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作为真实历史人物的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理念、性格作风是什么样的?他的文韬武略、胆识智慧和多才多艺都表现在哪些地方?
内容简介
作为真实历史人物的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理念、性格作风是什么样的?他的文韬武略、胆识智慧和多才多艺都表现在哪些地方?历史上人们曾经怎样误解和贬低了他。为什么会这样?……《正说曹操》遵循正史的要求,依据力求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研究,科学、全面地“正说”曹操,对曹操生平事迹给予完整系统的介绍和评说,在人们非常感兴趣的、往往存在许多疑惑和偏颇的诸多方面给予读者尽量客观准确,还原曹操本米面目的解答,帮助世人将曹操的历史人物形象与流传的曹操艺术形象区别开来,还曹操一个尽量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
《正说曹操》作者,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专治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同时关注杰出历史人物曹操,持续研究积累凡四十五年有余,为中国古代史著名教授,曹操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
作者简介
柳春藩,教授,1928年2月出生,辽宁辽阳人。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研究生班历史组。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工作。
曾兼任吉林大学图书馆馆长,政协吉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
主要著作有《秦汉封国食邑赐爵制》、《秦汉魏晋经济制度研究》、《三国史话》、《魏武帝曹操传》、《正说诸葛亮》等。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讲 动荡社会迅速成长
一 宦官专权
二 家庭出身与少年生活
三 广交名士
第二讲 不畏权势忠于职守
一 初登政坛,敢作敢为
二 国相任上的雷厉风行
三 以退为进的策略
第三讲 组建军队讨伐董卓
一 “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二 讨卓先锋
三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第四讲 争夺兖州建立基地
一 从东郡太守到领兖州牧
二 收编青州黄巾军
三 东征陶谦
四 濮阳之役
五 收复兖州失地
第五讲 三大政策胜人一筹
一 奉天子以令不臣
二 兴屯田以蓄军资
三 揽人才以建智团
第六讲 荡平徐淮占据河南
一 收降张绣
二 破败袁术
三 擒杀吕布
四 击走刘备
第七讲 官渡之战以弱胜强
一 袁绍大军压境
二 初战白马延津
三 后退一步对峙
四 火烧乌巢屯粮
第八讲 克平四州统一北方
一 攻占邺城
二 平定河北
三 远征乌桓
第九讲 全面改革巩固统治
一 抑制豪强,扶持小农
二 整顿风俗,发展教育
三 以法治军,赏罚严明
第十讲 南下顺利折戟赤壁
一 赤壁战前形势
二 袭占荆州
三 孙权刘备结盟
四 兵败乌林
第十一讲 争夺淮南 坚守合肥
一 巩固防线
二 激战濡须口
三 “贼至乃发”
第十二讲 渭南大捷 平定关西
一 巧渡河渭
二 占据关中
三 夺取陇右
第十三讲 求贤若渴 惟才是举
一 三下求贤令
二 选好管选举的官员
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第十四讲 倡导文学 长于诗歌
一 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二 文姬归汉
三 文坛主将
第十五讲 争夺汉中 得而复失
一 降服张鲁
二 兵败定军山
三 “鸡肋”
第十六讲 保卫襄樊 借刀杀人
一 关羽威震中原
二 遣使联合孙权
三 吕蒙擒杀关羽
第十七讲 镇压异己 称公称王
一 从列侯到魏公
二 登上王位
三 选择太子
四 “吾为周文王矣”
第十八讲 盖棺论定 一代雄杰
一 病逝洛阳
二 历史评价
正文中图表
1.下邳出土的汉画石
2.曹操画像
3.曹操
4.袁绍像
5.东汉末年地主武装割据形势图
6.兖州图
7.曹操东征陶谦示意图
8.“射鹿台”遗址
9.献帝东迁示意图
10.曹操民屯地区图
11.曹操征张绣示意图
12.孙策
13.曹操进攻袁术示意图
14.曹操东征吕布示意图
15.曹操东征刘备示意图
16.郭嘉像
17.官渡之战示意图
18.如今的官渡古战场纪念地
19.曹操征袁尚示意图
20.邯郸“讲武城”
21.曹操征袁谭示意图
22.曹操征高干示意图
23.曹操征乌桓示意图
24.毛泽东手书曹操((龟虽寿》
25.碣石山上的石刻
26.北戴河日出
27.三国翻车
28.三国时期魏国“水排”图
29.苟或刻石像
30.民间表现曹操削发自罚的剪纸
31.诸葛亮像
32.古隆中
33.扬州六郡图
34.荆州图
35.周瑜像
36.赤壁之战发生地一隅
37.赤壁之战示意图
38.三国遗址“华容古道”
39.邯郸新建的“铜雀台”
40.合肥三河古镇今貌
41.南京古石头城一角
42.张辽墓
43.淮南之争形势图
44.潼关西门古城楼
45.渭南之战示意图
46.陇右形势图
47.由曹操作注的《孙子兵法》
48.曹操
49.《曹操集》
50.曹植与白马
51.“铜雀台”遗址
52.南宋陈居中绘《文姬归汉图》
53.曹操书法刻石
54.刘备入益州北上示意图
55.曹操征张鲁示意图
56.古定军山石碑
57.现代雕塑“定军山战役”
58.刘备像
59.关羽
60.司马懿像
61孙权像
62.襄樊保卫战示意图
63.襄阳古城
64.三国鼎立图(公元221年)
65.古邺城遗址
66.曹丕
67.毫州的华佗纪念塑像
68.华佗墓
69.曹操故里安徽毫州的曹操纪念馆
70.曹操纪念石雕立像
附录
一 曹操时期重要人物生卒年表
二 曹操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第一讲 动荡社会迅速成长
一 宦官专权
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在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出生了。
曹操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统治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东汉王朝共经历十二个皇帝(两个帝位未到一年的少帝未统计在内),近二百年。
东汉的开国者刘秀,出身贵族官僚地主家庭。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曾祖、祖父、父亲曾做过郡县长官。刘秀本人还是一个大商人、地主。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好多也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如邓晨、李通、邓禹、寇恂、耿纯、刘植等。东汉政权建立后,朝廷的重要官员就是从这一类人中选用的。
这一情况,与西汉不同。西汉的建国者多为“布衣之士”,即较为贫寒之人。刘邦出身自耕农,做过地方小吏。他手下的重要将相也多出自下层,如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等,不是县级小吏,就是小手工业者或自耕农。
尽管西汉和东汉政权在实质上都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但东汉政权一建立,就表现出维护豪强大地主利益的特点。东汉政府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几乎采取了放任政策,从而助长了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听政,废除了盐铁官营制度,这对商人地主更为有利。因此,大地主势力在东汉一代得到了顺利的发展。如贵族地主济南王刘康,有田八百顷,奴婢多至一千四百人。
前言/序言
《烽火连城:三国风云中的群雄群像》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枭雄的侧面描摹,而是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整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我们深入挖掘了支撑起那个铁血岁月的无数关键人物、复杂势力与决定性战役。全书以宏大的叙事笔触,勾勒出东汉末年,从黄巾之乱的星火燎原,到群雄并起,再到三国鼎立的每一个关键转折点。书中细致考辨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核心力量崛起背后的政治博弈、军事谋略与文化基础,同时,也为那些往往被正史忽略,却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小人物和边缘势力——如袁绍集团的内部矛盾、江东士族在乱世中的抉择、西凉军阀的独特军事传统,乃至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局势的间接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重构。我们旨在提供一幅更具层次感、更少脸谱化的人物群像图,展现一个充满偶然性、人性挣扎与宏伟历史必然交织的时代画卷。 第一部分:末世的序曲与权力的萌芽 乱世的酝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本书从灵帝末年的朝政腐败写起,深入剖析了外戚与宦官集团的恶性循环如何掏空了汉王朝的根基。黄巾起义,作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其爆发的深层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其被地方势力迅速瓦解的内在逻辑,被置于详细的分析之中。 随后,我们转向地方豪强的崛起。董卓的专权与“十八路诸侯”的徒有其表的联盟,展示了汉末政治舞台上权力的真空如何被最具野心和实力的军阀所填补。重点探讨了早期势力格局的奠定:袁绍在河北的继承合法性与军事优势;公孙瓒在边疆的军事风格;以及刘表在荆州的“守成之策”与其局限性。这些早期玩家的成败,为后续三国鼎立的最终形态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逐鹿中原与战略格局的奠定 赤壁之战前夕,各路诸侯的战略布局与资源整合构成了本书这一阶段的核心内容。 一、北方力量的重组与衰落: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其在用人策略、战略定力以及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上的全面溃败。我们详细复盘了官渡之战的细节,特别是粮草运输与奇袭的战术对比,并分析了袁氏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如何加速了其崩溃。随后,我们考察了河北统一后,新统治者在整合河北士族、安抚流民及应对北方边患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江东势力的内部张力与转型: 孙策的早逝与孙权如何接手江东,是一个关于继承与权威建立的经典案例。本书侧重于分析江东内部的“本土派”与“外来派”(如周瑜、鲁肃所代表的对荆州、北方更具进取心的派系)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孙氏如何利用长江天险与地方士族达成共识,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基础。 三、荆州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荆州作为“四战之地”,其战略价值极高。我们深入分析了刘表治下的“清谈误国”,以及其死后,荆州内部各派系(蔡氏、蒯氏等)在面对外部强大势力压迫时,选择投降或抵抗的内在动因。荆州的归属权争夺,是三国时代最牵动全局的棋局之一。 第三部分:合纵连横中的军事思想与文化碰撞 本书不再仅仅关注战役结果,而是深入探究不同军事学派的交锋。 军事思想的差异: 从北方军阀注重骑兵机动性和大规模会战的传统,到江东势力对水军建设的极致追求,再到益州势力依山傍水、易守难攻的防御策略,展示了三国军事思想的多元化。我们探讨了儒家军事思想(如注重仁义与民心)与法家实用主义(如强调军法严明与物资集中的矛盾统一)。 文化与地方势力: 三国时代的统一,也是不同文化圈的融合。本书特别开辟章节,讨论了益州文化(巴蜀文化)在诸葛亮治理下的改造与继承;江东地区独特的本土文化对政治决策的影响;以及北方在胡汉杂居环境下形成的独特军事与社会风貌。这些文化底色,深刻影响了各方在招募人才、制定法律、处理民生问题时的具体策略。 第四部分:鼎足之势与终局的变数 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本书聚焦于这一稳定期内的动态平衡和暗流涌动。 一、蜀汉的内政与战略困境: 重点分析了诸葛亮在稳定益州后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他为实现“兴复汉室”理想所采取的一系列深刻改革,包括法律的严苛与吏治的清明。同时,也客观审视了蜀汉政权在人口基础、经济承载力和对外扩张受限等方面的先天不足。 二、魏国的权力继承与制衡: 曹氏集团内部的权力交接,从“建安之治”的理想主义到魏国建立后的官僚体系化,是权力继承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分析了曹丕、曹叡时期的政治转向,以及司马氏势力如何通过关键的军事部署和与士族的联姻,逐步积累了影响政局的资本。 三、东吴的防守反击艺术: 孙权时代的江东,如何利用其地理优势,成功抵御了魏国的多次大规模南下。这不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其精妙的外交手腕(如对西蜀的拉拢与制衡)和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的体现。 结语: 《烽火连城》最终将目光投向时代的终结——三国归晋的必然性。我们认为,这种归于一统,是建立在早期势力对资源消耗的不可持续性、内部结构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少数几位核心人物(如司马昭、司马炎)在继承与统一战略上的超前性选择。本书力求以全景式的视角,还原一个真实、复杂、充满人性光辉与权力阴影的三国时代,让读者得以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维度上,理解这场旷日持久的“英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