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电子电路与系统实验》为中国传媒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学习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配套实验教材或课程设计指导书,也可供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内容简介
《电子电路与系统实验》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基础知识、电路基础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低频电子线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仿真软件Multisim。涵盖了电子信息工程类电路类基础实验。内容基本按照课程展开的顺序安排,方便学生学习。
现代电子技术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突出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该书内容的阐述既是按照课程体系逐步系统的展开。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建立电路测量、电路知识的补充与完善、电路知识的应用这一系统的概念。内容的安排结合课程及学习的特点,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安排,电路基础实验以验证为主,而数字电路实验以设计性为主。知识的学习除了结合传统的实验仪器外,还利用流行的电路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实验基础知识
1.1 电子测量基础
1.1.1 概述
1.1.2 测量误差分析与处理
1.1.3 实验数据处理
1.2 电子元器件
1.2.1 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参数
1.2.2 电子元器件的命名与表示
1.2.3 常用元件介绍
1.2.4 半导体分立器件
1.2.5 集成电路
1.3 常用电子仪器及使用
1.3.1 万用表
1.3.2 示波器
1.3.3 函数信号发生器
1.3.4 毫伏表
1.3.5 频率特性测试仪说明
第2章 电路基础实验
2.1 实验一 万用表的使用及元件的识别
2.2 实验二 线性电路特性的研究
2.3 实验三 受控源电路的研究
2.4 实验四 仪器的使用方法
2.5 实验五 RLC单个元件的阻抗特性
2.6 实验六 RLC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
2.7 实验七 RLC电路的频率特性测试
2.8 实验八 串联电路谐振特性
2.9 实验九 电阻双口网络的Y参数测量
第3章 信号与系统实验
3.1 实验一 滤波器
3.2 实验二 二阶电路过渡过程的研究
3.3 实验三 二阶网络函数的模拟
3.4 实验四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
3.5 实验五 方波信号的分解
3.6 实验六 方波信号的合成
3.7 实验七 抽样定理
第4章 低频电子线路实验
4.1 实验一 二极管电路的测试
4.2 实验二 单管共发放大器特性的研究(一)——静态特性的测试
4.3 实验三 单管共发放大器特性的研究(二)——动态特性的调试
4.4 实验四 场效应管放大器
4.5 实验五 差分放大器
4.6 实验六 负反馈放大器
4.7 实验七 运算放大器的基本应用
4.8 实验八 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4.9 实验九 波形产生电路
4.10 实验十 整流与稳压电路
第5章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5.1 实验一 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5.2 实验二 高频功率放大器
5.3 实验三 高频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与测试
5.4 实验四 低电平振幅调制器(利用乘法器)
5.5 实验五 高电平振幅调制器(集电极调幅)实验
5.6 实验六 调幅波信号的解调
5.7 实验七 变容二极管调频振荡器
5.8 实验八 相位鉴频器
第6章 数字电路实验
6.1 实验数字逻辑电路设计及测试
6.1.1 数字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6.1.2 数字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6.1.3 集成逻辑门及其基本应用
6.1.4 集成触发器的基本应用
6.2 数字电路实验
6.2.1 实验一 门电路的外特性测试
6.2.2 实验二 门电路的应用
6.2.3 实验三 加法器、比较器
6.2.4 实验四 译码器和数据选择器
6.2.5 实验五 移位寄存器
6.2.6 实验六 集成电路定时器
6.2.7 实验七 显示器、译码器及其应用
6.2.8 实验八 M(任意)进制计数器设计
6.2.9 实验九 组合逻辑电路应用
第7章 综合设计性实验
7.1 综合设计课题一 全集成电路高保真扩音机
7.2 综合设计课题二 BJT输出特性曲线测试电路
7.3 综合设计实验三 程序分频器
7.4 综合实验四 序列信号发生器
7.5 综合实验五 数字电子钟
第8章 仿真软件Multisim
8.1 概述
8.1.1 Multisim软件的特点
8.1.2 Multisim的结构
8.2 元件
8.2.1 概述
8.2.2 元件库
8.2.3 一般元件与虚拟元件
8.3 电路图的绘制
8.3.1 元件的操作
8.3.2 绘图基本操作
8.3.3 元件属性的编辑
8.4 虚拟仪器
8.4.1 概述
8.4.2 主要虚拟仪器说明
8.4.3 波形的放大显示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1章 实验基础知识
1.2 电子元器件
电子元器件是在电路中具有独立电器功能的基本单元,实验中使用的电路就使用各种元器件组成,对于元器件的研究与测量将贯穿本书的所用实验。在众多的元器件中,主要关心一些通用元器件,例如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半导体分立器件、数字逻辑集成电路等。在使用这些元件前,我们先系统了解下这些元件的特性及参数。
1.2.1 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参数
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参数包括特性参数、规格参数和质量参数。这些参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一个电子元器件的电气功能及其完成功能的条件,它们是相互联系并相互制约的。
一、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参数
特性参数用于描述电子元器件在电路中的电气功能,通常可用该元件的名称来表示,例如电阻特性、电容特性或二极管特性等等。一般用伏安特性,即元器件两端所加的电压与通过其中的电流的关系来表达该元器件的特性参数。
图1—3画出了几种常用的电子元器件的伏安特性曲线。图(a)为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图(b)为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图(c)为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
前言/序言
本书为中国传媒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
现代大学教育中,实验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经历多年的摸索,有了一定的成果。该书是在前期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条件,对已有教材进行完善和补充,以求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
全书分8章,内容包括:实验基础知识、电路基础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低频电子线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仿真软件Multisim。涵盖了电子信息工程类电路类基础实验。内容基本按照课程展开的顺序安排,方便学生学习。
现代电子技术教育的特点就是要突出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该书内容的阐述既是按照课程体系逐步系统的展开。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建立电路测量、电路知识的补充与完善、电路知识的应用这一系统的概念。内容的安排结合课程及学习的特点,有层次循序渐进的安排,电路基础实验以验证为主,而数字电路实验以设计性为主。知识的学习除了结合传统的实验仪器外,还利用流行的电路仿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
本书第1章由骆新全、吴小泉编写;第2章、第3章由吴小泉编写;第4、5、8章由骆新全编写;第6章由李行星编写;第7章由骆新全、李行星编写。骆新全为主编,负责全书的组织和定稿。
中国传媒大学杜怀昌教授认真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此外,该书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电路实验中心全体老师集体的成果,特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学习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等课程的配套实验教材或课程设计指导书,也可供电子工程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限于编者的水平,本书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电磁波与通信系统》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石——电磁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及其在各类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全书内容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当前主流的通信系统设计与分析方法。 第一部分:电磁波理论基础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详细阐述了电磁波的物理本质及其传播规律。 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电磁波的诞生: 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环路定律等基本定律出发,引出位移电流的概念,进而推导出完整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详细分析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意义,解释了其如何描述电场与磁场随时间和空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从而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本节将深入剖析矢量微积分在推导和应用麦克斯韦方程组中的关键作用,并通过解析方程组的数学形式,揭示电磁场的守恒定律。 平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在理想介质(如真空、无损耗介质)中,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平面电磁波的解析表达式。详细分析了平面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速)、波长、频率、相位以及电场与磁场之间的相位关系和幅度关系。讨论了电磁波的极化(线极化、圆极化、椭圆极化)及其产生机制。本节将通过具体算例,演示如何在不同介质中求解电磁波的传播常数,并分析反射、折射现象。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进一步探讨电磁波在实际介质中的传播,包括有损耗介质(如导体、电离层)和复杂环境(如多径传播)。分析了介质的电导率、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如衰减、相移和速度变化。深入研究了边界条件在电磁波传播中的作用,详细讲解了全反射、斯涅尔定律在界面上的应用,并探讨了介质不均匀性对波传播的影响。 电磁场的能量与动量: 引入坡印廷矢量,分析电磁场的能量密度和能量流密度,阐述电磁波携带能量的性质。讨论了电磁波的辐射压,以及其在天体物理等领域的应用。本节将通过坡印廷矢量分析,直观地理解电磁波能量的传输方向与大小,并探讨其与光压的联系。 第二部分:通信系统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电磁波理论与通信系统的设计紧密结合,介绍构成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 信号的傅里叶分析: 深入介绍傅里叶级数和傅里叶变换,阐述如何将任意信号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和余弦分量的叠加。分析了信号的频谱特性,以及频谱在信号传输、处理和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本节将通过分析各种典型信号(如方波、脉冲信号)的频谱,理解频谱泄漏、采样定理等概念。 信道特性与噪声: 详细分析通信信道的各种物理特性,包括带宽、衰减、失真、延迟和多径效应。深入探讨了通信系统中常见的噪声源,如热噪声、散粒噪声、宇宙噪声等,以及这些噪声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分析了信噪比(SNR)和误码率(BER)等衡量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本节将通过统计学方法,建立噪声模型,并分析其对信号解调的影响。 调制与解调技术: 详细介绍各种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的原理与实现。模拟调制包括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数字调制包括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以及更高级的QAM等。深入分析了各种调制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同时,详细讲解了各种解调器的工作原理,包括包络检波、相干解调、非相干解调等。本节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调制方式的频谱效率和抗噪声能力,来指导实际应用中的选择。 编码与纠错: 介绍信息源编码(如Huffman编码、香农编码)和信道编码(如海明码、卷积码、Turbo码、LDPC码)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编码技术在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性方面的作用。重点阐述了纠错码如何通过增加冗余信息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本节将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设计和解码简单的纠错码,并分析其纠错能力。 第三部分:典型通信系统分析 本部分将前两部分建立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分析当前主流的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 重点介绍移动通信系统(如4G、5G)和无线局域网(Wi-Fi)的基本架构与关键技术。深入分析了蜂窝网络、小区切换、频率复用、多址技术(FDMA, TDMA, CDMA, OFDMA)等在提高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容量中的作用。探讨了天线技术(MIMO, 波束赋形)在改善信号质量和覆盖范围方面的应用。本节将结合实际案例,分析5G技术中的关键创新点,如网络切片、毫米波通信等。 卫星通信系统: 介绍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卫星轨道、转发器、地面站等组成部分。分析了卫星通信的特点,如覆盖范围广、信号延迟大等。讲解了卫星通信链路的建立与管理,以及其在广播、导航、遥感等领域的应用。本节将分析不同轨道卫星(LEO, MEO, GEO)在通信系统中的优势与劣势。 光纤通信系统: 深入探讨光纤通信的原理,包括光信号的产生(激光器、LED)、传输(光纤的结构、损耗、色散)和接收(光电探测器)。分析了光纤通信的优势,如传输带宽大、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光通信技术,如WDM(波分复用)和OFDM(光频分复用)。本节将深入分析光纤中的损耗机制,如瑞利散射和吸收损耗,以及色散的类型和补偿方法。 数据通信与网络: 简要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以及互联网、局域网等网络结构。分析了TCP/IP协议栈的工作原理,以及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探讨了网络安全、网络协议设计等相关问题。本节将深入分析TCP/IP协议栈中各层协议的作用,并关注新兴的网络技术,如SDN(软件定义网络)。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深入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和应用场景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电磁波与通信原理。 数学推导严谨: 对于核心概念,本书提供了详细的数学推导过程,使读者能够透彻理解其内在逻辑。 前沿技术追踪: 关注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对5G、MIMO等前沿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介绍。 内容全面: 涵盖了从基础的电磁波理论到复杂的通信系统分析,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工程、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通信、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对电磁波理论和通信系统感兴趣的读者,也可将其作为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