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制药分离工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制药分离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淑芬,白鹏 编
图书标签:
  • 制药工程
  • 分离工程
  • 化工制药
  • 制药工艺
  • 高等教育
  • 规划教材
  • 制药专业
  • 化工工程
  • 传质过程
  • 分离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605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02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NULL

内容简介

  《制药分离工程》是教育部立项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适用于制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制药分离过程主要是利用待分离物系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与共存杂质之间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分离,是制药工业产品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制药分离工程》主要介绍制药工程领域常用分离技术及近年发展的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方法、工艺计算及其应用。《制药分离工程》共15章,主要包括:绪论,固液萃取(浸取),液液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非均相分离,精馏技术,膜分离,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过程,结晶过程,电泳技术,手性分离,干燥和造粒。书后列有习题供学生复习。
  为方便教学,《制药分离工程》配有教学课件。
  《制药分离工程》可作为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亦适用于从事制药工程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制药工业1
1.1.1 生物制药1
1.1.2 化学制药2
1.1.3 中药制药3
1.2 制药分离技术4
1.2.1 制药分离技术的作用4
1.2.2 制药分离原理与分类5
1.2.3 制药分离技术的进展6
参考文献8

第2章 固液萃取(浸取)9
2.1 概述9
2.2 浸取过程的基本原理9
2.2.1 药材有效成分的浸取过程9
2.2.2 费克定律与浸取速率方程10
2.2.3 浸取过程的影响因素13
2.3 浸取过程的计算14
2.3.1 单级浸取和多级错流浸取15
2.3.2 多级逆流浸取17
2.3.3 浸出时间的计算19
2.4 浸取工艺及设备20
2.4.1 浸取工艺20
2.4.2 浸取设备22
2.5 浸取强化技术简介25
2.5.1 超声波协助浸取25
2.5.2 微波协助浸取27
参考文献30

第3章 液液萃取31
3.1 概述31
3.2 液液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31
3.2.1 液液萃取的平衡关系31
3.2.2 液液萃取过程的影响因素34
3.3 萃取过程的计算36
3.3.1 单级萃取的计算36
3.3.2 多级错流萃取38
3.3.3 多级逆流萃取39
3.3.4 微分接触萃取43
3.3.5 萃取剂最小用量45
3.4 液液萃取设备46
3.4.1 萃取设备的分类46
3.4.2 典型萃取设备简介47
3.5 萃取设备内流体的传质特性50
3.5.1 分散相的形成和凝聚50
3.5.2 萃取设备内的传质51
3.5.3 萃取塔内的液泛51
3.5.4 萃取塔内的返混52
3.5.5 萃取设备的效率52
参考文献53

第4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54
4.1 概述54
4.2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54
4.2.1 超临界流体的特性54
4.2.2 超临界萃取的特点56
4.2.3 超临界萃取剂56
4.2.4 超临界萃取工艺类型57
4.2.5 使用夹带剂的超临界CO2萃取58
4.3 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59
4.3.1 溶质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规则59
4.3.2 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计算方法60
4.4 超临界萃取过程的质量传递64
4.4.1 影响超临界萃取过程传质的因素64
4.4.2 超临界萃取过程传质模型65
4.5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应用66
4.5.1 超临界萃取工艺的设计66
4.5.2 超临界萃取在天然产物加工中的应用66
4.5.3 超临界萃取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68
4.5.4 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局限性与发展前景70
参考文献71

第5章 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72
5.1 反胶团萃取72
5.1.1 概述72
5.1.2 反胶团的形成及特性72
5.1.3 反胶团萃取蛋白质的过程73
5.1.4 反胶团萃取的过程及工艺开发76
5.1.5 反胶团萃取的应用78
5.2 双水相萃取79
5.2.1 概述79
5.2.2 双水相体系79
5.2.3 双水相萃取原理81
5.2.4 双水相萃取的应用85
5.2.5 双水相萃取技术的进展85
参考文献87

第6章 非均相分离88
6.1 概述88
6.2 物料的性质88
6.2.1 固体颗粒特性88
6.2.2 液体的特性91
6.2.3 悬浮液的特性91
6.3 过滤92
6.3.1 过滤的基本概念92
6.3.2 过滤的基本理论94
6.3.3 过滤的基本操作96
6.3.4 过滤设备99
6.4 离心分离104
6.4.1 离心分离原理104
6.4.2 离心分离的操作和基本计算105
6.4.3 离心沉降设备106
6.5 重力沉降分离109
6.5.1 重力沉降原理109
6.5.2 重力沉降设备110
6.6 制药生产中药液的固液分离应用110
6.6.1 中药的过滤分离特性110
6.6.2 发酵液的过滤分离111
6.6.3 活性炭与脱色后药液的过滤112
6.6.4 药液除菌过滤112
6.6.5 结晶体的过滤112
参考文献112

第7章 精馏技术113
7.1 概述113
7.2 间歇精馏114
7.2.1 间歇精馏操作方式114
7.2.2 工艺流程114
7.2.3 过程的操作115
7.2.4 主要影响因素116
7.2.5 间歇精馏的基本计算119
7.2.6 特殊间歇精馏过程121
7.3 水蒸气蒸馏124
7.3.1 水蒸气蒸馏的原理125
7.3.2 水蒸气量的计算125
7.3.3 水蒸气蒸馏的应用举例127
7.4 分子蒸馏127
7.4.1 分子蒸馏过程及其特点127
7.4.2 分子蒸馏流程和分子蒸发器128
7.4.3 分子蒸馏的基本概念与计算130
7.4.4 分子蒸馏在制药领域的应用131
参考文献133

第8章 膜分离134
8.1 概述134
8.2 超滤135
8.2.1 超滤过程的基本特性135
8.2.2 超滤膜的性能137
8.2.3 膜性能参数137
8.2.4 浓差极化——凝胶层138
8.2.5 影响超滤速度的因素139
8.2.6 超滤系统设计与应用140
8.3 微滤、纳滤和反渗透简介142
8.4 膜的污染与清洗143
8.4.1 膜面与料液间分子作用143
8.4.2 蛋白质类大溶质吸附144
8.4.3 颗粒类大溶质沉积144
8.4.4 无机化合物污染144
8.4.5 蛋白质与生物污染144
8.4.6 物理清洗与化学清洗145
8.4.7 膜的清洗与杀菌145
8.5 膜分离的应用与进展146
8.5.1 应用举例147
8.5.2 膜工艺进展147
参考文献148

第9章 吸附150
9.1 概述150
9.2 吸附分离原理150
9.2.1 吸附分离过程分类150
9.2.2 常用吸附剂152
9.2.3 吸附平衡154
9.2.4 吸附传质157
9.3 吸附操作与基本计算158
9.3.1 搅拌槽吸附158
9.3.2 固定床循环操作159
9.3.3 吸附剂的再生160
9.4 吸附分离设备160
9.4.1 固定床160
9.4.2 流化床161
9.4.3 移动床和模拟移动床161
9.5 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163
9.5.1 聚酰胺吸附色谱法162
9.5.2 大孔吸附树脂163
参考文献164

第10章 离子交换165
10.1 概述165
10.2 离子交换剂166
10.2.1 无机离子交换剂166
10.2.2 合成无机离子交换剂166
10.2.3 离子交换树脂166
10.2.4 性能指标169
10.3 分离原理170
10.3.1 道南(Donnan)理论170
10.3.2 离子交换平衡171
10.3.3 离子交换动力学和质量传递176
10.4 操作方式与设备179
10.4.1 搅拌槽间歇操作179
10.4.2 固定床离子交换设备179
10.4.3 半连续移动床式离子交换设备181
10.4.4 连续式离子交换设备182
10.5 离子交换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184
参考文献186

第11章 色谱分离过程187
11.1 概述187
11.2 色谱分离过程的基本原理187
11.2.1 分离原理187
11.2.2 固定相(色谱柱填料)188
11.2.3 色谱柱及柱技术189
11.3 色谱的分类190
11.3.1 按流动相状态分类190
11.3.2 按处理量分类190
11.3.3 按分离机制分类190
11.3.4 按使用目的191
11.4 色谱分离过程基础理论191
11.4.1 保留值、分离度和柱效率191
11.4.2 色谱理论模型193
11.5 气相色谱及其应用195
11.5.1 气相色谱仪195
11.5.2 气相色谱的应用196
11.6 高效液相色谱及其应用197
11.6.1 高效液相色谱仪197
11.6.2 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198
11.7 典型制备色谱工艺及应用199
11.7.1 模拟移动床色谱200
11.7.2 扩展床吸附色谱202
11.7.3 制备型超临界流体色谱203
11.7.4 制备型加压液相色谱(pre�睵LC)205
11.8 色谱分离技术展望205
参考文献206

第12章 结晶过程207
12.1 概述207
12.1.1 晶体结构与特性207
12.1.2 晶体的粒度分布208
12.1.3 结晶过程及其在制药中的重要性208
12.2 结晶过程的相平衡及介稳区209
12.2.1 溶解度与溶解度曲线209
12.2.2 两组分物系的固液相图特征210
12.2.3 溶液的过饱和与介稳区212
12.3 结晶过程的动力学213
12.3.1 结晶成核动力学213
12.3.2 结晶生长动力学214
12.4 溶液结晶过程与设备215
12.4.1 溶液结晶过程215
12.4.2 典型的溶液结晶器217
12.4.3 溶液结晶过程的操作与控制219
12.5 熔融结晶过程与设备222
12.5.1 熔融结晶的基本操作模式222
12.5.2 熔融结晶设备223
12.6 其他结晶方法224
参考文献225

第13章 电泳技术226
13.1 概述226
13.2 基本原理226
13.3 电泳技术分类227
13.3.1 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227
13.3.2 电泳分析常用方法及操作要点228
13.4 电泳的技术问题和对策232
13.5 在生物技术研究上应用的电泳技术234
13.6 生物技术产品分离纯化上应用的电泳技术234
13.6.1 平板电泳234
13.6.2 连续凝胶电泳236
13.6.3 等电聚焦电泳237
13.6.4 连续流动电泳239
13.6.5 无载体连续流动电泳239
参考文献242

第14章 手性分离243
14.1 概况243
14.2 手性药物的制备方法244
14.2.1 手性药物的色谱分离法245
14.2.2 手性药物的毛细管电泳分离研究进展250
14.2.3 膜技术拆分252
参考文献254

第15章 干燥和造粒255
15.1 概述255
15.2 干燥过程的基本原理255
15.2.1 湿空气的基本性质255
15.2.2 干燥平衡257
15.2.3 干燥过程热量质量的衡算257
15.3 干燥过程动力学258
15.3.1 湿物料的性质258
15.3.2 干燥曲线及干燥速率259
15.3.3 单颗粒干燥动力学模型260
15.3.4 干燥过程的模拟计算261
15.4 干燥造粒技术262
15.4.1 喷雾干燥造粒263
15.4.2 流化床干燥造粒264
15.4.3 其他干燥造粒方法270
15.4.4 干燥器选型时应考虑的因素270
15.5 液相凝聚造粒法271
15.6 干燥造粒技术的发展272
参考文献272
思考题和练习题273

精彩书摘

  第2章 固液萃取(浸取)
  2.1 概述
  萃取(extration)是分离液体(或固体)混合物的一种单元操作。它是利用原料中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选择一种溶剂作为萃取剂用来溶解原料混合物中待分离的组分,其余组分则不溶或少溶于萃取剂中,这样在萃取操作中原料混合物中待分离的组分(溶质)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从而使溶质被分离。所以萃取属于传质过程。
  当以液态溶剂为萃取剂,而被处理的原料为固体时,则称此操作为固液萃取,又称浸取或浸出(leaching)。当以液态溶剂为萃取剂,同时被处理的原料混合物也为液体,则称此操作为液液萃取,也常称(有机)溶剂萃取。本章主要介绍浸取,液液萃取在第3章中介绍。
  浸取是历史悠久的单元操作之一。该操作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最常使用,例如,从植物组织中提取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等。在浸取操作中,凡用于药材浸出的液体称浸取溶剂(简称溶剂)。浸取药材后得到的液体称浸取(出)液。浸取后的残留物称为药渣。
  2.2 浸取过程的基本原理
  在制药行业中,浸取操作在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中应用最广泛。因此本节结合对植物性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浸取加以说明。
  2.2.1 药材有效成分的浸取过程
  中药材中所含的成分十分复杂,概括:①有效成分,指起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苷类、挥发油;②辅助成分,指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作用的物质;③无效成分,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成分,它们往往影响溶剂浸取的效能、制剂的稳定性、外观以至药效;④组织物,是指构成药材细胞或其他不溶性物质,如纤维素、石细胞、栓皮等。浸取的目的在于选择适宜的溶剂和方法,充分浸出有效成分及辅助成分,尽量减少或除去无效成分。

前言/序言

  制药分离过程主要是利用待分离的物系中的有效活性成分与共存杂质之间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分离。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混合过程属于自发过程,而分离则需要外界能量。因所用分离方法、设备和投入能量方式不同,使得分离产品的纯度、消耗能量的大小以及过程的绿色化程度有很大差别。制药工程涵盖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和生物制药,由于药物的纯度和杂质含量与其药效、毒副作用、价格等息息相关,使得分离过程在制药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长,制药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际上,制药工业同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微电子等产业均被誉为"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药业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使得制药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1世纪,由于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等原因,制药工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教育部1998年公布新专业目录以来,全国已有约180所各类理工科院校和医药院校相继设立了"制药工程"专业。面对21世纪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激烈挑战,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级制药工程专门人才。"制药分离工程"是专业主干课之一,多数院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教学。为此,天津大学曾编写《高等制药分离工程》(李淑芬、姜忠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教材。但该教材主要为工程硕士研究生编写,部分内容不适于本科生教学使用。为促进本科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教育部教材建设的支持下,《制药分离工程》获得立项,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编写从章节确定到内容取舍均对原书进行了更新,并增加了新技术,如手性分离的介绍。另外,书后附有习题集以便于学生复习使用,本教材还将提供教学课件,力求使新编教材能更加适应制药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
  全书共分15章,主要介绍制药工程领域常用分离技术及近年来发展的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方法、工艺计算及其应用。
  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了制药工业中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和中药制药三个分领域的发展史、现状及进展;同时概述了制药分离技术的作用、分离原理与分类、以及制药分离技术的进展。
  第2章浸取,介绍了浸取过程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过程(包括单级浸取和多级错流浸取、多级逆流浸取)计算、浸取工艺及设备。还对浸取强化新技术中的超声波协助浸取和微波协助浸取进行了介绍。
  第3章液液萃取,主要介绍了液液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萃取过程(单级萃取、多级错流萃取、多级逆流萃取和微分接触萃取)计算、萃取设备的分类和典型萃取设备;并讨论了萃取设备内流体的传质特性。
  第4章超临界流体萃取,主要介绍了该新型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萃取剂、工艺类型及夹带剂作用;也介绍了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度及传质计算方法以及在中药和天然产物加工中的应用、局限性与发展前景。
  第5章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对这两种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特点、应用实例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它们的技术优势和应用前景。
  第6章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主要介绍了过程基本原理和特点、过滤介质、常用的分离设备等,并介绍了非均相分离技术的新进展。
  第7章精馏技术,主要介绍蒸馏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和应用实例等,包括间歇精馏、水蒸气蒸馏、分子蒸馏等。
  第8章膜分离,重点介绍了以超滤为代表的膜分离技术,说明了膜分离的特点、优势及不足,分析了浓差极化产生的原因及对膜分离的影响。较详细介绍了膜污染的起因、清洗方法以及膜分离的应用状况。
  第9章吸附,阐述了吸附过程原理、吸附的成因、吸附平衡。分析了吸附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吸附操作与基本计算,并对固定床吸附等设备、操作以及相关的理论及吸附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第10章离子交换,阐述了Donnan理论、选择性、热力学平衡、动力学等基本理论与概念,详细讨论了离子交换过程进行的重要条件——树脂的分类、性能参数、选择等问题,以及间歇、连续式包括半连续移动床式等离子交换设备及其有关的计算等问题。并实例说明了离子交换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第11章色谱分离过程,介绍色谱分离过程的一些基本概念、色谱的模型理论,着重介绍了vanDeemter方程中的3个阻力项;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一些基本原理及装置的主要结构和分析分离特点,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典型应用,还介绍了模拟移动床色谱等一些新型制备型色谱的应用现状。
  第12章结晶过程,介绍了结晶技术的特点,结晶过程的基本原理、概念和晶体形成的机理。同时重点介绍了常用的结晶设备。
  第13章电泳技术,主要介绍电泳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理论、研究开发进展及其应用实例等。
  第14章手性分离,阐述了手性药物的概念、制备方法。重点讨论了手性药物的色谱分离方法的类型、拆分原理、应用等。还介绍了手性药物的毛细管电泳分离、膜技术拆分法的研究进展。
  第15章干燥和造粒,重点阐述干燥过程的基本原理、干燥动力学、造粒机理、干燥方法和设备等。
  本书由天津大学李淑芬教授、白鹏教授主编。第1~5章由李淑芬编写,第6章由谭蔚、朱宏吉和白鹏编写,第7章由白鹏编写,第8章由朱宏吉、许松林编写,第9、第10、第14章由曲红梅编写,第11章由韩金玉、许松林编写,第12章由尹秋响、许松林编写,第13章由高瑞昶编写,第15章由康仕芳、陈松编写。
  天津大学王静康院士在百忙中审阅了本书稿,并为本书作序,充分体现了老一代科学家对本书出版的热情支持与鼓励。作者在此谨向王院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本书作者的部分研究生参与了部分书稿的文字、图表加工处理等工作,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同仁与学者的工作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能够得以顺利出版,还得到了化学工业出版社、天津大学及化工学院的支持、鼓励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同时,作者也借此机会向制药工程界给予过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位同仁表示感谢。
  制药工程是融化学、生命科学、药学、工程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蓬勃发展的新学科,由于编者知识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仁和读者指正。
《制药分离工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制药过程中各类分离技术的原理、方法、设备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核心内容涵盖: 第一部分:制药分离工程基础 引言: 介绍制药分离工程在现代制药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制药过程中面临的分离难题,如目标产物纯度要求高、杂质种类多、分离效率与成本的权衡等。阐述分离工程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工程特性和研究方法。 物料衡算与能衡算: 详细讲解在分离过程中进行物料衡算和能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是进行工程设计和操作优化的基础。包括组分衡算、总物料衡算、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以及在化工过程中的具体案例分析。 传质与传热单元操作: 深入探讨制药分离工程中涉及的两种核心单元操作——传质与传热。 传质: 涵盖扩散、对流、相际传质等基本机理。重点介绍蒸发、吸收、吸附、萃取、膜分离等涉及传质过程的分离技术。 传热: 讲解热传导、对流、辐射等基本传热机理。重点介绍蒸馏、结晶、干燥等涉及传热过程的分离技术。 相平衡: 详细阐述多组分多相体系的相平衡理论,包括气液平衡(如亨利定律、拉乌尔定律)、液液平衡、固液平衡(如溶解度)等。这对理解和设计蒸馏、萃取、结晶等分离过程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主要制药分离技术 蒸馏: 原理: 介绍基于沸点差异的分离原理,包括简单蒸馏、精馏、分馏、共沸蒸馏、萃取精馏等。 设备: 详述各种蒸馏塔的结构、特点和适用范围,如板式塔、填料塔。 应用: 阐述蒸馏在溶剂回收、原料提纯、产物精制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制药案例进行分析。 结晶: 原理: 讲解过饱和度、成核、生长等结晶动力学过程,以及过饱和度的产生方式(如冷却结晶、蒸发结晶、反应结晶)。 设备: 介绍不同类型的结晶器,如刮板结晶器、冷却结晶器、蒸发结晶器。 应用: 阐述结晶在药物固体制备、高纯度化合物获取中的应用,强调晶型控制和粒度分布的重要性。 萃取: 原理: 介绍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的原理,包括液液萃取和固液萃取。 设备: 介绍搅拌萃取器、喷淋萃取器、离心萃取器等。 应用: 阐述萃取在天然产物提取、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以及溶剂选择和操作的优化。 吸附: 原理: 讲解吸附剂对目标物质的选择性吸附机理,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设备: 介绍固定床吸附塔、流化床吸附器等。 应用: 阐述吸附在脱色、脱味、痕量杂质去除、同分异构体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如活性炭、硅胶、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 膜分离技术: 原理: 介绍利用不同孔径的膜材料,在压力、浓度等驱动力作用下实现物质分离的原理。 类型: 详述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渗析、电渗析、气体分离膜等。 设备: 介绍平板膜组件、中空纤维膜组件、卷式膜组件等。 应用: 强调膜分离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大分子物质分离、废水处理、溶液浓缩等方面的优势。 干燥: 原理: 讲解物质中水分或其他溶剂的去除过程,包括传质传热耦合作用。 设备: 介绍烘箱、真空干燥箱、喷雾干燥器、冷冻干燥器、流化床干燥器等。 应用: 阐述干燥在固体制剂生产、粉末物料制备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控制干燥过程以保持产品活性和质量。 过滤与沉降: 原理: 介绍利用物理方法将固液或固气两相分离的原理。 设备: 介绍板框压滤机、离心过滤机、袋式过滤器、旋风分离器、沉降室等。 应用: 阐述过滤在固液分离、澄清、除菌中的应用,以及沉降在粗分中的作用。 离心分离: 原理: 介绍利用离心力使密度不同的组分分离的原理。 设备: 介绍离心机、过滤离心机、沉降离心机等。 应用: 阐述离心在细胞分离、蛋白质沉淀、固液快速分离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制药分离过程设计与优化 分离设备的设计选型: 讲解如何根据分离目标、物料性质、生产规模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分离设备,并进行初步设计。 分离过程的流程设计: 介绍单级与多级分离、连续与间歇操作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构建合理的分离流程。 分离过程的模拟与优化: 介绍利用 Aspen Plus、HYSYS 等工程软件进行分离过程的模拟计算,并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分离效率、降低能耗和成本。 制药分离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安全: 强调绿色分离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在分离过程中如何处理废气、废水,确保生产安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贴近实际的工程应用。通过学习本书,读者能够系统掌握制药分离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为从事制药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工艺开发等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初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理论基础讲解上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知识的罗列,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深入剖析每一个分离单元操作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例如,在讲到蒸馏时,不仅仅是介绍了不同类型蒸馏塔的结构和操作,更详细地讲解了气液平衡、相平衡、传质阻力、相界面面积等关键概念,并且引用了大量经典的理论模型和数学公式,让读者能够从根本上理解为什么某些操作参数会影响分离效率。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一些复杂理论的阐释,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公式,而是通过生动的类比、图示化的解释,将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例如,在讲解传质效率时,用“水龙头流水速度”和“水槽大小”的比喻,就让初学者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要点。而且,书中对不同理论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有清晰的阐述,这有助于读者建立起一个更加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

评分

这本书在工业安全和环保法规方面的讨论,体现了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前瞻性。制药工程作为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书中对于在各种分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易燃易爆物质的处理、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及高压设备的风险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同时,书中也引用了相关的国家和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和环保法规,引导读者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操作时,始终将安全和环保放在首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强调,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具有行业指导意义的著作,它帮助读者树立起正确的工程伦理观。

评分

我对这本书在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指导方面的设计,给予高度评价。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不仅仅要提供扎实的内容,更要为读者指明进一步探索的道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每一章的结尾,都列出了详细的参考文献列表,这些文献都涵盖了相关领域内最经典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某一分离技术或某个细分领域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我可以根据这些参考文献,去查找更详细的资料,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此外,书中还可能提供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专业期刊、学会组织等信息,方便读者持续地获取行业资讯和学术动态。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使得这本书成为一个起点,而非终点,能够持续地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评分

书中对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论述,也为读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在制药分离工程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数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强调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理论。例如,在讲解蒸馏实验设计时,书中会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参数,如进料流量、回流比、蒸汽流量等,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对照实验,以评估不同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在数据处理方面,书中也详细介绍了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何计算关键的分离指标,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优化工艺参数。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能够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技能。

评分

这本书在章节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点的衔接上做得非常到位,让我感觉整个学习过程非常流畅,没有出现“断层”的感觉。作者在安排内容时,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总是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概念和应用。例如,在介绍各种分离设备之前,会先详细讲解相关的物质传递、热传递、相平衡等基本原理,确保读者在理解设备的工作机制时,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再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具体的设备设计和操作分析中。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初学者建立起对整个学科的整体认知。即使是一些初次接触制药工程的学生,也能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对各个分离单元操作的清晰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关系,从而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

评分

我对这本书在数学建模和模拟方面的论述感到非常满意。在现代制药工业中,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已经成为优化分离过程、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扎实,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分离过程的行为,例如,在讲到液液萃取时,就详细阐述了平衡模型、吸收塔的传质模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模型进行塔的设计和操作优化。书中还穿插了如何使用常见的工程软件(例如,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点明是哪个软件,但其描述的建模思路和流程是通用的)来构建和求解这些模型,这对于即将步入工业界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实践技能。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不仅能够理解理论的推导过程,更能掌握将理论转化为可执行的计算机代码和模拟结果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分离效果的变化趋势,从而提前规避潜在的风险,并找到最佳的运行参数。

评分

这本书对于制药分离工程中一些前沿技术和新兴发展趋势的介绍,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快速发展的制药领域,新的分离技术层出不穷,而这本书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对这些新技术进行介绍和探讨,是非常难得的。例如,书中对膜分离技术在药物纯化中的应用,如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不仅介绍了其基本原理、设备构造,还探讨了其在处理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等复杂体系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书中还提及了模拟移动床色谱(SMB)等连续色谱分离技术,这在精细化学品和高附加值药物的分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让我们了解到,制药分离工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创新和进步的领域,这对于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和工程实践的结合上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公式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真实工业生产中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的制药分离工程项目,比如抗生素发酵液的提取、药物结晶过程的优化、以及高纯度活性药物成分(API)的精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这些案例不仅描述了具体的工艺流程、设备选择,还深入分析了在实际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物料的复杂性、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成本控制的压力等等。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如何根据具体的分离目标和物料特性,选择最合适的分离技术和设备,给出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思考方法。它会引导读者去权衡不同技术的优缺点,考虑经济性、环保性以及操作的安全性,从而做出最优的工程决策。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的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实际工程能力的制药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实在是太喜欢了,封面配色非常舒服,是那种沉静而专业的蓝色调,点缀着简洁的白色标题,给人一种非常可靠的学术感。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厚实且带有微微的颗粒感,翻阅的时候不会有廉价的飘忽感,而且字迹印刷得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的整体尺寸也恰到好处,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随身携带,都显得很方便,不会笨重,也不会过于小巧。更重要的是,它的章节排布和目录设计也相当合理,能够让你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这一点对于需要查阅特定知识点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即使是没有接触过制药分离工程的读者,也能通过目录对全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对于学习者规划学习路径非常有帮助。而且,在细节处理上,比如页码的设计、章节标题的字体大小,都显得非常用心,没有丝毫的敷衍。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本非常认真、严谨、值得信赖的学术著作,它的外在包装就足以说明编者在内容之外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表达上,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不失可读性,这一点非常重要。作者在描述复杂的技术概念时,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同时又避免了过于生涩和晦涩的表达方式。书中大量使用了清晰的图表、流程图,来辅助说明抽象的原理和复杂的工艺流程,这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也善于运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类比和比喻,将一些高深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解释“塔板效率”时,可能会用“漏勺漏水”的现象来类比,让读者立刻明白其中关键的受力平衡和物质通过的阻力。这种“科学性”与“通俗性”的巧妙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适合广大的在校学生和初学者阅读,能够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

评分

共15章,主要包括:绪论,固液萃取(浸取),液液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反胶团萃取与双水相萃取,非均相分离,精馏技术,膜分离,吸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过程,结晶过程,电泳技术,手性分离,干燥和造粒。书后列有习题供学生复习。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一看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是正版书,用于考试没问题。

评分

《制药分离工程》主要介绍制药工程领域常用分离技术及近年发展的新型分离技术的原理、方法、工艺计算及其应用.

评分

不错的书,值得一看不错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

udu hvban had to go back to work in a team that is not what you would expect from the enemy

评分

udu hvban had to go back to work in a team that is not what you would expect from the enemy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可以。。。可以。。。可以。。。可以。。。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