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面对国内外银行业风起云涌的供应链金融实践,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者以商业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论,开展了长达两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强化研究的实证性并保证追踪的前沿性,作为国内早系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且在实践和理论领域一直遥遥领先于国内同业的深圳发展银行,被选取作为贯穿于整个研究的案例样本。同时,深圳发展银行本身多年来在供应链金融领域也积累了丰富的内部研究成果,相关理论、理念和实践经验已被有机地吸收到本书中。本书所论及的一系列实践模型及其价值研析,对金融同业、供应链管理者和中小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参考和启发意义。同时,作者所提供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性理论框架,为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内容简介
     最近,《欧洲货币》杂志将供应链金融形容为近年来“银行交易性业务中热门的话题”。一项调查显示,供应链融资是国际性银行2D07年度流动资金贷款领域重要的业务增长点。在肇始于次贷问题的金融危机中,供应链金融在西方银行业的信贷紧缩大背景下一枝独秀,高速增长的态势依然。
  与此同时,国内银行业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方兴未艾。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代表,越来越多的银行将供应链金融纳入自身的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体系,产品系列、风险控制理念和营销模式也逐渐成形。不仅如此,供应链金融这一命题的出现,也倏然启动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银行业变革、产业竞争等一系列老问题的新思维。
  在这个背景下,深圳发展银行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在广泛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从系统论角度及多个分维度,对这一创新进行了专业化的经验梳理和理论建构。本书所论及的一系列实践模型及其价值研析,对金融同业、供应链管理者和中小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参考和启发意义。同时,作者所提供的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性理论框架,为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当然,要提升这一能力,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付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好的有利于从事供应链管理的服务体系,这其中就包括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实践证明,为供应链成员提供结构化的融资,由于能够加快存货、应收账款的流转速度而改善现金流,能够使得企业在合理控制财务成本的条件之下更快地发展业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中非常有价值甚至不可或缺的部分。对提供融资的银行而     
目录
   序一
序二
导论
第一章  缘起:全球化的视角
第一节  全球化的供应链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重心的延伸——从物流层面到财务层面
第三节  边缘化中的银行及其挑战的应对
第四节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构成
第二章  错位的概念与实践
第一节  国际实践
第二节  国内实践
第三章  产品:细分和组合
第一节  产品基石:自偿性贸易融资产品系列
第二节  产品元件、产品模块与产品系统集成
第三节  产品细分
第四章  营销:“1+N”范式
第一节  供应链生态系统提供的友好融资界面
第二节  营销的出发点
第三节  “1+N”及其衍生模式
第五章  风险管理:传统框架下的新内涵
第一节  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信用风险管理
第三节  操作风险管理
第四节  法律风险管理
第五节  风险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现金流控制和结构性授信安排
第六章  风险管理:六个关键变量的解构
第一节  准入体系
第二节  操作平台
第三节  动产担保物权
第四节  风险预警与应急预案
第五节  合作监管方
第六节  核心企业
第七章  组织架构:专业化导向的渐进模式
第一节  国际银行业客户导向的组织架构重建
第二节  向条线事业部转型的条件
第三节  渐进式架构调整的路径
第八章  金融生态:内部动力学与外部环境
第一节  供应链行为主体的生态动力学
第二节  制度环境
第三节  技术环境
第九章  社会经济学
第一节  供应链金融之于银行
第二节  供应链金融之于中小企业
第三节  供应链金融之于供应链
第十章  另外一个侧面:金融物流
第一节  物流与金融的相互价值发现
第二节  实践的脉络与概念的演进
第三节  金融物流的经济学意义
第四节  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第五节  银行主导的金融物流发展构想
附录A  深圳发展银行广州分行业务创新和发展定位调查
附录B  《商界评论》评价深圳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
附录C  钢铁加工贸易企业的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
附录D  商业银行池融资产品创新与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缘起:全球化的视角
  供应链金融中多种基础性产品的出现,远远早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萌芽。其中保理在几个世纪以前的西方国家就已经很常见。这种保理常常是趁火打劫式的,因为流动性出现问题的供应商往往以很低的折扣将应收账款出让给金融机构或其他第三方(Busch,2006)。同样,美国在《统一商法典》出台之前的19世纪,就广泛出现了存货融资市场。
  1916年,美国颁布了《仓储法案》(U.S.Warehousing Act),并以此为根据建立起一套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这带来了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各类仓单的广泛签发和流通,这种仓单既可以作为结算手段,也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
  与此类似,早在1905年俄国沙皇时代,也出现了货物质押贷款业务:农民在丰收季节市场价格低时,将大部分谷物抵押给银行,用银行贷款资金投入后续的生产和生活;待市场价格回升后,再卖出谷物归还银行本金利息。由此,农民可以获得比收割季节直接卖出谷物更高的利润。这种操作还为缓和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起到了一定作用(冯耕中,2007)。
  然而,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冲动下的全球性外采和业务外包,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之后,供应链管理一直集中于物流和信息流层面。直到20世纪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离岸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生产的“成本洼地”配置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开始深化,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浮出水面。
       ……      
前言/序言
       
				 
				
				
					《商业帝国构建与战略管理:从初创到全球化》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商业帝国构建、运营与战略转型的权威指南。它摒弃了对单一金融工具的狭隘关注,转而聚焦于企业价值链的完整生态构建、全球化布局的复杂博弈,以及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如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持续增长的宏大命题。全书以宏观视角审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逻辑,旨在为渴望建立百年基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决策框架。  第一部分:商业逻辑的重塑与基石的奠定  第一章:从交易到生态:重新定义企业价值的源泉  本章首先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线性供应链模式的局限性,指出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单纯的“买入-加工-卖出”模式已无法支撑高价值增长。我们提出“价值网络”和“共生生态”的概念,强调企业成功的核心在于能否构建一个具备自我修复能力、高度协作和利益共享的商业生态圈。内容涵盖:     核心能力识别与聚焦: 如何精准定位企业最不可替代的“护城河”技术或服务。    平台化思维的应用: 探讨如何从传统产品提供商转型为连接者和赋能者。    跨界合作的战略契合点: 分析不同行业壁垒被打破后,企业应如何寻找具有乘数效应的战略伙伴。  第二章:组织敏捷性与人才磁场的构建  在高度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僵化的组织结构是致命的。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自我优化的高效组织。重点讨论的议题包括:     去中心化决策的艺术: 探讨权力下放的边界、问责机制的建立,以及如何平衡效率与控制。    人才的“吸引-培养-保留”闭环: 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独特的企业文化、职业发展路径设计和股权激励机制,打造一个持续吸引顶尖人才的“磁场”。    知识沉淀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研究在知识成为核心资产的时代,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防止核心经验随人员流失而消散。  第二部分:全球化运营与风险穿越  第三章:全球布局的“柔性渗透”战略  本书对传统的“重资产、大规模进入”的全球化模式提出质疑。取而代之的是“柔性渗透”战略,强调基于数据洞察和本地化适应能力的渐进式扩张。核心内容包括:     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与动态调整: 分析特许经营、合资、并购与绿地投资的适用情景与退出机制。    文化兼容性与本地化运营的深度融合: 不仅停留在语言和习俗的表层,而是探讨如何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与目标市场的社会契约进行深度结合。    跨区域合规性与治理结构的复杂性管理: 应对不同司法管辖区在税务、劳工法、数据隐私等方面的挑战。  第四章:地缘政治风险与供应链韧性的再设计  面对日益增加的地缘政治摩擦和黑天鹅事件,企业需要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本章侧重于构建具有极强抗冲击能力的运营体系:     “多源冗余”与“区域集中”的平衡策略: 如何在成本效益和安全冗余之间找到最佳的生产与采购布局。    实时预警系统与压力测试: 引入先进的建模技术,对潜在的贸易壁垒、资源短缺等风险进行常态化压力测试。    供应链的数字化孪生与透明化: 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端到端的可视化,从而在危机发生时能迅速定位并隔离风险点。  第三部分:技术驱动的未来商业模式创新  第五章:数字化转型:从效率工具到增长引擎  本书将数字化视为重塑商业模式而非仅仅优化现有流程的工具。本章聚焦于如何利用前沿技术驱动营收结构和客户体验的根本性变革:     数据资产化与决策智能: 如何将海量的运营数据转化为可预测、可执行的商业洞察,驱动产品的迭代和新业务的孵化。    “服务化”转型(XaaS): 分析传统产品企业如何通过订阅模式、按需付费等服务化策略,锁定客户生命周期价值。    新兴技术的集成应用: 探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技术在提升运营效率、保障交易安全和创造新型客户价值方面的具体实践案例。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公民的长期价值  真正的商业帝国必须建立在长远的社会责任基础之上。本章探讨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理念如何从合规负担转变为竞争优势:     循环经济模型的构建: 分析企业如何在产品设计、生产废弃物处理和逆向物流中嵌入循环理念,实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 阐述如何平衡股东回报、员工福祉、社区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稳固的社会信任。    ESG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的互动: 研究高标准的ESG实践如何吸引长期价值投资者,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估值。  结语:领导者的远见与变革的勇气  本书最后总结道,构建商业帝国并非一蹴而就的金融操作,而是涵盖战略远见、组织韧性、全球视野和技术洞察的系统工程。成功的领导者不仅需要管理好眼前的利润,更需要有勇气打破固有思维,投资于未来十年的竞争壁垒。本书提供的是一套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面向未来的企业构建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