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園林史

中外園林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書彬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園林史
  • 景觀設計
  • 園林藝術
  • 中外比較
  • 文化景觀
  • 曆史
  • 建築
  • 設計
  • 景觀建築
  • 園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249993
商品編碼:1027832481
齣版時間:2010-09-03

具體描述

作  者: 趙書彬 主編 著作 定  價:38 齣 版 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年09月03日 裝  幀:平裝 ISBN:9787111249993 叢書序
前言
第1部分 *國園林史
  第1章 緒論
    1.1 園林的概念
    1.2 園林的類型
    1.3 *國古代自然美學思想與園林藝術
    1.4 古代的空間意匠
  第2章 先秦時期的園林
    2.1 社會背景概況
    2.2 *國園林的起源
    2.3 先秦的城市
    2.4 先秦的宮室
    2.5 先秦園林
  第3章 秦漢時期的園林
    3.1 社會背景概況
    3.2 秦代園林
    3.3 漢代園林
  第4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園林
    4.1 社會背景概況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中外園林發生、發展、變遷的曆史規律,瞭解具有代錶性的一些國傢獨特的園林形式。書中重點介紹*國園林史,對*國古典園林進行瞭深入地分析和評價;國外園林則介紹瞭歐洲園林史、西亞園林史、日本園林史。
    本書可供環藝、建築、規劃、園藝等相關專業師生參考使用,也可作為園林愛好者的學習用書。
    **章 緒論
    1.3 中國古代自然美學思想與園林藝術
    中國古代的造園藝術,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民族色彩,這種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既有它形成的曆史條件和自然環境,同時也受到古代自然美學的深刻影響。
    中國古代的造園藝術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國傢,或者說漢民族文化之後以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文化,其思想淵源要追溯到先秦的美學思想。中國的美學思想,雖非始於先秦,但到先秦時代初具體係。
    ……     第1章 緒論
    1.3 *國古代自然美學思想與園林藝術
    *國古代的造園藝術,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常鮮明的民族色彩,這種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既有它形成的曆史條件和自然環境,同時也受到古代自然美學的深刻影響。
    *國古代的造園藝術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國傢,或者說漢民族文化之後以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文化,其思想淵源要追溯到先秦的美學思想。*國的美學思想,雖非始於先秦,但到先秦時代初具體係。
    ……
探尋地球的脈動:一部宏大的自然地理學史詩 書籍名稱:地球的脈動:自然地理學的百年探索與未來展望 圖書簡介 《地球的脈動:自然地理學的百年探索與未來展望》並非一本描繪人類對人工景觀與造物之美的曆史著作,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地球自然係統演變規律、記錄人類理解地錶過程的艱辛曆程的史詩巨著。本書聚焦於自然地理學的核心範疇——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學、土壤學以及生物地理學等分支領域,旨在係統梳理自19世紀末科學革命以來,人類如何從定性的觀察轉嚮定量的分析,最終邁嚮復雜係統模擬的偉大飛躍。 全書結構宏大,以時間為軸綫,輔以學科核心概念的邏輯推進,共分為五大部分,詳盡闡述瞭自然地理學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取得的裏程碑式成就及其背後的思想變革。 --- 第一部分:奠基時代(1880s – 1940s):形態的起源與區域的構建 本部分追溯瞭自然地理學從博物學嚮現代科學轉型的關鍵時期。重點探討瞭西方地理學界如何建立起關於地錶形態成因的理論框架。 地貌學的早期探索: 詳細介紹瞭威廉·莫裏斯·戴維斯(W. M. Davis)“地理周”理論的提齣及其在塑造全球地貌學思維中的霸權地位。同時,本書並未迴避對該理論局限性的批判性分析,轉而深入探討以沃爾特·彭剋(Walther Penck)為代錶的德語區學者對“構造控製”與“能量平衡”的早期思考,為後續的動力學研究埋下伏筆。我們考察瞭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等基礎單元的經典案例分析,展示瞭早期地理學傢如何通過野外考察來“閱讀”地錶的故事。 氣候學與區域自然綜閤: 在此階段,氣候要素的係統化觀測成為焦點。本書闡述瞭弗拉基米爾·科普恩(Wladimir Köppen)如何構建其著名的氣候分類係統,這不僅是一種分類方法,更代錶瞭一種將氣候視為決定區域自然特徵首要因素的思維定式。我們還將梳理區域地理學派(如德國的“Landschaftsökologie”和法國的“Géographie Physique”)如何嘗試整閤地質、水文、植被等多個自然要素,構建對特定地理單元的整體認知。 水文循環的初步認識: 早期對水文過程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徑流的測量與洪水現象的記錄。本書細緻描繪瞭水文站點網絡建立的初期努力,以及對降水-産流關係進行初步統計分析的嘗試,為現代水文學的定量化鋪平瞭道路。 --- 第二部分:量化革命(1950s – 1970s):過程的解析與模型的萌芽 二戰後的技術進步和數理統計方法的引入,徹底改變瞭自然地理學的研究範式。本部分著重分析瞭“量化革命”如何推動學科從描述性研究轉嚮過程性解釋。 過程地貌學的興起: 核心內容集中於對地錶物質輸送與能量交換的精確測量。本書詳述瞭同位素示蹤技術在水文循環研究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對侵蝕坡麵、河床動力學的細緻測量,揭示瞭地貌演化的速率與驅動力。重點介紹瞭如“斯洛特(Slope)”單元概念的引入,強調瞭能量和物質在特定尺度上的平衡與非平衡狀態。 統計氣候學的崛起: 氣候研究不再滿足於平均值的描述,而是轉嚮瞭對極端事件的概率分析和對大氣環流的動力學理解。本書介紹瞭傅立葉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數理統計工具如何被應用於識彆氣候要素之間的潛在周期和區域氣候場的結構。 土壤與生物地理的交叉: 強調瞭土壤發生學(如格裏耶(Jenny)的CLORPT方程)如何將土壤視為氣候、母質、地形、生物和時間的綜閤産物。同時,生物地理學開始利用新的化石記錄和分子生物學工具,更精確地重建過去生態係統的空間分布與演替規律。 --- 第三部分:信息時代的衝擊(1980s – 2000s):遙感、GIS與時空尺度的拓展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空間信息科學的成熟,自然地理學獲得瞭前所未有的觀測能力和處理海量數據的工具。 地球觀測係統的構建: 本部分詳盡描述瞭衛星遙感技術(如Landsat係列、SPOT、MODIS)如何改變瞭我們對地錶覆蓋、植被指數(NDVI)、地錶溫度和冰雪動態的監測能力。地理信息係統(GIS)的普及使得空間分析從二維疊加提升至復雜的三維空間建模,極大地促進瞭跨學科的整閤研究。 全球變化研究的深化: 麵對氣候變暖的挑戰,自然地理學成為理解地球係統科學(Earth System Science)的關鍵一環。本書分析瞭科學傢如何利用古氣候學(如氧同位素比值、樹木年輪)和現代觀測數據,重建過去數韆乃至數十萬年的自然波動,並構建反饋機製模型,評估人類活動對自然係統的長期影響。 流域尺度的集成研究: 探討瞭流域作為基本自然單元,如何通過集成的水文、侵蝕和土地利用模型,實現對水資源、災害風險的綜閤管理預測。 --- 第四部分:復雜係統的轉嚮(2000s – 至今):反饋、臨界點與非綫性 進入21世紀,研究範式轉嚮瞭對自然係統內部固有的非綫性和突變現象的關注。 極端事件與臨界點理論: 本部分重點探討瞭係統如何從一種穩定狀態跨越到另一種穩定狀態的“臨界點”或“突變點”。書中分析瞭如永久凍土融化、珊瑚礁白化等現象背後的非綫性反饋機製,強調瞭在氣候係統中,小擾動可能引發巨大係統響應的風險。 動力學地貌學的突破: 現代動力學地貌學不再僅僅關注平均速率,而是深入研究地錶過程中的隨機性、自組織結構和尺度效應。例如,對風成沉積物、山坡上的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運用分形幾何和耗散結構理論進行更深層次的解釋。 空間統計與尺度理論的融閤: 分析瞭地理統計學(Geostatistics)如何更好地處理空間異質性和不確定性,以及如何利用多尺度模型(Multi-scale modeling)來彌閤局地過程與全球趨勢之間的認知鴻溝。 --- 第五部分:展望未來:地球係統的可持續性與新的邊界 本書的最後部分展望瞭未來自然地理學可能拓展的研究領域,強調其在人類世背景下的責任與使命。 環境模擬的精確化: 討論瞭高性能計算(HPC)在構建高分辨率、多要素耦閤的地球係統模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來優化參數化過程,提高對未來自然情景的預測精度。 交叉學科的新疆界: 重點介紹瞭“人地係統科學”的興起,探討瞭自然過程(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社會經濟驅動力之間的耦閤關係,強調地理學傢在解決如水安全、氣候適應性規劃等全球挑戰中的核心作用。 極地與深海的探索: 展望瞭對地球上尚未完全瞭解的區域——如深海熱液噴口係統、南極冰蓋深處——的考察,這些研究將持續挑戰我們對行星物質循環和生命起源的理解。 《地球的脈動》 是一部獻給所有對地球自然力量、地錶形態的形成、氣候的變遷以及水文運動規律抱有深刻好奇心的讀者、研究者與學生的權威性著作。它不僅僅是記錄瞭對人工景觀的考察曆史,更是人類認知自然、駕馭自然挑戰的偉大思想曆程的忠實記錄。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園林作品,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能觸動人心的精神寄托。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越來越渴望一處能夠讓人放鬆、思考、與自然對話的空間。因此,我希望這本《中外園林史》不僅能提供曆史和藝術的知識,更能引發我對當下園林建設和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比如,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藉鑒曆史上的經典園林理念,設計齣更符閤現代人需求、更具人文關懷的綠色空間?如何在保護文化遺産的同時,融入現代科技和設計理念,讓古老的園林煥發新的生命力?對於一些在當代備受爭議的園林設計,比如過度人工化、商業化等現象,書中是否能有一些批判性的分析,或者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從曆史的深度中汲取靈感,思考如何讓園林藝術在當下和未來繼續綻放光彩,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好與寜靜。

評分

這本《中外園林史》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采用的紙張厚實且帶有微微的紋理感,觸摸時有一種溫潤的質感。封麵上“中外園林史”幾個大字,采用瞭一種古樸而又不失現代感的字體,仿佛在訴說著曆史的厚重與園林的生命力。色彩搭配上,主色調是一種深邃的墨綠色,與金色鑲邊巧妙結閤,既顯得莊重典雅,又不失一絲絲神秘的魅力,讓人忍不住想翻開它,一探究竟。我尤其喜歡封麵上的插圖,那是一種寫意的水墨畫風格,勾勒齣一片朦朧的山水園林景象,遠山如黛,近水含煙,幾株姿態虯勁的鬆樹挺立其中,意境悠遠。翻開書頁,印刷清晰,字跡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內頁插圖更是精彩紛呈,那些精美的園林照片和復原圖,仿佛將我帶入瞭各個時代、各個地域的園林之中,從中國古典園林的麯徑通幽、移步換景,到西方古典園林的嚴謹對稱、宏偉壯麗,再到現代園林的創新設計,都展現得淋灕盡緻。這種紙張和印刷質量,充分體現瞭齣版方對這本書的重視,也為讀者提供瞭一次絕佳的閱讀體驗。

評分

我一直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審美情趣如何體現在建築和景觀上深感興趣。尤其是在瀏覽各類旅遊指南和紀錄片時,那些風格迥異的園林總能讓我駐足。比如,我一直對日本庭院那種極簡主義和禪意美學充滿瞭好奇,特彆是枯山水,那由砂石構成的山水景觀,寥寥數筆,卻意境無窮,總能引發我對哲學思考。還有波斯園林,那種幾何式的布局,水的運用,以及豐富的香料植物,都散發著濃厚的異域風情,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馥鬱芬芳。我對園林如何反映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結構也頗有研究。例如,歐洲皇室園林的宏大尺度和精心修剪的樹籬,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體現瞭那個時代等級森嚴的社會製度。反觀中國文人園林,則更注重與自然的融閤,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摺射齣古人“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些園林背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而不是僅僅羅列年代和風格,我會覺得非常有價值,能夠拓寬我的視野,加深我對世界文化的理解。

評分

關於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我個人更傾嚮於一種清晰且邏輯性強的結構。如果它能以時間為軸綫,從古代的皇傢園林、私傢園林,一直講到近現代的公共綠地、主題公園,清晰地梳理齣每個曆史時期園林發展的脈絡,那將非常有條理。當然,如果能加入地域性的分析,比如專門章節講解中國古典園林、日本庭院、歐洲巴洛剋園林、英式風景園林等,並分析它們各自的特點、代錶作品以及在世界園林史上的地位,這樣會讓我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我個人還比較關注園林中的植物運用和造景手法。比如,在中國園林中,花木的選擇往往寓意深遠,鬆竹梅的“歲寒三友”,荷花的高潔,牡丹的富貴,這些植物背後承載的文化意義,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得到體現。同樣,對於西方園林中,雕塑、噴泉、迷宮等元素的運用,以及它們如何與地形、建築相結閤,我也非常感興趣。如果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有所側重,將能滿足我對園林藝術細節的探究。

評分

說實話,我對園林曆史的瞭解還停留在一些碎片化的知識點上。比如,我聽說過中國的蘇州園林,也知道凡爾賽宮的花園非常有名,但具體它們為何如此獨特,背後有哪些故事,我是知之甚少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詳實的曆史資料,比如園林的設計師、建造過程中的一些趣聞軼事,甚至是當時社會對園林的一些評價。我還對園林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功能演變很感興趣。從最初的宗教場所、貴族休閑地,到後來作為城市綠肺、公共活動空間,園林的社會功能一直在變化。書中如果能對這些功能性的演變進行分析,比如解釋為何某個時期的園林會特彆注重對稱和秩序,而另一個時期則追求自然和野趣,我將覺得非常有啓發性。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於曆史的長河,親身感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園林的美麗與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