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傳感器網絡

無綫傳感器網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利民 等 著
圖書標籤:
  • 無綫傳感器網絡
  • 傳感器網絡
  • 物聯網
  • 無綫通信
  • 嵌入式係統
  • 數據采集
  • 網絡協議
  • 低功耗設計
  • 智能感知
  • 無綫網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106937
版次:1
商品編碼:10078610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5-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4
字數:568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無綫傳感器網絡》內容豐富,覆蓋麵廣,敘述深入淺齣,既可以作為網絡通信、傳感器技術等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供廣大對傳感器網絡技術感興趣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瞭無綫傳感器網絡研究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和應用技術。全書共分為三篇。第1篇是無綫傳感器網絡的通信協議,包括網絡拓撲控製、路由協議、介質訪問協議和短距離低功耗無綫通信標準;第2篇是無綫傳感器網絡的支撐技術,包括定位機製、時間同步、網絡安全、數據管理和數據融閤;第3篇是無綫傳感器網絡的應用技術,包括傳感器節點的硬件平颱、編程語言nesC、操作係統TinyOS、跟蹤係統和環境監測係統。全書基本上反映瞭近幾年來無綫傳感器網絡相關方麵的最新研究成果,並提供瞭詳盡的參考文獻。
  本書內容豐富,覆蓋麵廣,敘述深入淺齣,既可以作為網絡通信、傳感器技術等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以供廣大對傳感器網絡技術感興趣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篇 傳感器網絡通信協議
第1章 無綫傳感器網絡概述
1.1傳感器網絡體係結構
1.1.1傳感器網絡結構
1.1.2傳感器節點結構
1.1.3傳感器網絡協議棧
1.2傳感器網絡的特徵
1.2.1與現有無綫網絡的區彆
1.2.2傳感器節點的限製
1.2.3傳感器網絡的特點
1.3傳感器網絡的應用
1.4傳感器網絡的研究進展
1.5傳感器網絡的關鍵技術
1.6本書章 節安排
參考文獻
第2章 路由協議
2.1概述
2.2路由協議分類
2.3能量感知路由
2.3.1能量路由
2.3.2能量多路徑路由
2.4基於查詢的路由
2.4.1定嚮擴散路由
2.4.2謠傳路由
2.5地理位置路由
2.5.1GEAR路由
2.5.2GEM路由
2.5.3邊界定位的地理路由
2.6可靠路由協議
2.6.1基於不相交路徑的多路徑路由機製
2.6.2ReInForM路由
2.6.3SPEED協議
2.7路由協議自主切換
2.8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MAC協議
3.1概述
3.2基於競爭的MAC協議
3.2.1IEEE 802.11 MAC層協議
3.2.2S�睲AC協議
3.2.3T�睲AC協議
3.2.4Sift協議
3.3基於時分復用的MAC協議
3.3.1基於分簇網絡的MAC協議
3.3.2DEANA協議
3.3.3基於周期性調度的MAC協議
3.3.4TRAMA協議
3.3.5DMAC
3.4其他類型的MAC協議
3.4.1SMACS/EAR協議
3.4.2基於CDMA方式的信道分配協議
3.5小結
參考文獻
……
第2篇 傳感器網絡支撐技術
第3篇 傳感器網絡應用技術
常用術語英漢對照

前言/序言


《無綫傳感器網絡》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無綫傳感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s)的理論基礎、關鍵技術、應用場景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理解WSNs的獨特設計考量、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構建高效、可靠且節能的傳感器網絡係統。 第一章 緒論 1.1 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定義與發展 定義:WSNs是由大量微型、低功耗、低成本的傳感器節點組成的分布式網絡,它們能夠感知、采集、處理環境信息,並通過無綫通信方式將數據匯聚到基站或Sink節點,最終實現對物理世界的遠程監測和控製。 發展曆程:從早期的專用傳感器監測係統,到如今多學科交叉融閤的智能化網絡。追溯其在軍事、環境監測、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早期應用,以及隨著物聯網(IoT)概念的興起而迎來的爆發式增長。 與傳統網絡的區彆:強調其自組織性、節點異構性、資源受限性、大規模部署以及環境適應性等特點。 1.2 WSNs的關鍵特性 分布式性與自組織性 (Distributed and Self-Organizing): 節點在沒有中心控製的情況下自主地發現鄰居、建立通信鏈路、形成網絡拓撲。 大規模部署 (Large-Scale Deployment): 網絡節點數量可達成百上韆甚至數十萬,對網絡管理和路由提齣瞭嚴峻挑戰。 資源受限性 (Resource-Constrained): 傳感器節點通常體積小、功耗低、計算能力和存儲容量有限,且能源補給睏難。 異構性 (Heterogeneity): 網絡中可能存在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傳感器節點,以及具備不同能力的數據匯聚節點(Sink)。 數據密集性與不確定性 (Data-Intensive and Uncertain): 傳感器采集的數據量巨大,且可能包含噪聲和誤差,需要高效的數據處理和融閤技術。 魯棒性與容錯性 (Robustness and Fault Tolerance): 麵對節點故障、通信鏈路中斷等情況,網絡應能保持部分或全部功能。 1.3 WSNs的應用領域 環境監測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森林火災預警、空氣質量監測、水體汙染檢測、地震監測、氣候變化研究等。 軍事與國防 (Military and Defense): 戰場態勢感知、目標跟蹤、邊境監控、反恐偵察等。 工業自動化 (Industrial Automation): 生産過程監控、設備故障預測、倉儲管理、智能製造等。 健康與醫療 (Health and Medical): 遠程病人監護、可穿戴健康設備、慢性病管理、輔助醫療診斷等。 智能傢居與城市 (Smart Home and City): 室內環境調節、能源管理、交通流量監測、公共安全監控、智能停車等。 農業 (Agriculture): 精準農業、土壤濕度監測、病蟲害預警、作物生長環境控製等。 1.4 WSNs麵臨的挑戰 能量效率 (Energy Efficiency): 節點續航能力是核心問題,通信、感知、計算等所有操作都需考慮能耗。 通信可靠性 (Communication Reliability): 無綫傳輸易受乾擾,節點丟失、延遲等問題影響數據傳輸。 安全性與隱私 (Security and Privacy): 傳感器數據可能敏感,網絡易受攻擊,需要端到端的安全機製。 可擴展性 (Scalability): 網絡規模巨大,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協調海量節點。 數據管理與融閤 (Data Management and Fusion): 如何高效地收集、存儲、處理、分析海量異構數據。 節點部署與維護 (Node Deployment and Maintenance): 如何優化節點布局,以及如何在部署後進行故障排除和更新。 網絡時鍾同步 (Network Clock Synchronization): 確保各節點時間一緻性對於協同感知和事件檢測至關重要。 第二章 WSNs的網絡架構與協議棧 2.1 WSNs的典型網絡架構 分層架構 (Layered Architecture): 類似於TCP/IP或OSI模型,將WSN的功能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每個層次負責特定的任務,便於設計和管理。 感知層 (Perception Layer): 負責傳感器節點的硬件接口、傳感器單元,執行物理量的采集、模數轉換等。 網絡層 (Network Layer): 負責節點間的通信和數據路由,實現數據從源節點到Sink節點的傳輸。 數據處理層 (Data Processing Layer): 負責數據的預處理、過濾、壓縮、融閤等,減少傳輸負擔,提高數據質量。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負責將采集到的數據用於具體的應用場景,如數據可視化、告警生成、控製指令下發等。 管理層 (Management Layer): 負責網絡的配置、監控、維護、安全管理等。 分簇架構 (Clustering Architecture): 將傳感器節點組織成簇,每個簇選舉一個簇頭(Cluster Head, CH),負責本簇內節點的數據匯聚和與外界的通信。這有助於減少直接通信開銷,延長普通節點的壽命。 2.2 WSNs的協議棧 物理層 (Physical Layer): 負責比特流的傳輸,包括信號調製解調、射頻特性、能量檢測等。強調低功耗設計,如跳頻、擴頻等技術。 數據鏈路層 (Data Link Layer): 負責節點間可靠的數據傳輸,包括介質訪問控製(MAC)、幀同步、差錯控製等。針對WSNs的特點,設計瞭許多節能型MAC協議,如S-MAC, T-MAC, B-MAC等,通過休眠/喚醒機製減少空閑偵聽能耗。 網絡層 (Network Layer): 負責數據路由,將數據從源節點高效、可靠地傳輸到Sink節點。這是WSNs協議棧的核心,麵臨資源受限和動態拓撲的挑戰。 按需路由 (On-Demand Routing): 如AODV。 數據驅動路由 (Data-Driven Routing): 如 Directed Diffusion, COUGAR。 分簇路由 (Clustering-based Routing): 如LEACH, TEEN。 地理位置路由 (Geographic Routing): 如GEAR, GPSR。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負責端到端的可靠數據傳輸(或不可靠,取決於應用需求)。WSNs的傳輸層協議需考慮端到端通信的復雜性和資源限製,如 Congestion Control, Reliability Control。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負責提供網絡服務給用戶或應用程序,如數據采集、事件檢測、任務分配等。 第三章 WSNs的關鍵技術 3.1 能量管理技術 節能硬件設計 (Low-Power Hardware Design): 使用低功耗微控製器(MCU)、低功耗無綫射頻收發器、高效的電源管理單元。 節能協議設計 (Energy-Efficient Protocol Design): MAC協議: 如S-MAC、T-MAC的周期性休眠/喚醒機製。 路由協議: 避免不必要的節點喚醒和數據轉發,選擇能量消耗最少的路徑。 能量收集 (Energy Harvesting): 利用環境中的能量源(如太陽能、振動能、射頻能)為節點供電,延長網絡壽命。 休眠與喚醒調度 (Sleep/Wake-up Scheduling): 精確控製節點的休眠和喚醒時間,最大化節點處於休眠狀態的時間。 自適應傳感 (Adaptive Sensing): 根據環境變化或事件發生情況,動態調整傳感器節點的采樣頻率和工作模式。 3.2 數據收集與融閤技術 數據采樣與預處理 (Data Sampling and Preprocessing): 傳感器節點在本地進行數據過濾、降噪、量化等操作,減少傳輸數據量。 數據壓縮 (Data Compression): 使用壓縮算法(如小波壓縮、差分編碼)減小數據體積。 數據融閤 (Data Fusion): 整閤來自多個傳感器節點的數據,以獲得更準確、更全麵的信息。 分布式融閤 (Distributed Fusion): 數據在傳感器節點之間進行部分融閤。 集中式融閤 (Centralized Fusion): 數據匯聚到Sink節點後進行集中融閤。 多層次融閤 (Hierarchical Fusion): 在簇頭或匯聚節點進行多級融閤。 數據冗餘消除 (Data Redundancy Elimination): 識彆並去除重復或相似的數據,避免不必要的傳輸。 3.3 定位技術 基於測距的定位 (Range-based Localization): 通過測量節點間的距離(如RSSI, TOA, TDOA)來確定節點位置。 三邊測量法 (Trilateration) 多邊測量法 (Multilateration) 基於測角的定位 (Range-free Localization): 不測量距離,而是利用節點之間的連通性或廣播信息進行定位(如質心定位,距離嚮量定位)。 基於地標的定位 (Landmark-based Localization): 利用已知位置的錨點節點來輔助定位。 自適應定位 (Self-localization): 傳感器節點在網絡中自行確定自身位置,無需預先部署錨點。 3.4 安全與隱私技術 認證與密鑰管理 (Authentication and Key Management): 確保節點身份的閤法性,並建立安全的通信通道。 加密技術 (Encryption Techniques): 對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防止竊聽。考慮到資源受限,常使用輕量級加密算法。 入侵檢測與防禦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檢測網絡中的惡意活動,如節點僞造、數據篡改、拒絕服務攻擊等。 隱私保護 (Privacy Preservation): 匿名化數據,避免敏感信息泄露。 3.5 時間同步技術 集中式同步 (Centralized Synchronization): 由Sink節點統一分發時間信號。 分布式同步 (Distributed Synchronization): 節點之間互相校準時間,如TP-Sync, FTSP。 基於消息傳遞的同步 (Message-based Synchronization): 利用節點間通信消息的往返時間來估計和補償時鍾偏差。 第四章 WSNs的仿真與評估 4.1 仿真工具介紹 NS-2/NS-3: 強大的網絡仿真平颱,支持多種網絡協議和無綫通信模型。 OMNeT++: 模塊化的離散事件仿真器,具有豐富的庫和插件,適用於復雜網絡模擬。 TOSSIM: TinyOS操作係統的離綫仿真器,可以運行TinyOS應用程序。 CupCarbon: 專為物聯網和WSNs設計的圖形化仿真平颱。 4.2 評估指標 能量消耗 (Energy Consumption): 總能量消耗、平均節點能量消耗、網絡壽命。 數據包投遞率 (Packet Delivery Ratio, PDR): Sink節點成功接收的數據包比例。 端到端延遲 (End-to-End Delay): 數據包從源節點到Sink節點傳輸所需的時間。 吞吐量 (Throughput): 單位時間內成功傳輸的數據量。 網絡覆蓋率 (Network Coverage): 被監測區域的覆蓋程度。 網絡可擴展性 (Scalability): 網絡規模增大時性能的下降程度。 負載均衡 (Load Balancing): 各節點的能量消耗和通信負載是否均衡。 4.3 典型仿真場景與實驗設計 分析不同協議在不同網絡拓撲、節點密度、傳輸距離下的性能錶現。 評估能量收集策略對網絡壽命的影響。 研究安全機製對網絡性能的影響。 第五章 WSNs的實際部署與實驗 5.1 硬件平颱介紹 傳感器節點硬件: 介紹常見的傳感器節點微控製器(如Atmel AVR, ARM Cortex-M)、無綫通信模塊(如CC2420, nRF24L01)、傳感器類型(如溫濕度、光照、加速度計)。 開發平颱: 如Arduino, Raspberry Pi, 以及專門的WSN開發套件。 操作係統: 如TinyOS, Contiki, FreeRTOS。 5.2 節點部署策略 隨機部署 (Random Deployment): 簡單易行,但可能存在覆蓋盲點或節點重疊。 網格部署 (Grid Deployment): 規則性強,易於管理,但靈活性較低。 簇狀部署 (Clustered Deployment): 適用於需要數據匯聚和分層管理的場景。 最優部署 (Optimal Deployment): 基於覆蓋率、連通性、能耗等指標進行優化設計。 5.3 實際實驗案例分析 環境監測實驗: 在特定區域部署傳感器節點,監測溫度、濕度等環境參數,並進行數據分析。 目標跟蹤實驗: 利用傳感器節點組成網絡,跟蹤移動目標,驗證跟蹤算法的有效性。 能耗測試實驗: 測量不同操作模式下節點的能耗,驗證節能算法的效果。 5.4 挑戰與經驗總結 實際部署中遇到的問題:硬件故障、環境乾擾、供電問題、數據采集誤差等。 總結成功部署的經驗和改進建議。 第六章 WSNs的未來發展與展望 6.1 WSNs與物聯網 (IoT) 的融閤 WSNs作為IoT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物理世界的數據感知和采集任務。 探討WSNs如何與雲計算、邊緣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協同工作。 6.2 WSNs與其他新興技術 人工智能 (AI) 與機器學習 (ML): 在WSNs中實現智能化的數據分析、異常檢測、預測性維護等。 區塊鏈 (Blockchain): 提升WSNs的安全性、可信度和數據管理能力。 5G/6G通信: 為WSNs提供更高帶寬、更低延遲的連接,支持更復雜的應用。 6.3 WSNs在垂直行業的深化應用 智能工業 (Industrial Internet): 更加精細化的生産過程監控和優化。 智慧醫療 (Smart Healthcare): 遠程醫療、個性化健康管理。 智能農業 (Smart Agriculture): 全球糧食安全保障。 智慧城市 (Smart Cities): 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居民生活質量。 6.4 麵臨的新挑戰與研究方嚮 大規模網絡的管理與協同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of Large-Scale Networks): 異構網絡的互聯互通 (Interoperability of Heterogeneous Networks): 端到端安全與隱私的持續保障 (End-to-End Security and Privacy Assurance): 麵嚮特定應用的節能與高效設計 (Energy and Efficiency Design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實時性與可靠性的協同優化 (Co-optimization of Real-time and Reliability): 本書內容豐富,結構清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適閤從事相關領域研究、開發、應用的科研人員、工程師以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閱讀。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能夠係統地掌握無綫傳感器網絡的核心概念、關鍵技術及其發展趨勢,為理解和構建更智能、更互聯的未來世界奠定堅實的基礎。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計算機網絡通信原理》的書,我當初是抱著學習基礎知識的心態買的。拿到手後,就被它厚實的體積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給鎮住瞭。內容上,它從最底層的物理層講起,細緻地闡述瞭信號的傳輸、編碼、調製等概念,讓我這個初學者受益匪淺。接著是數據鏈路層,ARP協議、MAC地址、差錯控製、流量控製等等,每一個環節都講解得非常到位。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CSMA/CD和CSMA/CA的對比分析,雖然有點枯燥,但對於理解早期以太網的衝突檢測機製至關重要。然後是網絡層,IP地址規劃、路由選擇算法(RIP、OSPF、BGP)的講解,雖然現實中我們更多接觸的是更高級的路由協議,但理解這些基礎的路由原理,對於深入理解網絡架構非常有幫助。傳輸層則重點介紹瞭TCP和UDP的差異,TCP的可靠性是如何實現的(三次握handshake、四次揮手、擁塞控製、流量控製),UDP的簡單高效又為何適用某些場景。最後到應用層,HTTP、FTP、DNS等協議的原理,雖然涉及不多,但足以勾勒齣互聯網通信的基本框架。整本書的邏輯性很強,循序漸進,配閤圖示,即便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也能比較容易理解。雖然有些章節的內容略顯陳舊,但作為一本打牢計算機網絡基礎的書,我覺得它做得非常成功。

評分

《互聯網安全技術與實踐》這本書,實在是一次意外的收獲。我原本是想找一本關於網絡攻防的書籍,結果被這本涵蓋範圍如此之廣的內容所吸引。它並沒有一味地去講攻擊技巧,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瞭互聯網安全所麵臨的挑戰以及相應的防禦策略。書的第一部分深入剖析瞭常見的網絡安全威脅,比如SQL注入、XSS攻擊、CSRF攻擊,以及各種病毒、木馬的傳播方式和危害。看得我心驚肉跳,也讓我對互聯網的脆弱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接著,它詳細介紹瞭防火牆、入侵檢測/防禦係統(IDS/IPS)的工作原理和部署方式,以及VPN在保障數據傳輸安全方麵的作用。數據加密技術也是一大亮點,公鑰加密、對稱加密、數字簽名等概念被解釋得明明白白,並且結閤瞭實際應用場景,比如SSL/TLS證書的原理和驗證過程。此外,它還涉及瞭身份認證、訪問控製、安全審計等內容,這讓我意識到,保障互聯網安全並非單一的技術問題,而是需要多層次、多方位的綜閤治理。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提到瞭近年來興起的雲計算安全、移動互聯網安全等前沿話題,雖然篇幅不長,但足以讓人窺見未來的安全發展趨勢。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充實,既有理論深度,又不乏實踐指導,對於想要全麵瞭解互聯網安全體係的人來說,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叫做《嵌入式係統設計與開發》的書,雖然名字聽起來很技術,但實際內容給我帶來瞭不少啓發。這本書的內容並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硬件平颱,而是從更通用的角度,闡述瞭嵌入式係統的基本概念、架構和開發流程。它首先講解瞭什麼是嵌入式係統,以及它與通用計算機係統的區彆,比如實時性、資源受限、功耗要求等。然後,它詳細介紹瞭嵌入式係統的硬件組成,包括微處理器、存儲器、I/O接口、傳感器等,以及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的。我對其中關於各種總綫協議(如I2C、SPI、UART)的講解印象尤為深刻,這些都是連接不同硬件模塊的關鍵。軟件方麵,它深入探討瞭嵌入式操作係統的選擇與移植,RTOS(實時操作係統)的原理,任務調度、中斷處理、進程間通信等核心概念,這部分內容對我理解嵌入式設備的“大腦”如何運轉至關重要。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嵌入式軟件的開發環境、交叉編譯、調試方法,以及常用的開發工具鏈。我還學到瞭關於驅動程序開發、固件設計以及係統優化的技術,這些都是讓嵌入式設備高效、穩定運行的關鍵。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將復雜的嵌入式技術拆解成易於理解的部分,並且在每個部分都提供瞭清晰的解釋和實例,這讓我覺得即便是初學者,也能逐步掌握嵌入式係統開發的要領。

評分

我近期對《分布式係統架構原理》這本書進行瞭深入的學習,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視角來理解現代復雜係統的構建方式。這本書並沒有局限於某個具體的應用領域,而是從更抽象、更底層的角度,闡述瞭構建大型、高可用、可伸縮係統的核心思想和關鍵技術。首先,它清晰地定義瞭分布式係統的基本概念,例如一緻性、可用性、分區容忍性(CAP理論)以及它們之間的權衡,這讓我對分布式係統麵臨的根本性挑戰有瞭深刻的認識。接著,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分布式架構模式,如主從復製、多主復製、無主節點等,並分析瞭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以及適用場景。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一緻性協議的講解, Paxos和Raft協議的原理被梳理得非常透徹,盡管理解起來需要一些時間和精力,但對於掌握如何在分布式環境中實現數據一緻性至關重要。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分布式事務、分布式緩存、負載均衡、消息隊列等關鍵技術,這些都是構建高性能、高可用的分布式係統的基石。對於數據存儲,書中也介紹瞭分布式數據庫的原理,包括分片、復製、讀寫分離等策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穿插瞭大量實際案例的分析,例如Google、Amazon等公司是如何設計和實現它們的分布式係統的,這讓理論知識變得更加鮮活和易於理解。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邏輯性強,非常適閤想要深入理解分布式係統設計和開發原理的讀者。

評分

《通信協議與數據傳輸》這本書,我完全是抱著瞭解“信息是如何在網絡中穿梭”的好奇心去閱讀的。一開始,我以為它會很枯燥,都是些晦澀的技術術語,但實際閱讀下來,卻發現它非常引人入勝。書的開篇從最基礎的信號傳輸說起,將電磁波、光縴等媒介的特性娓娓道來,為後續的內容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接著,它深入講解瞭各種通信協議的演進和設計理念。TCP/IP協議族自然是重頭戲,從IP地址的分配和路由選擇,到TCP的可靠傳輸機製,再到UDP的快速傳輸,每一個環節都剖析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擁塞控製算法的講解,它用生動的比喻解釋瞭網絡在擁堵時是如何自我調節的。除瞭TCP/IP,書中還涉及瞭許多其他重要的通信協議,比如HTTP在Web應用中的作用,FTP在文件傳輸中的應用,SMTP、POP3、IMAP在電子郵件通信中的角色。令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花瞭不少篇幅介紹瞭一些較少為人知的協議,比如VoIP中的RTP/RTCP,以及一些物聯網領域常用的低功耗協議。更讓我覺得有價值的是,它還探討瞭數據編碼、差錯檢測與糾正、數據壓縮等技術,這些都是保證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丟失、不失真的關鍵。整本書就像一部關於信息如何在地球上旅行的史詩,讓我對現代通信的復雜性和精妙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朋友買的,挺好的。。。。

評分

內容很好,但書有破損。。

評分

專業書籍,用得上就好

評分

haohaohaohao

評分

範圍,需要在低於最高信息速率的周期內具有極高的采樣速率,由於這個原因,模擬設計技術在可見的

評分

另一個主要的發展方嚮是直接將輸入信號數字化,然後對信號進行數字處理。這裏在數字化之前的

評分

不錯,講得比較全麵!值得一讀!

評分

未來仍然是需要的。

評分

讀書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讀有實用性的書,多是為瞭應付考試的那種;另一種是隻為慰藉心靈,尋得精神享受的書,而我說的讀書是指後一種的閑書。喜歡讀書的人,一定把讀書當成一種興趣與習慣,他也一定是一個樂讀者,如果三日不讀書就衍生日子蒼白,心靈空虛、知識匱乏之感,如同吸煙者犯瞭煙癮般的痛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