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集(第1卷)

毛泽东文集(第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泽东 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文集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革命
  • 历史
  • 政治
  • 思想
  • 文化
  • 红色经典
  • 传记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1831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1947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毛泽东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3-12-01
页数:5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是继《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之后的又一部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综合性的多卷本毛泽东著作集。这部《文集》的编辑工作从1992年开始,至1999年全部完成,历时8年。《文集》共八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分3次陆续出齐。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出版一、二卷,1996年毛泽东逝世20周年时出版第三、四、五卷,1999年7月1日出版第六、七、八卷。一至五卷为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第六至八卷为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全部选稿803篇,其中民主革命时期504篇,社会主义时期299篇。《毛泽东文集》(第1卷)是其一卷

内容简介

  弥补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没有选集这个空缺。《文集》的编辑工作历时8年,分3次出齐。《文集》只选内容正确或基本正确的文稿。对手稿和已经公开发表过的讲话、谈话记录稿,编辑工作主要是作史实的核查考订和文字、标点的校订。对没有公开发表过的讲话、谈话记录稿,还要花较大的工夫进行文字上的技术性整理。《文集》的注释,大量的是对人物、事件、引语、文件等的注释,还有通过注释介绍与正文内容有联系的毛泽东的思想观点,或通过注释订正不准确的地方。我们广查资料、请教专家、严谨考证,力求把注释作得更完满。

作者简介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 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 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 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   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精彩书评

  .
  

目录

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二日)给蔡和森的信(一九二一年一月二十一日)所希望于劳工会的(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更宜注意的问题(一九二二年五月一日)外力、军阀与革命(一九二三年四月十日)《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日)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五日)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一九二五年冬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九二六年九月一日)在土地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九日)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一九二七年八月七日)土地法(一九二八年十二月)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一九二九年一月)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一九二九年四月五日)给林彪的信(一九二九年六月十四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党的组织问题 党内教育问题 红军宣传工作问题 士兵政治训练问题 废止肉刑问题 优待伤病兵问题 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
《毛泽东文集(第1卷)》是一部重要的文献汇编,它收录了毛泽东同志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撰写、编辑或讲话的重要著作。本卷着重展现了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军事战略、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革命理论的孕育与发展 本卷收录的文章,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同志如何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前途: 在这个阶段,中国面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危机。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国情,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他预见了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是社会主义,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面对当时中国革命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毛泽东同志勇于创新,提出了“以农村为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逐步削弱和消灭敌人,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本卷中的许多文章,如对根据地建设的论述,对武装斗争的战略部署,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实践。这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根本战略,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关于党的建设和军事斗争的策略: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他强调党必须成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坚强核心,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必须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同时,他对军事斗争的战略战术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包括游击战争、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等一系列重要的军事原则,这些原则为红军战胜强大的敌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二、 深刻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印记 本卷所收录的文献,无不浸润着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印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但又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关键阶段。在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本卷中的一些重要文献,记录了根据地创建的艰辛,土地革命的实践,以及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党如何生存、发展并壮大的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奠定了政治基础。在抗战期间,他深入分析了抗战的特点,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并提出了人民战争的理论,强调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开展游击战争,最终夺取抗战的胜利。本卷中的部分著作,深刻阐述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部署,敌后战场的开辟,以及党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 三、 思想的精髓与历史价值 《毛泽东文集(第1卷)》所展现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论的原创性与实践性: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土壤。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使得他的理论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指导意义。本卷中的文章,既有理论的升华,又有具体的实践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战略眼光与全局视野: 在极其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毛泽东同志展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视野。他能够准确把握革命斗争的规律,预见斗争的发展趋势,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本卷中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对中国革命战略全局的深邃思考。 人民立场与群众观点: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他强调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离不开人民的参与。他对群众路线的强调,对依靠人民力量的坚定信念,贯穿于他的著作之中。本卷中的文献,充分体现了这一重要的思想原则。 军事智慧与斗争艺术: 在军事斗争方面,毛泽东同志的智慧光芒闪耀。他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对军事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创造了许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本卷中关于军事战略的论述,为我们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思想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四、 语言风格与思想魅力 本卷所收录的文稿,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磅礴的力量和深刻的洞察力。毛泽东同志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将复杂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他的文字,既有理论的严谨,又有诗意的飞扬,既有战斗的激情,又有哲人的思辨,展现了独特的思想魅力和人格风范。 总而言之,《毛泽东文集(第1卷)》是研究毛泽东同志思想早期发展,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探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宝贵文献。它不仅是历史学家、理论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对于每一个希望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毛泽东思想的读者而言,都具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和启迪意义。通过阅读本卷,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在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毛泽东同志是如何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引领中国革命走向光明。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毛泽东文集(第1卷)》的初衷,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历史的好奇,想看看在那个年代,人们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被其中的战略思维和军事思想深深吸引。虽然我并非军事专业人士,但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魄,以及他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洞察,依然让我感到震撼。他并非简单地描述战斗场面,而是通过对战场形势的分析、对敌人弱点的把握、以及对自身优势的发挥,展现出一种高超的战略智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如何以弱胜强、如何充分利用群众路线来赢得战争的论述。这些思想,不仅是战争的法则,更是一种深刻的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它让我明白,在任何竞争领域,认识自己、了解对手、并善于运用有限的资源去创造无限的可能,是多么重要。这种阅读体验,拓展了我对“战略”二字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策略,至关重要。

评分

刚拿到这本《毛泽东文集(第1卷)》,老实说,我对它抱着一种既好奇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毕竟,这本册子里的内容,总感觉带着某种“教科书”般的严肃性,担心会读起来枯燥乏味。然而,真正沉浸其中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并非我想象中那种刻板的说教,反倒更像是一本充满生命力的札记。我尤其被其中那些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的论述所打动。他对于如何动员和依靠人民的力量,如何将宏大的政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基层行动,有着极其细致入微的思考。阅读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组织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他提出的那些方法论,虽然年代久远,但仔细琢磨,其中蕴含的许多原则和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那种深入群众、倾听呼声、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作风,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任何伟大的事业,都离不开脚踏实地的付出和对人民群众的真挚关怀。

评分

这部《毛泽东文集(第1卷)》的出现,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契机。翻开它,我并没有立刻寻找那些耳熟能详的宏大叙事,而是被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朴素情感和深刻洞察所吸引。仿佛一位老者,不带一丝矫饰,娓娓道来他青年时代的思考与探索。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我试图去理解,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寻方向,如何在困境中孕育希望。他对于中国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对于人民群众力量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未来道路的初步构想,都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一本政治文献,更是一位思想家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真实印记。我常常在某个章节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句子,试图从中咂摸出更深层的含义。有时候,我会对照着当下中国的变化,去思考这些早期思想的渊源和影响。这种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的进程有了更具象、更立体的认知,也让我对“初心”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某个时代的口号,更是个人在面对宏大命题时,一份诚恳而坚定的回应。

评分

《毛泽东文集(第1卷)》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料之外的启发。起初,我以为这只是对过往历史事件的记录,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炼金术”。作者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并非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刻剖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构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我尤其惊叹于他对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精准把握。他并非空谈理论,而是将理论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现实土壤之中,并以此为指导,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阅读过程中,我尝试去理解他如何从革命的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又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于新的实践,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种将抽象概念与具体行动紧密结合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它让我看到,真正的思想家,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更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力,能够将理念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实际力量。

评分

坦白讲,我拿起《毛泽东文集(第1卷)》时,心中多少有些抵触情绪,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惊讶地发现,其中许多观点,竟然能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一些共鸣。特别是一些关于文化与革命关系的论述,让我对“思想启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并非仅仅关注政治和经济的变革,更强调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革新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我看到了他在那个时代,是如何试图通过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来唤醒民众的意识,凝聚人心的力量。这种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和运用,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政治宣传,更是一种对人性、对社会心理的精准把握。我开始反思,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文化的力量,以及如何才能真正用有价值的文化去影响和引导社会。这种阅读,让我看到了一个革命者在宏大叙事之外,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和对文化传承的独特思考。

评分

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

好东西,没办法等降价,一直缺货,只好高价买了

评分

帮同事买的,他说灰常好。

评分

学习领袖深邃的眼光和高远的思想境界!物流没得说,前一天下单,第二天就送到了。

评分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读完这段文字,的确令人回味。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和虚怀若谷的情操和风范,更是告诫我们:开展工作不是从文件出发,从本本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从部队需要出发,吃透政策精神,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在如何对待基层干部的创造发明上,毛泽东同志更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徐向前元帅也曾经讲过:“信任也是战斗力。”只有充分尊重基层干部的创造性工作经验,并及时加以总结推广,才能把蕴藏在基层干部心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这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有普遍指导意义。

评分

选集之外的文章,有接待外宾的和一些讲话记录,毛的思想。

评分

送货快,精装版还是手感好很多。

评分

读完这段文字,的确令人回味。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和虚怀若谷的情操和风范,更是告诫我们:开展工作不是从文件出发,从本本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从部队需要出发,吃透政策精神,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在如何对待基层干部的创造发明上,毛泽东同志更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徐向前元帅也曾经讲过:“信任也是战斗力。”只有充分尊重基层干部的创造性工作经验,并及时加以总结推广,才能把蕴藏在基层干部心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这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