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書,研究曆史必需,還能買到
評分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號槐堂,又號朽道人。生於湖南其祖父府衙署中,祖籍今江西修水縣義寜鎮桃裏竹圾村人。陳三立長子。近代著名畫傢、全纔藝術傢。幼慧,6歲即自學繪畫;10歲能作詩文。19歲從周大烈學文學,從範鎮霖學漢隸、魏碑,從範肯堂學行書。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赴日本留學,初入弘文學院,光緒三十三年(1907)二月入東京高師範博物科,宣統二年(1910)四月畢業歸國後,先後在江蘇南通師範、湖南第一師範任教員;民國3年(1914)赴京任教育部編審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及女子師範博物教員,5年兼任北京高等師範手工圖畫專科國畫教員,8年任北京美術學校及美術專門學校國畫教授。藝博功深。繪畫、篆刻、詩文、書法兼長。曾得吳昌碩親授。其山水畫參閤瀋周、石濤筆法,喜作園林小景。寫意花果取法陳道復、徐渭等人。聚諸傢之長而彆具新格,富創造性。常以“虛實相生”手法,大膽省略,以空襯實,畫意深遠開曠。且常與金石文字之情趣相融,彆有風格。對文人畫極為重視,曾澤日本大村西崖所著《文人畫之復興》,自撰《文人畫之價值》。歸結文人畫有人品、學問、纔情、思想四要素。每以詩文狀所畫之意蘊,褒貶鮮明,意氣昂揚。如所畫敗荷枯葦和—枝挺立的蓮蓬,題以“曉荷枯葦戰鞦風”。把本來易引人悲觀失意之景,轉為昂揚嚮上的剛強氣概。又對《犬》畫題詩雲:“不信而今無孟堂,吠聲吠影技偏長;
評分三立公,一代詩伯,坐榻論道,聲氣四海;憑軾建功,欲摧頹城。公大幸乎青紫之貴,不幸乎青紫之貴。楚材未用,公乾何辜。銅梁負米,幕中吐卑,陸績懷橘,江東憶尊。 《陳衡恪詩文集(繁體竪排版)》內容簡介:義寜陳氏,起於客傢,先世自福建上杭遷播江右義寜州。白先曾祖右銘公,孝廉潛至封疆,“三恪封虞後”代有彥修。吳宓《空軒詩話》虧,“義寜陳氏”門,實握世運之樞軸,含時代之消息,而為中國文化學術德教之所托命者也。若夫修河水,清波澄明,右銘公,乾城聞達。時當清末,名滿桑梓。迨西南霹靂,驚破螢窻之夢;湘鄉藥籠,遂納翠巔之精。旌旆之指,韆帆如馬;襄贊之功,三策似虹。於是縱肆醫國之術,慨然攬轡之能。雖僅開一隅維新風氣,而已匡天下鼎革根基。此亦橫谘郡國照車之珠彩,無憾江河少微之星光。至若勞臣蒿目祭心,虛拋萇虹碧血;衝人遠識孤懷,空頒傅野綸音。固緣時運且僅臧倉。蓋方剛皎玉,非茸騎鷗伍所宜知也。
評分頸鈴儼若印懸肘,恃寵驕人兩眼方”。對雞鳴狗盜、仗勢欺人之徒罵得痛快淋灕。其風俗人物畫被稱為中國最早期的現代漫畫。多描繪勞苦大眾生活,或揭露黑暗社會的現實。如《牆有耳》一畫,以茶館為背景,廳內正麵赫現“閑談莫論國事”幾個大字;廳外牆邊有入耳貼牆壁,探聽廳內飲茶者的言談,深刻諷刺瞭當時軍閥統治鎮壓輿論的用心。他主張“以國畫為主體,匯通西法,發展國畫”。並極重視嚮國內外舉辦畫展,以宣傳中國畫,繁榮國畫藝術。民國11年,師曾應日本畫傢渡邊晨畝之邀,赴日本舉行畫展,其畫被爭購一空。同時,還首次對外推薦展齣齊白石之《杏花》,深受海外藝林贊賞。他的篆刻導源於缶翁。且於漢銅、鼎彝、磚瓦、陶文、泉布等博徵廣求。其章法古拙樸厚,刀法平實穩健,姚華先生譽為近代印人之最者。書法極得魯迅推崇,早在宣統元年(1909),即為魯迅翻譯的《域外小說集》及《會稽郡故書雜集》題寫封麵,還多次為魯迅篆刻“俟堂”、“會稽周氏”等印章。魯迅極為珍視。魯迅編印《北平箋譜》時,曾選入陳衡恪所作多幅,並在序中給予極高評價。文壇名宿喬大壯,對陳衡恪的治印有“方寸之間,氣象萬韆”之譽。
評分陳衡恪畫作(40張)他善於創造性地把詩書畫印溶於一爐或將畫與金石文字之情趣相融,彆具一番風格,或以詩文狀所畫之物,褒貶鮮明,意趣昂揚。如所畫敗荷枯葦萎和一枝挺立的蓮蓬,題以“曉荷枯葦戰鞦風”,把本來易引人悲觀失意之景,賦予昂揚嚮上的剛強氣概。又對《犬》畫題詩雲:“不信而今無孟嘗,吠聲吠影枝偏長,頸鈴儼若印懸肘、恃寵驕人兩眼方”。對雞鳴狗盜、仗勢欺人之徒,罵得痛快淋灕。
評分愛屋及烏,喜歡陳寅恪,收書旁及其傢族史料。
評分內容很好,裝幀稍差。
評分陳衡恪工篆刻、詩文和書法,長於繪畫,是一位全纔的藝術傢。其山水畫參閤瀋周、石濤筆法,喜作園林小景。寫意花果取法陳道復、徐謂等,並結閤寫生,聚諸傢之長而彆具新格。常以“虛實相生”手法,大膽省略,以空襯實,畫意開曠深遠。其詩作承其父之訓,又染於嶽父範肯堂之詩學至深,而不貌襲其祖若父。長篇短句,清新雋逸,藉物托意,感懷時事。書法各體皆擅,中年以後日趨蒼老剛健,矩法森嚴,喜用狼毫頹穎、堅實沉美,於古樸之中饒有秀氣。篆刻早期受蔣仁、黃易、奚風等諸傢的影響,後上溯秦漢,融會趙之謙,師承吳昌碩,逐步形成自己蒼勁秀逸,古拙渾厚和氣宇雄壯的風格。
評分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號槐堂,又號朽道人。生於湖南其祖父府衙署中,祖籍今江西修水縣義寜鎮桃裏竹圾村人。陳三立長子。近代著名畫傢、全纔藝術傢。幼慧,6歲即自學繪畫;10歲能作詩文。19歲從周大烈學文學,從範鎮霖學漢隸、魏碑,從範肯堂學行書。光緒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赴日本留學,初入弘文學院,光緒三十三年(1907)二月入東京高師範博物科,宣統二年(1910)四月畢業歸國後,先後在江蘇南通師範、湖南第一師範任教員;民國3年(1914)赴京任教育部編審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及女子師範博物教員,5年兼任北京高等師範手工圖畫專科國畫教員,8年任北京美術學校及美術專門學校國畫教授。藝博功深。繪畫、篆刻、詩文、書法兼長。曾得吳昌碩親授。其山水畫參閤瀋周、石濤筆法,喜作園林小景。寫意花果取法陳道復、徐渭等人。聚諸傢之長而彆具新格,富創造性。常以“虛實相生”手法,大膽省略,以空襯實,畫意深遠開曠。且常與金石文字之情趣相融,彆有風格。對文人畫極為重視,曾澤日本大村西崖所著《文人畫之復興》,自撰《文人畫之價值》。歸結文人畫有人品、學問、纔情、思想四要素。每以詩文狀所畫之意蘊,褒貶鮮明,意氣昂揚。如所畫敗荷枯葦和—枝挺立的蓮蓬,題以“曉荷枯葦戰鞦風”。把本來易引人悲觀失意之景,轉為昂揚嚮上的剛強氣概。又對《犬》畫題詩雲:“不信而今無孟堂,吠聲吠影技偏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