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80年代,在长久逆境下煎熬的朱光潜先生,通过《诗论》、《艺文杂谈》、《谈美书简》、《新科学》等论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作者吴泰昌正是在那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与朱光潜有了密切的来往。作者根据交往中的感性材料,和书信、题赠、签名书籍、合影等实物资料,写成此书。书中既对朱光潜参与创办《文学杂志》以来的一系列著述活动进行了梳理,具有相当强的学术史价值;又向世人展示了朱光潜与朱自清、沈从文、叶圣陶的深笃友谊,让读者感受大师们的生活情态和人格魅力。作者写作此书,是“亲历大家”系列的一个部分,更希冀表达“一个读者,一个普通受业弟子对崇敬的老师一丝怀念之情”。
作者简介
吴泰昌,1938年生,安徽省当涂县人。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本科毕业,1964年文艺理论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文艺报刊编辑工作。1984年至199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编审,后为报社顾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五、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七届名誉委员。兼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儿童文学》编委、《小说月报》顾问等。曾任首届冰心研究会副会长。
已出版散文、文学评论集《文学情思》、《梦里沧桑》、《我亲历的巴金往事》、《我认识的钱锺书》、《我认识的朱光潜》等二十余部。《艺文轶话》获中国作协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编有《阿英文集》、朱光潜《艺文杂谈》、孙犁《书林秋草》、《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年)散文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听朱光潜老师闲谈(代序)
挚友朱自清
《文学杂志》的编者和作者
《诗论》新版漫忆
知心朋友沈从文
《艺文杂谈》编选琐记
《谈美书简》
对话体“便于百家争鸣”
锻炼身体有一套“方术”
与叶圣陶长久的相处
关于《西方美学史》
教师生涯六十载
扑在《新科学》上面
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修订本后记
精彩书摘
小事上他闹出的笑话不止这一桩。但奇怪的是,谈起学问来,他的记忆力却不坏。许多事,只要稍稍提醒,就会想起,回答清楚。1983年秋天,他在楼前散步,躲地震时临时搭起的那间小木屋还没有拆除,他看看花草,又看看这间小屋,突然问我:最近忙不忙?我一时摸不清他的意思,没有回答。他说如果你有时间,我们合作搞一个长篇对话。你提一百个问题,我有空就回答,对着录音机讲,你整理出来我抽空再改定。我说安排一下可以,但不知问题如何提?他说,可以从他过去的文章里发掘出一批题目,再考虑一些有关美学、文艺欣赏、诗歌、文体等方面的问题。每个问题所谈可长可短,平均两千字一篇。他当场谈起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写的有关园林艺术的专著,很有价值。他说,从园林艺术研究美学是一个角度。外国有两部美学辞典,关于“美”的条目就列举了中国圆明园艺术的例子。他答应空些时翻译出来给我看。那天,我还问起朱先生为什么写文艺评论,为什么随笔喜欢用对话体和书信体。他说你这不就提了两个问题,你再提九十八个题目便成了。他又说,你还问过我,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对后来的文艺发展究竟哪个的影响大?这又是一个题目。他在一篇文章中说《红楼梦》是散文名篇,有人认为“散文名篇”应改为“著名小说”,他不同意,为什么?这里涉及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问题。他笑着说:题目不少,你好好清理一下,联系实际,想些新鲜活泼有趣的题目。我们约好冬天开始,我一周去一次。后来由于他翻译维柯《新科学》没有间歇,我又忙于本职编辑工作,出一趟城也不容易,就这样一拖再拖,终于告吹。朱师母说,朱先生生前有两个未了的心愿,一是未见到《新科学》出书,一是未能践约春天去看望老友叶圣陶、沈从文。我想,这个闲谈记录未能实现,也该是朱先生又一桩未了的心愿吧!
前言/序言
朱光潜(孟实)先生八十四岁时曾说过:“我一直是写通俗文章和读者道家常谈心来的。”读过这位名教授数百万言著作和译著的人,无不感到他的文章,即便是阐述艰深费解的美学问题和哲学问题,也都是以极其晓畅通俗的笔调在和读者谈心。接触过他的人也同样感到,在生活中,他喜爱和朋友、学生随意交谈。亲切随和的谈心,汩汩地流出了他露珠似的深邃思想和为人为文的品格。可惜的是,这些闲谈,其中许多并未形诸文字。
上世纪50年代末,我在燕园生活了四五年,还没有机会与先生说过一句话,更别说交谈、谈心了。50年代中期,北大一度学术空气活跃,记得当时全校开过两门热闹一时的擂台课:一门是《红楼梦》,由吴组缃先生和何其芳先生分别讲授;另一门是美学,由朱光潜先生和蔡仪先生分别讲授。那年我上大二,年轻好学,这些名教授的课,对我极有吸引力,堂堂不落。课余休息急忙从这个教室转战到那个教室,连上厕所也来不及。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我认识的朱光潜(修订本)》的图书简介,但要求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信息,并且要详细、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 --- 《星河的低语:一位古典学者的现代沉思》图书简介 内容提要: 《星河的低语:一位古典学者的现代沉思》是一部跨越文学、哲学与历史的深刻文本,作者以其深厚的古典学功底和敏锐的现代观察视角,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关于人类精神与文明演进的深度对话。本书并非单纯的学术论著,更像是一部融汇了哲思、美学体验与历史反思的个人随笔集。它探讨了诸如“时间性中的永恒主题”、“技艺与真理的辩证关系”,以及“在信息洪流中重建意义的可能性”等宏大议题。全书结构精巧,由七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单元构成,旨在揭示隐藏在日常经验和历史叙事背后的深层结构。 第一部:形而上学的碎片与现代的焦虑 本书开篇聚焦于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在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急速变迁的背景下,个体对意义和本真经验的渴求日益迫切。他没有简单地批判现代性,而是从古希腊的“逻各斯”(Logos)概念出发,探讨了理性在当代语境下的异化与回归的可能性。 其中一篇关于“瞬时性与永恒性”的篇章尤为引人深思。作者追溯了从赫拉克利特到尼采关于“存在”与“变化”的论述,并将其投射到当下的社交媒体文化中。他指出,过度沉溺于即时反馈的循环,正在削弱我们建构长期、连贯生命叙事的能力。该部分通过对几则古老寓言的重新解读,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提供了古典的回音室。 第二部:古典语言的生命力:从文本到活态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古典文本活态解读的尝试。作者坚信,真正的古典学研究不应止步于文献考证,而应致力于唤醒文本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他以拉丁文诗歌和早期基督教文献为例,展示了语言结构如何内化为思维模式,并影响了西方近两千年的伦理观和审美取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分析罗马法条文时,引入了现象学的方法,探究法律条文背后的“意图性”。他认为,法律的权威性并非仅仅来源于权力,更深层次上来源于其对人类社会秩序建构的深刻理解。这部分内容不仅对法学界有启发意义,对所有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人士都是一次洗礼,提醒我们文本的“呼吸”与“温度”。 第三部:美学与技艺的交汇点 审美体验在本书中被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作者探讨了“技艺”(Techne)与“艺术”(Art)之间的张力与融合。他摒弃了将美学视为纯粹主观感受的观点,转而强调审美活动是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高级形式。 通过对中世纪工匠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大师手稿的细致考察,作者描绘了一幅“沉思中的劳作”的图景。他认为,真正的创造力来源于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和对过程的全然投入,这与当代强调“快速迭代”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深入分析了“完成”的概念——什么才算是一件作品的真正完成?是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实现,还是它在与世界发生互动时所激发的无限阐释空间? 第四部:历史的迷宫与记忆的重塑 历史叙事是本书的又一核心议题。作者质疑了单线性的、进步主义的历史观,倾向于将历史视为一个多声部、充满断裂与回响的复杂场域。他关注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边缘化的声音和“沉默的年代”。 在这一部分,作者引入了考古学发现的某些“非文本证据”,并尝试构建一种“物质性的历史感”。他反复追问: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过去”,究竟是历史的客观残留,还是我们当下焦虑的投射?他以对某个失落文明遗址的想象性重构为例,展示了历史学家在重塑过去时所承担的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 第五部:自然、技术与“居有”之道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没有停留在环保口号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居有”(Dwelling)的哲学含义。引用海德格尔的观点,他阐述了人类如何“安居”于世界之上,以及技术发展对这种“居有”状态的侵蚀。 作者对“人工环境”的构建进行了深刻反思。他认为,当人类完全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符号和工具的海洋中时,我们便失去了与大地和本真经验的连接。本书提出了一种回归“在场”的呼唤,鼓励读者重新学习如何“倾听”而非仅仅“观察”自然界。 第六部:知识的边界与跨界的方法论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知识论的建构。作者强调,在专业化日益精深的现代学术体系中,亟需重建跨学科对话的能力。他以自己横跨文学、哲学与艺术史的实践为例,提出了一套“连接点”的分析方法。 他详细阐述了如何识别不同学科概念之间的同源性,以及如何利用类比思维来弥合知识领域的鸿沟。例如,他将音乐和建筑中的“结构张力”概念,迁移到对政治理论文本的解读之中,显示出惊人的洞察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当代研究者如何避免陷入“学科茧房”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第七部:心灵的炼金术与未来的期许 在尾声部分,作者将视角收回到个体心灵的培养上。他认为,应对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唯一的途径是深化内在世界的秩序感。这不再是宗教或玄学的范畴,而是一种严肃的、审慎的“心灵工程”。 “炼金术”的比喻被用来象征这一自我转化的过程:将经验中的“铅”(痛苦、混乱、无意义)通过耐心的反思和提炼,转化为具有价值的“金子”(智慧、洞察、平静)。本书最终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或乌托邦式的承诺,而是以一种开放、邀请性的姿态结束,鼓励每一位读者踏上自己的沉思之旅,在星河的低语中,寻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清晰与慰藉。 本书适合谁阅读? 《星河的低语》面向所有对人类精神、西方文明的根基以及如何在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保持思想完整性抱有深切兴趣的读者。它尤其适合人文学科的研究者、对古典哲学与美学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以及任何渴望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生活中寻找精神锚点和深度阅读体验的知识探索者。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进行了一场深远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