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引领机械设计创新理念 突出机械工程应用特点 设计高品质的机械产品 成就现代机械设计大师
国内机械工业知名学者和机械设计专家研究并执笔撰写,保证了本版手册的高水平。
全面反映国内外机械设计的新成果,所涉及的设计方法与国际接轨,反映国内外设计的先进水平。技术数据、产品数据准确可靠。
系统
涵盖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机械控制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的全部内容。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常用数据到产品,系统地凝炼总结了机械设计各专业的技术内容,将新思维、新方法和设计实践融会贯通到机械设计的全过程中
先进
提供了当今国际、国内公认的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及数据资料,技术前瞻与国际先进设计水平同步。经深入研究和归类编入了成熟和前沿的21种现代设计方法,集现代设计方法之大全。
实用
为机械工程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常用材料、常规与现代设计方法、常用零部件的类型、规格、尺寸、设计要点、典型结构、主要技术参数、选型原则和设计计算实例。全部采用现行的新技术标准。实现了信息充分、数据全面、结构多样、产品新颖,并通过合理编排,力求便于查阅、使用方便。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5版·第3卷)》是在前4版的基础上,吸收并总结了国内外机械工程设计领域中的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理论与方法撰写而成。《机械设计手册(5版·第3卷)》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规设计、机电一体化与控制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等内容。具有内容先进、信息量大、取材广、规格全,实用性强,数据可靠,使用方便等特点。
全书分6卷52篇,内容有:常用设计资料、机械零部件设计(连接、紧固与传动)、机械零部件设计(轴系、支承与其他)、流体传动与控制、机电一体化及控制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
本卷为第1卷,主要内容有:常用资料、常用数学公式和常用力学公式、机械工程材料、零部件设计常用基础标准、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等。《机械设计手册(5版·第3卷)》供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维修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篇 常用资料、常用数学公式和常用力学公式
第1章 常用符号和数据
1 常用符号
1.1 常用字母
1.2 国内和国外部分标准代号
1.3 数学符号
1.4 化学元素符号
2 常用数据表
2.1 金属硬度与强度换算
2.2 常用材料的物理性能
2.3 常用材料及物体的摩擦因数
2.4 机械传动效率的概略值
2.5 常用物理量常数
3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3.1 术语与定义
3.1.1 优先数系
3.1.2 系列代号
3.2 系列的种类
3.3 优先数的计算与序号N的运用
3.4 系列选择原则
3.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的应用示例
第2章 计量单位和单位换算
1 国际单位制(sI)单位
2 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3 常用物理量符号及其法定单位
4 计量单位换算
第3章 常用数学公式
1 代数
1.1 二项式公式、多项式公式和因式分解
1.1.1 二项式公式
1.1.2 多项式公式
1.1.3 因式分解
1.2 指数和根式
1.2.1 指数
1.2.2 根式
1.3 对数
1.3.1 运算法则
1.3.2 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
1.4 不等式
1.4.1 代数不等式
1.4.2 三角不等式
1.4.3 含有指数、对数的不等式
1.5 代数方程
1.5.1 一元方程的解
1.5.2 一次方程组的解
1.6 级数
1.6.1 等差级数
1.6.2 等比级数
1.6.3 一些级数的前n项和
1.6.4 一些特殊级数的和
1.6.5 二项级数
1.6.6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1.6.7 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1.6.8 双曲函数和反双曲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1.7 傅里叶级数
1.8 行列式和矩阵
1.8.1 行列式
1.8.2 行列式的性质
1.8.3 矩阵
1.8.4 矩阵的运算
1.8.5 初等变换、初等方阵及其关系
1.8.6 等价矩阵和矩阵的秩
1.8.7 分块矩阵
1.9 线性方程组
1.9.1 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
1.9.2 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
1.9.3 线性方程组求解的消元法
2 三角函数与双曲函数
2.1 三角函数
2.1.1 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2.1.2 和差角公式
2.1.3 和差化积公式
2.1.4 积化和差公式
2.1.5 倍角公式
2.1.6 半角公式
2.1.7 正弦和余弦的幂
2.1.8 三角形
2.2 反三角函数间的关系
2.3 双曲函数
2.3.1 双曲函数间的关系
2.3.2 反双曲函数的对数表达式
2.3.3 双曲函数和三角函数的关系
3 微分
3.1 特殊极限值
3.2 导数
3.2.1 导数符号
3.2.2 求导法则
3.2.3 基本导数公式
3.2.4 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
3.3 泰勒公式和马克劳林公式
3.4 曲线性状的导数特征
3.5 曲率和曲率中心
3.6 曲线的切线和法线
3.7 常用曲线
4 积分
4.1 不定积分
4.1.1 不定积分法则
4.1.2 常用换元积分法
4.1.3 基本积分公式
4.1.4 有理函数的积分
4.1.5 无理函数的积分
4.1.6 超越函数的积分
4.2 定积分和反常积分
4.2.1 定积分一般公式
4.2.2 反常积分
4.2.3 重要定积分和反常积分公式
5 常微分方程
5.1 一阶常微分方程
5.2 二阶常微分方程
6 拉普拉斯变换
6.1 拉普拉斯变换及逆变换
6.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6.3 拉普拉斯变换表
6.4 拉普拉斯逆变换表
6.5 拉普拉斯变换的应用
6.5.1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
6.5.2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
7 z变换
7.1 z变换及逆变换
7.2 z变换的性质
7.3 z变换表
7.4 z逆变换表
8 立体图形计算公式
第4章 常用力学公式
1 静力学基本公式
2 运动学基本公式
3 动力学基本公式
4 点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5 平面图形几何性质的计算公式
6 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公式
7 杆系结构的内力、应力和位移计算公式
8 薄板的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
9 薄壳的内力与位移计算公式
10 厚壳的应力、位移计算公式和强度设计公式
11 旋转圆筒和旋转圆盘的应力和位移计算公式
12 接触问题的应力、位移计算公式和强度计算
12.1 接触面上的应力和位移的计算公式
12.2 接触强度计算
13构件的稳定性计算公式
参考文献
第2篇 机械工程材料
第1章 钢铁材料
1 钢铁材料牌号表示方法
1.1 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1.2 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
1.3 金属材料主要力学性能名称及含义
2 铸铁
2.1 灰铸铁件
2.2 可锻铸铁件
2.3 球墨铸铁件
2.4 蠕墨铸铁件
2.5 耐热铸铁件
2.6 高硅耐蚀铸铁件
2.7 抗磨白口铸铁件
3 钢
3.1 铸钢
3.1.1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
3.1.2 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
3.1.3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铸钢件
3.1.4 高锰钢铸件
3.1.5 大型低合金钢铸件
3.1.6 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
3.1.7 工程结构用中、高强度不锈钢铸件
3.1.8 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
3.2 结构钢
3.2.1 碳素结构钢
3.2.2 优质碳素结构钢
3.2.3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3.2.4 合金结构钢
3.2.5 弹簧钢
3.2.6 耐候结构钢
3.2.7 易切削结构钢
3.2.8 非调质机械结构钢
3.3 工具钢
3.3.1 碳素工具钢
3.3.2 合金工具钢
3.3.3 高速工具钢
3.4 不锈钢和耐热钢
3.4.1 不锈钢
3.4.2 耐热钢
3.5 轴承钢
3.5.1 高碳铬轴承钢
3.5.2 高碳铬不锈轴承钢
3.5.3 渗碳轴承钢
4 钢铁材料国内外牌号对照
4.1 铸铁国内外牌号对照
4.1.1 灰铸铁国内外牌号对照
4.1.2 球墨铸铁国内外牌号对照
4.1.3 可锻铸铁国内外牌号对照
4.1.4 抗磨铸铁国内外牌号对照
4.2 铸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2.1 工程与结构用碳素铸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2.2 合金铸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2.3 不锈耐蚀铸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2.4 耐热铸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2.5 高锰铸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3 结构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3.1 碳素结构钢和工程用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3.2 优质碳素结构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3.3 合金结构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3.4 易切削结构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3.5 弹簧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4 工具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4.1 碳素工具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4.2 高速工具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4.3 合金工具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5 不锈钢和耐热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4.6 轴承钢国内外牌号对照
5 钢材
5.1 型材
5.1.1 热轧钢棒
5.1.2 热轧型钢
5.1.2.1 热轧工字钢
5.1.2.2 热轧槽钢
5.1.2.3 热轧等边角钢
5.1.2.4 热轧不等边角钢
5.1.2.5 热轧L型钢
5.1.3 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
5.1.4 锻制钢棒
5.1.5 冷拉圆钢、方钢和六角钢
5.1.6 银亮钢
5.1.7 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
5.2 钢板和钢带
5.2.1 冷轧钢板和钢带尺寸规格
5.2.2 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
5.2.3 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和钢带
5.2.4 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
5.2.5 热轧钢板和钢带尺寸规格
5.2.6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5.2.7 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
5.2.8 不锈钢热轧钢板和钢带
5.2.9 耐热钢钢板和钢带
5.2.10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5.2.11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5.2.12 高强度结构用调质钢板
5.2.13 花纹钢板
5.3 钢管
5.3.1 焊接钢管尺寸及单位长度理论重量
5.3.2 直缝电焊钢管
5.3.3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
5.3.4 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5.3.5 奥氏体-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焊接钢管
5.3.6 无缝钢管尺寸及单位长度理论重量
5.3.7 结构用无缝钢管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5.3.8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5.3.9 奥氏体一铁素体型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
5.3.10 低温管道用无缝钢管
5.3.11 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
5.3.12 冷拔无缝异型钢管
5.3.13 P3型镀锌金属软管
5.3.14 s型钎焊不锈钢金属软管
5.4 钢丝
5.4.1 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和六角钢丝
5.4.2 一般用途低碳钢丝
5.4.3 重要用途低碳钢丝
5.4.4 油淬火一回火弹簧钢丝
5.4.5 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
5.4.6 碳素工具钢丝
5.4.7 合金弹簧钢丝
5.4.8 合金结构钢丝
5.4.9 不锈钢丝
5.4.10 合金工具钢丝
5.4.11 高速工具钢丝
6 粉末冶金材料
6.1 粉末冶金结构材料
6.1.1 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
6.1.2 热处理状态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
6.1.3 烧结奥氏体不锈钢结构零件材料
6.1.4 烧结锡青铜结构材料
6.2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6.2.1 铁基干式摩擦材料
6.2.2 铜基干式摩擦材料
6.2.3 铜基湿式摩擦材料
6.3 粉末冶金过滤材料
6.3.1 烧结金属过滤元件
6.3.2 烧结不锈钢过滤元件
6.3.3 烧结锡青铜过滤元件
第2章 有色金属材料
1 有色金属及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1.1 有色金属及合金加工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1.2 有色金属及合金铸造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2 铜及铜合金
2.1 铜及铜合金铸造产品
2.1.1 铸造铜合金
2.1.2 压铸铜合金
2.2 加工铜及铜合金的牌号、特性及应用
2.3 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
2.3.1 铜及铜合金拉制棒
2.3.2 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材尺寸规格
2.3.3 铜及铜合金拉制管
2.3.4 铜及铜合金挤制管
2.3.5 铜及铜合金板材
……
第3章 非金属材料
第4章 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第3篇 零部件设计常用基础标准
第1章 技术制图及图形符号
第2章 公差与配合
第3章 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
第4章 表面结构
第5章 螺纹
第4篇 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第1章 概述
第2章 铸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第3章 锻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第4章 冲压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第5章 粉末冶金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第6章 工程塑料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第7章 热处理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第8章 橡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第9章 焊接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第10章 金属切削加工件结构设计工艺性
第11章 零部件的装配和维修工艺性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人类社会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依托的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与开发及其广泛应用是当今,也是未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振兴装备制造业是使我国由制造大国过渡到制造强国的核心因素和关键。
发展装备制造业离不开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及设计。机械产品设计正由传统设计模式向现代设计模式转变,现代设计的特点是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着力应用智能化设计、数字化设计、网络化设计、绿色化设计及系统化设计的综合技术。机械设计手册的编辑与出版,充分地展现了现代设计的特点,是现代设计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
本版手册在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设计的理念引领下,进行了较大篇幅的修改和补充,为我国现代机械产品自主创新设计提供了保障。例如,在手册中重点介绍了产品绿色设计、和谐设计与系统化设计,也介绍了产品的创新设计等内容,这有利于产品设计师们采用手册中介绍的内容和方法开展产品开发。
本版手册汇总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设计资料,以及在产品设计时必须采用技术标准,同时还介绍了设计中许多不可缺少的相关设计知识。因此,可以说手册是设计师们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所必需的数据库和知识库,目前她已成为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利器”及其他设计器具无法取代的重要的设计工具,这不仅在现在,而且在将来也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本版手册系统地叙述了机械设计各专业的主要技术内容,归纳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机械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不少新内容是本手册编者们研究得到的,此外,还吸取了国外的若干先进科学技术,其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前4版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好评,作为国家级重点科技图书和机械工程方面的最具权威的大型工具书,曾获得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畅销书奖,1994曾在台湾建宏出版社出版发行,她在机械产品设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各行业,尤其是机械行业各技术部门必备的工具书。
在本版手册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努力贯彻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的指导思想。广泛调研了厂矿企业、设计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面的使用情况和意见。对机械设计的基础内容、经典内容和传统内容,从取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方法与计算流程、设计实例等多方面进行了深人系统的整合,同时,还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产品、新技术,特别是在产品的综合设计理论与方法、机电一体化及机械系统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作了系统和全面的论述和凝炼。相信本手册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她对提高我国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推进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老产品的改造,以及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进而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与《机械设计手册(第1卷)(第5版)》不相关的书籍的详细简介。 --- 《现代精密制造技术与应用》 作者: 王建国 教授, 李明 博士 出版社: 华夏工程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1月 页数: 1280页 定价: 380.00元 ---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21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浪潮驱动下,精密机械制造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与前沿应用。它旨在为从事高端装备研发、精密仪器设计、先进制造工艺优化以及相关领域科研和教学的高级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与时俱进的技术参考和学习指南。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近三十章,内容覆盖了从材料选择与改性到复杂零件的超精密加工,再到数字化集成制造系统的构建与实施等多个关键环节。本书的特色在于,它不仅梳理了经典理论,更侧重于工程实践中的新方法、新材料和新设备的应用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先进材料与表面工程 本部分重点关注对现代精密制造至关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及其表面性能的提升技术。 第1章:高比强度结构材料的最新发展 详细介绍了航空航天、生物医学领域对轻量化、高可靠性材料的需求。重点讨论了新型镁合金、钛合金的强化机制,以及高熵合金在极端工况下的应用潜力。内容包括合金设计原理、热处理工艺对微观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2章:增材制造(AM)用金属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深入分析了选择性激光熔化(SLM)和电子束熔化(EBM)等技术所依赖的球形金属粉末的制备工艺,如等离子雾化法和旋转电极法。探讨了粉末的粒度分布、球形度、流动性对成形质量的关键影响,并介绍了先进的无损检测手段。 第3章:功能性表面涂层技术 系统阐述了热喷涂(HVOF, APS)、磁控溅射、PVD/CVD等薄膜沉积技术。特别关注了用于抗磨损、耐腐蚀和热障的纳米复合涂层的设计与制备,以及涂层与基体材料之间的界面结合机理研究。 第4章:增材制造件的后处理与性能优化 探讨了增材制造件常出现的孔隙率、残余应力等问题,并详细介绍了热等静压(HIP)、激光冲击强化等后处理工艺如何有效消除缺陷、改善金相组织和提高疲劳寿命。 第二部分:超精密加工与微纳制造 本部分聚焦于实现亚微米乃至纳米级加工精度的现代技术体系。 第5章:超精密车削与铣削的误差补偿 阐述了超精密机床的热稳定性设计、运动学误差识别与在线补偿技术。详细分析了刀具磨损、振动、热漂移等误差源,并给出了基于模型和数据驱动的实时误差修正算法。 第6章:精细研磨与抛光技术 对比了传统的研磨工艺(如磁流变抛光CMP、钻石研磨)与新型的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在光学元件、半导体晶圆加工中的应用。讨论了表面粗糙度(Ra, Rq)与表面形貌(Skewness, Kurtosis)的控制策略。 第7章:电火花加工(EDM)与电化学加工(ECM)的新发展 重点介绍了微孔加工、复杂型腔加工中高速走时(High-Frequency Pulse)EDM的技术要点,以及针对难加工材料(如高温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的精密ECM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第8章:微纳尺度制造中的光刻与聚焦离子束(FIB)技术 系统介绍了半导体制造中的极紫外光刻(EUV)技术原理,以及FIB在纳米结构刻蚀、材料沉积和原位失效分析中的应用流程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 本部分强调了在虚拟环境中对制造过程进行预测和优化的重要性。 第9章:基于有限元法的切削过程多尺度仿真 详述了如何使用有限元方法(FEM)模拟微米尺度下的材料去除过程,包括刀具-芯片相互作用、塑性变形区温度场分析,并介绍了如何将微观模型与宏观生产效率分析相结合。 第10章:复杂曲面和自由曲面的逆向工程与编程 讨论了三维扫描数据处理、曲面重建技术(NURBS、T-Spline)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以及五轴联动、多轴联动数控程序的自动生成与优化算法。 第11章:面向制造的几何(DFM)与公差分析 介绍了基于概率和确定性分析的几何尺寸和公差(GD&T)在复杂装配体中的应用,并阐述了如何利用参数化建模工具对设计进行快速迭代以适应制造约束。 第12章:工艺流程的离散事件仿真 应用离散事件仿真技术对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装配线进行建模,用于优化物流调度、资源分配和瓶颈分析。 第四部分:智能传感与过程监控 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来提高制造过程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第13章:切削力、振动与声发射信号的在线监测 详细介绍了分布式光纤传感、压电传感器在机床主轴和刀具上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如FFT、小波分析)来识别刀具磨损状态、切屑粘连和机床故障。 第14章:机器视觉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涵盖了高分辨率线阵相机、3D激光轮廓仪在零部件尺寸测量、表面缺陷(划痕、凹坑、颜色偏差)自动识别中的应用,并介绍了深度学习在缺陷分类中的最新进展。 第15章:过程参数的闭环自适应控制 讨论了如何将传感器反馈的数据集成到CNC系统中,实现加工参数(如进给率、主轴转速、冷却液流量)的动态调整,以维持恒定的加工质量或最优的材料去除率。 第五部分:柔性制造系统与自动化集成 本部分探讨了如何构建高效、可重构的现代化生产线。 第16章: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在装配中的应用 对比分析了串联、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学、动力学特性,重点介绍了力/力矩传感器的引入如何实现高精度、高适应性的复杂装配任务(如柔性PCB的安装、精密轴承的压入)。 第17章:制造执行系统(MES)的架构与数据集成 阐述了MES在连接ERP层与车间控制层中的核心作用,包括生产调度、质量追溯、设备状态管理(OEE)等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标准。 第18章:数字孪生在生产线优化中的构建与应用 详细介绍了如何基于CAD/CAE/PLM数据,构建物理制造系统的虚拟模型,并利用实时数据流实现状态映射、故障预测和远程干预。 第六部分:前沿制造案例与未来展望 第19章:生物医学植入物的精密制造挑战 以人工关节、骨科内固定器为例,探讨了钴铬合金、钛合金等生物相容性材料的超精密加工与表面功能化处理要求。 第20章:微流控芯片的集成制造工艺 分析了PDMS、玻璃、聚合物等材料在微流控器件制造中的关键工艺,如软光刻、激光诱导前表面转移(LIFT)。 第21章: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技术 探讨了切削液的替代方案(如干式加工、最小量润滑MQL)、能源效率优化以及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在现代工厂中的实践。 结语: 展望了量子制造、自适应制造系统以及基于AI的自主设计与制造一体化平台的未来趋势。 --- 适用对象: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及本科高年级学生。 从事高端数控机床、精密仪器、模具、航空航天部件制造的企业工程师和技术骨干。 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 本书结构严谨,图表丰富,理论深度与工程应用性兼顾,是理解和掌握现代精密制造复杂系统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