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代华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黄帝内经
  • 素问
  • 中医经典
  • 中医临床
  • 中医教材
  • 传统医学
  • 养生
  • 经络
  • 中医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672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47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很早的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其中,《素问》所论述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我国现存很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素问》共24卷,81篇,所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
  由于《素问》成书较早,又经历代传抄翻刻,以致误脱衍倒,文失其真,故校勘研究者代不乏人。然因受到时代的限制和个人理解的偏颇,现仍存有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以致给阅读理解《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本次重新对该书进行了整理,选用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校勘铅印本为底本,参考了现存多种版本和相关著作进行校勘;对书中的异体字、繁简字、俗写字、古今字则进行了统一处理。本次整理的目的,在于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改正书中明显的误字,以便为读者学习研究《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提供规范的版本。另外,本次整理于书末附有重要词语索引,以方便读者利用。

作者简介

  田代华,男,生于1942年12月,教授。担任全国中医文献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多年来从事中医医史文献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文献。
  在对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疾病古今文献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和现代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常见疾病古今方药进行了系统研究,聚类出许多新的方剂,筛选出大量常用的药物,为中医临床、科研和新药开发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资料。对中医证候的形成提出了新观点,认为病因、病位、体质是构成中医证候的三大要素,只要对上述三大要素进行规范,就能建立中医统一的辨证方法,从而提高中医治疗效果,目前已经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点校大量中医古籍,近年主编5部,副主编3部,主校著作10余部,并参加了《中华本草》、《针灸甲乙经》、《素问校释》等大型中医著作的编写和文献整理工作。其中主编的《实用中药辞典》近500万字,反映了当代中药发展的新成果。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医学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各10余名,现带博士5名。

目录

卷第一 1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1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4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6
卷第二 9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9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13
阴阳别论篇第七 14
卷第三 17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17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18
五脏生成篇第十 20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22
卷第四 24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24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25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26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27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28
卷第五 30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30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33
卷第六 37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37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41
卷第七 45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45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46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49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50
卷第八 52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52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53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55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57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60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61
卷第九 62
热论篇第三十一 62
刺热篇第三十二 63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65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67
卷第十 69
疟论篇第三十五 69
刺疟篇第三十六 72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74
咳论篇第三十八 75
卷第十一 77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77
腹中论篇第四十 79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81
卷第十二 83
风论篇第四十二 83
痹论篇第四十三 85
痿论篇第四十四 87
厥论篇第四十五 88
卷第十三 91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91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92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94
脉解篇第四十九 96
卷第十四 99
刺要论篇第五十 99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100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100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101
针解篇第五十四 102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104
卷第十五 1IJ5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105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106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107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108
卷第十六 111
骨空论篇第六十 11l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113
卷第十七 116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116
卷第十八 121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121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124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126
卷第十九 128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128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130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134
卷第二十 139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139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145
卷第二十一 154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154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原亡今附) 175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原亡今附) 175
卷第二十二 176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76
卷第二十三 191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191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192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193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195
卷第二十四 197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197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198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200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203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203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209
黄帝内经素问重要词语索引 218

精彩书摘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者,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人,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日治神,二日知养身,三日知毒药为真,四日制砭石小大,五日知腑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日: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徒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其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八正种明论篇第二十六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日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日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

前言/序言


《黄帝内经·素问》:中华医学的源头活水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而《素问》则是其核心篇章,犹如璀璨星河中最耀眼的那一颗。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医书,更是一部蕴含着古人对生命、宇宙、健康奥秘深刻洞察的哲学巨著。翻开《素问》,你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聆听两千多年前圣贤的教诲,领略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和健康观。 一、 天地人三元的宏大叙事:生命的哲学根基 《素问》开篇便将视野置于宏大的天地人三元模型之中。它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宇宙的运行规律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 天人合一的观念: “夫四时之化,血脉之通,精神之在高,阴阳之在下,此天人之辨也。”《素问》强调,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的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亦遵循此规律。一旦违背自然,便易生疾。例如,冬季寒冷,人体当养藏,若纵情于声色,耗散阳气,则易伤肾。 人体的整体性: 《素问》并非将人体视为孤立的器官堆砌,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经络之间、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命的活力。《素问》中的“五脏生成”、“藏象论”等篇章,深刻阐述了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为后世理解人体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神与形体的统一: 《素问》高度重视精神情志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过度的情志波动会扰乱气机,损伤脏腑。书中倡导“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认为保持内心宁静、精神愉悦,是维持健康的重要途径。 二、 辨证论治的智慧结晶:疾病的认识与防治 《素问》是中国传统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源头。它教导我们如何“审因”、“察证”,从而找到疾病的根源,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病因的系统分析: 《素问》将致病因素归纳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倦过度”等,并详细阐述了不同病因对人体的损害机制。例如,“风为百病之长”,分析了风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和影响。 病证的精细辨别: 《素问》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提出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辨证的基本原则,教导医者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经络论》更是揭示了疾病传变的内在联系。 治未病的理念: 《素问》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治未病”。它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主张通过调养生活起居、饮食精神,来增强人体的正气,抵御外邪,防止疾病的发生。书中“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便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三、 养生保健的宝贵经验:生命的智慧升华 《素问》不仅是论述疾病的医学经典,更是一部深刻的养生智慧宝典。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养生方法,指导我们如何延年益寿,实现生命的健康与和谐。 顺应四时,调养起居: 《素问》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的养生原则,如春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无厌于日,使气有所泄”,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鸣”,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出”。这些起居作息的指导,皆是顺应自然规律,蓄养生命精气的体现。 饮食有节,辨识食物: 《素问》强调“饮食有节”,指出过饥或过饱都会损伤脾胃。书中还对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性味功效进行了初步的论述,指导人们如何选择适宜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情志调摄,宁静致远: 如前所述,《素问》将情志视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它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的平和,避免七情过度的伤害。 四、 传承与启示:活在当下,受益无穷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等理念,不仅是理解中医药学的基础,更是指导我们现代人如何健康生活、和谐生存的重要启示。 阅读《素问》,并非仅仅是为了学习医学知识,更是为了感悟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对健康的追求。它如同甘甜的清泉,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智慧,引领着我们去探寻生命的真谛,去创造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部经典,值得每一位对生命、健康、传统文化有所探索的读者细细品读,反复体味,定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领略其博大精深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黄帝内经素问》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关于人体运作机制的深度科普。它以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方式,勾勒出了人体这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机器。书中对“气血”的阐述,让我对这个经常听到的词汇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生理概念,而是被描绘成贯穿人体全身的生命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书中详细解释了气血是如何生成、运行,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当我读到“气滞”和“血瘀”的描写时,我仿佛能感受到身体内部的阻碍,理解了为什么会产生疼痛和不适。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它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中医理论,并将其与自身的身体感受联系起来。此外,书中关于“经络”的论述,更是让我惊叹于中医的智慧。它将人体的经络系统比作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连接着身体的各个角落,输送着气血,维持着身体的平衡。它让我明白,身体的疼痛和不适,可能并非是病灶本身的问题,而是能量在经络中运行受阻所致。这种“整体观”的视角,让我对身体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探索更深层次的健康之道打开了一扇门。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这本《黄帝内经素问》的时候,只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毕竟,中医经典距离我的日常生活还是有些遥远。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的世界观就被悄然改变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对人体经络系统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身体的某个部位有“筋络”,而是将它们描绘成一张张纵横交错的“能量通道”,连接着人体的五脏六腑,输送着气血。书中对经络运行的描述,就像是一幅流动的生命画卷,让我看到了人体内部如同一个精密而有序的运行系统。当我了解到,身体的某些疼痛或者不适,可能并非是局部的问题,而是经络不通所致,这让我对身体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器官,而是一个整体,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生命体。书中的一些论述,比如“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我开始关注身体发出的各种细微信号。此外,书中对“五脏六腑”的论述,也远超我之前的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生理功能介绍,而是将五脏六腑与人的情志、体态、甚至性格都联系起来,这种“象”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天地人”的整体,进行 holistic 的观察和治疗。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初次踏入奇妙宫殿的探险家,每翻一页,都有一扇新的大门在我面前打开,露出令人惊叹的风景。

评分

阅读《黄帝内经素问》的过程,就像是踏入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古老殿堂,每一页都散发着历史的芬芳和生命的哲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于“情志致病”的深刻阐述。它并非简单地说“生气不好”,而是详细分析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与人体五脏六腑之间微妙而紧密的联系。例如,过度喜悦会伤心,盛怒会伤肝,沉思会伤脾,忧愁会伤肺,恐惧会伤肾。这种将抽象的情绪与具体的生理功能联系起来的视角,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病由心生”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绪,以及它们可能对身体造成的潜在影响。书中提供的养生建议,不仅仅是关于饮食和起居,更强调了情绪的调节和心态的平和。这种“治心”的理念,让我觉得中医不仅是治疗身体的疾病,更是关注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精神和情感健康。我开始尝试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学习如何以更健康的方式来处理它们。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发现,去领悟。

评分

真是让人惊喜的一本书!我一直对中医理论基础充满好奇,但又担心过于晦涩难懂,真正拿到这本《黄帝内经素问》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它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冰冷地陈列着古老的概念,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人体这个“小天地”与自然界这个“大天地”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关于生命奥秘的探索。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中医深邃的智慧。比如,关于“阴阳”的论述,它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化为春夏秋冬的轮转,化为男女身体的不同,化为情绪的起伏,让我深刻理解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及它如何体现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之中。再比如,对“五行”的阐述,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生克制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相生相克,更是复杂而精妙的生态系统,影响着人体的脏腑功能、情志变化,甚至疾病的传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运气”的解读,它将天时的变化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下调整生活方式,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和谐。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没有强行灌输,而是引导我一步步地去思考、去体会,让我真正领悟到中医的精髓,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结合自身感受去印证书中的道理,越发觉得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对生命个体和整体的尊重。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医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指南。

评分

这本《黄帝内经素问》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图书。我一直对中医药理论的根基部分感到好奇,但又担心其晦涩难懂,难以入门。幸运的是,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关于“病证结合”的论述,让我对疾病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它不再是简单地将疾病进行分类,而是强调了“证”的概念,也就是将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证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这种“辨证论治”的思想,让我明白中医治疗的个体化和灵活性。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药方,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量身定制。书中对一些常见病症的“辨证”,以及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都让我觉得非常精辟和实用。我开始尝试用这种“辨证”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一些小病小痛,虽然还不能完全掌握,但已经能感受到其中的逻辑和精妙之处。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人体的整体性认知,而非简单的药物堆砌。

评分

初次接触《黄帝内经素问》,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带点忐忑的。毕竟,中医经典向来以其深奥和古老而著称,我担心自己难以消化。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打消了我的疑虑,并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揭示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对于“形神合一”的阐述,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何为“病由心生”。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对情志与脏腑关系的细致描绘,让我明白,不良情绪的积压,例如长期的焦虑、愤怒、悲伤,会直接损伤身体的特定脏腑,进而引发疾病。这种认知,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管理,并尝试去寻找与内心和解的方法,这对于我平日的生活有着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四时养生”的论述。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春天要多吃什么,冬天要怎么保暖,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如何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式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例如,在容易生发的春天,书中强调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这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建议,更是一种与自然同频共振的养生哲学。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许多看似老生常谈的养生之道,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它既有古籍的韵味,又不失通俗易懂,让我在阅读中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朴实而充满智慧的语言,娓娓道来生命的奥秘。

评分

当我拿到《黄帝内经素问》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又夹杂着一丝丝的忐忑。毕竟,这是一本流传千年的中医经典,我担心自己难以完全理解其中的奥秘。然而,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像一位智慧的长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为我揭示了人体健康的奥秘。书中对于“饮食养生”的论述,是我最受启发的部分之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食物有营养,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它们对人体不同脏腑的影响。例如,书中关于“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让我对食物的营养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它强调了食物的均衡搭配,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来选择合适的食物,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这种“食疗”的理念,让我觉得中医在预防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开始更加重视饮食的质量和搭配,并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建议融入到我的日常饮食中。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的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对身体的一种投资。

评分

拿到《黄帝内经素问》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充满好奇的,同时也带着一份对古老智慧的敬畏。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像一位温厚的长者,用其深邃的洞察力,为我揭示了生命健康之道。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体质”的细致区分和论述。书中并非将所有人都视为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是根据人体的阴阳属性、脏腑强弱等,将人分为不同的体质类型。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身体“密码”,也因此,适用于别人的养生方法,未必就适合自己。书中对不同体质的分析,比如“阳虚体质”和“阴虚体质”的特征,以及它们各自的调养方法,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开始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尝试去了解自己的体质,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这种“因人而异”的养生观,让我感觉中医更加人性化,也更加科学。此外,书中对“病因”的分类也非常清晰。它不仅关注外部的致病因素,更深入到内在的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等,将导致疾病的各种因素一一列举,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对病因的全面而深入的探究,让我认识到,健康的维护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并非单一的手段就能奏效。

评分

阅读《黄帝内经素问》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质的重新探索。我一直认为,健康是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宁静。书中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让我深深着迷。它不仅仅是说人要顺应自然,而是强调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理活动、情绪变化,都与自然界的节律息息相关。比如,书中对“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解释,让我明白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如何直接影响人体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调整自身来应对这些外邪。这让我开始留意四季的变化,思考在不同季节,我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作息和饮食,以便更好地适应自然,保持身体的健康。书中的语言虽然古朴,但其所蕴含的智慧却穿越时空,依然能给现代人带来深刻的启示。它不像一般的科普读物那样直白,而是通过比喻、类比等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悟。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书中所描绘的画面,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时代。这种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征服者,而是其中的一份子,应该去尊重、去和谐相处。

评分

《黄帝内经素问》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生命奥秘的深度探索之旅。我一直对人体这个复杂的生命体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我从未想象过的方式,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医智慧的大门。书中关于“经络”的阐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再是抽象的解剖学知识,而是被描绘成一张张纵横交错的“生命网络”,连接着人体的五脏六腑,输送着气血,维系着生命的活力。书中对经络运行的细致描写,让我仿佛能看到身体内部一股股生命能量在流动,它们就像是滋养身体的河流,一旦受阻,便会引发各种不适。这种对身体整体性的认识,让我对“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关注身体发出的各种细微信号,并尝试着从经络的角度去思考身体的不适。此外,书中对“脏腑”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单纯的生理功能介绍,而是将脏腑与人的情志、体态、甚至性格都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认知体系。这种“象”的思维方式,让我看到了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天地人”的整体,进行 holistic 的观察和治疗。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的认识。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很受益 很不错 物美价廉 啊 京东继续加油

评分

温病条辩,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经典名著!好书不贵!价格实惠!一本好书!经典实用!通俗易懂!物美价廉!好!好!好!

评分

质优价廉,物流给力,非常满意,还会再来,好评。

评分

脾胃论。物美价廉的名著!诠释经典明方,奇方。探究临床应用奥秘。学习提高自己。

评分

三戒:不得出脱病家珠珀珍贵等送家合药,以虚存假换,如果该用,令彼自制入之。

评分

这是我买的第一本伤科专书,感觉不错,!通俗易懂!

评分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 半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评分

“鱼?纳米材料?不、不,与那些都没关系。”史强把嘴凑到汪淼耳边,“别给这帮家伙好脸,他们歧视咱们,只想从咱们这里掏情报,但什么都不告诉咱们。像我,在这儿混了一个多月,还和你一样什么都不知道。”

评分

医案,行医记录,犹如置身其中,言传身教,但尊古不泥拘于古。惜取其精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