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心得十講

方劑心得十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焦樹德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方劑學
  • 臨床經驗
  • 中醫藥
  • 傳統醫學
  • 醫案
  • 處方
  • 學習
  • 心得
  • 講座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衛生齣版社
ISBN:9787117061414
版次:2
商品編碼:1006472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5-01-01
頁數:33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擇集前人常用方劑二百多首,結閤個人經驗方數十首,共分為十講。第1講談臨床運用方劑需要注意的問題;第2講談治氣、理血、補養的方劑;第3講談發散、和解、錶裏同治的方劑;第4講談祛風、祛寒、祛濕的方劑;第5講談清火、消暑、潤燥的方劑;第6講談除痰、消導、攻下的方劑;第7講談湧吐、澀固、殺蟲的方劑;第8講談重鎮、解毒和具有抗癌作用的方劑;第9講談婦兒科常用的方劑;第10講介紹我的一些經驗方。
  為瞭能夠突齣各個方劑的不同特點,便於密切結閤我運用方劑的心得體會,比較生動靈活地進行闡述,所以文中每個方劑下除將“藥物組成”部分首列於方劑名稱之後外,其他內容的敘述順序均不刻闆畫一,亦不列標題,而是根據各方劑的不同情況,有的先談配伍原理或特點,次述運用體會,應用範圍……;有的則直接談其主治病證,繼談使用宜忌、理論分析、加減變化……;有的則先從個人的心得談起,然後論其煎服法、類方比較等等。每個方劑的論述中都適當穿插實際病例和自擬的經驗方以及近代科研成果等等。

目錄

第1講 臨床運用方劑需要注意的問題
1.密切結閤辯證論治,用中醫理論作指導
2.以“法”統“方”,“方”中有“法”
3.運用前人成方要隨證加減,靈活變化
4.方劑加減變化要有方法
5.吸收經方、時方、土單驗方等的長處
6.注意方藥的煎服方法
7.參考現代科研新發現
8.根據辯證論治需要,結閤臨床經驗組織新方
第2講 治氣、理血、補養的方劑
1.栝蔞薤白白酒湯
2.四君子湯
3.補中益氣湯
4.鏇覆代赭湯
5.升陽益胃湯
6.丁香柿蒂湯
7.四磨湯
8.獨參湯
9.四物湯
10.當歸補血湯
11.芍藥湯
12.桃核承氣湯
13.大黃*蟲丸
14.犀角地黃湯
15.歸脾湯
16.人參養榮湯
17.小薊飲子
18.黃土湯
19.當歸六黃湯
20.復元活血湯
21.腎氣丸
22.六味地黃丸
23.虎潛丸
24.天王補心丹
……
第3講 發散、和解、錶裏同治的方劑
第4講 祛風、祛寒、祛濕的方劑
第5講 清火、消暑、潤燥的方劑
第6講 除痰、消導、攻下的方劑
第7講 湧吐、澀固、殺蟲的方劑
第8講 重鎮、解毒和具有抗癌作用的方劑
第9講 婦兒科常用的方劑
第10講 焦樹徳經驗方
附錄 方劑索引

精彩書摘

主治:肝腎陰虛,肝陽亢旺所緻的頭痛,頭暈,急躁易怒,失眠健忘,心悸不寜,陣陣烘熱,心煩汗齣,情緒不穩,精神不振,悒悒不樂,遺精滑精,腰酸腿軟,不耐作勞,舌苔薄白,脈象細弦等癥。包括西醫學的神經衰弱、癔病、更年期綜閤徵、憂鬱癥等齣現上述證候者。
組方醫理:本方以生石決明、生牡蠣鹹涼清熱,益肝陰,潛肝陽,收浮越之正氣,為主藥;生地黃、白芍補益真陰,滋水涵木,涼血生血,柔肝安脾,為輔藥;夜交藤滋益肝腎,交閤陰陽,閤歡花解鬱安神,酸棗仁養肝助陰,寜心斂汗而安神,遠誌肉交通心腎,白蒺藜散肝鬱,祛肝風,共為佐藥;香附為陰中快氣藥,引血藥至氣分,增強諸藥活力,兼能理氣解鬱,黃芩瀉肝膽火,益陰退陽,共為使藥。諸藥閤和,共達養陰柔肝、潛陽安神、交通心腎之功。
加減運用:肝血虛者可加當歸6~9g、阿膠6~9g(烊化);急躁易怒者可加生赭石(先煎)20-30g、靈磁石(先煎)20~30g、白蒺藜10g;頭暈明顯者可加澤瀉30g、鈎藤20~30g;悒悒不樂,精神不振者,可加厚樸花10g、玫瑰花5g、佛手片6g,加重閤歡花之量;肝火旺,口苦口渴,舌紅,目赤,多怒,大便乾結者,可加龍膽草6g、蘆薈1~2g,青黛(布包)6g,木通5g,並加重生地黃、黃芩的用量;肝腎陰虛,夢遺失精者,可加山萸肉6~9g、天門鼕10g、玄參15g、澤瀉12g、金櫻子10g;心火旺而失眠多夢者,可加黃連6g、竹葉3g、蓮子心3g、遠誌10g;心血不足而心悸不寜者,可加麥鼕10g、丹參12~15g、柏子仁10g;心脾不足,消化不良,四肢倦怠,大便溏軟者,可加炒白術10g、芡實米12g、龍眼肉10g、茯苓改為30g;大便溏泄者,去生地黃,加肉豆蔻10g、車前子(布包)12~15g;心腎不交者,可加靈磁石(先煎)20一30g、磁硃丸(布包煎)6g,交泰丸(川黃連、肉桂)6g;心肝血虛,神魂不寜而失眠嚴重者,可加生赭石(先煎)15~25g,改炒棗仁(先煎)為30g、白芍為15g,加重生牡蠣用量。
我在1960-1962年用本方為主隨證加減治療瞭神經衰弱屬於陰虛陽旺證者48例,收到瞭顯著效果。並經過隨訪觀察,治愈者8例,基本痊愈5例,顯效16例,有效16例,無效3例。
我在臨床上治療婦女更年期綜閤徵具有肝腎陰虛、肝陽旺證者,常以此方隨證加減,靈活運用,每收到極其滿意的效果。
根據“異病同證同治”的原則,凡西醫診斷的神經衰弱、癔病、更年期綜閤徵、狂躁癥、憂鬱癥等,具有肝腎陰虛、肝陽亢旺證者,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驗案舉例:吳某某,女,28歲,平素多思,精神易激動,近1年多來善憂易怒,有時自己獨在室中哭笑,有時悲觀不樂,精神憂鬱,失眠健忘,性情似變孤僻,食納尚可,二便正常,月經略錯後,脈象沉弦細數。曾在西醫院診斷為嚴重的神經衰弱,也曾去精神病院就診一次,可疑為精神分裂癥,建議連續治療,但因無效而求治於中醫。我據此脈癥,診斷為肝陰虛肝陽旺之證。治以養陰柔肝,潛陽安神。用挹神湯隨證加減。處方如下:生石決明(先煎)30g,生龍、牡(均先煎)各30g,靈磁石(先煎)30g,生地黃15g,生白芍12g,製香附10g,閤歡花6g,閤歡皮10g,遠誌12g,生赭石(先煎)25g,炒棗仁(先煎)30g,水煎服,另投礞石滾痰丸,每次6g,每日2次,隨湯藥服。如大便溏稀時,可改為每日1次,臨臥前隨湯藥服。藥後諸癥減輕,共進34劑而愈。
……

前言/序言


《百草集韻:韆年藥方的智慧傳承》 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藥理學專著,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智慧之旅,探尋隱藏在曆代方劑中的生命哲學與養生之道。我們並非要拆解每一個方劑的化學成分,計算其精確的藥性配比,而是要從更宏觀的視角,去感受古人對於天地自然、人體運行規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以草木之德,調和陰陽,輔佐正氣,最終達到身心康寜的境界。 第一講:方劑的“道”——天人閤一的養生智慧 在本講中,我們將撥開紛繁的藥材,直抵方劑的靈魂——“道”。古人認為,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關的整體,季節的更替,氣候的變化,無不影響著人體的生理狀態。因此,有效的方劑,必然是順應自然之道,與天地同頻共振的。我們將探討,那些經典方劑,是如何巧妙地運用自然界的物質,來模擬和調節人體的生理節律,達到“天人閤一”的至高境界。我們將從“春生夏長鞦收鼕藏”的時令變化齣發,理解為何某些方劑在特定的季節更能發揮其效用,以及古人如何通過觀察動植物的生長規律,來領悟藥物的升降浮沉,寒熱溫涼。這不僅僅是醫學,更是融入瞭哲學與倫理的生命智慧。 第二講:藥性之辨——五味、四氣、歸經的古老語言 理解方劑,離不開對藥物屬性的認知。本書將以一種生動的方式,解讀“五味”、“四氣”、“歸經”這些看似古老晦澀的術語。我們並非要進行死記硬背,而是要體會其背後所蘊含的樸素而精準的觀察。例如,“甘味”不僅僅是甜,它所代錶的是補益、緩和;“辛味”則意味著發散、行滯。而“四氣”——寒、熱、溫、涼,則揭示瞭藥物對人體最直接的影響。至於“歸經”,則如同為每一種藥物標記瞭其工作的“職責範圍”,讓方劑的組閤更具針對性。我們將通過具體的草木例子,如人參的甘溫補氣,黃連的苦寒瀉火,麻黃的辛溫發汗,來體會這些屬性如何影響藥物的選擇與配伍。 第三講:君臣佐使——方劑配伍的藝術與邏輯 方劑的組閤,絕非簡單的藥物堆砌,而是一門精妙的配伍藝術,其核心便是“君臣佐使”的理論。在本講中,我們將剝離公式化的解釋,去領略其中蘊含的深刻邏輯。一個好的方劑,如同一個高效的團隊,有主導,有協作,有補充,有製約,環環相扣,方能發揮齣最大的效能。我們將通過分析一些經典方劑的配伍結構,如“六君子湯”中人參之君,白術、茯苓之臣,半夏、陳皮之佐,甘草之使,去理解每一味藥物在方劑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促進,相互製衡。這種配伍的智慧,不僅體現在藥物的組閤上,更摺射齣古人對於事物運作規律的深刻理解。 第四講:辨證施治——觀形察色,洞悉病機 “辨證施治”是中醫的靈魂,也是方劑得以有效應用的關鍵。本書將引導讀者,超越錶麵癥狀,去“觀形察色”,深入洞悉疾病的本質——“病機”。我們並非要教導讀者成為診斷專傢,而是要啓迪一種觀察生活、觀察自身的方式。通過對一些典型病癥的剖析,如“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的細微差彆,“脾虛濕盛”與“肝鬱氣滯”的內在聯係,我們將學習如何從細微之處著眼,捕捉疾病的蛛絲馬跡。理解病機,纔能選擇恰當的方劑,纔能做到“對癥下藥”,而不是盲目用藥。 第五講:方劑的“變”——古今方劑的傳承與創新 醫學的發展,如同河流,既有源遠流長的傳承,也有奔湧嚮前的創新。在本講中,我們將探討古今方劑的演變軌跡。古籍中的經典方劑,是先賢智慧的結晶,是曆經時間考驗的瑰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疾病齣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經典的方劑也在不斷地被繼承、發展和創新。我們將關注一些經過曆代醫傢改良、充實,或是根據現代疾病特點創製的方劑,體會這種傳承與創新的生命力。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在創新過程中,如何堅守方劑的根本原則,不失其“道”。 第六講:解錶方——疏散外邪,還身體以清明 “解錶”是應對外感疾病的第一道防綫,如同為身體築起一道堅實的屏障,抵禦外邪的侵襲。在本講中,我們將聚焦於那些能夠疏散風寒、清熱解錶的經典方劑。我們將通過“麻黃湯”的辛溫發汗,“桂枝湯”的調和營衛,以及“銀翹散”的辛涼透錶等具體方劑的剖析,去理解它們如何精準地針對不同的外感病因,將外邪驅逐體外,讓身體重獲清明與舒暢。我們將關注藥物的配伍如何達到“汗齣而病去”的理想狀態,以及在運用這些方劑時需要注意的細節。 第七講:理氣方——調和氣機,暢達一身 “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氣機的調暢與否,直接關係到人體的健康。在本講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那些能夠理順氣機、化解鬱滯的方劑。我們將以“越鞠丸”的鞠氣化滯,“四逆散”的調和肝脾,以及“半夏厚樸湯”的行氣散結為例,去體會方劑如何針對不同部位、不同性質的氣滯問題,進行精準的調理。我們將理解,為何“氣滯”會引起身體的不適,以及這些方劑是如何通過藥物的協同作用,讓氣機得以暢達,身體恢復平和。 第八講:理血方——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血液的運行,是生命的重要載體,血脈通暢,則百病不生。血瘀,則百病叢生。本講將聚焦於那些能夠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方劑。我們將剖析“桃仁承氣湯”的蕩滌積滯,“血府逐瘀湯”的行氣活血,以及“當歸芍藥散”的養血調經等經典方劑。我們將學習,如何從肢體麻木、疼痛難忍等癥狀入手,識彆血瘀的端倪,並理解方劑如何通過藥物的協同作用,打通淤堵,讓血液重新暢行無阻,帶來生命的活力。 第九講:扶正方——培補元氣,增強自愈力 “正氣存內,邪不可乾”,扶正固本是提升身體免疫力,增強自愈能力的關鍵。本講將重點介紹那些能夠補益氣血、滋養髒腑的扶正方劑。我們將深入探究“補中益氣湯”的升陽舉陷,“六味地黃丸”的滋陰補腎,以及“四君子湯”的益氣健脾等方劑的奧秘。我們將學習,如何從身體的虛弱、易疲勞等錶現入手,識彆正氣的不足,並理解方劑如何通過溫和而持久的調理,幫助身體恢復健康,增強對抗疾病的能力。 第十講:食療與方劑的融閤——生活的智慧,健康的源泉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方劑療效的堅實基礎。在最後一講中,我們將探討食療與方劑的融閤之道。我們並非要將食療與方劑完全割裂,而是要強調兩者之間的相輔相成。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閤理的飲食,來輔助方劑的療效,或是以食療作為方劑的補充和延伸。我們將從季節性的食物選擇,到日常的飲食禁忌,再到特定體質的飲食調養,去領略生活中的智慧,如何成為我們健康的源泉,與方劑的智慧共同構建起一道堅實的健康防綫。 《百草集韻:韆年藥方的智慧傳承》是一本帶領您走進古老智慧殿堂的鑰匙,它將為您開啓一扇通往健康與生命之道的門。在這段旅程中,您將感受到古人對生命深刻的敬畏與熱愛,領略到方劑中蘊含的樸素而強大的生命哲學。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中醫的資深從業者,多年的臨床實踐讓我深知方劑的重要性,但也常常感慨於方劑學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方劑心得十講》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也帶來不少啓發。作者的講解方式非常有特色,他並非照本宣科,而是將自己數十年的臨床經驗濃縮其中,以一種“心得”的形式呈現齣來。這種風格,使得書中每一個方劑的講解都充滿瞭“人情味”和“生命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變化”的強調,中醫的方劑,絕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需要根據具體病情、患者體質、季節氣候等因素進行靈活調整的。作者在這方麵分享瞭許多寶貴的經驗,讓我受益匪淺。他並非簡單地給齣加減原則,而是深入剖析瞭加減背後的病機變化和治法考量,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不斷精進臨床技藝的醫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一些經典方劑的理解,也為我未來的臨床實踐提供瞭新的思路和方嚮。

評分

作為一名中醫的初學者,我一直覺得方劑的學習是學習中醫過程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市麵上關於方劑的書籍很多,但要麼過於龐雜,要麼過於零散,讓我難以形成係統性的認識。直到我讀瞭《方劑心得十講》這本書,纔感覺豁然開朗。這本書的講解方式非常“走心”,作者不是簡單地羅列方劑,而是把每一個方劑都當做一個鮮活的生命來解讀。他會從病機入手,然後分析治法,最後纔引齣方劑的組成和運用。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輕鬆地理解每一個方劑背後的邏輯。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常用方劑的“變通”和“發展”的探討,作者會結閤大量的臨床案例,展示同一個方劑在不同患者身上的不同錶現,以及如何根據這些錶現進行巧妙的加減化裁。這些“經驗之談”,對於我們這些初學者來說,是彌足珍貴的。讀瞭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醫方劑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錶麵的記憶,而是真正地進入到瞭方劑的“精神世界”,也讓我對手中的“藥”有瞭更深的敬畏。

評分

翻開《方劑心得十講》這本書,我立刻被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見解所吸引。我是一名中醫藥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頭疼的就是方劑的記憶和運用。雖然教材上講解得很詳細,但總覺得有些“死闆”,缺乏一種“靈動”的感覺,到瞭臨床實習的時候,麵對復雜的病情,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方劑的奧秘展現在我麵前。它並沒有迴避方劑的復雜性,而是通過“心得”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難以掌握的知識,化繁為簡。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方劑的時候,不僅僅局限於藥物的性味歸經,而是更加注重從整體觀念齣發,去理解方劑是如何針對人體的整體失調來發揮作用的。它強調瞭“辨證論治”是核心,而方劑則是實現辨證論治的重要載體。書中對一些經典方劑的講解,更是讓我茅塞頓開,比如對某個方劑的藥物組成,作者會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其存在的意義,有時候甚至會提齣一些與傳統觀點略有不同的思考,這讓我覺得非常有啓發性。這本書,讓我在學習方劑的過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也讓我對未來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充滿瞭信心。

評分

這本《方劑心得十講》的書,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本“相見恨晚”的秘籍!我本身是學西醫的,但因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興趣,這些年也斷斷續續地接觸瞭一些中醫理論,尤其是對那些充滿智慧的方劑,一直都心存敬畏,但又覺得高深莫測,難以入門。市麵上關於中醫方劑的書籍很多,但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淺顯,總找不到一本既能讓我領略其精髓,又能真正指導我理解和運用的。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又不失臨床醫者通俗易懂的錶達方式。作者在講解每一個方劑的時候,都會深入淺齣地剖析其組方原理,比如為什麼會選擇這幾味藥,它們各自扮演著什麼角色,相互之間又是如何協同作用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病機”和“治法”的強調,認為這是理解方劑的“魂”。很多時候,我們記住瞭方劑的名稱和組成,但如果對背後的病機和治法沒有透徹的理解,就很難在實際應用中靈活運用。作者通過大量的臨床實例,將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可感,讓我能夠更直觀地體會到方劑的妙用。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醫方劑的認識,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形成瞭一個更加係統、更加深入的認知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就像是迷霧散去後的陽光,照亮瞭我一直以來在方劑學習上的那些朦朧與睏惑。我是一名中醫愛好者,也曾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去研讀《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也接觸過不少方劑學的著作。然而,總覺得隔靴搔癢,理論知識是掌握瞭不少,但到瞭臨床實踐,卻常常是“紙上得來終覺淺”。這本書,恰恰填補瞭我內心的那個“空缺”。它不是簡單的羅列方劑,更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作者深厚的臨床經驗和獨到的見解。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每一個方劑時,不僅僅是分析君臣佐使、藥物配伍,更注重揭示方劑背後蘊含的病機、治法,以及在具體應用中的靈活性和變通。比如,在講到某個經典方劑時,作者會結閤自己多年來的臨床案例,生動地闡述這個方劑在麵對不同證型、不同體質的患者時,是如何進行加減化裁的,哪些地方是必須堅守的原則,哪些地方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這些細節,是那些教科書式的內容無法給予的,也是最能打動人心、最能指導實踐的。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的診室,聽他娓娓道來,每一個方劑都活瞭起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生命力的醫治之道。它讓我對中醫方劑的理解,從“知其然”上升到瞭“知其所以然”,也讓我對中醫的治療更有信心瞭。

評分

剛拿到《方劑心得十講》這本書,我就被它的封麵設計所吸引,一種古樸而又充滿智慧的韻味撲麵而來。讀進去之後,更是愛不釋手。這本書的講解方式非常獨特,它並沒有采用傳統的“總論-分論”的模式,而是以一種“心得”的形式,娓娓道來。作者仿佛在跟你促膝長談,分享他多年在方劑運用上的寶貴經驗。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分析方劑時,不僅僅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和“怎麼用”。他會從多個角度去解讀每一個方劑的內涵,包括其曆史淵源、組方依據、辨證要點、加減變化等等。這些深入的分析,讓我對每一個方劑都有瞭更加全麵、更加立體的認識。尤其是一些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但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細節,作者都給齣瞭非常精彩的闡釋。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記憶方劑,而是主動地去理解和思考方劑,也讓我對中醫方劑的靈活運用,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

作為一名在基層從事瞭十幾年中醫工作的醫生,我一直都在不斷地學習和探索,希望能把中醫的療效做得更好。《方劑心得十講》這本書,我剛拿到手,就感覺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讀瞭起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重要的是它蘊含著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臨床智慧。書中對每一個方劑的講解,都充滿瞭“經驗”的色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方劑時,那種“瞻前顧後”的思路,即不僅僅關注方劑的現有組成,還會去思考它為什麼是這樣的組成,以及在什麼情況下,它可能會齣現不足,需要進行調整。這種深入的探討,讓我受益匪淺。書中的許多觀點,都與我多年的臨床實踐不謀而閤,也有些觀點,更是啓發瞭我新的思考方嚮,讓我認識到瞭自己過去在某些方劑理解上的局限性。我最看重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賣弄”高深的理論,而是用一種樸實無華的語言,將復雜的中醫方劑知識,化解為易於理解、易於實踐的內容。對於我們這些臨床醫生而言,這樣的書籍,纔是最珍貴的。它不僅僅是“學”方劑,更是“悟”方劑。

評分

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名中醫愛好者來說,簡直就是一本“點石成金”的寶典。我一直都很喜歡中醫,但苦於找不到閤適的入門書籍,很多時候,看到那些古籍裏的方劑,雖然覺得神奇,但卻無法理解其精髓,更彆提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瞭。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作者就像一位鄰傢大叔,拉著你的手,帶你一起走進方劑的奇妙世界。它沒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術語,而是用最樸實、最生動的語言,去講解每一個方劑的“前世今生”。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解某個方劑時,會先講清楚它所針對的“病”和“證”,然後纔慢慢揭示它是如何通過藥物的組閤來達到治療目的的。這種“由錶及裏”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很自然地接受和理解。書中還穿插瞭許多作者自己的臨床小故事,這些故事非常有感染力,讓我感覺方劑不再是冷冰冰的藥方,而是充滿人情味、充滿生命力的治病良方。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醫方劑的認識,有瞭質的飛躍,也讓我更加堅定瞭繼續學習中醫的決心。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中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方劑的智慧之中。然而,對於許多像我這樣,非科班齣身,但又對中醫情有獨鍾的人來說,方劑的學習常常是一件充滿挑戰的事情。《方劑心得十講》這本書,就像一位引路人,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方劑殿堂的大門。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任何賣弄,卻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他將一個個復雜的方劑,拆解得清晰明瞭,讓我們能夠窺見其背後精妙的構思。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辨證”和“用藥”之間關係的深入剖析。作者強調,方劑的運用,絕不僅僅是藥物的簡單堆砌,而是圍繞著“證”來展開的。他通過大量的臨床實例,生動地展示瞭如何根據不同的證候,選擇和調整方劑,如何做到“審因循勢,因證施治”。這些實踐性的指導,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地在學習如何“用”方劑。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醫方劑的理解,上瞭一個新的颱階,也讓我對接下來的中醫學習,充滿瞭期待。

評分

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對中醫方劑充滿好奇和敬畏的人。雖然我不是科班齣身,但對中醫的博大精深一直心嚮往之。市麵上關於中醫方劑的書籍,我嘗試過不少,但很多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讓我望而卻步,要麼過於簡單粗暴,無法真正滿足我的求知欲。《方劑心得十講》的齣現,可以說是我在方劑學習道路上的一個裏程碑。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平易近人,絲毫沒有給讀者帶來壓迫感,作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益友,娓娓道來。它不僅僅是羅列方劑的組成和主治,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每一個方劑背後的“道”與“理”。作者在講解過程中,常常會引用大量的臨床案例,通過這些生動鮮活的例子,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方劑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威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權衡”的討論,中醫講究“因時、因地、因人”而施治,方劑的運用也並非一成不變。作者在書中分享瞭許多在臨床實踐中,如何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方劑的經驗,這些“心得”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財富。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學習一種中醫的思維方式,一種靈活變通、體察入微的治病之道。

評分

方劑心得十講非常好的醫學書

評分

老爸覺得不錯,挺實用的。

評分

①多嚮互動,形式多樣.互動的課堂,一定的活動的課堂,生活的課堂。互動的條件:平等、自由、寬鬆、和諧。互動的類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互動、文本互動、習題互動、評價互動。互動的形式:問

評分

速度很快 質量也不錯

評分

東西還不錯,發貨速度特彆快,挺一下 星期天在傢沒事,突然想去附近的超市逛逛。信步走進去看看,來到服裝櫃颱,看見一款上衣,顔色麵料都不錯,於是心動瞭,想買,由於這是自選商場,我便去取下來試穿,在鏡子前剛穿上,一女服務員走瞭過來,麵無錶情的說道:知道穿多大號嗎?就自己拿著試開瞭。要買就去收銀颱交錢,也不看價錢!”本來打算買的,一看這個服務員,隻好無奈的搖搖頭將衣服放迴原位,悻悻的走開瞭。心想我還是到網上來算瞭,於是迴傢上網到京東挑選衣服瞭,看見瞭這本書就買瞭。好瞭,我現在來說說這本書的觀感吧,網絡文學融入主流文學之難,在於文學批評傢的缺席,在於衡量標準的混亂,很長一段時間,文學批評傢對網絡文學集體失語,直到最近一兩年來,諸多活躍於文學批評領域的評論傢,纔開始著手建立網絡文學的評價體係,很難得的是,他們迅速掌握瞭網絡文學的魅力內核,並對網絡文學給予瞭高度評價、寄予瞭很深的厚望。隨著網絡文學理論體係的建立,以及網絡文學在創作水準上的不斷提高,網絡文學成為主流文學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見的事情,下一屆的“五個一工程奬”,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網絡文學作品的入選。寶貝非常不錯,和圖片上描述的完全吻閤,絲毫不差,無論色澤還是哪些方麵,都十分讓我覺得應該稱贊較好,完美! 書是正品,很不錯!速度也快,絕對的好評,下次還來京東,因為看到一句話 女人可以不買漂亮衣服不買奢侈的化妝品但不能不看書,買瞭幾本書都很好 值得看。據悉,京東已經建立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華中、東北六大物流中心,同時在全國超過360座城市建立核心城市配送站。是中國最大的綜閤網絡零售商,是中國電子商務領域最受消費者歡迎和最具有影響力的電子商務網站之一,在綫銷售傢電、數碼通訊、電腦、傢居百貨、服裝服飾、母嬰、圖書、食品、在綫旅遊等12大類數萬個品牌百萬種優質商品。選擇京東。好瞭,現在給大傢介紹兩本好書:《電影學院037?電影語言的語法:電影剪輯的奧秘》編輯推薦:全球暢銷三十餘年並被翻譯成數十種語言,被公認為討論導演、攝影、剪輯等電影影像畫麵組織技巧方麵最詳密、實用的經典之作。|從實踐齣發闡明攝影機位、場麵調度、剪輯等電影語言,為“用畫麵講故事”奠定基礎;百科全書式的工作手冊,囊括拍攝中的所有基本設計方案,如對話場麵、人物運動,使初學者能夠迅速掌握專業方法;近500幅機位圖、故事闆貫穿全書,幫助讀者一目瞭然地理解電影語言;對大量經典影片的典型段落進行多角度分析,如《西北偏北》、《放大》、《廣島之戀》、《桂河大橋》,深入揭示其中激動人心的奧秘;《緻青年電影人的信:電影圈新人的入行錦囊》是中國老一輩電影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選的教材,在翻譯、審訂中投入瞭巨大的心力,譯筆簡明、準確、流暢,惠及無數電影人。二、你是否也有錯過的摯愛?有些人,沒有在一起,也好。如何遇見不要緊,要緊的是,如何告彆。《莫失莫忘》並不簡單是一本愛情小說,作者將眾多社會事件作為故事的時代背景,儼然一部加長版的《傾城之戀》。“莫失莫忘”是賈寶玉那塊通靈寶玉上刻的字,代錶著一段看似完美實則無終的金玉良緣。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相愛時不離不棄,分開後莫失莫忘”,這句話是鞦微對感情的信仰,也是她對善緣的執念。纔女作傢鞦微近幾年最費心力寫的一本小說,寫作過程中由於太過投入,以至揪心痛楚到無法繼續,直至完成最後一個字,大哭一場,纔得以抽離齣這份情感,也算是對自己前一段寫作生涯的完美告彆。

評分

於善待“差生”,寬容“差生”。

評分

“方劑”俗稱藥方或處方,是中醫藥學辨證論治醫療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上常把辨證論治用“理、法、方、藥”4字來概括。其中“理”安,是指中醫理論而言,是這4個字中的總指導,貫徹於“法、方、藥”之始終。其中“方”字即指方劑而言。在首席證論治的過程中,其法、方、藥的完成,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密切結閤臨床四診治等在關資料,經過辨證、立法、擇方、選藥,全麵考慮,綜閤分析,深入推敲,最後纔能完成“方劑”的製定。

評分

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著它時,它一文不值,隻有將它耗盡後,再迴過頭看。一切纔有瞭意

評分

“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見於《內經》,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主病之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記載。曆代醫傢對其含義各有解釋。如元代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製方之要也。”明代何柏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可見“君臣佐使”的含義是經過不斷補充而逐漸完善的。君藥是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藥味較少,藥量根據藥力相對較其他藥大。臣藥協助君藥,以增強治療作用。佐藥是協助君藥治療兼證或次要癥狀,或抑製君、臣藥的毒性和峻烈性,或為其反佐。使藥引方中諸藥直達病證所在,或調和方中諸藥作用。例如:《傷寒論》的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組成,主治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等,屬風寒錶實證。方中麻黃辛溫解錶,宣肺平喘,針對主證為君藥;桂枝辛溫解錶,通達營衛,助麻黃峻發其汗為臣藥;杏仁肅肺降氣,助麻黃以平喘為佐藥;甘草調和麻黃、桂枝峻烈發汗之性為使藥。由於“君臣佐使”為封建政體名稱,現多改稱“主輔佐使”或“主輔佐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