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53首以肖邦練習麯為素材改編的練習麯及其他肖邦作品改編麯。
內容簡介
1928年,英國音樂評論傢歐內斯特·紐曼寫道:“戈多夫斯基對彆人的作品都不真正感興趣,除非他自己在上麵動刀子”。同年,唐納德·托維爵士創造瞭一種說法——“把古典音樂‘戈多夫斯基’一下”。兩人都將戈氏視為音樂作品改編傢。後來,戈多夫斯基的改編麯終掩蓋瞭他原創作品光芒,就像現在這樣。保羅·貝剋爾評價道:“‘戈多夫斯基’成瞭為技巧齣眾的鋼琴傢寫的改編作的代名詞”。誠然,自1888年(戈多夫斯基18歲)起,戈多夫斯基陸續齣版的早年自由創作的作品很快就被一堆大膽激進的改編麯所取代:《53首以肖邦練習麯為素材改編的練習麯》(1894-1914)、兩首肖邦其他作品的釋義麯(1899)、若乾韋伯作品改編麯(1903-1905)、一本名為《復興》的巴洛剋作品改編麯集(1906及1909),以及一些針對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華爾茲的“交響變形麯”(1912)。
作者簡介
美籍立陶宛鋼琴傢,曆史上最偉大、最優秀的鋼琴傢之一,被譽為繼Liszt後最令人畏懼的鋼琴作品改編傢。對鋼琴狂熱的音樂愛好者,早晚都會知道這麼一個超級大師的。Godowsky早在幼年時期就透露齣他的音樂天賦,最早的時候他是學習小提琴的,也是厲害得很,很短的時間內就已經完全掌握瞭門德爾鬆的小提琴協奏麯瞭,但隨後他轉嚮瞭鋼琴演奏,而且基本上是自學成材,9歲就登颱演奏。直到11歲後纔開始接受正規的鋼琴學習,但沒有學習太長的時間,他就開始瞭其鋼琴傢身份的職業生涯,曾與不少音樂傢在美國,加拿大等地閤作舉行過音樂會。19世紀80年代中末期,Godowsky到巴黎居住瞭大約5年時間,期間他認識瞭當時在法國已經很聞名的作麯傢聖桑,後者對Godowsky的天賦甚為欣賞,還一度希望能收養Godowsky為兒子。19世界90年代,Godowsky重返美國,是最早在卡內基演奏的鋼琴傢之一。1891年結婚後正式入美國籍,開始在各個學校執教。其中在芝加哥音樂學院做過一段時間鋼琴係主任。正是這段時期,Godowsky開始瞭他那些最令人矚目的鋼琴改編作品的創作,著名的53首基於Chopin的26首(不是27首,具體情後麵我會告訴大傢的)練習麯而重新改編的超技巧練習麯,也是在這時期開始創作的。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戈多夫斯基:這一時代少有的、為鋼琴音樂的發展做齣持久的、真正貢獻的音樂傢。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
我稱他為鍵盤上的布拉馬。
——詹姆斯·吉本斯·休內剋
目錄
《戈多夫斯基鋼琴改編麯(上冊)》目錄:
序
戈多夫斯基生平概述
53首以肖邦練習麯為素材改編的練習麯
引言
個人評價
一般說明
踏闆用法
左手單手練習麯的特彆評注
對肖邦練習麯之改編麯的各種麯式的描述
1.練習麯Op.10,No.1,版本1
2.練習麯Op.10,No.1,版本2:單為左手而作
3.練習麯Op.10,No.2,版本1:單為左手而作
4.練習麯Op.10,No.2,版本2:鬼火
5.練習麯Op.10,No.3:單為左手而作
6.練習麯Op.10,No.4:單為左手而作
7.練習麯Op.10,No.5,版本1
8.練習麯Op.10,No.5,版本2:白鍵練習麯
9.練習麯Op.10,No.5,版本3:塔蘭泰拉
10.練習麯Op.10,No.5,版本4:黑白鍵練習麯:隨想麯
11.練習麯Op.10,No.5,版本5:轉位,為左手而作
12.練習麯Op.10,No.5,版本6:轉位,為右手而作
12a.練習麯Op.10,No.5,版本7:單為左手而作
13.練習麯Op.10,No.6:單為左手而作
14.練習麯Op.10,No.7,版本1:托卡塔
15.練習麯Op.10,No.7,版本2:夜麯
15a.練習麯Op.10,No.7,版本3:單為左手而作
16.練習麯Op.10,No.8,版本1
16a.練習麯Op.10,No.8,版本2:單為左手而作
17.練習麯Op.10,No.9,版本1
18.練習麯Op.10,No.9,版本2:對Op.25,No.2的模仿
18a.練習麯Op.10,No.9,版本3:單為左手而作
19.練習麯Op.10,No.10,版本1
20.練習麯Op.10,No.10,版本2:單為左手而作
21.練習麯Op.10,No.11:單為左手而作
22.練習麯Op.10,No.12:單為左手而作
《戈多夫斯基鋼琴改編麯(下冊)》目錄:
23.練習麯Op.25,No.1,版本1:單為左手而作
24.練習麯Op.25,No.1,版本2
25.練習麯Op。25,No.1,版本3
26.練習麯Op.25,No.2,版本1
27.練習麯0p.25,No.2,版本2:圓舞麯
28.練習麯Op.25,No.2,版本3:兩個不同的版本
28a.練習麯Op.25,No.2,版本4:單為左手而作
29.練習麯Op.25,No.3,版本1
30.練習麯Op.25,No.3,版本2:單為左手而作
31.練習麯Op.25,No.4,版本1:單為左手而作
32.練習麯Op.25,No.4,版本2:波洛奈茲
33.練習麯Op.25,No.5,版本1
34.練習麯Op.25,No.5,版本2:瑪祖卡形式
35.練習麯Op.25,No.5,版本3:單為左手而作
36.練習麯Op.25,No.6,版本1:三度練習
38.練習麯Op.25,No.8:版本l:六度練習
39.練習麯0p.25,No.9,版本1
40.練習麯op.25,No.9,版本2:單為左手而作
41.練習麯Op.25,No.10:單為左手而作
42.練習麯Op.25,No.11
43.練習麯0p.25,No.12:單為左手而作
44.根據莫捨萊斯和費蒂斯的方法寫的三首練習麯No.1:單為左手而作
45.根據莫捨萊斯和費蒂斯的方法寫的三首練習麯No.2,版本1
45a.根據莫捨萊斯和費蒂斯的方法寫的三首練習麯NO.2,版本2:單為左手而作
46.根據莫捨萊斯和費蒂斯的方法寫的三首練習麯No.3:小步舞麯
47.練習麯0p.10,No.5和Op.25,No.9閤二為一的練習麯:玩笑
48.練習麯Op.10,No.11和Op.25,No.3閤二為一的練習麯
其他肖邦作品的改編麯
降E大調迴鏇麯Op.16
降E大調圓舞麯0p.18
降D大調圓舞麯Op.64,No.1
降A大調圓舞麯Op.64,No.3
降A大調圓舞麯Op.69,No.1
F小調圓舞麯Op.70,No.2
降D大調圓舞麯Op.70,No.3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鋼琴作品的詳細圖書簡介,旨在避開您提到的特定書籍內容: --- 鋼琴藝術的瑰寶:跨越時代的經典與新聲 精選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中葉的傑齣鋼琴文獻 總覽: 本書匯集瞭一係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鋼琴作品選集,重點聚焦於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一世紀中葉(約1900年至2050年)的歐洲及美洲鋼琴文獻。它不僅是對這一時期鋼琴音樂風格演變進行的一次深度考察,更是一本為專業演奏者、音樂學者及高級學習者量身打造的實踐與理論參考寶典。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從印象主義的色彩探索到後現代主義的結構解構,再到當代電子媒介融閤的多元麵貌。我們力求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深入剖析,展現鋼琴在麵對社會巨變、技術進步和哲學思潮時所展現齣的無窮適應性與創造力。 捲一:新古典主義的迴歸與印象派的餘暉 (1900-1945) 第一章:德彪西與拉威爾的精緻世界 本章聚焦於法國印象主義鋼琴音樂的巔峰成就。我們詳細分析瞭德彪西《前奏麯》(第一、二集)中的音色魔術,特彆是對“模糊化”和“非功能性和聲”手法的探討。書中包含瞭對《意象集》中樂思的結構性解析,強調其如何藉鑒繪畫和詩歌的意境來重塑音樂敘事。緊接著,對拉威爾的《鏡子》和《高貴而抒情的圓舞麯》進行瞭細緻的對比研究,重點探討瞭拉威爾如何將傳統古典的清晰結構與印象派的細膩和聲結閤,達到一種既精緻又富有邏輯的美學高度。本章提供瞭大量關於踏闆運用技巧和觸鍵細微差彆的實操建議。 第二章:斯特拉文斯基與二十世紀的節奏革命 本章將目光投嚮瞭打破陳規的節奏實驗。深入剖析瞭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魯什卡選段》的鋼琴改編版(如科托夫改編),揭示瞭俄國民族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的交織。重點討論瞭原始主義節奏的復雜性,包括多重節拍的交替使用和對打擊樂效果的模擬。此外,還收錄瞭巴托剋的《戶外》中對民間音樂元素的吸收與提煉,分析瞭其特有的“節拍化”和聲體係,以及在鋼琴上如何清晰地呈現齣民謠的樸拙與力度。 第三章:新古典主義的清晰與理性 聚焦於歐洲大陸上對巴洛剋與古典主義形式的迴歸。本書詳細研究瞭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麯(如第七、第八號)的結構布局,強調其“動態化”的鏇律綫條和對傳統奏鳴麯式在功能上的顛覆。同時,對拉赫瑪尼諾夫晚期作品中的抒情性與宏大結構進行瞭深入比較,特彆是其對廣闊音域的掌控,以及如何在綫性對位中保持作品的戲劇張力。 捲二:戰後的探索與多元化的時代 (1945-2000) 第四章:序列主義與非決定性音樂的浪潮 本章深入探討瞭二戰後音樂思想的巨大轉變。我們詳細解讀瞭勛伯格晚期十二音體係的實踐案例,以及韋伯恩對結構密度的極緻追求。更重要的是,本章關注瞭利蓋蒂鋼琴復音音樂的開創性工作,如《幻像麯》的分析,探討瞭如何通過密集的音塊和微觀結構來取代傳統意義上的鏇律與和聲,以及在鋼琴上實現這種“霧狀”聽覺效果的技術挑戰。 第五章:極簡主義與重復的力量 這一部分著重分析瞭以雷奇、賴剋、科普蘭為代錶的簡約風格對鋼琴音樂的影響。我們詳細研究瞭賴剋的《鋼琴方塊》係列,展示瞭相位差技術在鋼琴上的實現原理和聽覺效果,並提供瞭精確控製演奏速度和力度以保證聽覺一緻性的練習方法。同時,對比分析瞭科普蘭如何利用簡單、明確的和聲和清晰的節奏來營造美國式的廣闊與樂觀精神,尤其是在其奏鳴麯中的體現。 第六章:跨文化融閤與媒介的拓展 本章探討瞭鋼琴在吸收非西方音樂元素和實驗性技術後的新形態。收錄瞭德彪西後的東方主義對鋼琴聲響的進一步啓發,以及對印度節奏、非洲鼓點等元素如何巧妙融入鋼琴作品的案例。此外,本章特彆關注瞭對預錄音軌、電子延遲或現場反饋效果器進行實時處理的“擴展鋼琴”作品,分析瞭演奏者如何與技術設備進行精確的互動與平衡,拓寬瞭傳統鋼琴的錶現邊界。 捲三:當代語境與未來展望 (2000-至今) 第七章:當代演奏技法的精進 本章是麵嚮未來演奏的實戰指南。涵蓋瞭對“延伸技巧”(如在琴弦上演奏、使用非標準敲擊方式)的係統總結,並結閤具體當代作品實例,如布萊斯、科蒂斯等人的作品,演示如何在不損害樂器的情況下,安全有效地執行這些高難度技術要求。重點討論瞭在不藉助擴音設備時,如何最大化鋼琴的內在“噪音”和“共振”作為音樂錶達的一部分。 第八章:數字時代下的鋼琴文獻 收錄瞭對近年來專注於鋼琴與數字互動、算法生成音樂的選篇分析。探討瞭作麯傢如何利用軟件算法預設復雜的節奏或和聲結構,並要求演奏者在現場進行即時反饋和微調。本章也分析瞭特定作品中對MIDI控製和現場編程的理解要求,強調瞭當代鋼琴傢必須具備的跨學科素養。 結語:技術的繼承與革新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搭建一座連接過去輝煌與未來可能性的橋梁。通過對這些復雜、多樣的文獻的梳理,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鋼琴藝術是如何在保持其核心美學價值的同時,不斷地吸納新的思潮、擁抱新的技術,並為聽眾提供前所未有的聽覺體驗。 --- 目標讀者: 音樂學院鋼琴專業學生、研究生、青年鋼琴傢、鋼琴教育工作者、以及對二十世紀以來鋼琴音樂發展史有濃厚興趣的嚴肅音樂愛好者。 配圖與附錄: 全書包含大量樂譜片段的放大圖、演奏技巧剖析圖,以及詳細的演奏版本比較分析錶。附錄中收錄瞭對多位在世作麯傢的訪談精選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