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它更是一份关于物质文明和知识传承的宝贵记录。想象一下,这些竹片是如何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经历了风霜雨雪,最终被发掘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的历史,更是竹子这种材料本身的历史。那些编绳残迹,那些竹片边缘的磨损,都无声地诉说着使用者的生活痕迹。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那些图版上竹简的纹理,试图想象它们在当时是如何被串联起来,方便携带和阅读的。这种对实物细节的关注,使得研究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具体可感的物质世界紧密相连。对于那些热衷于汉代日常生活和物质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稀有的一手资料,它将严肃的学术研究,带入了一种近乎于触摸历史的、非常具体的体验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我尝试着去理解这本书中涉及的那些哲学和军事思想,坦白讲,难度不小。竹简上的文字,很多是传世文献中已经失佚的内容,或者与现有版本存在显著差异的早期形态。阅读这些内容,就如同在解一个两千年前的密码,需要不断地参照附录中的相关注释和背景资料才能勉强跟上思路。但正是这份挑战性,让我感觉每一次小小的“领悟”都来之不易,充满了智力上的满足感。它不像那些经过后世润饰和解读的经典,这些竹简文本更加原始、更加粗粝,直接展现了古人思想的初始形态。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关于治理方略和兵法策略的记载,那种直击人心的洞察力,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虽然我无法完全领会其深层含义,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思想的锐利感,足以让人震撼。这本书要求读者放下现代的阅读习惯,真正沉入到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去。
评分这本《银雀山汉墓竹简2》的出版,无疑是考古学界的一件盛事。我作为一个对古代文献和历史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拿到这本书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经过精心修复和整理的竹简拓片,每一个字、每一笔画都仿佛带着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静静地诉说着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脉络。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古文字学家,但光是看着那些错综复杂的文字排列,就能感受到整理者和研究者付出的巨大心血。他们不仅要克服竹简脆弱、字迹模糊的重重困难,还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解读,这其中的挑战可想而知。这本书不仅仅是墨守成规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世界的精确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真实生活和他们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特别是其中一些篇章的初步释读,哪怕只是片段,也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想象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在昏黄的灯火下,用简陋的工具记录下这些珍贵思想的。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知识的密集性,让我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评分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初期思想史的认识。它填补了许多我们过去只能通过间接史料推测的空白地带。虽然学术性很强,但我还是设想了如果能有更完善的导读部分就好了,也许是针对非专业人士的导读,用更平实的语言勾勒出这些竹简的“故事线”或者它们在整个思想史中的定位。不过,话说回来,过度解读有时也会损害原汁原味的文献价值,所以出版方选择这种保守而严谨的方式,或许是更负责任的做法。我个人更倾向于将它作为一本“工具书”来对待,在研究其他相关课题时,随时翻阅和对照。每当看到某段文字的考证过程,我都能感受到学者们在“存真”与“释疑”之间艰难的平衡,这种对学术诚信的坚守,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以沉默的方式,证明了我们对古代知识的渴求是多么的永恒。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走的是一种非常严谨、偏学术的路线,大量的图版和注释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这对于追求“阅读体验”的现代读者来说,或许会稍显枯燥,但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竹简内容的学者或资深爱好者而言,这种详尽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每一次翻阅,我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因为它提供的不是故事,而是原始的“物证”。特别是那些细节的图注部分,对竹简的残损情况、墨色的变化乃至编绳孔洞的标记都做了详尽的记录,这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规范的极高尊重。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关键文本部分提供的不同阶段的释文比对,这使得即便是对古文字有一定了解的人,也能清晰地追踪到研究的逻辑和判断的依据。这种近乎于“工匠精神”的制作态度,使得这本书本身就具有了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参考价值,它不仅仅是研究材料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现代文物整理工作的最高水准。
评分第一章 訓詁和訓詁學 第一節 什麽是訓詁 第二節 訓詁的起源 第三節 什麽是訓詁學 第四節 訓詁學和相關學科的關係第二章 訓詁學的功用 第一節 指導古文學習 一、掌握正確的詞義訓釋原則 二、合理利用注解 三、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節 指導古文獻校理 一、關於標點 二、關於校勘 三、關於注釋 四、關於翻譯 五、關於辨偽 六、關於辑侠 第三節 指導辭書编纂 一、詞條或義項失收 二、釋義不確 三、源流失考第三章 訓詁著作(上)·古書注解 第一節 兩漢時期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隋時期 第三節 唐代 第四節 宋代 第五節 元明時期 第六節 清代第四章 訓詁著作(中)·語文辭書 第一節 《爾雅》和《廣雅》 一、《爾雅》 二、《廣雅》 第二節 《說文解字》和《玉篇》 一、《說文解字》 二、《玉篇》 第三節 《方言》和《釋名》 一、《方言》 二、《釋名》第五章 訓詁著作(下)·其他訓詁專書 第一節 通釋音義的著作 一、陸德明《經典釋文》 二、玄應《一切經音義》 三、慧琳《一切經音義》 第二節 解釋俚言俗語的著作 一、服虔《通俗文》 二、何承天《纂文》 三、陳士元《俚言解》 四、翟灏《通俗編》 五、錢大昕《恒言錄》 六、郝懿行《證俗文》、《晉宋書故》 第三節 解釋虚詞的著作 一、盧以縴《助語辭》 二、劉淇《助字辨略》 三、王引《經傳釋詞》 四、裴學海《古書虚字集釋》 第四節 考據類訓詁著作 一、颜之推《顏氏家訓》 二、顏師古《匡謬正俗》 三、王觀國《學林》 四、袁文《甕牖閒評》 五、李治《敬齋古今挞》 六、焦站《焦氏筆乘》 七、黄生《字詁》、《義府》 八、王念孫《讀書雜志》、王引之《經義述聞》 九、俞樾《古書疑義舉例》第六章 訓詁的條例和術語 第一節 關於訓詁方式的術語 一、形訓 二、聲訓 三、義訓 第二節 具體的訓釋術語 一、某,某也 二、曰、為、謂之、之謂 三、謂、言 四、猶、亦 五、之言、之為言 六、貌 七、屬、别 八、辭、詞、語助 九、讀曰、讀為;讀如、讀若 十、破、破字、破讀、讀破;如字 十一、當作、當為 十二、或曰、或說;一曰、一說、一云 十三、渾言(統言、通言)、析言(别詞)、散言、對言、散文、對文 十四、衍文、脱文、倒文、錯簡、誤文、形訛、壞字 十五、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第七章 考釋詞義的方法 第一節 審辨字形 一、以形索義 二、勘正文字 第二節 因聲求義 第三節 依據古訓 第四節 排比用例 第五節 考察文例 一、連文例 二、對文例 三、異文例 四、用詞慣例 五、行文通例 第六節 方言佐證第八章 學習研究訓詁學的原則 第一節 實事求是,無徵不信,注重語言的社會性 一、實事求是,無徵不信,是詞義訓釋的基本原則 二、注重語言的社會性 第二節 要有歷史的、發展的觀點 第三節 要瞭解所釋作品,掌握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知識 第四節 詞義訓釋力求平實,注重科學性 一、原文可通,慎立新解 二、原文可通,慎言通假 三、原文可通,慎作校改第九章 訓詁學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節 傳統訓詁學的歷史評價 一、傳統訓詁學的成就和特色 二、傳統訓詁學的缺點和不足 第二節 近現代訓詁學的發展和創新 一、近代訓詁學的發展 二、現當代訓詁學的發展後記
评分从战国楚简,到三国吴简,中国用了多少竹子写字呀。
评分佳酿细品,好书慢读。
评分本书印刷精美,纸张上乘,包装严密,就是价格老贵!另图片稍显小,看着较累!
评分物流速度慢
评分从战国楚简,到三国吴简,中国用了多少竹子写字呀。
评分很不錯。送貨快,給立極了。
评分所述古制,纯驳杂陈,尤宜精择。今广征群籍,甄其合者,用资符验;其不合者,则为疏通别白,使不相殽混。
评分从战国楚简,到三国吴简,中国用了多少竹子写字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