材,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东汉前的中国史实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中国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及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技巧活泼动人,思想智慧透彻通达,随处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此次出版,另将作者未完成的第十二章和他为该书宋史部分撰写的三篇文字一并列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自 序
初版自序
再版自序
《中国史纲》献辞
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 商代文化
第二节 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 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 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 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 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 奴隶
第三节 庶民
第四节 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 家庭
第六节 士
第七节 宗教
第八节 卿大夫
第九节 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 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 楚的兴起
第二节 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 晋楚争霸
第四节 吴越代兴
第五节 郑子产
第四章 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 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 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 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 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 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 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 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 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笫二节 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 秦的变法
第四节 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 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 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第二节 墨子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
第四节 孟子许行及周官
第五节 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第六节 邹衍荀卿韩非
第七章 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 吕不韦与赢政
第二节 六国混一
第三节 新帝国的经营
第四节 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八章 秦汉之际
第一节 陈胜之起灭
第二节 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 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 项羽在关中
第五节 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九章 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 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 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 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 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汉 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 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 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 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 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 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 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 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 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 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附录
汉帝国的中兴与衰亡
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
北宋的外患与变法
北宋四子之生活与思想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从前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天地剖判”或“混沌初开”说起。近来讲历史的人每喜欢从星云凝结和地球形成说起。这部书却不想拉得这么远。也不想追溯几百万年以前,东亚地方若干次由大陆变成海洋,更由海洋变成大陆的经过。也不想追溯几十万年以前当华北还没有给飞沙扬尘的大风铺上黄土层的时候,介乎猿人与人之间的“北京人”怎样在那里生活着,后来气候又怎样改变,使得他们消灭或远徙,而遗留下粗糙的石器,用火的烬迹和食余的兽骨人骨,在北平附近的周口店的地层中。也不想跟踪此后石器文化在中国境内的分布,传播和进步,直至存在于公元前六七千年间具有初期农业和精致陶器的“仰韶文化”(仰韶在河南渑池附近)所代表的阶段。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
严格的说,照现在所知,我国最初有文字记录的时代是商朝,略当于公元前十八世纪中叶至前十二世纪中叶。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即以所知商朝的实况为鉴别这些传说的标准。
第一节 商代文化
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们称这二百七十多年为商朝的后期,我们所以确知商朝已有文字记录乃因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来殷都遗址——即所谓殷墟——的发现和发掘。
殷墟出土的遗物,除了大批的铜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无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至少有十方片以上)。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档案。原来商人要预测未来的吉凶,或探问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块龟腹甲(间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间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钻凿,却不令穿透,然后在钻凿处灼火,另一面便现出裂纹,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断定鬼神或一种神妙的势力对于所问的反应。所问的事情,有时连日后的“应验”,就刻在兆的旁边,这可称为卜辞。卜辞的内容以关于祖先的祭祀的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种类、用牲的数目等;有关于气象的,如卜雨、晴、风、雪等;有关于岁收的丰歉的;有关于征伐、渔猎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关于疾病、胎孕和梦征的;有所谓卜旬和卜夕的,即于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无灾害和于日间卜是夕有无灾害的。还有别的事项这里不能尽举。卜辞以外,甲骨文书中也有少数短短的记事,例如记颁发矛若干,某人取贝若干,某日某人入觐之类;又有田猎获兽的记录,刻在兽头骨上的。甲骨文书全是商朝后期的遗物。根据甲骨文书、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遗物遗迹和后人关于商朝的记载,我们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写如下。
商人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法。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蚕桑。卜辞中“卜黍年”、“贞(卜问)我受黍年”、“贞其登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的黍字从未见有用别的植物名来替代的,可知黍为商人主要的农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从糸的字的存在,证明丝织工艺的发达。有滔,以黍酿造。耕种全用人力。农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盖全以木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为二,歧头上安一横木,以便脚踏。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别是下端斜锐而不分歧,利于刺地而不利于起土,大约过于坚实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当是利用树桠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铜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确知。
渔猎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产副业。鱼的种类不见于卜辞。猎品,除野猪、鹿、狼、兕、兔、雉外,还有象。商王田猎的记录中,获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头的,获猪有一次一百十三头的,获狼有一次四十一头的。可见殷都附近的开辟程度。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鸡、豕外,还有狗。牧畜业之盛从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见,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头的。驯役的动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马、犬外,还有象。至迟在商朝末年,商人并且曾利用象去作战。
商人已有铸造青铜(铜锡合金)器的工艺,铸造工场的遗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铜液十二三公斤的陶制炼锅,有铜制的型范,有铜矿石,有炼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铜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遗物中有铜制的戈头、矛头、瞿、箭镞、锛、小刀、针;石制的矛头、枪头、箭镞、刀、斧、粟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头、箭镞和骨锥。骨角制的兵器也许是仅作明器用的。
商人铸铜技术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宫和宗庙里所陈列的供饮食和盛载用的种种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饮器)、晷、毁(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缛丽的花纹的。可惜写此段时,殷墟的铜器,作者尚无缘寓目。兹根据他人参观(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会所陈列者)的报告,略记二器,以见一斑。一为提梁卣:器分三层,上层为一盖,以练系于梁间,下层为卣的本体,中层搁上是一盖,取下来却是一觚,提梁的两端,各有一生动的兔形的兽头,全器周围是细致的花纹。一为盂形的器:当中有一柱;柱顶成莲花形,其旁四龙拱绕,两龙锐角,两龙钝角,四龙相连,可以环柱为轴而旋转,盂身和柱周围也是细致的花纹。
此外殷墟铜器之可注意的有盘、壶、铲、勺、漏勺、筷子等,还有战士戴的盔。
殷墟的陶器包括种类繁多的饮器、食器、盛器和烹饪器,其质地有灰色、红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细陶和一种经高度烧加釉的陶;其纹饰多数是刻划的。细陶的纹饰极复杂,其母题有动物形、几何图案和图案化的动物形。
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艺在殷墟的遗迹也很丰富,举其特别可注意的:有镶嵌绿松石的象牙鸱尊;有一种雕纹的(也有绘纹的)骨制玩器,仿佛后世“如意”一类的东西,长形略曲,其花纹为龙、凤或蝉形,偶或嵌着绿松石;有各种式的佩玉,或作圆圈,或作半圆,或作长筒,或双龙相对成一圆形,或两鱼相对成一半圆,或状人物、人面、兽头、虎、兔、象、鹗、燕、鸽、鱼、蛙、蝉、长尾鸟、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体雕刻品,状人物、虎、龟、鹗、蟾、双兽等,以供陈设之用的。
从状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遗物,我们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当时一部分人的服装是交领、右衽、短衣、短裙、束带,其鞋翘尖;知道当时女人脸上涂朱;头饰极复杂,左右两鬓或额间的头巾上缀一绿松石砌成的圆形物;头发中间束一骨圈;发上戴雕纹嵌绿松石的象牙梳;又簪骨制或玉制的笄,小的一两枝,多的几十枝;笄头雕各式各样的(现已发现四五十种)兽头和花纹;她的头饰比头还高。
关于商人的居室,我们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据。在殷墟曾发现版筑的遗迹,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处基址作长方形,四围有许多大石卵,其相互间的距离,大略相等。这些石卵大约就是柱础,原来上面是安柱的。有一基址长三十公尺,宽九公尺,石柱础之外,并有铜柱础十个。殷墟绝无砖瓦,房顶想必是用茅草编成的。古人所谓“茅茨土。阶”。大约就是商朝宫殿的写照。又发现一座纯黄土筑成的大台基,面向正南,与罗盘所指的完全相合。台基前十几公尺,也有大石卵,排成弓背形。台基的四周,遗下好些整副的野猪骨,可见这建筑必是和祭祀有关的。又掘出若干长方的坎穴,有阶级可上下,中存破陶片、牛骨、狗骨之类。坎穴内周围用硬土筑成,铁一般坚固。有些坎穴之下又套一个坎穴。这些坎穴是否与上说的版筑柱础同时,不能确定。但我们知道,远距商朝亡后三四百年,还有贵族的地下宫室见于记载(《左传》),则商朝后期之有这种穴居是很可能的。殷墟又掘出一些商王的陵墓。从墓室的情形可以推知王宫内部的情形。墓室一律作亚字形,原是木构,木料已腐化无存,却剩下木构上所装的各种立体石雕,作兽头、双面、牛头、鸟、兽等形的。又从墓中的遗迹推之,可知原来墙壁的内面是嵌镶着许多纹饰和涂着红色的。
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马、牛马或象驾的车。除普通的车外,又有兵车,其形式大略是舆作半圆形,由后升降,一辕驾四马,两服两骖,与后来周朝的兵车无多差异;这是从殷墟发现的铜质车饰推知的。据卜辞的记载,商人出征有时远行至三四十日。
上面讲的是商人的“物质文明”。其次要讲他们的社会组织,可惜后者的资料远不如前者的详晰。
前言/序言
这部书的开始属草,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二年,这部书的开始刊布,是在事变之后将近三年。
现在发表一部新的中国通史,无论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或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都可说是恰当其时来年新的史学研究的成绩,把它们结集,把它们综合,在种种新史观的提警之下,写出一部分新的中国通史,以供一个民族在空前大转变时期的自知之助,岂不是史家应有之事吗?
着手去写一部通史的人,不免劈头就碰到一个问题;以批评眼光去读一部通史的人,也不免劈头就碰到同一的问题,那就是。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我们正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正处于朱子所谓“一齐打烂,重新造起”的局面;旧的一切瑕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剜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若把读史比于登山,我们正达到分水岭的顶峰,无论回顾与前瞻,都可以得到最广阔的眼界。在这时候,把全部的民族史和它所指向道路,作一鸟瞰,最能给人以开拓心胸的历史的壮观。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过去的十来年可算是一新纪元中的一小段落;在这十来年间,严格的考证的崇尚,科学的发掘的开始,湮没的旧文献的新发现,新研究范围的垦辟,比较材料的增加和种种输入的史观的流播,使得司马迁和司马光的时代顿成过去;同时史界的新风气也结了不少新的,虽然有一部分还是未成熟的果。不幸这草昧初辟的园林,突遇狂风暴雹,使得我们不得不把一个万果累累的时代,期于不确定的将来了。文献的沦陷,发掘地址的沦陷,重建的研究设备的简陋和生活的动荡,使得新的史学研究工作在战时不得不暂告停滞,如其不致停顿。“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英贤,固尚有之;然而他们生产的效率和发表的机会不得不大受限制了。在这抱残守缺的时日,回顾过去十,拿什么的“笔削”做标准?显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中国史的事实,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姑勿论一个人,甚至一整个时代的史家没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只是一部供人检查的“中国史百科全书”,而不是一部供人阅读的中国通史。那么,难道就凭个人涉览所及,记忆所容和兴趣所之,以为去取吗?
《中国史纲》:一部穿越时空的史诗,一部民族精神的传承 翻开《中国史纲》,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一股磅礴的历史洪流扑面而来。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场宏大叙事,一次波澜壮阔的生命体验。它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脉络,从远古的传说到近代的风云,每一页都跳动着民族的灵魂,每一段都回响着时代的强音。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完整、深刻的中国历史全景图。它并非以编年体的流水账形式罗列事件,而是力图展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揭示不同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我们将从那一片混沌初开的洪荒时代出发,探寻文明的曙光如何在黄河、长江流域悄然升起;我们将深入先秦诸子的思想争鸣,感受百家争鸣如何为中华文明奠定精神基石;我们将见证秦汉帝国统一的伟大壮举,体验“大一统”思想如何深刻塑造了中国政治版图;我们将漫游唐宋盛世的繁华,领略那个开放、自信、多元的黄金时代;我们将回顾明清帝国的兴衰,反思王朝更迭背后深刻的社会变迁;我们将直面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动荡,感受民族在屈辱与抗争中寻求复兴的艰辛历程。 《中国史纲》的魅力在于其宏大叙事下的细节呈现。我们不会仅仅停留于宏观的历史框架,更会将目光投向每一个时代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我们会探究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他们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如何被权力所裹挟,走向历史的审判;我们会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计困顿,他们的信仰坚守,共同构成了历史最坚实的基底;我们会剖析那些影响深远的重大战役,理解其背后的战略战术,以及它如何改写了历史的走向;我们会审视那些改变时代的思想文化,感受它们如何孕育、传播,又如何被历史的选择所塑造。 本书的撰写,遵循着严谨的历史考证精神,但又不仅仅止步于史料的梳理。我们力图用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视角来解读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体谅历史事件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历史不是冰冷的符号和事件的堆砌,它是无数生命在时空中交织的故事,是思想、情感、欲望、理想交织的画卷。我们将努力捕捉这些鲜活的元素,让历史重新焕发生机,与读者产生共鸣。 《中国史纲》将引领你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我们会探讨中华文明在漫长岁月中如何生生不息,又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我们会分析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理解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等制度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发展进程;我们会考察中国经济模式的变迁,从农业文明到手工业,再到近代工业化的艰难起步;我们会审视中国文化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探寻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阅读《中国史纲》,你将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历史的同行者。你将能够: 建立起清晰的历史认知框架: 掌握中国历史的重大节点、重要人物、关键事件,形成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理解历史的逻辑与必然: 洞察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理解不同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走向。 培养历史思辨能力: 学习如何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历史,不被单一的观点所局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与韧性: 领略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以及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汲取民族精神的力量: 从历史人物的奋斗、牺牲、智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开创未来。 《中国史纲》并非一本追求绝对客观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饱含深情的历史探索。它试图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为你捕捉那些最闪耀的星辰,为你描绘那些最动人的画卷。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激发你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让你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启迪和力量。 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场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从古老的传说开始,一路向前。 远古的回响与文明的曙光: 我们将从那片朦胧的远古时代说起,追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根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黄帝与炎帝的传说,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神话,更是先民们对世界起源、生命繁衍的朴素认知,也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将探讨考古发现如何为这些传说提供佐证,揭示早期人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聚落、农业、制陶、冶炼等方面的进步,感受文明的火种是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被点燃、延续。我们将认识到,在漫长的史前时期,分散的部落逐渐汇聚,形成早期聚落,为中华文明的奠基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先秦的智慧与思想的迸发: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我们将审视夏朝的早期国家形态,商朝青铜文明的辉煌与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周朝建立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制度如何塑造了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秩序。然而,先秦最璀璨的成就,无疑是思想的爆发——诸子百家争鸣。我们将深入探讨儒家的仁、礼、义、智、信,感受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如何构建了影响深远的道德伦理体系;我们将领略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体会老子、庄子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我们将学习法家的“以法治国”、“富国强兵”,理解韩非子等法家人物对国家治理的激进思考;我们还将触及墨家的“兼爱非攻”、名家的辩论艺术,以及兵家孙子对军事策略的精辟论述。这些思想的交锋,如同智慧的火花,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未来走向,为后世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秦汉的统一与帝国的奠基: “秦皇汉武”,这两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详细描绘秦朝如何以雷霆万钧之势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秦始皇的雄才大略,焚书坑儒的争议,长城的修筑,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措施,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随后,我们将进入西汉王朝,感受汉朝在秦朝废墟上如何巩固和发展国家。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开疆拓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这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将了解西汉的郡县制、察举制,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国际视野。东汉的兴衰,外戚宦官之乱,以及黄巾起义,都为我们展现了王朝盛衰的规律。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文化的融合: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民族大迁徙、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我们将审视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感受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乱世。随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存,由此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战乱频繁的局面。然而,在动荡之中,中华文明也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佛教的传入与发展,道教的兴盛,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清谈之风盛行,玄学的发展,反映了士人心灵的探索与精神的寄托。书法、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王羲之的行书、顾恺之的绘画,都成为千古传世的经典。这个时代,民族的界限逐渐模糊,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为中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的辉煌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虽短暂,却如一道绚丽的彩虹,连接了南北朝的割裂与唐朝的辉煌。我们将探讨隋朝如何重新统一中国,开凿大运河,设立三省六部制,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唐朝,更是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之一。我们将描绘唐朝开放、自信、包容的社会风貌,感受其强大的国际影响力。长安城作为国际大都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使者、商人、学者。我们将了解唐朝的科举制度,如何打破门阀限制,选拔人才;我们将欣赏唐诗的辉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芒;我们将探究唐朝的对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求法,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开放胸怀。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我们将分析其深层原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宋元的繁荣与民族的碰撞: 宋朝,以其发达的经济、璀璨的文化而著称。我们将看到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纸币的出现,城市的兴盛,以及市民文化的崛起。文化方面,理学的兴起,集儒、释、道三家之长,成为宋代重要的思想流派。文学艺术方面,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宋画的工笔与写意,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然而,宋朝也面临着北方的强大军事压力,与辽、金、西夏的对峙,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偏安。我们将审视宋朝在军事上的不足,以及其在经济文化上的高度发达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元朝的建立,是蒙古民族崛起并统一中国的重要标志。我们将探讨元朝的政治制度,如行省制的推行,以及其统治的特点。元朝的开放性也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交流,马可·波罗的游历便是其缩影。然而,元朝的民族政策也引发了深刻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其灭亡。 明清的集权与近代化的萌芽: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汉族政权的恢复。我们将审视明朝初期的强盛,如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以及中后期内阁制度的发展,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的兴起。明朝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小说、戏曲的繁荣。我们将探讨明朝的对外关系,如与日本、东南亚的贸易,以及戚继光抗倭的斗争。清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我们将描绘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辉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然而,我们将重点审视清朝中后期,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落后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屈辱,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洋务运动的兴起,戊戌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的爆发,都将一一呈现。我们将深入分析清朝统治者在面对巨大变革时的保守与挣扎,以及中国人民在抗争中寻求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 《中国史纲》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你穿梭于历史的长河,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曲折,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深刻的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