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信件集(奥威尔作品集)(精)

奥威尔信件集(奥威尔作品集)(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乔治·奥威尔
  • 文学
  • 政治
  • 历史
  • 书信集
  • 传记
  • 英国文学
  • 经典
  • 思想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68011419
商品编码:10229456938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奥威尔信件集(奥威尔作品集)(精)
  •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译者:李莉//廖晓玮//余扬//黄颖
  • 定价:26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 ISBN号:978756801141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1-01
  • 印刷时间:2016-0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53
  • 字数:70千字

编辑推荐语

《奥威尔信件集(奥威尔作品集)(精)》是乔治·奥威尔的书信集。这些书信,有的是写给出版商和经纪人的,有的是写给报刊编辑的,有的是写给亲属的,有的是写给朋友的。从这些信中,你可以了解到奥威尔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到其作品的创作和出版情况,了解到他的感情世界和心路历程。

内容提要

通过阅读这些痛快淋漓、简洁明快、真挚坦诚的 书信,你可以对这个有着敏锐洞察力的知识分子有深 刻的认识。乔治·奥威尔编著的《奥威尔信件集(奥威 尔作品集)(精)》展现了诸多不加修饰的细节,为他的 各种观点的起源、发展提供了耐人寻味的注释,还原 了他的感情世界、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让你窥见这 位伟大的作家的写作动机里埋藏着怎样的秘密。
     若回顾*近十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 民主和法西斯之间深刻的道德差异。但假如我们总按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来行事,定会使人们慢慢 忘记这些差别。而且跟敌人比冷酷无情,我们毫无胜 算。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的英语文体家,以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闻名于世。 奥威尔出生于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返回英国后,于1917年获奖学金入伊顿公学读书,成绩优异,并在学校刊物上发表其*初的文章。1922年到缅甸,在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由于意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一年后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 1944年写成讽刺苏联革命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次年出版后头一次使奥威尔名利双收。 1949年出版政治讽喻小说,也是他*后的作品《一九八四》。

目录

在寄宿学校时寄给母亲的三封信(1911年)
在复活节时寄给母亲的信和图画(1912年2月25日)
在寄宿学校时寄给母亲的信和图画(1912年3月17日)
我当业余流浪汉时的**次历险——致郎西曼(1920年8月)
致丹尼斯·科林斯(1931年8月16日)
致丹尼斯·科林斯(1931年8月27日)
在肯特郡采摘啤酒花时寄给丹尼斯·科林斯的信(1931年9月4日)
在阿尔库维耶雷时寄给詹姆斯·汉利的信(1937年2月10日)
艾琳·布莱尔致伦纳德·穆尔(1937年2月11日)
艾琳·布莱尔在巴塞罗那时寄给母亲的信(1937年3月22日)
在蒙弗洛里特医院时寄给艾琳·布莱尔的信(1937年4月)
艾琳·布莱尔在巴塞罗那时寄给伦纳德·穆尔的信(1937年4月12日)
致维克多·戈兰茨(1937年5月9日)
致雷纳·赫彭斯托尔(1940年4月11日)
致雷纳·赫彭斯托尔(1940年4月16日)
武装人民——致《岁月》杂志编辑(1940年6月22日)
致约翰·莱曼(1940年7月6日)
致詹姆斯·拉夫林(1940年7月16日)
致神父约沃思·琼斯(1941年4月8日)
致多萝西·普劳曼(1941年6月)
我们正与敌人同流合污致——致《泰晤士报》编辑(1942年10月12日)
致R.R.德塞(1943年3月3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3年12月6日)
致菲利普·拉夫(1943年12月9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4年1月9日)
致格列布·斯特鲁夫(1944年2月17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4年3月19日)
致维克多·戈兰茨(1944年3月19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4年3月25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4年4月5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4年4月15日)
致菲利普·拉夫(1944年5月1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4年5月9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4年6月8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4年6月24日)
T.S.艾略特关于《动物庄园》的退稿信(1944年7月13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4年8月29日)
关于P.G.伍德豪斯寄给奥威尔的两封信(1945年)
致索尼娅·布朗内尔——关于朱拉岛之行(1947年4月12日)
致弗雷德里克·沃伯格(1945年10月22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8年10月22日)
致弗雷德里克·沃伯格关于扎米亚京的
反乌托邦小说《我们》 (1949年3月30日)
致朱利安·西蒙斯(1949年6月16日)
致大卫·阿斯特(1949年7月14日)
致鲁斯·费希尔(1949年7月15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9年7月24日)
致大卫·阿斯特(1949年7月18日)
致托斯科·法伊弗尔(1949年8月11日)
致伦纳德·穆尔(1949年8月12日)
致弗雷德里克·沃伯格(1949年8月22日)
致弗雷德里克·沃伯格(1949年8月24日)
关于文学评论家德斯蒙德·麦卡锡寄给奥威尔的一封信(1949年12月29日)


乔治·奥威尔:燃烧的笔触与不朽的思想 这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世纪文学巨匠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思想精髓与人生轨迹的权威文集。本书汇集了奥威尔在不同人生阶段、面对不同历史事件所撰写的关键信件、私人通信、未发表手稿摘要以及对其核心作品的深入解读文章。它不仅仅是文献的简单汇编,更是一扇直抵这位伟大作家内心世界的独特窗口。 本书旨在呈现一个更为立体、多维的奥威尔形象,超越他最为人熟知的《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所投下的巨大阴影。通过这些私人化的文本,读者得以窥见他作为殖民警察、西班牙内战志愿军、战时记者、文学评论家以及一个深受疾病困扰的知识分子的复杂内心世界。 第一部分:早年挣扎与身份的构建(1920s-1930s 初) 本部分聚焦于奥威尔(原名埃里克·布莱尔)在伊顿公学时期的挣扎,他在缅甸担任殖民警察的经历,以及他决心成为一名作家的艰难转型期。 殖民地阴影下的反思: 摘录了奥威尔写给他在英国的亲友的书信,详细描述了他在缅甸目睹的帝国主义暴行与腐败。这些信件揭示了他内心深处对不公正制度的厌恶是如何萌芽的,远早于他后来的政治理论形成。其中几封信件对于理解他作品中对权力结构的批判,特别是对“帝国主义者”心理的刻画至关重要。 底层生活的沉浸: 深入探讨了他化名潜入巴黎和伦敦底层,体验流浪汉和贫困生活的经历。此部分包含的通信记录了他当时的生活条件、疾病的困扰以及他对阶级固化的深刻观察。这些第一手的经验构成了他早期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的基石,也展示了他如何将社会调查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罕见能力。 文学抱负的起步: 收入了早期向出版商投稿屡遭拒绝的通信摘要,以及他与当时几位重要文坛前辈的初期往来。这些信件流露出一位年轻作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焦虑,以及他对严肃文学的执着追求。 第二部分:战争、政治与西班牙的洗礼(1936-1940) 这是奥威尔思想发生决定性转变的时期。本部分集中展现了西班牙内战的残酷经历如何塑造了他对极权主义的深刻理解。 前线的见证: 收集了奥威尔在西班牙战场上写给妻子艾琳的战地家书,以及他向英国左翼报纸发出的前线报道草稿。这些文字充满了对战争的厌倦,对理想主义破灭的痛楚,以及对无休止的政治清洗(特别是共产主义内部的派系斗争)的警惕。特别是几封详细描述了他在阿拉贡前线目睹的意识形态斗争的信件,为后来的《致敬加泰罗尼亚》提供了直接的文本支撑。 左翼阵营的分裂: 深入展示了奥威尔回国后,与当时英国左翼知识分子圈的论战。此阶段的通信体现了他对“政治正确”的警惕,以及他对那些为了维护党的路线而牺牲真相的知识分子的批评。他在此期间对“党八股”的厌恶逐渐形成。 第三部分:战时伦敦与文学评论的锋芒(1941-194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威尔以英国广播公司(BBC)战时新闻编辑和《观察家报》评论员的身份活跃。这一时期的通信显示了他如何在战时宣传的巨大压力下,坚守独立思考的阵地。 广播工作的压力与讽刺: 收入了奥威尔写给同事和上级的信函,其中既有对战时新闻审查制度的无奈,也有他对宣传机器运作方式的尖锐讽刺。他对于“美化战争”的手法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这些思考直接导向了《一九八四》中“真理部”的运作逻辑。 文学批评的深刻洞察: 本部分收录了奥威尔对当时主流文学思潮的大量书评往来信件。他毫不留情地抨击了沉溺于形式主义和疏离社会现实的文学倾向,提倡一种清晰、诚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风格。他对狄更斯、霍普伍德等作家的重新评价,体现了他建立新的英国文学传统的愿景。 第四部分:最后的抗争与思想的遗嘱(1948-1950) 在生命最后的阶段,尽管饱受肺结核的折磨,奥威尔仍在与病魔和强大的政治压力抗争,完成了他最著名的反乌托邦杰作,并留下了他最后的心声。 《一九八四》的诞生幕后: 包含了他写给出版商和少数密友的信件,详细阐述了创作《一九八四》时的构思过程,特别是关于“新语”和“双重思想”的理论基础。读者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小说中描绘的极权恐惧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他近二十年来对现实政治观察的系统化总结。 对社会主义的坚守与失望: 这一时期的私人通信尤为珍贵。他清晰地界定了自己所信仰的“民主社会主义”与斯大林主义的根本区别。他表达了对战后英国的担忧,以及对知识分子在权力面前可能表现出的软弱的深切失望。 生命的最后声音: 文集收录了他临终前写给朋友和家人的几封信件,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未来世界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真相终将胜利的微弱希望,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坦然接受。这些文字充满了知识分子的尊严与勇气。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剥离了奥威尔作品的“神话”外衣,用他自己的声音,以最原始、最直接的文字,展现了一位作家如何在一代人的动荡中,用他所有的理智和痛苦,铸就了抵抗思想暴政的永恒丰碑。通过这些信件,我们不仅理解了《一九八四》的预言力量,更深刻体会了其背后那颗拒绝沉沦的、燃烧的良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伟大的思想家,其闪光点往往不仅仅体现在那些宏大的理论体系或者小说叙事中,更常常藏匿于他们零散的、看似不经意的言语之间。阅读作者的传记,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固然能够勾勒出他人生的大致轮廓,但终究隔了一层,少了些许个人情感的温度。而书信,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得以窥见他最真实的思考过程,最细腻的情感波动。我希望在这本《奥威尔信件集》中,我能够寻觅到一些关于他创作的早期灵感,关于他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独特观察,甚至是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点滴的叙述。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如何看待国际局势的变化,如何回应政治上的复杂局势,以及这些思考如何最终体现在了他那些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之中。我相信,通过这些手迹,我能够更立体、更深刻地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思想深度和人格魅力,甚至从中汲取一些启示,照亮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藏品,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拥有一套精装的、集结了作家一生书信的出版物,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学经典的致敬。我一直对奥威尔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深感着迷,他对于极权主义的深刻洞察,对于语言力量的敏锐捕捉,都深深地影响着我。然而,对于任何一位热情的读者而言,仅仅阅读已出版的作品,似乎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书信,恰恰是连接作者与读者之间,最直接、最真诚的桥梁。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奥威尔笔下的那些细微之处,那些在创作过程中可能不曾被纳入作品的思考、感受,甚至是那些与友人、与编辑、与家人之间往来信件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我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人生轨迹,他思想的演变,以及他作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是如何用他的笔,留下永恒的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却极具力量,暗色调的背景衬托着泛黄的纸张纹理,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尘埃。我拿到手的时候,指尖触碰到封面,一种厚重感便油然而生。装帧精美,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每一个页面都散发着纸张独有的墨香,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二战后英国文学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作家,除了他的作品,更应该去窥探他思想的源泉和情感的脉络。而书信,往往是这方面最直接、最真实的载体。我期待着在这部《奥威尔信件集》中,能够看到那个在《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里塑造了宏大叙事和深刻洞见的奥威尔,如何在日常的笔墨中,流露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挣扎,以及他对那个时代政治、社会、文化种种现象的独到见解。我希望这些信件能让我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而非仅仅是一个符号,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在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年代,坚守自己的良知与思考。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质感所吸引。厚实的纸张,精美的装帧,无一不彰显着出版社的诚意。作为一个对奥威尔的文学成就一直心怀敬意的读者,我始终认为,了解一位作家的最真实面貌,往往不在于他光鲜亮丽的作品本身,而在于那些记录着他生活轨迹、思想碰撞的日常文字。书信,便是其中最宝贵的财富。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部《奥威尔信件集》中,寻觅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灵感,那些关于时代变迁的真切感受,以及他面对人生起伏时的真实心境。我尤其关注他如何看待当时的世界格局,他对社会不公的看法,以及这些思考是如何最终汇聚成他那些振聋发聩的作品。我相信,透过这些信件,我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奥威尔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多重维度,感受他那颗不屈的灵魂,以及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淡淡的纸张清香扑鼻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属于实体书的质感。作为一位多年来一直关注奥威尔思想及其作品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走进一个作家的世界,除了阅读他精心雕琢的小说和评论,更需要去探索他那些更为私密、更为真实的表达。书信,正是承载着作者最原始情感和思考的载体。我期待着在这本《奥威尔信件集》中,能够看到他作为一个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感知、思考和书写。我希望从中找到他创作《一九八四》和《动物庄园》时的心路历程,了解他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以及他与友人、家人之间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往来。我相信,这些信件将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这位伟大作家更为真实、更为立体的一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他那不朽的文学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