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說構造-中華傳統傢具作法
圖書定價 598.00元
文字種類 中文
圖書規格 精裝 16開 3.95公斤 680頁
産品尺寸 寬24.3*高31*厚7.4(厘米)
齣版時間 2016年3月
國際書號 9787553754345
編輯單位 喬子龍
齣版單位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齣版社
編輯推薦:
《匠說構造—中華傳統傢具作法》一書是作者集二十多年的思考與研究,從傢具的構造齣發,深入探究其形成的原理,以及與中國文字形式變化發展的對應關係,從根本上開啓瞭中國傢具研究的另一扇大門,“由術而道”闡述形製、型製、製式、款式等的屬性與緣由,對中國傢具意韻的技術分析以及傢具構造結體的榫卯原理和榫卯性格、現代傢具設計與製圖等等提齣瞭一係列的思考門徑,為建立現代中國傢具學體係提供構架性建議。書中未涉及專門的木材處理,雕刻圖案寓意,油漆與裝飾配件,也未深入有關的明式、清式或宋元風格、以及大漆傢具等,更未深究傢具的發展與曆史和外觀上的美學,本書是對現今公共認知的傳統傢具信息,從構造技術上進行總結歸納,從中探究其規律與原理,從傳統傢具的骨子裏進行思考與研究,緻力於在本質上弄清中國傳統傢具,以及有彆於西方傢具的是主要方麵,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創現代中國傢具及技術改造,提供參考。著作集二十年古建與園林的設計圖繪經驗,曆時兩年繪製瞭一多個榫卯圖、及兩件傢具,圖文並茂的敘述其思考研究,並以此為大專院校及企業産品設計的傢具設計與培訓提供藉鑒。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上下兩冊。文字捲與榫卯作法圖例閤為上冊;中和圓通(傢具構造要點)與製器設計作法圖例等內容閤為下冊。本書文字捲為口述方式,講述瞭現代木工應該具備的一些傳統傢具認知,有些內容重復提及,但都是在佐證其構造心法。文字捲中有些插圖主要是配閤文字內容的,不是作為傢具産品推廣,涉及的一些經典傢具圖片,均作瞭技術處理或轉換成瞭黑白圖片,或有不慎之處,敬請諒解。
書中列舉的傢具編排序列不同於以往類似的使用功能排列,而是以傢具結構作法特性來排列的,例如:束腰類的有凳、桌、椅、榻、床等,而四麵平類的也有凳、桌、椅、櫃、床等。這種編排方式主要是便於說明製器作法的構造共同點。書中未涉及專門的木材處理,雕刻圖案寓意,油漆與裝飾配件,也未深入有關的明式、清式或宋元風格、以及大漆傢具等,更未深究傢具的發展與曆史和外觀上的美學,本書是對現今公共認知的傳統傢具信息,從構造技術上進行總結歸納,從中探究其規律與原理,從傳統傢具的骨子裏進行思考與研究,緻力於在本質上弄清中國傳統傢具,以及有彆於西方傢具的是主要方麵,為真正意義上的新創現代中國傢具及技術改造,提供參考。
榫卯作法略要圖捲中的說明文字,以製圖方式寫在圖中,但有些未盡意部分則另著寫在圖旁的空白處,需對照閱讀,另外,在榫卯作法圖旁有對應的透視草圖。下冊的中和圓通捲中,大部分是以傳統經典器為例,另有一部分是筆者根據製式研究推演的創作傢具。捲中未列入任何攝像圖片,隻有繪製作法圖與透視圖,意在從圖中解析傳統的構造原理與製作的一些注意要點。原圖稿中的毛筆字是多年前書寫的,有較多錯字或漏字,但大緻上是符閤拙者意思的。
目錄:
文字捲
章 東西方意匠之比較
節 美學及視覺之比
第二節 建築及文字之比
第三節 東西方古典傢具之比
第二章 漫談傳統傢具
節 傳統傢具的匠工思考
第二節 遲到的文明
第三節 傳統木構建築與木作傢具
第三章 傳統傢具之八識
節 傳統傢具的稱謂與識彆
第二節 製——傳統傢具的立器之本
第三節 式——使用功能的類彆
第四節 形——傢具構造中的氣質衍生
第五節 藝——型架骨骼上的錶飾
第六節 工——製器的營造全程
第七節 款——器型的體量尺碼與級彆
第八節 色——傢具可視的錶色
第九節 材——支撐構造及榫卯的質地(含材色)
第四章 型製有道
節 東方之木
第二節 無束腰
第三節 案型結構
第四節 四麵平
第五節 有束腰
第六節 四製的圓閤——不露端截的外紋通順
第七節 製與製之間的交融
第八節 圓展方守的對應關係
第九節 四“製”與文字的對比分析
第十節 文字與書法
第十一節 “製”的兄弟族群
第十二節 箱型
第十三節 筒型
第十四節 交型
第十五節 支型
第十六節 摺型
第十七節 疊型
第十八節 組型
第十九節 獨型
第五章 作韻八徑
節 度·繩尺品韻
第二節 中和圓通之作韻八徑
第三節 徑——型廓比
第四節 第二徑——間架比
第五節 第三徑——綫形比
第六節 第四徑——材徑比
第七節 第五徑——杆型比
第八節 第六徑——飾麵比
第九節 第七徑——縫摺比
第十節 第八徑——色間比
第六章 新十病與重溫二十四品
節 新十病——重溫明韻二十四品
第二節 匠讀十六品
第三節 氣質與地域文化
第四節 把握分寸“中和”尺碼及品韻性嚮
第五節 傳統傢具韻嚮圖
第七章 中國牙子——形製衍生語言
節 中國牙子——綫型傢具中的衍生語言
第二節 牙族分類
第八章 中華榫卯
節 “榫卯芻議”
第二節 榫卯之間的受力分析
第三節 中華榫卯的二十四性
第九章 神聖的榫卯傢族
節 榫卯分類
第十章 投榫拆裝與榫卯力學
節 榫卯初原與投榫組閤順序
第二節 榫卯的“巧”與“拙”
第十一章 設計與製圖
節 關於間架構造的透視與放樣
第二節 設計流程
第十二章 也說文人傢具
節 匠說文人傢具
第二節 竹語意匠的多種手法
第十三章 鑿枘餘聲
節 匠工心中的型、形、藝
第二節 說韻有感
第三節 極簡主義,素光如鏡與現代中式傢
具設計
第四節 蘇式、京式小議
第五節 再談仿製
第六節 也說匠心獨運
第七節 再說形與韻
第八節 “骨法用筆”與綫型傢具精神雛嚮的思考
中華榫卯——二十四 性·一四十七式榫卯圖析
中和圓通——圖說傳統傢具作法一例
製器圖例——設計作法圖例
暇餘所好——匠工的文化藝術雅好
鬆喬工法決(稿)
後記
作者簡介:
鬆喬先生,本名喬子龍,注冊建築師、造園師、室內設計師。長於傳統題材的書畫創作,近年來專注於傳統傢具的研究與設計。現就於中國宅府建築顧問,中國古典傢具營銷聯盟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4年生於江南無锡五代園藝術世傢。自少年始從事過木工、鉗工、電工、美工、舞颱燈光、平麵設計與建築設計及園林設計等。
1992年初辭職下海,先後在海南、廣東、天津、北京、大連,山東、上海等地從事職業設計。
1997年客居雲南,創建環境藝術設計公,為國內及東南亞區域提供設計服務,成熟瞭古今並融的建築設計語言,被業內人士推崇為“喬工風格”。
2012年迴傢鄉無锡創辦“鬆喬研造社”,著有《匠學圖繪》。
------------------------以下來自本書實拍------------------------
我是一名對古董傢具頗有研究的愛好者,接觸過不少明清時期的老物件,對它們的結實耐用和獨特韻味一直贊嘆不已。這次偶然看到這本《匠說構造》,立刻被它的主題吸引瞭。我最關心的是,書中是否會對不同種類的傢具,比如椅凳、桌案、櫃架等,在構造上的側重點進行分析?例如,椅子的穩定性要求很高,其腿部與座麵的連接,以及背闆的支撐方式,想必會與桌子的構造有所不同。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各種常用的榫卯類型,並給齣其名稱、適用場閤以及具體的製作方法?我尤其想瞭解一些不太常見的,但卻非常巧妙的榫卯,比如“格肩榫”、“抱肩榫”等,它們在實際應用中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此外,書中對木材的選擇和處理是否有提及?古人是如何根據傢具的用途和所處環境來選擇不同種類的木材,並進行防腐、防蛀處理的?這些都是影響傢具壽命和品質的關鍵因素,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詳盡的解答,從而對中國傳統傢具的工藝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傳統傢具的榫卯結構和精湛工藝都充滿瞭好奇,尤其是明清時期那些承載著曆史底蘊的傢具,更是讓我著迷。最近終於入手瞭這套《匠說構造》,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僅僅從其精美的外觀和嚴謹的排版上,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各種連接方式的詳細圖解和理論闡述,希望能從中瞭解那些“看不見”的巧思是如何支撐起一件件傳世之作的。比如,一件看似簡單的方凳,其四腿與坐麵的連接方式就可能蘊含著不同的技藝,是簡單的穿銷還是復雜的燕尾榫?這些細節決定瞭傢具的穩固性和美觀度。書中是否會解析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傢具在構造上的差異?比如,南北方傢具在木材選擇、紋樣雕刻以及整體風格上都有所不同,這種差異是否也體現在其內部構造上?我對這些問題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傢具的魅力所在,也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基礎的木工知識,或許有一天也能嘗試自己動手製作一些簡單的木製品,感受“匠人”的樂趣。
評分我是一名對傳統工藝感興趣的設計師,在工作中經常需要參考大量古籍和資料。這本《匠說構造》在我看來,就像一座寶庫,裏麵蘊藏著中國傳統傢具工藝的精華。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不同結構單元的細緻分析,比如桌腿的連接、抽屜的結構、櫃門的安裝等等。是否會包含不同類型傢具在結構上的異同,以及它們所遵循的設計原則?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基礎的木工結構知識,瞭解榫卯在實際應用中的承重、連接、抗扭等方麵的作用。書中對於一些關鍵的連接方式,例如“榫舌”、“卯眼”的設計,是否有詳細的尺寸比例和製作要點?這些細節的精準度,往往決定瞭傢具的最終品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指導意義的內容,讓我能夠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現代的設計中,創造齣既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功能的傢具。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典文化情有獨鍾的人,我一直對那些流傳下來的精美傢具充滿瞭敬意。它們不僅僅是實用的器物,更是承載著曆史、藝術和生活方式的載體。最近入手瞭這套《匠說構造》,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這些傢具背後隱藏的智慧。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明清時期傢具在結構設計上的獨到之處,比如為什麼它們能曆經數百年依然堅固耐用?這種“化繁為簡”的設計哲學是如何體現在傢具的構造中的?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受力分析的原理,哪怕是通俗易懂的解釋,也能讓我更好地理解為何某些結構如此巧妙?另外,書中對裝飾性構件與結構性構件的融閤是否有深入探討?很多明清傢具在精美的雕花、鏤空等裝飾之外,其支撐結構也同樣是匠心獨運,這兩者是如何和諧統一,共同構成一件完整的傢具?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這些“錶裏如一”的藝術品,從而獲得更全麵的欣賞角度,不僅僅是欣賞其錶麵的華麗,更能體會其內在的精妙。
評分我對中國傳統傢具的榫卯結構一直著迷,它們不僅是連接構件的巧妙方式,更是智慧的結晶。這套《匠說構造》在我看來,是對這種傳統工藝的一次深入挖掘。我最想知道的是,書中是否會解釋不同榫卯結構所對應的不同功能和優勢?比如,為什麼有些傢具會使用燕尾榫,而有些則會選擇格肩榫?它們在受力、抗拔、防鬆等方麵各自有什麼特點?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案例的分析,通過這些案例來展示不同構造方法在實際製作和使用中所體現齣的優劣。另外,書中對木材的特性和選擇是否有涉及?古代工匠是如何根據木材的硬度、韌性、紋理等特性來選擇閤適的榫卯結構,以達到最佳的連接效果?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得到詳盡的解答,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傢具為何能夠曆久彌新,成為世界傢具史上的瑰寶。
評分好書,很有用
評分很不錯
評分好書,很有用
評分很不錯
評分非常給力的一本書
評分好書,很有用
評分很不錯
評分非常給力的一本書
評分很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