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机械工程学

精密机械工程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其槐 著
图书标签:
  • 精密机械工程
  • 机械工程
  • 制造工程
  • 精密仪器
  • 机械设计
  • 控制工程
  • 自动化
  • 测量技术
  • 微纳技术
  • 工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7894
商品编码:1007670151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精密机械工程学

109.00元

作者:姚其槐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1517894

字数:649000

页码:40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涉及机械设计、加工与运用的精密机械工程学为主题,在这一相对狭窄的内容范围上进行整理归纳与总结提升。全书分成三部分内容:一是概论篇,介绍一些在技术上相对基础而敏感的话题,以及一些与市场变化前沿密切相关的精华内容;二是理论篇,精密二字应该包含精细、精确、精良、精华和周密、缜密、致密、机密等多层次的内容,不仅仅是零部件尺寸上的精密入微,更要围绕人们实现精良产品的中心目标展开讨论,力求建立理论思路清晰明了的体系;三是经验篇,把经验总结出来,记录下来,运用公开。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及其设备等教科书,而是一本侧重于机械设计与加工的、并为其提供基础和共性综合知识的辅助教材,一本联系市场变化与产业前沿信息的参考书,以及一本促进机械产业升级创新的专业基础书。

本书适合机械大类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从事机械设计、汽车设计等相关人员阅读。

目录


前言
总论
1篇概论篇
1章目标设计过程(IDP:innovation design process)8
2章机械设计的基础13
3章机械设计、装配和调整的系统均衡对称原理19
4章机器人——高意义上的自动化精密机器28
5章机械与脑科学37
6章实现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精密定位机构设计62
7章弹性系统刚度链原理88
8章滚动轴承的新动向103
2篇理论篇
1章绪论130
11实现高精确度运动130
12精密量、正确量、微细131
13为什么要高精度132
14现在的技术水平133
2章高精度化的基本评价项目136
21基本评价项目136
22测定原理137
23评价项目的测定140
24评价项目的关系145
第3章信息量公理147
31概念化147
32实体化148
33评价148
34过去的评价法149
35信息计算法150
36满足度函数152
37评价实例153
38几何要素公理155
第4章机能独立性的原理156
41理论156
42应用实例157
第5章综合设计的原理163
51理论163
52应用实例164
第6章间隙为零的原理172
61理论172
62间隙为零的约束运动机构(弹性支持法)172
63拘束173
第7章理论上的阿贝原理178
71理论178
72适用阿贝原理的实例179
73激光干涉计的利用181
第8章柔度原理184
81理论184
82柔度和断面利用率184
83力线的短化186
84用预压的方法使柔度小化187
85静压运动约束的柔度小化189
86柔度链概念193
第9章热变形小化原理195
91理论195
92热源分离195
93防止热移动196
94零膨胀的材料198
95对称性的效果200
第10章运动圆滑化的原理201
101理论201
102导轨的种类201
103长滑台204
104抵抗力重心207
105平衡重物207
106爬行滑动(曲棍球杆滑动)208
107往复运动209
108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上的速度与方向210
第11章辅正原理211
111理论211
112辅正法的分类211
113理论计算法212
114静的模特法213
115动的模特法216
116反馈控制法217
第12章过滤效果的原理222
121理论222
122过滤要素的实例223
第13章缩小原理229
131理论229
132缩小机构的实例229
133扩大原理231
第14章加工精度的上限原理232
141理论232
142尺寸精度的上限值232
143形状精度的上限值233
144加工面表面粗糙度的上限值233
145加工变质层的上限值234
第15章要素技术的上限原理235
151理论235
152实现高精度平面的技术235
153实现高精度长度的技术237
154实现高精度圆柱的技术237
155实现高精度圆周分割的技术238
156实现高精度球、球面的技术238
第16章加工单位的原理240
161理论240
162加工单位和加工精度240
163小加工单位的加工方法实例242
164强制加工和加工单位的原理243
第17章母性原理244
171强制加工和母性原理244
172展成法和成形工具法245
173强制加工法的高精度化245
第18章研磨抛压的原理248
181选择压力加工法和研磨抛压的原理248
182研磨249
183抛光加工与超精加工251
184机械化学抛光253
185滚压加工253
第19章能量加工异方性原理255
191能量加工和异方性原理255
192物理的能量加工256
193物理化学的能量加工258
194电气化学的能量加工259
195化学的能量加工259
196热的能量加工262
197加工精度263
198放电加工的后续研磨加工原理264
199去毛刺技术原理264
第20章加工上的阿贝原理266
201理论266
202实例266
第21章被削材原理269
211理论269
212被削材的均质性269
213被削材的稳定性271
214量块的加工实例271
第22章无变形支承的原理273
221理论273
222无变形支承的实例274
第23章多阶段加工的原理277
231理论277
232形状误差和柔度277
233磨粒加工与前压误差279
234加工变质层280
第24章组装加工的原理282
241理论282
242自切282
24
3偶件法284
25章滚动轴承装配精度进化原理286
25
1多联轴承的高精度装配方法286
25
2高精度机械要素母件进化原理289
第26章金属组织对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原理290
第3篇经验篇
定则1:温度上升10℃寿命减半定则296
1
1定则成立的根据296
1
2忽视该定则的危害298
1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298
1
4定则使用效果298
定则2:配合间隙1/5000优化定则299
2
1定则成立的根据299
2
2忽视定则的危害300
2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01
2
4定则使用效果301
定则3:硬度对疲劳强度的比为18的定则301
3
1定则成立的根据302
3
2忽视定则的危害302
3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03
3
4定则使用效果303
定则4:切口5mm疲劳强度减半定则303
4
1定则成立的根据304
4
2忽视定则的危害304
4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05
4
4定则使用效果305
定则5:抗拉强度与冲击强度成反比定则305
5
1定则成立的根据305
5
2忽视定则的危害307
5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07
5
4定则使用效果307
定则6:疲劳强度大45HRC定则308
6
1定则成立的根据308
6
2忽视定则的危害309
6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09
6
4定则使用效果309
定则7:耐疲劳表面精加工有效定则309
7
1定则成立的根据310
7
2忽视定则的危害310
7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0
7
4定则使用效果311
定则8:抗拉强度与疲劳强度之比45定则311
8
1定则成立的根据311
8
2忽视定则的危害312
8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2
8
4定则使用效果313
定则9:腐蚀下的疲劳无抵抗定则313
9
1定则成立的根据313
9
2忽视定则的危害314
9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4
9
4定则使用效果314
定则10C增加提高硬度有效定则314
10
1定则成立的根据314
10
2忽视定则的危害315
10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6
10
4定则使用效果316
定则11-60℃耐冲击无抵抗定则316
11
1定则成立的根据316
11
2忽视定则的危害317
11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8
11
4定则使用效果318
定则12:冲击强度与淬火深度的比例定则318
12
1定则成立的根据318
12
2忽视定则的危害319
12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19
12
4定则使用效果320
定则13:低温时热处理淬火程度对冲击强度的影响定则320
13
1定则成立的根据320
13
2忽视定则的危害321
13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22
13
4定则使用效果322
定则14:硬度对抗拉强度的HBW×31% 18定则322
14
1定则成立的根据322
14
2忽视定则的危害323
14
3定则使用注意事项323
14
4定则使用效果324
定则15:高锰钢的低温耐冲击有效定则324
15
1定则成立的根据324
15
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25
15
3在设计时对本经验定则适用上的注意要点325
15
4本经验定则适用时的效果325
定则16:中压、中速接触时的耐磨C09定则326
16
1定则成立的根据326
16
2如果不了解这个经验定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27
16

作者介绍


姚其槐 1966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机械系。1982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师证书。1987年东渡日本留学,1991年获日本松谷研究所自动化技术装置设计技术者证书。历任多家日本著名企业开发部长、技术部长和顾问,曾经任职过的大学、企业包括东海大学、东京农工大学、西铁城、横河电机、富士电机等。

专攻M&E;(机械、材料、制造&电子工学、装置、工学)工程,在流体机械、动力工程、精密绕线机、微型电机、工业自动化和海洋构造物、纳米基因工程等领域,先后完成60余项已产业化的重要成果。独立完成的日本国特许厅发明专利第3707027号,被收入《2002年度MEMS技术报告书》。

1998
年获上海市“出国留学人员来沪投资享受优惠资格认定证书”,并在上海成立企业。2010年创立北京星旋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任技术总裁,已申请数十项发明专利,其中过半数发明专利在中国已经获得授权,部分发明专利获得美国、日本等国家授权。

文摘


序言



机械心脏的律动:一部关于精密齿轮与精密传动系统的设计、制造与应用 这是一本深入探索机械世界核心奥秘的著作,聚焦于那些驱动现代工业高效运转的精密齿轮与精密传动系统。它并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用扎实的工程语言,层层剖析了这些看似简单却蕴含无限智慧的机械部件。 本书的起点,是对精密齿轮几何学和kinematics的细致解读。从最基础的渐开线和摆线齿廓,到复杂的多边形齿轮和非圆齿轮,每一个齿形的设计都将通过数学模型和图示得到清晰呈现。读者将了解不同齿形在传递运动、扭矩时的效率、噪音、磨损特性上的差异,以及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最优化的齿形设计。同时,书本还将深入探讨齿轮副的啮合原理、传动比的计算、以及在实际运转中可能出现的干涉、根切等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紧接着,本书将目光投向精密传动系统的整体设计。一个精密的传动系统,绝不仅仅是几个齿轮的简单组合。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如何根据输入输出的要求,进行传动链的整体布局,包括级数的选择、传动比的分配,以及如何通过组合齿轮、行星齿轮等结构实现更紧凑、高效的动力传递。传动系统的轴承选择、润pì、密封设计,以及减震降噪的策略,都将成为本书探讨的重点。读者将学习到如何进行轴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如何选择合适的润滑剂以减少摩擦和磨损,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优化和材料选择来延长传动系统的使用寿命。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精密制造工艺的详尽阐述。精密齿轮的制造,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从原材料的选择、热处理工艺(如渗碳、淬火、回火),到精加工方法(如滚齿、插齿、磨齿、珩齿),每一个环节都将细致入微地展现。书中将介绍各种先进的制造设备和技术,例如数控(CNC)机床在齿轮加工中的应用,微纳米级加工技术在超精密齿轮制造中的突破。此外,对于齿轮表面处理技术,如氮化、镀层等,以及它们对提高齿轮耐磨性、抗腐蚀性的作用,也将进行深入的分析。 精度控制,是“精密”二字的精髓所在。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讲解齿轮的精度等级划分、测量方法和关键精度指标。读者将了解到,如何通过高精度测量仪器,如三坐标测量机(CMM)、齿轮测量中心(GMM),来检测齿轮的各项几何参数,包括齿形误差、齿距误差、螺旋线误差、径向跳动等。同时,还将探讨这些误差对传动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手段来最小化这些误差。 除了静态的设计和制造,本书还将重点关注精密传动系统在动态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振动、噪音分析与控制,是提升机械系统舒适度和可靠性的重要课题。书中将介绍振动和噪音产生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阻尼减振技术来降低其水平。动态载荷下的应力分析,如疲劳寿命预测,也是本书重要的组成部分,确保传动系统在长期运转中的可靠性。 最后,本书将呈现精密齿轮与精密传动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度减速器,到汽车行业的变速箱和差速器;从工业机器人的精密关节,到医疗器械的微型驱动;再到高端数控机床的进给系统,精密传动系统几乎无处不在。书中将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生动地展示精密设计与制造如何赋能这些关键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推动科技进步。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工程实践与前沿技术于一体的力作,旨在为机械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对精密机械原理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系统、全面、权威的参考。它将带领读者走进机械心脏的精密律动,理解那些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齿轮与传动系统,如何以其精湛的技艺,驱动着现代文明向前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大气,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实现极致精准的机械装置,如精密机床、半导体制造设备等,充满了敬畏之情。这本书的出现,恰似一位引路人,为我揭示了精密机械工程学的奥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热力学与精密机械结合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将热膨胀、热传导等概念,与精密仪器在温度变化下的稳定性、热变形的控制等实际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优化结构设计以及采用主动或被动的温度补偿技术,来最大程度地减小温度变化对机械精度的影响。例如,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精密测量设备,其核心部件的材料选择和散热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关于动态平衡与减振技术的章节,更是让我对机械运行的平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机械的运转必然会产生动态不平衡,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可能引发剧烈的振动,影响精度甚至损坏设备。书中介绍了多种平衡技术,如配重平衡、固有频率匹配等,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和设计原则。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对机械系统整体性、动态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精密机械工程学》这本书时,就被它简洁而专业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实现高精度运动和稳定性的机械装置充满好奇,比如现代的机器人手臂,或者先进的医疗诊断设备。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这些精密机械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控制理论在精密机械系统中的应用部分感到着迷。作者不仅仅列举了 PID 控制器等经典控制算法,更深入地解释了这些算法如何被应用于电机的位置控制、伺服系统的动态响应优化等方面。书中通过大量的仿真实例和理论推导,让我明白了如何设计出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和良好动态性能的闭环控制系统。此外,关于机械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也让我对如何设计出更加平稳、高效的机械装置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详细讲解了自由振动、受迫振动以及阻尼振动等概念,并介绍了如何通过改变结构的质量、刚度或阻尼来调整其动力学响应,从而避免共振,提高机械的稳定性。这本书让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从系统性、动态性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机械问题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非常有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实现极致精准的机械装置充满好奇,比如天文望远镜的精密转动,或者芯片制造设备中的微米级操作。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精密机械工程世界的大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的部分深深吸引。原来,要实现“精密”,首先要能够精确地测量。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测量方法和设备,从光学测量到触觉测量,再到非接触式测量,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作者还对测量误差的产生和控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即使是最高精度的测量仪器,也需要进行校准和补偿。此外,关于精密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齿轮、蜗杆、滚珠丝杠等核心传动部件,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包括它们的几何参数、受力分析、传动精度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高传动效率和稳定性。我甚至开始能够区分不同类型传动系统的优劣,并理解它们在不同应用中的适用性。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加审慎和科学的态度去理解机械的运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稳重而专业的即视感,厚重的纸张触感和沉甸甸的分量,无不暗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对机械工程领域的精密性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是如何在宏大的机械系统中协同运作,最终实现令人惊叹的功能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探索的渴望。当我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便是严谨的数学公式和清晰的图示,这让我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精密机械工程核心的学术专著。作者的语言风格,虽然在专业性上有所体现,但并不显得晦涩难懂,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和恰到好处的案例分析,将复杂的概念逐步清晰化。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材料科学与机械性能之间关系的论述,它详细阐述了不同材料在承受应力、温度变化以及各种外部干扰时所表现出的特性,以及工程师如何根据这些特性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来设计和制造高性能的精密部件。书中对微观层面材料结构的分析,也让我对“精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晶粒、缺陷,甚至是原子间的排列方式,都对宏观机械的性能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研究其中关于误差分析与补偿的章节,因为在精密机械领域,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失效,而如何有效地识别、量化和消除这些误差,无疑是衡量一个工程师水平的重要标准。

评分

《精密机械工程学》这本书的封皮和纸张质感都相当不错,给我一种可以信赖的专业书籍的感觉。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隐藏在我们生活背后,却又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精密机械系统感到好奇,尤其是一些能够实现微观世界精确操控的技术。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藏,让我能够深入了解这些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材料力学在精密设计中的应用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基础的应力应变分析,而是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零件设计、失效分析紧密结合。例如,在设计承受高压或高应力的精密部件时,如何根据材料的屈服强度、疲劳极限以及断裂韧性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尺寸,书中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书中还引入了有限元分析(FEA)等数值模拟方法,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来优化机械结构的性能,预测潜在的失效模式。此外,关于摩擦学与磨损控制的章节,更是让我对机械的长期可靠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看似简单的滑动和滚动,背后却蕴含着如此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恰当的润滑和表面处理,是保证机械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精密机械工程不仅仅是关于精度,更是关于如何让机械在各种复杂工况下,都能保持其精准的性能。

评分

初次拿到《精密机械工程学》这本书,我就被它厚实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对科技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实现微观世界精确操控的技术感到着迷。这本书就恰好满足了我对精密机械工程这一领域的好奇心。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流体力学在精密机械中的应用部分的讲解。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生动的案例,将那些复杂的流体动力学方程,例如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与实际的精密泵、微通道以及流体伺服系统等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紧密的联系。书中对不同流体特性,如粘度、表面张力等,如何影响精密流体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供了相应的工程解决方案。此外,关于润滑与磨损理论的部分,更是让我对机械的寿命和可靠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看似简单的润滑油,其成分、粘度、添加剂等都有着极其精密的考量,而恰当的润滑不仅能减少摩擦,更能有效延长机械部件的使用寿命。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循循善诱地教导我如何去思考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精密机械工程学》这本书之前,我对“精密”二字的概念还停留在比较模糊的阶段,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然而,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却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用极其详尽且富有逻辑的笔触,剖析了无数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机械原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深入探讨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式推导,而是将这些理论与实际的机械设计紧密结合。例如,书中关于复杂机构的运动轨迹分析,我过去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CAD软件模拟,而这本书则从根本上解释了这些运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参数来达到预期的运动效果。再者,关于振动与噪声控制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们都知道机器运行时会产生振动和噪声,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又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它们,这本书都给出了系统性的解答。作者通过引入阻尼、隔振等概念,并结合实际的结构设计案例,让我深刻理解了“精密”是如何体现在声音的寂静和运动的平稳之中的。我甚至开始注意到自己身边的一些电器,比如洗衣机、冰箱,它们在运行时表现出的平稳度,其实都离不开精密机械工程学的支撑。这本书让我对“匠心”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那些看似简洁的设计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工程智慧。

评分

《精密机械工程学》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就足以说明其内容的翔实和专业。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实现微观世界精确操控的科技感到由衷的赞叹,比如半导体制造设备中的光刻机,或者高精度数控机床。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为我系统地讲解了精密机械工程学的核心概念和关键技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光学测量与精密对准技术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干涉仪、激光测距仪等先进的测量设备,以及它们在微纳米级精度测量中的应用。书中还讲解了如何通过光学原理来实现高精度的定位和对准,例如在光学显微镜、投影仪等设备中。这些知识让我明白了,为何某些精密仪器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测量和定位精度。此外,关于真空技术与洁净室工程在精密制造中的重要性,也让我在书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在某些对环境要求极高的精密制造过程中,微小的尘埃都可能导致产品报废,因此,如何创造和维持一个极度洁净的工作环境,就成为了精密工程的重要一环。这本书让我对“精密”二字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尺寸的精确,更是对环境、材料、工艺以及测量等各个环节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精密机械工程学》本身就散发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息,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极致精准的探索之旅。我是一名对机械设计抱有极大热情的初学者,在接触过一些基础的机械原理书籍后,我感到需要一本能够引领我进入更深层次、更精细领域的指导。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它没有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只是简单罗列概念,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化为触手可及的知识。我尤其赞赏其中关于公差设计和配合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等级的公差如何影响机械零件的装配精度和使用寿命,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权衡成本与精度之间的关系。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这些案例来自不同行业,例如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半导体制造等,通过这些实际的应用场景,我能更直观地理解精密机械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当我阅读到关于表面处理和磨损机理的部分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原来,即使是微小的表面粗糙度,也可能在高速运转的机械中产生巨大的摩擦和磨损,从而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寿命。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些现象,还提供了多种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来提高零件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一种严谨的工程思维,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加细致和全面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机械设备。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合理,字体大小适中,图文并茂,让人阅读起来十分舒适。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实现复杂运动轨迹和高精度定位的机械装置充满好奇,比如工业机器人、无人机或者精密测量仪器。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精密机械工程学的大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运动学与机构学的深入探讨感到震撼。作者不仅仅讲解了基本的连杆机构、齿轮机构,更进一步介绍了复杂的曲柄滑块机构、行星齿轮机构等,以及如何通过逆运动学和雅可比矩阵来分析和控制这些机构的运动。书中通过大量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案例,让我明白了如何设计出满足特定运动需求的复杂机械系统。再者,关于伺服电机与驱动技术的部分,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我了解到,现代精密机械的精准运动,离不开高性能的伺服电机和与之匹配的驱动器。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伺服电机,如直流伺服、交流伺服,以及它们在精度、响应速度和扭矩输出等方面的特性。此外,关于编码器和反馈系统在实现高精度位置控制中的作用,也得到了深入的阐述。这本书让我对机械的“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理论和精湛的技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