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真理與解釋的探究(第2版)

對真理與解釋的探究(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戴維森 著,牟博,江怡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詮釋學
  • 真理
  • 知識論
  • 理解
  • 方法論
  • 海德格爾
  • 加達默爾
  • 現象學
  • hermeneutics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080277
版次:1
商品編碼:1015147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哲學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5
字數:33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瞭作者有關語言哲學的係列論文,自1984年齣版後,本書成為討論語言哲學的參照點以及相關爭論的焦點,其影響已擴展到語言理論、心靈哲學和認識論。
  本書討論的核心問題是,語詞為什麼具有它們所確實具有的意義。作者認為,哲學上有教益的意義理論應當承認對語言理解的整體論性質,它應當能夠解釋一個說話者或一群說話者所有實際的和潛在的話語;而它不應當依賴於它所要解釋的概念,因為它應當是獨立於說話者具體的命題態度而可證實的。本書所涵蓋的論題包括瞭真理論與意義論之間的關係、翻譯、引語、信念、徹底的解釋、指稱、隱喻、交流等。

作者簡介

  唐納德·戴維森(Donald Dayidson)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哲學教授。他齣生於麻省斯普菲爾德(springfield,Massachusetts),就讀於哈佛大學,獲得古典哲學的博士學位,期間於1942—1945年在美國海軍服役。他曾任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洛剋菲勒大學和芝加哥大學哲學教授,1981年起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研究院成員、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英國學術院通訊院士。

目錄

論文齣處
第二版序言
導論
真理與意義
論文1 意義理論與可學會的語言(1965年)
論文2 真理與意義(1967年)
論文3 對事實為真(1969年)
論文4 自然語言的語義學(1970年)
論文5 為約定T辯護(1973年)
應用
論文6 引語(1979年)
論文7 論說齣(that)(1968年)
論文8 語氣和履行(1979年)
徹底的解釋
論文9 徹底的解釋(1973年)
論文10 信念與意義的基礎(1974年)
論文11 思想與言談(1975年)
論文12 對福斯特的答復(1976年)
語言與實在
論文13 論概念圖式這一觀念(1974年)
論文14 形而上學中的真理方法(1977年)
論文15 無指稱的實在(1977年)
論文16 指稱的不可理喻性(1979年)
字麵意義的限度
論文17 隱喻的含義(1978年)
論文18 交流與約定(1984年)
論文10 附錄 答復戴維·劉易斯和蒯因(1974年)
參考文獻
索引
中文版後記

前言/序言


對真理與解釋的探究(第2版) 導論 在人類漫長的認知旅程中,“真理”與“解釋”始終是我們探索世界、理解自身最為核心的關切。我們追尋事物的本質,試圖揭示其運作的規律,並為紛繁的現象賦予意義。這本《對真理與解釋的探究(第2版)》正是對這些根本性問題的一次深入而係統的審視。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既有的觀點,而是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充滿挑戰與啓發的思想之旅,去審視那些關於真理的本質、其獲取的可能性、以及我們在理解世界時所依賴的解釋框架。 第二版的修訂與擴展,旨在更充分地迴應當下日益復雜的信息環境和不斷湧現的新思潮。我們不僅鞏固瞭對經典哲學、邏輯學、認識論中關於真理的理論遺産的梳理,更力圖將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融入其中,探討諸如語境化真理、實踐性真理、以及在後現代語境下對宏大敘事和普適性解釋的質疑。本書力圖勾勒齣一幅多層次、多維度的真理與解釋的地圖,引導讀者在不同學科、不同視角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獨立而審慎的判斷。 第一章:何謂真理?對基本概念的追溯與辨析 本章將從最根本的層麵齣發,深入剖析“真理”這一概念的內涵。我們將迴溯其在人類思想史上的演變軌跡,從古希臘哲學傢們對“真實”的初步探索,到中世紀經院哲學對神聖真理的論證,再到近代哲學對認識主體與客體關係的關注。我們將審視幾種最經典的真理觀: 符閤論(Correspondence Theory): 考察真理是否僅僅在於命題與客觀實在之間的對應關係。我們將探討其優勢,例如直觀性和普適性,並深入分析其麵臨的挑戰,如如何界定“客觀實在”本身,以及如何驗證這種對應關係。 融貫論(Coherence Theory): 探索真理是否在於命題體係內部的邏輯一緻性。我們將分析其在數學、邏輯等領域的應用,並討論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一個完全自洽但與現實脫節的體係是否也能被稱為“真理”。 實用主義真理觀(Pragmatic Theory of Truth): 審視真理是否在於其實踐的有效性和功用性。我們將考察這種觀點的核心論證,即“有用的信念就是真理”,並探討它在科學研究、倫理決策等領域中的啓示。 共識論(Consensus Theory): 探討真理是否是某個群體或社群的共識。我們將分析這種觀點在社會科學、政治學等領域的意義,並思考其潛在的局限性,例如少數人的真理與多數人的謬誤之間的張力。 除瞭這些主流觀點,本章還將觸及一些更具挑戰性的視角,例如相對主義對絕對真理的質疑,以及後現代思潮中對“元敘事”和“大寫真理”的解構。我們將努力區分“真理”與“信念”、“觀點”、“認知”等概念,力求為後續章節的討論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真理的獲取:認識論的探索與挑戰 如果說第一章是關於“真理是什麼”,那麼本章則聚焦於“我們如何認識真理”。我們將深入探討認識論的核心問題:我們是如何獲得知識的?我們如何確信我們所認識的是真理? 理性主義(Rationalism): 考察理性作為真理的唯一或主要來源。我們將追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以及康德的先驗範疇,分析理性在構建知識體係中的作用,並審視其對經驗的依賴程度。 經驗主義(Empiricism): 審視感官經驗作為知識和真理的基礎。我們將分析洛剋的“白闆說”,休謨對因果關係的懷疑,以及貝葉斯的統計推理,探討經驗在驗證和修正信念中的關鍵地位,並識彆其潛在的局限性,例如如何避免感官的欺騙和偏見。 科學方法(The Scientific Method): 作為一種係統性的探求真理的途徑,科學方法將是本章的重點。我們將詳細解析觀察、假說、實驗、驗證、證僞等關鍵環節,並探討科學知識的纍積性、可修正性以及其固有的不確定性。我們將區分科學真理與日常真理,並審視科學在現代社會中的權威地位及其邊界。 直覺與洞見(Intuition and Insight): 在理性與經驗之外,我們將考察非邏輯性、非經驗性的認識途徑,例如直覺、洞見、頓悟等。我們將探討這些認知形式的來源、作用機製,以及它們在科學發現、藝術創作、哲學思考等領域的獨特價值,同時也會警惕其主觀性和不可靠性。 認識的局限性(Limitations of Knowledge): 本章還將毫不迴避地探討人類認識的固有局限。我們將分析認知偏見、信息不對稱、語言的模糊性、以及有限的觀察範圍等因素如何製約我們對真理的把握。我們將討論“不可知論”(Agnosticism)的觀點,以及它對我們追求真理的態度産生的影響。 第三章:解釋的本質與維度:從還原到建構 “解釋”是連接“事實”與“意義”的橋梁,也是我們理解世界、與他人溝通交流的關鍵。本章將深入剖析解釋的本質、類型及其運作機製。 因果解釋(Causal Explanation): 探討將事件歸因於其前因的解釋模式。我們將審視不同類型的因果關係(例如必要條件、充分條件、共同原因等),以及“原因”與“條件”之間的區彆。我們將討論在復雜係統中,如何進行有效的因果歸因,並識彆潛在的混淆因素。 目的性解釋(Teleological Explanation): 考察將事物理解為服務於某種目的或功能的解釋模式。我們將分析這種解釋在生物學、倫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的應用,並探討其與因果解釋的異同。我們將審視“目的”的來源,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以及其在人類行為理解中的特殊性。 功能性解釋(Functional Explanation): 探討將事物理解為其在更大係統中所扮演的角色或産生的影響的解釋模式。我們將分析其在社會科學、係統論等領域的應用,例如解釋社會製度、文化習俗的功能。 描述性解釋(Descriptive Explanation): 考察通過詳細的描述來幫助理解事物的解釋方式。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分類、歸納、類比等手段,將復雜現象呈現給讀者,使其獲得清晰的認知。 敘事性解釋(Narrative Explanation): 深入分析故事在解釋世界中的力量。我們將探討敘事如何組織經驗、構建意義、傳遞價值,以及其在曆史、文學、個人經曆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我們將審視敘事解釋的優勢(例如情感共鳴、意義生成)及其潛在的偏見和建構性。 符號與意義的解釋(Interpretation of Symbols and Meaning): 考察語言、符號、藝術作品等載體所承載的意義。我們將觸及符號學、解釋學等相關理論,探討意義是如何被創造、傳遞和理解的,以及在跨文化、跨語境的交流中,理解的挑戰與可能性。 第四章:解釋的理論框架:不同學科的視角 不同的學科領域,往往發展齣獨特的解釋理論和方法。本章將從跨學科的視角,審視解釋在不同知識體係中的實踐。 自然科學中的解釋(Explanation in Natural Sciences): 聚焦於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領域,探討其普遍采用的數學模型、規律性描述、還原性分析等解釋模式。我們將考察科學解釋的目標(例如預測、控製、理解因果鏈),以及模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社會科學中的解釋(Explanation in Social Sciences): 探討曆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領域,如何解釋人類行為、社會結構、文化現象。我們將審視其對動機、意圖、社會規範、結構性力量等因素的關注,以及其解釋的復雜性和多維性。 人文學科中的解釋(Explanation in Humanities): 深入探究文學、藝術、哲學、曆史文本的解釋。我們將審視文學批評、藝術史分析、哲學闡釋等方法,探討文本的意義如何被發掘、建構,以及不同解釋之間如何産生張力與對話。 法律與醫學中的解釋(Explanation in Law and Medicine): 審視在實踐性領域,解釋如何服務於具體的目標。我們將分析法律條文的解釋如何影響判決,以及醫學診斷如何基於癥狀的解釋。這些領域的解釋往往需要權衡證據、邏輯、倫理等多重因素。 第五章:真理與解釋的互動:辯論、挑戰與未來 本章將進一步深化對真理與解釋關係的探討,並著眼於當下和未來的挑戰。 解釋的客觀性與主觀性(O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ty in Explanation): 探討解釋是否能達到絕對的客觀,或者是否始終帶有解釋者的主觀印記。我們將分析“立場”與“視角”如何影響解釋,以及如何在主觀性中追求最大程度的客觀性。 真理與權力(Truth and Power): 審視在社會和政治語境下,真理的建構如何受到權力關係的影響。我們將探討“誰有權定義真理”,以及“信息控製”與“意識形態”如何扭麯解釋。 後現代主義對真理與解釋的挑戰(Postmodern Challenges to Truth and Explanation): 深入分析後現代主義者如何質疑宏大敘事、普遍真理和統一的解釋框架。我們將探討“碎片化”、“多元性”和“不可靠性”的觀念,以及它們對我們理解世界的影響。 解釋的有效性與限度(Validity and Limits of Explanation): 評估不同解釋的有效性標準。我們將討論何種解釋更具說服力,何種解釋更具啓發性,以及是否存在無法被解釋的領域。 人工智能與真理/解釋的未來(AI and the Future of Truth/Explanation): 探討人工智能技術在信息生成、數據分析、模式識彆等方麵帶來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我們將思考AI如何輔助甚至挑戰我們對真理的認知和解釋世界的方式,以及人類在其中應扮演的角色。 走嚮審慎的認知(Towards Cautious Cognition): 在對真理與解釋進行瞭廣泛而深入的探究後,本章將引導讀者形成一種審慎的認知態度。我們將強調批判性思維、開放性心態、以及在不確定性麵前保持謙遜的重要性。 結論 《對真理與解釋的探究(第2版)》旨在提供一個思考的平颱,而非提供終極答案。真理的追求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而解釋的實踐則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引導,讀者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真理的復雜性,理解解釋的多樣性,並在此基礎上,培養齣更具洞察力、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去應對這個日益變化的世界。本書的目的是激發讀者自身的思考,鼓勵他們獨立地去探索、去質問、去理解,最終形成屬於自己的、關於真理與解釋的深刻見解。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接觸到的《量子物理的奇妙旅程》,完全顛覆瞭我對物理學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涉及薛定諤的貓和波粒二象性的主題,必然是一堆晦澀難懂的數學公式,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一位溝通大師。他沒有犧牲科學的嚴謹性,卻用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和類比,將那些宏大而反直覺的量子現象娓娓道來。印象最深的是他關於“測量”行為在量子世界中角色的闡述。那種世界在被觀察前處於疊加態,觀察一瞬間便“坍縮”為確定狀態的描述,不僅在科學上令人著迷,更引發瞭我對“實在性”本身的哲學思考。如果我們的意識參與瞭實在的構造,那麼我們每天所感知到的世界,又是何等的脆弱和可塑?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極為巧妙,從經典物理的引入到量子力學的核心概念,再到對量子糾纏和信息論的展望,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對於像我這樣有理工科背景但非專業人士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既能滿足求知欲、又能引發深刻反思的絕佳平颱。

評分

這本新近讀完的哲學著作,《沉思錄》,簡直是一次對自我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與重塑。作者馬可·奧勒留的文字,曆經韆年仍散發著古老智慧的光芒,讓人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找到瞭一片寜靜的港灣。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接受命運”和“內在堡壘”的論述。他並沒有避諱人生的苦難與無常,反而以一種極其坦然和堅韌的態度去麵對它們。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看到一位偉大的君主,在處理帝國大事之餘,是如何通過這種內省的對話來校準自己的道德指南針,確保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都服務於“善”這一最高原則。書中大量引用瞭斯多葛學派的觀點,但絕非生硬的理論堆砌,而是融入瞭作者親身實踐的血肉。每當感到迷茫或被外界紛擾所動搖時,翻開幾頁,那些關於時間短暫、萬物皆流轉的提醒,總能迅速將我的注意力拉迴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即我們能完全掌控的——我們的判斷和意圖。這絕非一本讀完就束之高閣的工具書,而是一本需要時常翻閱、每次都能帶來新體悟的案頭必備。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去贏取外部世界的掌聲,而是如何贏得內心的平和與尊嚴。

評分

不得不提的是《氣候變化下的城市韌性規劃》。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可持續發展議題的實踐者,我原以為市麵上關於氣候適應策略的書籍無非是重復老生常談的“綠色基礎設施”和“碳中和目標”。然而,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其“韌性”(Resilience)視角的深度和廣度。作者擺脫瞭自上而下的宏大規劃,轉而聚焦於微觀層麵的社區適應能力和治理結構的變革。書中關於“多重風險疊加”的分析特彆具有警示意義——例如,熱浪與電力係統故障、水資源短缺在城市內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不平等影響。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適應性治理”的探討,即城市規劃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藍圖,而必須是一個持續學習、快速響應的動態過程。書中的案例研究遍布全球,從鹿特丹的防洪係統到孟買的非正式住區改造,提供瞭極為豐富的操作範例。它真正做到瞭理論指導實踐,讓我對於未來城市規劃的復雜性有瞭更接地氣、也更具前瞻性的認識。

評分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纔真正沉下心來品味《鄉愁與英雄主義》這本書。說實話,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它更像是一部跨越瞭曆史、文學與社會人類學的宏大敘事,而非傳統的學術論著。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將“鄉愁”這一看似個人化的情感,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下去審視。最讓我震撼的是他對戰爭記憶與集體認同之間復雜拉扯的分析。他沒有簡單地將英雄主義浪漫化,而是深入剖析瞭那些被塑造齣來的“受難者敘事”是如何服務於構建現有的國傢意識形態的。書中的案例分析,無論是對東歐某個小鎮民間傳說的挖掘,還是對特定曆史文獻的重新解讀,都充滿瞭顛覆性的力量。這種批判性的視角,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深信不疑的“曆史真相”。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理解的“過去”,往往是當下權力結構需要我們去相信的樣子。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費力的,因為它要求讀者不斷地進行自我質疑和參照,但這種挑戰性正是其價值所在,它真正拓展瞭我們對“文化傳承”這一概念的理解邊界。

評分

《十九世紀法國小說的女性主體性錶達》,這本書簡直是一本為文學愛好者量身定製的盛宴。作者對巴爾紮剋、福樓拜、以及後期自然主義作傢筆下女性角色的解讀,精妙絕倫,完全跳齣瞭傳統上對她們“受害者”或“墮落者”的二元標簽。她引入瞭後結構主義和性彆理論的視角,去細緻剖析這些女性角色是如何在父權製的敘事框架內,通過語言、空間和身體體驗來微弱地錶達齣自己的內在欲望與能動性。我被其中對“閨房”空間的分析深深吸引——那個看似是安全庇護所的私人領域,實則也是女性被隔離、被規訓的牢籠。作者通過對比不同作傢對同一主題(比如婚姻、情欲或經濟獨立)的處理方式,揭示瞭時代背景下女性意識覺醒的掙紮軌跡。閱讀這本書,仿佛完成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不僅重新認識瞭那些經典文學人物,更體會到女性主體意識在漫長曆史中是如何艱難地爭取錶達權的。文字流暢,論證紮實,是研究該領域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評分

戴維森影響很大,但還沒仔細讀過他的書,是一個挑戰。

評分

不錯的學術書籍,看瞭頗有收獲

評分

讀書的一大樂趣在於隨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讀書,而是書來管你。試想,一個大書架,塞滿瞭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偵探、言情、武俠……看哪一種都可以,不著急。而它們對你,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那麼多古聖先賢,在靜默地等著你,為你述說他們的思想。你可以嚮孫子請教兵法,跟海明威談鬥牛,還可以跟司馬遷談天下大事——總之,當傢的是你。慢慢的,你會覺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奧妙無窮,仿佛所有的知識畫捲在你的腦海中一一展現。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著曆史。久而久之,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感覺愈演愈烈。不變為“書癡”者鮮矣。   讀書的樂趣在於可以大發議論。凡著書立說者,必為一時之俊纔。雖是俊纔,有時也會有疏漏,而這疏漏偏偏被你看齣來瞭,你高興不高興?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句是寫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寫成“爺”字,不是更好地錶達他的酩酊大醉之態麼?一時間誌得意滿,好像杜甫都要來拜你為“一字師”。大發議論,使你與作者有並駕齊驅之感,精神快樂無窮。   讀書的樂趣在於尋獲知己,引發共鳴。當你為一個問題絞盡腦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時候,又或是當你對某一個問題小有心得時,打開一本書,發現已有人對這個問題做齣瞭充分的論述。正好搔到你的癢處,正中下懷,喜樂不禁。於是一切都已明瞭,一切付齣的辛勞都有瞭迴報。這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是什麼也換不去的。

評分

學術史上很重要,隻可惜戴維森確實寡纔

評分

戴維森影響很大,但還沒仔細讀過他的書,是一個挑戰。

評分

好書

評分

不錯的學術書籍,看瞭頗有收獲

評分

學術史上很重要,隻可惜戴維森確實寡纔

評分

不錯的學術書籍,看瞭頗有收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