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技术基础

蓝牙技术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喻宗泉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蓝牙技术
  • 无线通信
  • 嵌入式系统
  • 通信原理
  • 电子工程
  • 无线电技术
  • 物联网
  • 移动通信
  • 技术入门
  • 无线协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180401
商品编码:1027023867
出版时间:200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试验成果教材 商务英语基础(下)(附光盘)

原价:25.50元

作者:陆梦青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7-01

ISBN:9787040261059

字数:

页码:1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试验成果教材·商务英语基础(下)(附光盘)》是中等职业学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试验成果教材。《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试验成果教材·商务英语基础(下)(附光盘)》从涉外商务工作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训练学生基本的商务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使英语真正成为涉外商务工作中的一个有力工具。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试验成果教材·商务英语基础(下)(附光盘)》以国际商务活动中的相关主题为主线介绍了涉外商务各个环节所涉及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各项基本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试验成果教材·商务英语基础(下)(附光盘)》分为上、下册,主要内容涉及一般商务活动,如介绍和问候、商务预约、就餐、饭店、银行、旅行等,进出口业务活动,如建立业务关系、贸易磋商、询盘、报盘、付款、包装、装运、保险等,以及国际商务活动相关的基础知识,如特殊贸易方式、电子商务、交易会、代理、世界贸易组织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试验成果教材·商务英语基础(下)(附光盘)》上册(ISBN 978-7-04-025126-5)已于2009年1月出版。

目录


Unit 15 Prices
Unit 16 Packing
Unit 17 Terms of Payment
Unit 18 Shipment
Unit 19 Insurance
Unit 20 Claim and Settlement
Unit 21 After-sale Services

Test Three
Unit 22 Agency
Unit 23 Marketing Promotion
Unit 24 Trade Fairs and Exhibitions
Unit 25 Brief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t 26 Some Special Trading Practices
Unit 27 What Is E-merce
Unit 28 What Is WTO

Test Four
Appendix Ⅲ Vocabulary
Appendix Ⅳ Abbreviations in Foreign Trade
References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无形之链:无线通信的演进与未来》 一、序言:拨开迷雾,探寻无形之链的奥秘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无线信号编织的世界里,信息如同空气般在我们周围无声流淌。从远古时代信息传递的艰难,到如今指尖轻触便能连接全球的便捷,人类对“连接”的渴求从未停止。在众多无线通信技术中,有一种力量,它以近乎无形的方式,将我们的设备、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世界紧密相连。它不是广域的网络,也不是长距离的信号塔,而是一种更为贴近、更为个性化、更为灵活的通信方式。 本书《无形之链:无线通信的演进与未来》,将带您深入探索这种力量的源头,揭示其背后精巧的设计与深邃的原理。我们将一同穿越无线通信技术的漫长历史,审视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未来的憧憬,重点聚焦于一种我们耳熟能详却又常常忽视的技术——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悄然改变着我们的日常交互方式。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对“连接”本质的深刻追问,一次对人类智能与科技进步交织的精彩演绎。 二、第一章:从洪荒到微波——无线通信的史前时代与黎明曙光 在文字与信鸽成为主要信息载体的遥远年代,人类对“远距离沟通”的想象充满了神秘与浪漫。烽火狼烟、信鸽传书,虽然是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方式,但其效率、可靠性与信息量都存在着巨大的局限。然而,正是这种对连接的原始渴望,孕育了对更高效、更广阔通信手段的探索。 本章将追溯无线通信概念的萌芽。我们将回顾电磁波被发现的伟大历程,从麦克斯韦的理论预言到赫兹的实验验证,那是人类第一次真正认识到“看不见”的能量可以承载信息。我们将探讨早期无线电通信的诞生,那些先行者如何克服技术上的重重困难,用笨拙的设备实现了跨越空间的语音传输。从马可尼的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报,到早期无线电广播的兴起,它们为我们揭开了无线通信的神秘面纱,开启了信息时代的第一缕曙光。 这一时期的探索,虽然技术简陋,但其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与探索勇气,是后世所有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石。我们将看到,人类是如何一步步从对自然现象的懵懂认知,走向对其规律的掌握与运用,为后续更精密的无线技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第二章:频率的舞蹈——无线电波的频谱与应用的疆域 无形的电磁波并非混沌一片,它们拥有不同的“声音”,即不同的频率,这些频率如同广阔的音乐厅,承载着信息传播的万千乐章。从广播电台的低语,到卫星通信的高歌,再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无线连接,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无线电频谱的精妙调度与管理。 本章将深入剖析无线电频谱的构成与特点。我们将了解不同频率段的特性,例如低频的穿透能力强,适合远距离通信;高频则带宽更宽,适合大数据传输。我们将探讨频谱的稀缺性与重要性,以及各国如何通过频谱规划与分配,确保不同通信业务的有序运行,避免相互干扰。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无线电频谱如何成为各种无线通信技术赖以生存的土壤。从早期的AM/FM广播,到电视信号的传输,再到为我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Wi-Fi、移动通信等,每一种技术都在特定的频谱区域内“起舞”,实现其特定的通信功能。我们将初步了解不同频段的典型应用,为理解后续更具体的技术打下基础。本章的重点在于理解“在哪里”传播,以及“如何”分配与利用这些传播的“介质”。 四、第三章:信号的秘密——调制解调与编码解码的艺术 无线通信的本质是将信息转化为电磁波信号进行传输,并在接收端将其还原。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充满智慧的“信号的秘密”。信息的载体——电磁波,本身并不能直接承载复杂的数据,我们需要通过精妙的“调制解调”技术,将信息“嫁接”到电磁波上;同时,为了保证传输的可靠性与效率,还需要运用“编码解码”的艺术。 本章将揭示调制解调的核心原理。我们将了解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等基本调制方式,理解它们如何通过改变载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来携带信息。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更先进的调制技术,例如正交频分复用(OFDM),它们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提供更高的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能力。 同时,编码解码的重要性也将得到充分展现。我们将了解信源编码如何压缩信息,减少传输冗余;而信道编码则是在信息中加入冗余,以便在接收端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例如,纠错码(ECC)如何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如同为信息穿上一层“保护衣”,使其更能抵御噪声与干扰。本章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阐释这些看似抽象的技术,如何确保无线通信的“听得见”、“看得清”与“传得准”。 五、第四章:距离的超越——从点对点到泛在连接的演进 人类对连接的追求,不仅是跨越距离,更是实现从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到更广泛、更灵活的泛在连接的演进。早期的无线通信,如无线电报,主要是实现远距离的点对点通信。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能够实现多对多、一对多,乃至万物互联的“泛在连接”格局。 本章将梳理无线通信技术在实现“连接方式”上的演进。我们将回顾早期的无线电台、双向无线电通信,它们在特定场景下实现了高效的点对点或点对面的通信。接着,我们将探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如今高速率的第五代通信,它如何将通信能力从固定地点延伸到移动中的每个人。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引入“泛在连接”的概念。这意味着通信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是将物联网(IoT)设备、传感器、智能家居、工业设备等一切可连接的物体都纳入其中。我们将看到,不同的无线技术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一个日益智能化的“万物互联”的世界。本章将着眼于通信“连接何方”,以及“如何连接”的宏观演变,为理解现代无线通信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清晰的视角。 六、第五章:无线生态的构建——标准化、互操作性与挑战 一项无线通信技术要想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并发挥其最大价值,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在于“标准化”与“互操作性”。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设备将如同孤岛,无法相互通信,而互操作性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本章将深入探讨无线通信生态系统的构建过程。我们将了解标准化组织(如ITU、IEEE等)在制定无线通信标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标准如何推动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我们将以实际的例子,解释互操作性为何如此重要——例如,为什么我们可以用不同品牌的手机拨打同一个电话,或者连接到同一个Wi-Fi网络。 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无线通信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频谱资源的日益紧张,无线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难题,以及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中保证通信的质量与稳定性。本章将带领读者审视这些挑战,并探讨行业与学术界正在进行的努力与创新,以期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安全、高效的无线通信未来。 七、第六章:未来的脉搏——下一代无线技术与展望 我们已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并未止步。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到自动驾驶,这些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都在呼唤着更加强大、更加灵活的无线通信能力。下一代无线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来临,它们将为我们描绘一个更加激动人心的未来。 本章将展望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我们将探讨6G通信的潜在技术方向,例如超高频段的应用、人工智能在网络优化中的作用、感知通信一体化等。我们将分析新的无线通信范式,如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它将如何实现全球无缝覆盖。 此外,我们将关注那些可能深刻改变我们通信方式的新兴技术。例如,太赫兹通信可能带来的超高带宽,量子通信在安全通信领域的突破,以及更智能、更自主的无线网络架构。本章将以一种前瞻性的视角,勾勒出未来无线通信的壮丽图景,激发读者对技术发展与未来社会形态的思考。 八、结语:连接你我,塑造未来 《无形之链:无线通信的演进与未来》旨在为您呈现一幅宏大而精细的无线通信画卷。我们从历史的起点出发,逐步深入技术的肌理,最终眺望未来的无限可能。通过对无线电波的运用、信号的奥秘、连接的演进、生态的构建以及未来趋势的探索,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您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连接”时代。 无线通信不仅仅是技术,它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连接你我,并最终塑造我们未来生活方式的力量。愿本书能激发您对这项伟大技术的兴趣,并从中获得启迪,共同拥抱一个更加互联互通的美好明天。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蓝牙技术基础》这本书,我脑子里想的是它能帮助我理解蓝牙这项无线通信技术的“前世今生”。我很好奇,蓝牙技术是如何从最初的设想到如今无处不在的,它的发展历程中都有哪些关键的技术突破和标准迭代?是不是会讲到第一代蓝牙的局限性,以及后来蓝牙2.0、3.0、4.0(BLE)、5.0、5.1、5.2等版本是如何一步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又带来了哪些新的特性?比如,低功耗蓝牙的出现,是如何颠覆了许多传统蓝牙的应用场景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勾勒出蓝牙技术发展的脉络,让我们明白这项技术是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并保持其竞争力的。同时,它是否也会探讨蓝牙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如物联网(IoT)、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方面的演进和融合?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蓝牙技术基础》,我拿到的时候,以为里面会详细介绍蓝牙芯片的构造、工作原理、射频信号的调制解调过程、以及各种蓝牙协议栈的详细设计。我尤其期待能看到关于低功耗蓝牙(BLE)的核心技术,比如GATT协议、ATT协议、以及它们在功耗优化方面的具体实现。当然,蓝牙连接的配对、建立、数据传输的流程,以及不同蓝牙版本之间的差异和兼容性问题,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析蓝牙通信的物理层和链路层,甚至触及到应用层的一些典型场景,比如音频传输(A2DP)、文件传输(FTP)等。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的开发案例,比如如何利用蓝牙模块连接传感器,或者如何开发一个简单的蓝牙APP,那就更完美了。总之,我预想这本书会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于一体的蓝牙技术宝典。

评分

手里的《蓝牙技术基础》这本看上去很专业的书,让我对蓝牙技术的“内在逻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很好奇,市面上这么多不同品牌的蓝牙耳机、音箱、手表,它们之间是如何做到“兼容”的?是不是因为它们都遵循了一套通用的“游戏规则”,而这本书就是这套规则的解释手册?我期待它能讲解蓝牙的“寻址”机制,也就是蓝牙设备是如何找到并识别彼此的,以及“配对”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是简单的“握手”还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认证过程?而且,蓝牙信号的覆盖范围和穿透力,似乎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墙壁或者其他电子设备,这本书会不会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给出一些改善信号质量的技巧?

评分

我拿到《蓝牙技术基础》这本厚实的书,心里暗暗期待它能为我揭开蓝牙设备之间“心灵相通”的奥秘。我之前一直很纳闷,手机、耳机、音箱这些设备,明明没有插线,为什么就能完美地互相连接,传递声音或者数据?这本书会不会详细解读蓝牙通信的“秘密语言”,比如它采用的跳频技术是如何避免干扰的?还有,数据传输过程中,那些我们看不到的“数据包”是如何组装和拆解的?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有时候蓝牙连接会不稳定,或者速度变慢,这本书会不会分析这些常见问题的成因,并且提供一些排查和优化的建议?如果能顺带介绍一下蓝牙安全方面的考量,比如如何防止被非法监听或连接,那就更有价值了。

评分

当我看到《蓝牙技术基础》这本书名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会是一本关于“连接”的书。但我想了解的,不仅仅是“如何连接”,更是“为何连接”以及“连接的边界”。蓝牙技术是如何在众多无线通信技术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它是否会详细对比蓝牙与其他无线技术,比如Wi-Fi、Zigbee、NFC等,在功耗、传输速率、覆盖范围、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各自适合的应用场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某些场景下,蓝牙是最佳选择,而在另一些场景下,其他技术可能更胜一筹。它是否也会探讨蓝牙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与5G、AI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以及它在塑造未来智能化生活方面可能扮演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