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记 南京

寻城记 南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果 著
图书标签:
  • 南京
  • 城市漫游
  • 历史
  • 文化
  • 旅行
  • 建筑
  • 民国
  • 寻访
  • 老城
  • 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8374
商品编码:1027391091
出版时间:2012-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果 定  价:68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01日 页  数:438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088374 缘起  陌生的城市/1
卷首语  十朝都会,金陵城/3
王气之都/1
北阴阳营――南京文明发源地/2
吴越故垒――金陵建城始/4
石头城――龙蟠虎踞,王气始开/8
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10
晋贤古冢――名士风流,已成绝唱/12
刘宋石刻――寒人掌权,始创南朝朝/14
南齐石刻――丹阳的麒麟,南京的辟邪/15
萧梁石刻――南朝盛世,千古风流/16
陈朝石刻――六朝金粉,末朝遗恨/22
上元县衙一天下衙门,朝南开/24
中华路――衙署丛集的南唐御道/26
南唐二陵――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8
大明帝都/31
里十三,外十八/32
正阳门――大明帝国之国门/36
聚宝门――构造精巧,固若金汤/38
西五门――逶迤雄峙,扼淮控江/42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南京,历10朝49帝2总统450年,王气之城,享盛世之荣耀,历乱世之悲情。《寻城记:南京》循着历史的蛛丝马迹,探遍现今或风光、或失落的胜迹与残景。帝王的眷顾既招福,也致祸,今夕宫殿的基座,明朝战火的温床,此时彼时,争夺的嘴脸,总是狰狞。从东晋到大明,数朝曾不可一世的宫城遗址展示了南京城历目前的风起云涌,也写满了各代“国祚不永”的无奈。明盛时的南京一度是一座几乎牢不可破的城池,宏大繁华。其开国群英的墓冢今已大多隐匿于山林中,鲜为人知。南京也曾为佛教圣地,与杭州皆有“四百八十寺”之说,可惜其佛迹大多已在各朝战乱间毁于兵燹。江南一地,不仅城市富庶昌盛,文化也呈百花齐放之势。千百年来文气墨香不断,一脉相承。魏晋风度,萧梁石刻,南唐词韵,清代有言,“天下英才,半数出自江南”。王公权贵,富豪商贾,文人才子,皆汇金陵,留下豪门雅苑、传奇轶事无数。时至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来去骤然,却也轰轰烈烈。洋务派设等 李果 田飞,1972年生于重庆。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9年出版《名家典析》之《人.自然.包装》一书。2000年创办游沙部落品牌规划机构。2002年编撰并出版《平面设计》系列丛书。2005年起致力于城市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寻访成都、重庆、武汉、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2007年,《寻城记.成都》、《寻城记. 重庆》先后编撰完成并出版。现居北京。

李果1975年生于四川成都。199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后任教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2005年起致力于城市文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寻访成都、重庆、武汉、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2007年,《寻城记.成都》、《寻城记等
    新辟诸门?生于街市,亡于街市
    清末至民国,随着城区的拓展以及公共交通发展的需要,南京明城垣又陆续增开了十余道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为:
    雨花门:位于城东南晨光路。建成于1936年3月,为连接市内小铁路与京粤线而设,后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中华东、西二门:位于中华门东、西两侧。建于1931年,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集庆门:位于集庆门大街。建成于1991年,又称“集庆通道”。
    汉中门:位于汉中路西端。1931年,为修建汉中路而辟此城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等
《寻城记:南京》 这座城市,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流淌着太多的故事,沉淀着太多的情感。从六朝古都到十朝都会,从繁华都市到沧桑巨变,南京,始终以一种沉静而磅礴的气势,屹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 一、 历史的深邃回响:触摸那些刻骨铭心的瞬间 提起南京,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它不仅仅是中国的古代都城,更是一座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王朝兴衰的城市。 六朝金粉,帝王之气: 从东吴孙权在此建都,拉开了六朝都城史的序幕,到东晋、宋、齐、梁、陈,这片土地上先后诞生了六个朝代。东晋王谢家族的风流韵事,南朝文人墨客的诗酒唱和,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想象一下,当年王羲之在鸡鸣寺旁挥毫泼墨,李白在石头城上放歌长啸,那种气势磅礴、文采斐然的场景,仿佛仍回荡在古老的城墙之间。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墓,宏伟庄严,静静地诉说着大明王朝的开创与辉煌。明朝定都南京,这座城市迎来了又一个高峰,宏伟的城墙,精美的宫殿,繁华的市井,都曾是那个时代的骄傲。 近代风云,民族之魂: 孙中山先生在此创建中华民国,将这座城市推向了现代化的前沿。总统府,这座承载了无数近代政治变革的建筑,见证了辛亥革命的枪声,也见证了国民政府的起落。这座城市,也曾是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伤痛之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肃穆庄严,它不仅仅是一个纪念场所,更是一个警醒世人的证物,提醒着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铭记历史的重要性。当脚步踏入这里,时间仿佛凝固,无数遇难者的悲鸣仍在耳畔萦绕,民族的疼痛,在这里被深刻地镌刻。 古老与现代的交融: 即使时光流转,南京也并未完全被现代化的浪潮淹没。你依然可以在老城南的街巷中,寻觅到明清时期的老宅,感受那份古朴与宁静。在秦淮河畔,欣赏桨声灯影中的歌舞升平,仿佛穿越回了六朝的繁华。同时,新街口的摩天大楼,德基广场的时尚橱窗,又展示着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现代活力。这种新旧交织、古今辉映的独特气质,正是南京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二、 山水间的诗情画意:感受自然的灵动与勃勃生机 南京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厚重的历史,更在于其得天独厚、山水环绕的自然风光。 钟山龙蟠,紫金吞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是南京的天然屏障,也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山峦。中山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陵寝,坐落于钟山之中,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漫步在中山陵的层层台阶上,感受那份崇敬与历史的厚重。明孝陵,朱元璋的陵墓,同样隐匿于钟山深处,其广阔的园林和精美的建筑,展现了帝王的气派。除了历史遗迹,钟山本身也拥有着秀丽的自然风光,春天樱花烂漫,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四季皆有不同的韵味。 玄武湖畔,烟笼寒水: 玄武湖,这座位于市中心的明珠,以其开阔的湖面、秀丽的岛屿和环湖的绿意,成为南京市民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泛舟湖上,微风拂面,远眺城市的天际线,近观湖光山色,是一种难得的宁静与惬意。尤其是在清晨,薄雾笼罩下的玄武湖,宛如仙境,美不胜收。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如同打翻的调色盘,美得令人窒息。 石头城下,虎踞龙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的“明月”意象,常常与秦淮河联系在一起。而“虎踞龙盘”则形容了南京的山势地貌。清凉山、石头城,这些古老的地名,承载着南京的防御历史。想象一下,当年诸葛亮在此观察地势,留下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赞誉。如今,在石头城遗址公园,你可以登上古老的城墙,俯瞰长江,感受历史的沧桑。 长江之上,滚滚东流: 作为一座依江而建的城市,南京与长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江大桥,这座新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宏伟工程,不仅是沟通南北交通的生命线,更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站在桥上,感受长江的浩荡,遥望两岸风光,是一种壮阔的体验。 三、 市井里的烟火人间:品味这座城市的温情与活力 一座城市,除了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壮美,更重要的是它鲜活的烟火气,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赋予的灵魂。 夫子庙的流光溢彩: 夫子庙,不仅仅是一个祭祀孔子的场所,更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和文化街区之一。夜晚的夫子庙,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古老的建筑群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南京小吃,如鸭血粉丝汤、小笼包、赤豆元宵等,满足你的味蕾。还可以逛逛各种特色小店,淘一些新奇的玩意儿。秦淮河上的游船,更是让夫子庙的夜景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老城南的慢时光: 漫步在老城南的街巷,你能感受到一种与都市快节奏截然不同的慢生活。那些错落有致的老房子,青砖黛瓦,雕花窗棂,无不透露着岁月的痕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老人们在门口下棋聊天,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而宁静。这种生活气息,是现代高楼大厦无法比拟的。 高校云集的学术氛围: 南京素有“教育之城”的美誉,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这些学府不仅为城市注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为这座城市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在高校周边,你可以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朝气。 美食的诱惑: 南京的美食,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夫子庙的传统小吃,南京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南京盐水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是南京的招牌美食。南京菜,以其清淡、鲜美、原汁原味而著称,如炖菜、蒸菜、煨菜等,都体现了南京人民对食材本味的追求。 四、 城市的脉搏与现代气息:感受南京的蓬勃发展 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未来。 经济的腾飞: 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南京的经济发展迅猛。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如新街口,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品牌,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消费实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为南京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在传承古老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展览,演出,层出不穷,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新媒体的兴起,也为南京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交通枢纽的地位: 南京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网络,让这座城市与全国乃至世界紧密相连。高铁的快速发展,更是将南京与周边城市联系得更加紧密。 结语: 《寻城记:南京》是一段关于这座城市的行走与感悟。它是一首历史的史诗,一幅自然的画卷,一曲生活的乐章。它沉静而厚重,热烈而奔放,古老而年轻。这座城市,值得你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受,用时间去体会。在这里,你会被它的历史所震撼,被它的山水所陶醉,被它的人文所温暖。南京,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一个值得你反复寻味的城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寻城记 南京》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作者在媒体上偶尔展露出的对这座城市的独特见解。他似乎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介绍,而是致力于挖掘城市背后更深层次的故事和肌理。我尤其希望他能带我走进那些不太为人知的角落,去感受南京最真实的生活气息。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街老巷,那些在时光中默默坚守的市井人家,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才真正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灵魂。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更加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去讲述南京,去呈现南京,而不是仅仅罗列那些宏大叙事。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对南京美食的独特品味,对南京方言的细致体察,甚至是对南京人生活习惯的生动描绘。我相信,只有深入到这些最细微之处,才能真正理解一座城市的精髓。这本书,或许能让我重新认识南京,看到一个我从未见过的,却又真实存在的南京。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序言,我就被作者那略带忧郁却又充满情怀的笔调深深吸引。他并没有急于展现南京的宏伟壮丽,而是从一个更加个人化的视角切入,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似乎在怀念着什么。这种欲言又止的表达方式,反而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他会寻找到他内心深处渴望的“城”吗?这个“城”是物理存在的南京,还是他心中理想化的南京,亦或是他过往记忆中的南京?我非常欣赏这种不急不躁的叙事节奏,它让我想起了某个午后,一个人漫步在古城的小巷,让思绪随着砖瓦和流水一同流淌。书中提及的“时间在南京仿佛凝固了又仿佛在加速”这样的句子,让我深有同感。南京这座城市,既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又充满了现代化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它独有的韵味。我期待作者能够捕捉到这种矛盾而又统一的美感,用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为我呈现一个多维度的南京。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封写给南京的情书,充满着深情和眷恋。

评分

从书名《寻城记 南京》来看,我预感这会是一本充满探索精神的作品。作者并非仅仅在“游览”南京,而是在“寻觅”,这其中蕴含着一种主动的、带着目的性的探求。他要寻找的,可能是一段历史的真相,一种文化的根源,一种精神的寄托,甚至是一种久违的情感共鸣。这种“寻”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我猜想,作者在寻觅的过程中,一定遇到过不少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挑战。或许他会在某个古籍中发现一段尘封的往事,或许他会在一次与当地人的交谈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示,又或许他会在一次迷路中偶遇一处令他惊艳的风景。我对这种充满未知和偶然性的探索过程充满了兴趣。我希望作者能够真实地记录下他的每一次“寻”的过程,包括他的困惑、他的惊喜、他的感悟。这样的记录,会比单纯的景点介绍更加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感受到作者与这座城市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

评分

这本《寻城记 南京》的封面设计就足以让人驻足。深邃的南京蓝,如同这座古都悠久的历史,带着一种沉静而庄重的气息。纸张的触感温润而有质感,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光,来到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作者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他的“寻城”之旅,他会遇到怎样的南京?是钟山龙蟠的帝王气象,还是秦淮河畔的繁华旧梦?亦或是那些隐藏在街巷角落里,不为人知的寻常巷陌,藏着怎样的悲欢离合?我期待着作者用他的笔触,为我描绘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南京画卷。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如何渗透到城市肌理之中的?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流传千年的传说,那些名人轶事,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我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南京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体味到它的厚重与变迁,以及其中蕴含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寻城记 南京”让我想到了许多经典的旅行文学作品。我期待它能具备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又兼具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我希望作者能将南京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以一种全新的、富有创意的方式呈现出来。他是否会运用一些独特的叙事手法,比如平行叙事,或者将不同时代的故事穿插讲述?他是否会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当下的南京城景相结合,让读者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城市的变迁?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在书中展现出他对南京的深刻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而是能够触及到这座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例如,南京的坚韧不屈,它的包容开放,它的诗意栖居,这些特质是如何体现在城市的方方面面,又如何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行一场智识与情感的双重旅行,让我读完之后,对南京这座城市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甚至对“城”这个概念本身产生更深的思考。

评分

&hellip;&hellip;

评分

书不错,物流也很快

评分

?

评分

&hellip;&hellip;

评分

&hellip;&hellip;

评分

&hellip;&hellip;

评分

?

评分

书不错,物流也很快

评分

&hellip;&hellip;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