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陵说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迦陵说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嘉莹 著
图书标签:
  • 叶嘉莹
  • 汉魏六朝诗
  • 诗歌鉴赏
  • 文学评论
  • 古典诗词
  • 迦陵说诗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化
  • 教育
  • 名家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26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802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诗词鉴赏大家叶嘉莹对汉魏六朝时期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鉴赏评点,叶先生从具体的个体诗人入手,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讲解评析,阐述了历史时代、社会现状和诗人个体的身份地位、品性才情对其作品的深刻影响,展示了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这一时期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其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叶女士学识渊博,极富才情,善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细腻的兴发感受,跨越时空阻隔,去体味挖掘那一特定历史时期诗人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带领现代读者与古代诗人做了一次心灵层面的交流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诗词鉴赏大家叶嘉莹对汉魏六朝时期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鉴赏评点,叶先生从具体的个体诗人入手,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讲解评析,阐述了历史时代、社会现状和诗人个体的身份地位、品性才情对其作品的深刻影响,展示了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这一时期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其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叶女士学识渊博,极富才情,善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细腻的兴发感受,跨越时空阻隔,去体味挖掘那一特定历史时期诗人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带领现代读者与古代诗人做了一次心灵层面的交流之旅。

作者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燕京旧家。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自1954年开始,任教生涯已长达五十余年。曾先后被美国、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学以及大陆数十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
  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此外,还受聘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及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并获得香港岭南大学荣誉博士、台湾辅仁大学杰出校友奖与斐陶斐杰出成就奖。
  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材。在国内率先提出振兴传统文化提高国民品质要从幼儿园和虽小学做起的建议,得到江泽民主席的支持。 
  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词十七讲》等多种著作,影响广泛。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诗歌的感发之一
第二节 诗歌的感发之二
第三节 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之一
第四节 诗歌中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之二
第五节 诗体的演变之一
第六节 诗体的演变之二
第七节 诗体的演变之三
第二章 古诗十九首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行行重行行》
第三节 《青青河畔草》、《今日良宴会》
第四节 《西北有高楼》
第五节 《东城高且长》
第三章 建安诗歌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曹操之一
第三节 曹操之二
第四节 乐府叙事诗、悲愤诗、四愁诗
第五节 曹丕之一
第六节 曹丕之二
第七节 曹植之一
第八节 曹植之二
第九节 曹植之三
第十节 王 粲
第四章 正始诗歌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阮籍之一
第三节 阮籍之二
第四节 阮籍之三
第五节 阮籍之四
第六节 阮籍之五
第七节 阮籍之六
第八节 嵇康之一
第九节 嵇康之二
第十节 嵇康之三
第五章 太康诗歌
第一节 潘岳
第二节 张华
第三节 陆机之一
第四节 陆机之二
第五节 左思之一
第六节 左思之二
第七节 左思之三
第八节 左思之四
第六间 时代风气以外的两位诗人
第一节 傅玄之一
第二节 傅玄之二
第三节 陶渊明之一
第四节 陶渊明之二
第五节 陶渊明之三
第六节 陶渊明之四
第七节 陶渊明之五
第八节 陶渊明之六
第七章 永嘉诗歌
第一节 刘琨
第二节 郭璞之一
第三节 郭璞之二
第八章 元嘉诗歌
第一节 谢灵运之一
第二节 谢灵运之二

精彩书摘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书》记载,汉武帝听了李延年的这首歌之后就叹息说:“世上难道真有这么美的人吗?”于是就有人告诉武帝,说李延年有个妹妹就是这么美。武帝把她召来一看,果然“妙丽善舞”,这就是有名的李夫人。李夫人最得武帝宠幸,但年纪轻轻就得病死去了。她得病卧床时武帝来探望她,但她每次都用被子把脸遮住,不让武帝看到。因为她知道,武帝喜欢她的美丽,所以才宠爱她而且重用她的兄弟。因此她绝不可让皇帝见到自己现在这种憔悴的样子,才能够使皇帝心中保留对自己的美好印象,将来才会顾念自己的兄弟。后来李夫人死了,武帝果然非常想念她,总是希望再见她一面。
现在我们来看李延年的这首诗,第一句是“北方有佳人”。在中国诗歌的传统中,经常有这一类句子。例如以后我们要讲的建安诗人曹植的《杂诗》中有一句“南国有佳人”,正始诗人阮籍的《咏怀》诗中也有一句“西方有佳人”。对这些看似相同的句子,我们一定要注意它们实质上的区别和细微处的不同。
李延年的这首诗是没有寄托的,因为他为汉武帝唱这首诗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荐自己的妹妹进宫去做嫔妃。曹植和阮籍的两首诗都有寄托。曹植的那首诗说,南国有一位佳人,美丽得像春日的桃李,但却漂泊无依。因为现在时俗已经不懂得欣赏真正的美貌了,没有人值得她为之露齿一笑,或者为之唱一首歌。青春年华很快就要过去了,她的理想和才华最后都要落空。阮籍的那一首说,西方有一位佳人光彩夺目,她是能够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当她飞过我身边的时候,转过那美丽的目光对我看了一眼,我立即就喜欢上她了。可是我们始终没有得到交谈的机会,因此使得我非常感伤。
我认为,判断一首诗有没有喻托,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时代的背景,一个是作者的身世,一个是本文中叙写的口吻。阮籍生活的正始时代,是一个黑暗的、篡逆的时代,他本身处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之中,既要保存自己的生命,又不肯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内心藏有太多的悲伤和痛苦,那个西方的佳人,也许就是他心里那份高远的理想。他能感觉到她的存在,却不能真的得到她。曹植有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却受到他的兄长曹丕的压制和打击,后半生郁郁不得志,他的那个南国佳人,也许就是他自己的一个化身。美人得不到欣赏,她的青春美貌转眼就要过去了;而一个才智之士得不到发挥才能的机会,很快也就会衰老死亡。这和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喻托含义是一致的。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一首诗叙写的口吻、所用的形象等等一切细微的结构,都要共同传达出作者的那一份感发,才是一首好诗。比如曹植那一首诗为什么说“南国有佳人”?因为中国南方气候较热,可以暗示一种活泼的、热烈的感情。曹植心里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这一番激情当然是很热烈的,所以要说“南国有佳人”。阮籍为什么说“西方有佳人”呢?这是用了一个典故。
……

前言/序言

  “迦陵说诗·系列序言 北京中华书局最近将出版我的六册讲演集,编为“迦陵说诗”系列,要 我写一篇总序。这六册书如果按所讲授的诗歌之时代为顺序,则其先后次第 应排列如下: 一、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 二、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 三、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四、叶嘉莹说唐诗 五、好诗共欣赏 六、叶嘉莹说诗讲稿 这六册书中的第二种及第五种,在1997及1998年先后出版时,我都曾为之写 过《前言》,对于讲演之时间、地点与整理讲稿之人的姓名都已做过简单的 说明,自然不需在此更为辞费。至于第一种《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与第四 种《叶嘉莹说唐诗》,现在虽然分别被编为两本书,但其讲演之时地则同出 于一源。二者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在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 学讲授古典诗歌时的录音记录,只不过整理成书的年代不同,整理讲稿的人 也不同。前者是九十年代中期由天津的三位友人安易、徐晓莉和杨爱娣所整 理写定的,后者则是近年始由南开大学硕士班的曾庆雨同学写定的。后者还 未曾出版过,而前者则在2000年初已曾由台湾之桂冠图书公司出版,收入在 《叶嘉莹作品集》的第二辑《诗词讲录》中,而且是该专辑中的第一册,所 以在书前曾写有一篇长序,不仅提及这一册书的成书经过,而且对这一辑内 所收录的其他五册讲录也都做了简单的介绍。其中也包括了现在中华书局即 将出版的《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和《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诗》,但却未包 括现在所收录的陶渊明的《拟古》诗,那是因为“饮酒”与“拟古”两组诗 讲授的时地并不相同,因而整理人及成书的时代也不相同。前者是于1984年 及1993年先后在加拿大温哥华的金佛寺与美国加州的万佛城陆续所做的两次 讲演,整理录音人则仍是为我整理《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的三位友人。因 此也曾被桂冠图书公司收入在他们2000年所出版的《叶嘉莹作品集》的《诗 词讲录》一辑之中。至于后一种“拟古”诗,则是晚至2003年我在温哥华为 岭南长者学院所做的一次系列讲演,而整理讲稿的人则是南开大学博士班的 汪梦川同学,所以此一部分陶诗的讲录也未曾出版过。 回顾以上所述及的五种讲录,其时代最早的应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我 在台湾为教育电台播讲大学国文时所讲的一组阮籍的“咏怀”诗,这册讲录 也是我最早出版的一册《讲录》。至于时代最晚的则应是前所提及的2003年 在温哥华所讲的陶渊明的“拟古”诗。综观这五册书所收录的讲演录音,其 时间跨度盖已有四十年以上之久,而空间跨度则包括了台湾、美国、加拿大 及大陆四个不同的地区。不过这五册书所收录的讲演却仍都不失为一时、一 地的系列讲演,凌乱中仍有一定的系统。至于第六册《叶嘉莹说诗讲稿》则 是此一系列讲录中内容最为驳杂的一册书。因为这一册书所收的都是不成系 列的分别在不同的时地为不同的学校所做的一次性的个别讲演,当时我大多 是奔波于旅途之中,随身既未携带任何参考书籍,而且我又一向不准备讲稿 ,都是临时拟定一个题目,临时就上台去讲。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免会出现了 不少问题。其一是所讲的内容往往不免有重复之处,其二是我讲演时所引用 的一些资料,既完全未经查检,但凭自己之记忆,自不免有许多失误。何况 讲演之时地不定,整理讲稿之人的程度不定,而且各地听讲之人的水平也不 整齐,所以其内容之驳杂凌乱,自是必然之结果。此次中华书局所拟收录的 《叶嘉莹说诗讲稿》原有十三篇之多,计为: 1、从中西诗论的结合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评赏(这是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初在四川成都所做的一次讲演,由缪元朗整理,讲稿曾被收入在河北教育出 版社所出版的《古典诗词讲演集》) 2、从几首诗例谈中国古典诗歌中形象与情意之关系(这是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初我在天津师范大学所做的一次讲演,由徐晓莉整理,讲稿亦曾收入在 《古典诗词讲演集》) 3、从形象号隋意之关系看三首小诗(这是1984年在北京经济学院所做的 一次讲演,由杨彬整理,讲稿亦曾被收入《古典诗词讲演集》) 4、旧诗的批评与欣赏(这是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在南开大学所做的 一次讲演,此稿未曾被收入我的任何文集) 5、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旧诗(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我在台湾大 学为“海洋诗社”的同学们所做的一次讲演,讲稿曾被收入台湾桂冠图书公 司所出版的《迦陵说诗讲稿》) 6、漫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感发作用(这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或九十 年代初的一次讲演,时地已不能确记,此稿以前未曾出版) 7、从中西文论谈赋比兴(这是2004一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的一次讲演,曾 被收入香港城市大学出版之《叶嘉莹说诗谈词》) 8、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这也是200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的一次讲演,曾 被收入《叶嘉莹说诗谈词》) 9、诗歌吟诵的古老传统(同上) 10、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l生(同上) 11、从西方文论看李商隐的几首诗(这是2001年我在南开大学所做的一 次讲演,未曾收入我的任何文集) 12、一位晚清诗人的几首落花诗(这也是2003年在香港城市大学所做的 一次讲演,曾被收入《叶嘉莹说诗谈词》) 13、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这是2004年我在一次会议中的发言稿,未曾 收入我的任何文集) 以上十三篇,只从讲演之时地来看,其杂乱之情形已可概见,故其内容自不 免有许多重复之处。此次重新编印,曾经做了相当的删节。即如前所列举的 第一、第二、第四与第五诸篇,就已经被删定为一篇,题目也改了一个新题 ,题为《结合中西诗论看几首中国旧诗中的形象与情意之关系》;另外第六 与第七两篇,也被删节成了一篇,题目也改成了一个新题,题为《从“赋比 兴”谈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我之所以把原来十三篇的内容及出版情况 详细列出,又把删节改编之情况与新定的篇题也详细列出,主要是为了向读 者做个交代,以便与旧日所出版的篇目做个比对。而这些篇目之所以易于重 复,主要盖由于这些讲稿都是在各地所做的一次性的讲演,每次讲演我都首 先想把中国诗歌源头的“赋比兴”之说介绍给听众,举例时自然也不免谈到 形象与情意之关系。而谈到形象与情意之关系时,又不免经常举引大家所熟 悉的一些诗例,因此自然难以避免地有了许多重复之处。然而一般而言,我 每次讲演都从来没有写过讲稿,所以严格说起来,我每次讲演的内容即使有 相近之处,但也从来没有过两篇完全一样的内容。只是举例既有重复,自然 应该删节才是。至于其他各篇,如《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叶嘉莹说唐 诗》、《叶嘉莹说阮籍咏怀诗》、《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等,则 都是自成系列的讲稿,如此当然就不会有重复之处了。 除去重复之缺点外,我在校读中还发现了其中引文往往有失误之处。这 一则是因为我的讲演一向不准备讲稿,所有引文都但凭一己的背诵,而背诵 有时自不免有失误,此其致误的原因之一。再则这些讲稿都是经由友人根据 录音整理出来的,一切记录都依声音写成,而声音往往有时又不够清晰,此 其致误的原因之二。三则一般说来,古诗之语言自然与口语有所不同,所以 出版时之排印也往往有许多错字,此其致误的原因之三。此次校读中,虽然 对以前的诸多错误都曾尽力做了校正,但失误也仍然不免,这是我极感愧疚 的。 回首数十年来我一直站立在讲堂上讲授古典诗词,盖皆由于我自幼养成 的对于诗词中之感发生命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的共鸣。早在1996年,当河 北教育出版社为我出版《迦陵文集》时,在其所收录的《我的诗词道路》一 书的前言中,我就曾经写有一段话说:“在创作的道路上,我未能成为一个 很好的诗人,在研究的道路上,我也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那是因为我 在这两条道路上,都并未能做出全心的投入。至于在教学的道路上,则我纵 然也未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师,但我却确实为教学的工作投注了我大部分的 生命。”关于我一生教学的历程,以及我何以在讲课时开始了录音的记录, 则我在1997年天津教育出版社为我出版《阮籍(咏怀)诗讲录》一书及2000年 台湾桂冠图书公司为我出版《诗词讲录》一辑的首册《汉魏六朝诗讲录》一 书时都曾先后写过序言,而此两册书现在也都被北京中华书局编入了我的“ 迦陵说诗”系列之中。序言具在,读者自可参看。回顾我自1945年开始了教 书的生涯,至于今日盖已有六十一年之久。如今我已是八十三岁的老人,仍 然坚持站在讲台上讲课,未曾停止下来。记得我在1979年第一次回国教书时 ,曾经写有“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两句诗。我现在仍愿以这 二句诗做为我的《迦陵说诗》六种之序言的结尾,是诗歌中生生不已的生命 使我对诗歌的讲授乐此不疲的。 是为序。 叶嘉莹 二○○六年十二月
《千年一叹:汉魏六朝诗文漫步》 一、 引言:诗歌的熔炉,文明的初啼 汉魏六朝,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时代,它承载着从春秋战国到唐宋盛世的过渡,孕育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关键土壤,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黄金时期。这个时代,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却也催生了思想的激荡与文化的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特别是诗歌,如同乱世中的一盏明灯,以其独特的生命力,记录着时代的脉搏,抒发着个体的情感,也奠定了后世文学的根基。 《千年一叹:汉魏六朝诗文漫步》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套艰涩的文学史教程。它更像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一次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的温柔交谈。我们将沿着历史的河流,溯流而上,深入汉魏六朝那片诗文的沃土,去感受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去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歌吟。这不是一次对既有定论的重复,而是一次对诗歌意境的重新体味,对历史风云的重新解读,对文化传统的重新审视。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以一种轻松而深刻的方式,走进汉魏六朝的诗文世界。我们将抛开繁琐的考据,回避晦涩的术语,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去品味那些流传千古的篇章。在这里,曹操的雄浑,曹植的灵秀,建安七子的悲壮,陶渊明的淡泊,以及那些无名氏的零落,都将化为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们将从诗歌本身出发,探讨它们的美学价值,分析它们的情感内核,挖掘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同时,我们也会将这些诗文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它们为何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它们又为后世留下了怎样的遗产。 二、 汉魏:分裂与整合中的诗歌觉醒 汉代,特别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但恰恰是这种不安,催生了文学的变革。乐府诗的兴盛,标志着诗歌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民间疾苦,其朴素、真实的风格,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诗经》以来现实主义的传统,在乐府诗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文人的个体意识,也开始在这一时期逐渐显露,一些作品已经摆脱了单纯的政治说教,开始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 曹操,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尤其是《短歌行》,以其磅礴的气势、深沉的思考,展现了汉末文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生命忧患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观沧海》中的壮阔景象,更是将大自然的雄奇与诗人开阔的胸襟融为一体。曹操的诗歌,粗犷而有力,充满了阳刚之气,为后来的建安诗歌奠定了基调。 而他的儿子曹植,则更是将诗歌的艺术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想象奇特,语言瑰丽,情感真挚。“七步成诗”的传说,虽然带有传奇色彩,却也反映了当时文坛对曹植才华的认可。从《洛神赋》中对理想爱情的幻灭与追求,到《白马篇》中对侠客精神的赞美,曹植的诗歌展现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情感。“萚(tuò)有浮花, असल्यास(xǐ)有流光”,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在后世的诗歌中都难以企及。 建安七子,是曹操父子周围的一群杰出诗人。他们继承了曹操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各有自己的风格。孔融的直率,陈琳的雄健,王粲的哀伤,徐干的质朴,刘桢的刚劲,应玚的典雅,阮瑀的精炼,他们共同构成了建安诗歌的辉煌图景。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对民生的关怀,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在乱世之中,他们的诗歌,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三、 六朝:分裂与融合中的文人风骨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而动荡的时期,分裂与融合并存,战乱与文化交织。在这样的环境中,文人的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士族阶层崛起,玄学的兴盛,佛教的传入,都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诗歌,也在这种环境下,呈现出更加多元和精致的特点。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出现,是那个时代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影。他们蔑视礼法,崇尚自然,放浪形骸,他们的精神,通过嵇康、阮籍等人的诗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阮籍的《咏怀诗》,以其晦涩隐晦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生哲理的探寻,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咏怀”这一体式的典范。他们的诗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 建安风骨,在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但同时,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诗歌流派和风格。比如,陆机,作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其严谨的结构、典雅的词藻,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他的《文赋》,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深刻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南朝,诗歌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形式美和声律美的阶段。宫体诗的出现,标志着诗歌题材的转变,开始关注宫廷生活和女性美,虽然其艺术价值受到一些争议,但它对诗歌声律的研究,无疑是有贡献的。 然而,在那个更加精致、考究的诗歌之外,我们看到了另一位伟大的灵魂——陶渊明。他,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那个时代浮躁的世风。陶渊明的诗歌,质朴无华,却意境深远。他厌倦官场,归隐田园,以诗的方式,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淳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真谛的追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不仅仅是对田园生活的描摹,更是对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他的诗歌,摆脱了时人的华靡之风,回归到最本真的情感,成为了后世文人精神上的寄托。 刘宋的鲍照,南北朝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慷慨激昂的悲壮之情,他“对酒不能歌,不如击筑,筑而复能歌,不如击剑”的呐喊,展现了一个有志之士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挣扎。他的《拟行路难》系列,更是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四、 诗歌之外的历史与文化 《千年一叹:汉魏六朝诗文漫步》不仅仅是对诗歌本身的解读,更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去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我们会看到,汉代乐府诗的兴起,与社会阶层的变动息息相关;建安文学的繁荣,离不开曹操父子的提倡和鼓励;魏晋玄学的流行,深刻影响了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南北朝时期宫廷诗的兴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一斑。 我们将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经历了战乱、分裂之后,是如何思考人生的价值,如何面对生死的无常,如何追求精神的超越。诗歌,成为了他们抒发情感、寄托思想的重要载体。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对生命短暂的慨叹,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陶渊明的“环堵萧然,而甘心焉”,是对物质欲望的超越,也是对精神富足的追求。 我们还将探讨,汉魏六朝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建安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唐诗的雄浑和古体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魏晋诗歌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抒发,为宋词的婉约和元曲的抒情提供了借鉴;陶渊明田园诗的意境,更是影响了无数后世文人对自然和隐逸的向往。可以说,汉魏六朝的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峰,它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不竭的灵感。 五、 结语:穿越时空的共鸣 《千年一叹:汉魏六朝诗文漫步》,希望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当我们读到曹操的豪迈,曹植的灵动,陶渊明的淡泊,我们会发现,那些古老的诗句,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泽,它们依然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 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诗歌的海洋中,我们将重新认识我们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认识我们所承载的文化。让我们一起,在汉魏六朝的诗文里,找寻那些失落的初心,重温那些久违的情怀,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暖与力量。这叹息,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生命本身的深深眷恋和无限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一口气读完了《迦陵说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叶嘉莹先生的解读,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温情与智慧。她讲到建安风骨,那种时代的苍凉与士人的悲壮,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又充满无奈的时代;她讲到陶渊明的田园诗,那份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风骨,又让我感受到了另一种高洁与宁静。书中的每一首诗,在叶先生的笔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她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诗歌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她引导我们去体会诗歌背后的情感,去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我尤其喜欢她对于诗歌中“情”的把握,那种细腻、深刻,并且能够引起共鸣。她常常会将诗歌与人生的际遇结合起来,让那些古老的诗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找到了新的意义。读这本书,让我对汉魏六朝诗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文学与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够在不同人生阶段,读出不同感悟的书。

评分

读完《迦陵说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叶嘉莹先生深厚的学养和她那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我带入了那个风云激荡、文采飞扬的时代。汉魏六朝,一个充满诗意与悲情的年代,涌现了曹操、曹植、建安七子,以及“三曹”之后的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等,他们的诗歌,或慷慨激昂,或恬淡闲适,或悲切哀婉,都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千年,依旧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叶先生不仅仅是解读诗歌,她更是将诗歌背后的时代风貌、文人心境,以及那些鲜活的生命故事,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她对诗歌意象的细致剖析,对词句精妙之处的品味,都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当她谈到诗歌中蕴含的“人生”时,那种从容与洞察,仿佛将诗歌的意义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读她的书,就像是与一位博学而温厚的长者在促膝长谈,听她娓娓道来那些古老而又常新的诗句,感受其中生命的温度与光泽。这本书不仅是诗歌的鉴赏,更是一场关于文学、历史与人生的深度对话。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诗词略知一二的读者来说,《迦陵说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这本书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叶嘉莹先生用她那通俗易懂又极具魅力的语言,将汉魏六朝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诗歌,变得鲜活起来。她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辈,耐心地带领我走进诗歌的世界。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主动地去感受诗歌的美,去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尤其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篇,在叶先生的解读下,总能挖掘出新的角度和更深的内涵,让我惊叹于诗歌的博大精深。她对诗歌的“意境”的阐释,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明白了为何有些诗歌能够流传千古,成为经典。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悦,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与古人对话,与圣贤交流。它不仅提升了我对汉魏六朝诗歌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

评分

《迦陵说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这本书,就像一块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叶嘉莹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她对于汉魏六朝诗歌的分析,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时代精神和文人心灵的探索。她常常会从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入手,然后延展出对整首诗、乃至对诗人一生的深刻洞察。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人性化,也很有说服力。书中的许多段落,我都忍不住反复阅读,品味其中的妙处。特别是她谈到诗歌中的“哀乐”与“超越”时,那种辩证的思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智慧的启迪。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古典诗歌感兴趣的朋友,它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迦陵说诗: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这本书,简直是一扇通往古代诗歌殿堂的窗户。叶嘉莹先生的文字,如同甘泉,滋润着我干涸已久的文学心灵。她对汉魏六朝诗歌的解读,既有严谨的学术功底,又充满了诗人的敏感和女性特有的细腻。她不是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深入到诗歌的肌理之中,挖掘其深层的意蕴。例如,她对曹操《短歌行》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这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也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她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分析,则让我领略了南朝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的热爱。书中的许多论述,都极具启发性,常常能引发我对自己生活经历的联想。叶先生那种将诗歌内化于心,再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那些诗人们在千年前吟哦时的声音,感受到他们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与那些伟大的灵魂有了心灵的连接。

评分

本书是诗词鉴赏大家叶嘉莹对汉魏六朝时期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的鉴赏评点,叶先生从具体的个体诗人入手,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讲解评析,阐述了历史时代、社会现状和诗人个体的身份地位、品性才情对其作品的深刻影响,展示了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的整体风貌以及这一时期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占的地位和其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叶女士学识渊博,极富才情,善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细腻的兴发感受,跨越时空阻隔,去体味挖掘那一特定历史时期诗人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带领现代读者与古代诗人做了一次心灵层面的交流之旅。

评分

叶嘉莹先生的这本书是经典,书的质地,纸张都不错。很好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送货也很快,书写的也好

评分

送人的,很喜欢。

评分

书本质量很好,送货也很快,书写的也好

评分

叶嘉莹老师的讲座 需入手

评分

包装还不错,这个价钱买这些书 很值啦

评分

这老太太、这老先生,值得敬佩、敬仰。没有叶先生讲不透的诗词!

评分

很喜欢叶老把诗词说得那么地浅显易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